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保護我們的牙齒》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1.49W)

教學目標:

《保護我們的牙齒》教學設計

通過實際操作,切身感受,體會正確的刷牙方法有利於健康成長,體驗健康潔白的牙齒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美感;能克服牙齒檢查與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表現願意接受牙齒檢查或治療的意願。

活動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主題

1.一對好朋友歡歡喜喜引入(課件:兩個好朋友隨著音樂走出來),比較她們的牙齒(課件:兩副截然不同的牙齒)。

2.小結,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本節課通過對兩副截然不同牙齒的直觀對比,促使學生進行思考,為後面的活動預設一個鋪墊。)

二、活動探究,學習刷牙

(一)探究刷牙的原因

1.請學生品嚐黑芝麻糖,觀察牙齒的變化,想出清除芝麻的辦法。

2.學生漱口,觀察水的變化,體驗漱口的作用。

3.師小結:我們發現只要吃過東西,牙縫裡就會留有殘渣,漱口能清除一部分殘渣,是保護牙齒的一種好方法。還有什麼好辦法能徹底清除殘渣呢?

4.師生共同討論刷牙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實際操作來吸引學生,淡化了說教。讓他們吃芝麻糖,漱口後看杯中渾濁的漱口水,引導他們說出,從剛才這個過程中發現了,人只要吃過東西,牙縫裡就會留有殘渣,如果不清除乾淨,就會長蛀牙,讓他們體會到漱口、刷牙的重要性。)

(二)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1.請學生演示各自的刷牙方法後,老師提出疑問:小朋友的刷牙方法有這麼多種,到底哪種是正確的'呢?

2.師生共同探究正確的刷牙方法。

3.出示《刷牙歌》,學生讀一讀,更快地記住刷牙方法。

4.學生拿出自帶的牙刷在自己牙齒上練習刷牙,老師一邊巡視,一邊指導。

5.請一名學生演示刷牙,其他學生認真觀察他刷得是否正確。

6.鞏固行為:跳一跳《刷牙歌》。

(設計意圖:本環節圍繞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認識基礎,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從初試刷牙方法到師生共同探究,再到學生之間互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最後以“兒歌”這種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鞏固了刷牙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深入討論,全面護牙

1.通過課前調查,讓學生討論交流:

(1)想一想,自己平時是怎樣護牙的?

(2)你覺得哪些壞習慣是會影響牙齒生長的?

2.以下是老師預設的問題。

(1)怎樣選牙刷和牙膏?

(2)在換牙時期,要多吃些什麼,少吃些什麼?

(3)你發現班裡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壞習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4)如果發現你的同桌有這些壞習慣,你會怎麼辦?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通過師生的對話交流,糾正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習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面也比較廣。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在真實生動的畫面前,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時改掉這些不良習慣,會產生怎樣的後果,而且,學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鍛鍊與提高。)

四、經驗交流,解決難題

1.(課件:書本圖48頁)她為什麼會牙疼?

2.請學生說說自己牙疼時的感受,並說說該怎麼辦?

3.(課件:書本49頁上幅圖)請學生回憶自己去看牙醫時的心理感受,說說自己是怎樣克服了害怕的心理,然後想辦法勸說牙疼的小朋友要勇敢地去看醫生。

4.師小結(課件:書本49頁下幅圖)。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牙疼時是怎麼做的,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其他小朋友,牙疼要去看牙醫,以此引導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同時讓學生明白,其實看牙醫是一點都不用怕的。這樣做比老師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五、形象總結,課外延伸

1.(課件:歡歡喜喜隨著音樂走出來)你們剛才的表現已經告訴老師該怎樣去保護牙齒了,那位蛀牙喜喜跟我們聽了一節課,是不是也有收穫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她是怎麼說的。

2.學生通過欣賞笑臉圖,感受到擁有一副潔白健康的牙齒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

3.拓展延伸:發放一張護牙情況評價表。

4.師總結。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佈置一段時間以後檢查每位學生的牙齒,看看誰的牙齒保護得最好,以這樣真實可行的方式,來督促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欣賞一幅幅健康美麗的笑臉圖,來引導學生過健康的生活,創造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點評: “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是國小品德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保護牙齒》這節課,就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首先,注重從生活中生成教學資源,像“吃芝麻糖、漱口、演示刷牙”等等都是在生活中生成、提煉的教學資源。學習是為生活服務的,通過教學使目標得到了真正的落實,兒童的生活技能得到了實實在在地提高。其次,通過“探究刷牙的原因”、“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這兩個序列活動,讓兒童在有趣的實際操作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使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使兒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向我們展示了樂學的可行性。第三,這是一個開放的課堂,體現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兒童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及時地把兒童生活中的新問題、社會中的新資訊吸收到教學內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