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校園 閱讀(2.64W)

我們對文言文題普遍有一定的害怕情緒。其實,只要稍稍作一點準備,就不會那麼畏懼文言文閱讀了,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大學聯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有關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聯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大學聯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文言實詞題】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絡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古今異義題】答題技巧: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文言虛詞題】答題技巧: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先理解翻譯所學課文中的虛詞,再比較文段中的虛詞。聯絡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係。藉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資訊篩選題】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讚譽的話可考慮。

【性格表現題】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幹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麼性格。

【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蹟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絡全文。

總之: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歷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目就不要鑽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沒什麼!

  大學聯考文言文斷句技巧

一、讀文段,通文意——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覆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具體來說,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讀全文,瞭解文意,分析情節。此時切勿動手標點,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可連續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藉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3)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後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加上恰當的標點。

(4)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上下文給以推斷。

二、標名(代)詞,定主賓

在閱讀中,要隨時標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因為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物件,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在文言文閱讀中常見代詞基本有下面三種:

⑴人稱代詞:

吾、我、予、餘、朕、孤、寡人、臣、僕、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其餘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於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於“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於“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

三、看虛詞,找位置——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⒈對話、引文定句讀——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謂為標誌,在它們的後面一般都要斷開。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點。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處“其父曰”,應在“曰”後停頓。

四、明語法,辨句式

⒈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

判斷句式:“……者,……也”,“為、乃、即、則”等

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

被動句式:“為……所……”“受……於……”“見……於……”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

積累:

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

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大學聯考語文文言文斷句如何判斷是否正確

(1)斷句後,意思是否講得通。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於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後,“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後有一句總結性的話,有人給斷為:“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後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

(2)斷句後,內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後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這裡說的李蟠“通習“的是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這些在當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