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吶喊》讀後感13篇

心得體會 閱讀(1.0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吶喊》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吶喊》讀後感13篇

《吶喊》讀後感 篇1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後感 篇2

在《吶喊》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描寫,比如《自序》中“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再如《藥》中“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可見魯迅先生對愚昧麻木的國人深深的悲哀,卻也堅定了他成為想“精神醫生”的決心。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就是《明天》裡單四嫂的兒子夭折之後,王九媽幫著做喪事“王九媽便發命令,燒了一串紙錢;又將兩條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單四嫂子借了兩塊洋錢,給幫忙的`人備飯”,“王九媽又幫她煮了飯,凡是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飯”,看到這裡頓時覺得心中一涼,單四嫂家裡已經沒有了可以依靠的丈夫又剛剛死了兒子,不知那些“動過手的人“是如何腆著臉將飯填進肚子裡的。

《吶喊》讀後感 篇3

因為有了期望,我們做著。然,倘若期望若有若無,倘若一次次的期望換來一次次的失望,那期望就會變成失望,最終變成絕望,最終,就會死亡了。心死也罷,團體滅亡也罷。死了,還怕什麼?只是一種遙遙的感覺罷了。

突然間想到了一句歌詞,“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該勇敢地留下來。”嗬嗬,走開,對於某些人來說,很容易。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比留下來更難。一個真的猛士,當他發現它周圍並沒有敵人,然而,卻總是“同志”的暗箭紛紛而來的時候,他會死不瞑目的。也許,應當達成妥協。能夠嗎?魯迅先生沒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人就沒有了。於是,我想,要麼徹徹底底的投降,要麼戰鬥到底,哪怕粉骨碎身,也要爭取“讓你明白,我對你的愛。”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有的時候就不該講真話的。其實,真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是不見得有人用於說出來罷了。真的猛士,也需要學會鬥爭。

《吶喊》讀後感 篇4

臺灣作家林清玄當年做記者時,曾經報道了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後,情不自禁地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一來獨特的小偷,又是那麼斯文有氣質,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

沒想到,他20年前無心寫下的這句話,卻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爐店的大老闆了!在一次懈逅中,這位老闆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事呢?”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林清玄當年對小偷的“欣賞”和企盼,恐怕也就不會有他今天的事業和成就。不難看出,欣賞對人生是多麼重要啊!

欣賞,是一種理解和溝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賞,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其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學會欣賞,是一種愛。人與人之間,在相互欣賞之中,世界才能充滿愛!

……

《吶喊》讀後感 篇5

最近,我向姐姐借了幾本書,其中有魯迅先生的一部書——《吶喊》。

這本書裡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口中取笑的`“話柄”。

還好,他有一手好字,可以為一些大戶人家抄抄書,混一碗飯吃。可惜,他卻有個好吃懶做的壞脾氣,不到幾天,便拿著筆墨紙硯失蹤了。這樣一連幾次,叫他去抄書的人便沒有了。

孔乙己實在沒法子了,免不了偶而去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日久天長,終於有一天,他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地死去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流下了眼淚。他的一生竟如此悲哀。他這麼窮 ,還這麼用心去讀書,考秀才,而現在有些孩子家裡卻很富裕,為什麼只會貪玩,而不去認真對待學習呢?

同學們,我只想對你們說:“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很重要。好好學習,好好珍惜美好的時光吧!”

《吶喊》讀後感 篇6

俗話說“醫者仁心”,醫生以高尚情操,行仁愛之術。身披白衣戰甲,救死扶傷,受到世人所尊敬,是一個光榮之職。但大文豪魯迅先生卻棄醫從文,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讀了他寫的《吶喊》,才終於得到了答案。

魯迅先生的父親因為庸醫開出了無效的藥方而不幸去世,這讓魯迅先生在心裡暗暗立下了一個目標:一定要當一名醫生,去救治像父親這樣被庸醫所誤的百姓們。

於是,他到日本去學醫。但當他看到一張中國人被外國人欺負卻露出麻木神情的照片,頓時感悟到學醫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醫生只能醫治人們的`身體,而無法救治人們的心靈。所以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打造出了一個個“新的生命”,使中國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魯迅先生拿起筆,寫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為整個國家的雄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挽救了一個又一個愚弱的國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之神奇,魯迅先生的文章如點點火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

文字無聲且無形,但卻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心靈。所以,我們也要寫好文章。

《吶喊》讀後感 篇7

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貫穿《吶喊》中的所有作品,對封建制度及封建禮教進行極其深刻的揭露、批判是《吶喊》最為鮮明的思想主題。首篇《狂人日記》,通過狂人的敘述,揭示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而所謂的“仁義道德”其本質是吃人。

在揭示出吃人本質的同時,作者還揭示這一吃人本質對人民群眾毒害之深,如《藥》中的華老栓、《故鄉》中的閏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明天》中的單四嫂子等。

小說在描寫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對人民壓迫奴役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劇時,既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社會所造成的`人民物質上的“病苦”,更重視揭露人們精神上的“病苦”,以警醒“不幸的人們”起來打破封建思想道德的禁錮。魯迅先生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憤怒而又帶鼓勵的語氣,激勵當時的中國人,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

《吶喊》讀後感 篇8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迴腸,久久不能忘懷。《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不留情地扭曲了—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裡,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裡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

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

《吶喊》讀後感 篇9

在《孔乙己》中那個正因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正因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齊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有許許多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個性簽名

《吶喊》讀後感 篇10

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魯迅的感情,從荷中,我看到了世人的愚昧無知,他們用鮮血澆灌饅頭,卻以它為神聖的東西,為了治病,不惜用他人的鮮血,多麼令人髮指;從狂人日記裡,我看到的是一副又一副的險惡的心腸,人們生活在吃人的'世界,每個人都如同野獸一般,虎視眈眈,看到的盡是舊社會的麻木不仁,殘忍無情。

從阿Q正傳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可憐的人兒,即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當爺爺,別人是孫子,被人打到吐血,卻不知悔改,雖然後來穿的衣冠楚楚,大搖大擺,卻是當賊頭偷別人錢得到的,多麼令人嘆息,無奈;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書生,被封建科舉殘害得如此可悲、可嘆、可憐又可恨,他的迂腐,自命清高以及自高自大成為他最終的失敗的原因。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做產生對他的同情,但也有善良,誠實的一面,但已經被封建科舉制磨得面目全非了,在太多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對過去的瞭解,更是一種教育,一種教訓。

《吶喊》讀後感 篇11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

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阿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魯迅犀利的筆鋒令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麼地令人肅然起敬。

在《吶喊》這本書中,像《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文章中處處都有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為的就是激勵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指責和批判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當時作者的心境是多麼急切,多麼急切地期望中國這條龍早日從夢中醒來,重整我中華雄偉。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

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完美明天而奮鬥吧!

《吶喊》讀後感 篇12

《吶喊自序》雖不是一篇小說,但卻是《吶喊》中一篇具有綱領性的重要文章,為啥這樣說呢?

《自序》說明了魯迅為啥要寫《吶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完成的創做。《自序》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了魯迅父親生病,求醫未果,導致了魯迅長大後有學醫的理想。接著寫了魯迅在學醫的過程中,他親眼目睹了麻木的中國看客對同胞的死亡無動於衷,他明白了只有好的身體,卻沒有好的思想是不行的`,於是他萌生了用文章喚醒國人的念頭。魯迅便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寫文章,但卻不那麼成功。最後在朋友的勸說下,“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開始創作《吶喊》。

我通過這篇文章,明白了一個道理:治樹要治根,治人要治本。如果一棵樹的根部壞死了,這棵樹肯定會枯萎。如果一個人有一些壞習慣,那麼要從他的思想上來轉變他。就拿我來說,我以前上課的時候會管不住手、腳、嘴,甚至連眼睛也管不住,總愛東張西望,動個不停。老師就會找我談話,而不是打罵我,現在的我比起過去,還是不老實,但卻進步不少。

《吶喊》讀後感 篇13

魯迅是我最喜歡的文學家之一,相信大家對他都是熟悉的。他寫了非常多的作品,例如《朝花夕拾》、《吶喊》、《彷徨》、《墳》等等。

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吶喊》因為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與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與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我覺得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魯迅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反映當時社會對文化的.輕視與一種可悲的社會現象,對舊時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視。從文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無耐與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的絕望。

讓我們一起吶喊吧,向社會吶喊,向生活吶喊,把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