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失街亭》的教案

校園 閱讀(1.96W)

教學目標:

《失街亭》的教案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手段與方法多媒體;討論法。

有關資料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以三國時代的歷史為背景,描述了自東漢靈武帝劉巨集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將近一百年的政治、軍事以及外交的鬥爭故事。

《失街亭》節選自《三國演義》第95回和96回。它通過對魏、蜀兩國對街亭的爭奪戰役的描述,讚揚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以及嚴肅執法、勇於自責的優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狂妄自大、脫離實際、言過其實、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

自讀《失街亭》,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反覆閱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過哪些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來表現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性格的。

[資料顯示屏]

西江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羅貫中在寫這本書時的歷史依據,就是晉朝史學家陳壽的史書《三國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國演義》首次雕刻印刷的時候,它的扉頁上題著兩行字:"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當然,他們之所以這樣說,其另一個目的是想讓人們相信,《三國演義》是用一個生動的故事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

(《解讀〈三國演義〉》顧振彪、顧之川主編,京華出版社20xx年版第6頁)

全部故事的基本輪廓和基本線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大體上同歷史記載相去不遠。但三國曆史只是一個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則主要是創作者(其中包括長期以來特別是宋元時期人民群眾、民間藝人、下層文人)所創作、虛構的,概括了更廣闊更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683頁)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肅省莊浪東南。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出兵伐魏,派馬謖帶領五萬多人馬做先鋒,到軍事重鎮街亭去抵禦魏軍。魏國的大將軍曹真派張郃為先鋒,帶領五萬人來應敵。馬謖只知死搬兵書教條,不聽部下王平的建議,把軍隊安排在街亭沿線的山坡上,前後有十多公里長,成一條長蛇陣,結果被張郃包圍在山上,斷了水道,蜀軍不戰自亂,失了街亭。

(《解讀〈三國演義〉》,京華出版社20xx年版第139—140頁)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見導語設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在它那明白如話的歌詞裡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迴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絃的爭霸故事。節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瞭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謖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幾殛鯀干係疑兵須哨見鼓譟

2.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物,弄清相互間的關係。

3.介紹《三國演義》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馬謖立下軍令狀,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司馬懿指揮大軍把馬謖的軍營圍困在一座土山上,蜀軍不戰自亂,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頻頻失利。司馬懿兵到西城,諸葛亮臨危不懼,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

第96回梗概:馬謖自縛後前來請罪,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後又上表劉禪,自貶三級。曹休準備進攻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到曹營詐降,以自刎、斷髮之舉騙取了曹休的信任,結果曹休中計大敗。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點

思考:

本文的線索是什麼?作者如何圍繞線索把錯綜複雜的矛盾組織起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一過程旨在培養學生捕捉資訊和篩選資訊的能力。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

1.節選部分人物眾多,矛盾複雜。有蜀魏之間的矛盾。在蜀漢內部,有諸葛亮和馬謖、馬謖與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內部,有司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達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趨向激化,有的逐漸緩和。

2.圍繞這些矛盾開展的情節更加錯綜複雜。作者以蜀漢為主要方面,以諸葛亮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情節,前後反覆照應,因此故事情節組織得井井有條。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為線索。第一部分寫馬謖立狀守街亭和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馬謖"謹守“,當道下寨;而馬謖卻違令拒諫,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寫司馬懿採取"圍山斷水"的戰術,奪取了街亭;諸葛亮佈置退卻。第三部分主要寫因街亭失守而斬馬謖。這三部分始終不離街亭的攻守。

4.前後照應,主要集中在說明街亭的重要、"當道下寨"和"圍山斷水"這幾個問題上。如"圍山斷水“,在

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覆照應,使得文章脈絡分明,結構緊湊。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鑑賞

再讀課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

2.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性格。如馬謖的三次"笑曰“(①"笑"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見“,③"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表現了馬謖狂妄自大、麻痺輕敵的性格和思想。

3.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諸葛亮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品味精彩片斷

美讀:課文第三段。

賞析:

讀了這一段文字,一個活生生的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當年的趙括又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我們看,馬謖說的第一句話就把諸葛亮的千叮嚀萬囑咐當作了耳旁風,他的語氣裡還似乎有點笑話諸葛亮的謹慎多餘。當王平向他提建議的時候,馬謖滿口理論,什麼"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把自己素讀兵書當成了炫耀的資本,殊不知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誤區,而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嗎?

三、比較閱讀

聯單《三國演義》記敘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歷史上都有記載,但許多細節是虛構的。課本節選的這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間在街亭的一次戰鬥。試將下面兩則史料與課文加以比較。

1.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晉陳壽《三國志·張郃傳》)

2.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尤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此練習落實課後練習二的要求。

四、美文賞析

提示:在《三國演義》中,繼失街亭後,接著寫了空城計武侯彈琴退仲達,而實際上這個故事完全是虛構的,因為當時與諸葛亮直接對陣的是曹真,街亭之戰也是曹真派張郃去的。那麼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馬懿當時又在哪裡呢?當時,魏國有三路大軍在前線拒敵,東路軍在揚州,總指揮是曹休;中路軍在宛城,總指揮是司馬懿。東路軍和中路軍都是防備東吳。還有一路就是西路軍了,總指揮是曹真。

五、品讀:《三國演義》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使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捎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巳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

賞析:有人說,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這句話看似矛盾,而實際上卻講出了事情的本質所在,這一點從諸葛亮的空城計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孔明一生謹慎,這次忽然用了極冒險的計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這種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馬懿的推理。司馬懿多次敗於孔明的計策,所以對孔明的每一個計策都抱著懷疑的態度進行推測,這一次空城計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馬懿的多疑。

六、拓展訓練

1、問題討論:馬謖失街亭是誰的過失?馬謖有沒有謀略?

提示:①馬謖失街亭與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對馬謖的評價相呼應。可從諸葛亮用人上考慮。②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時,馬謖提出"攻心為上“。

2、根據你所瞭解的故事給諸葛亮寫一篇傳略。要求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