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夏商奴隸制王朝教案

校園 閱讀(1.22W)

(一)教學目的

夏商奴隸制王朝教案

要求學生了解夏商兩個奴隸制王朝興衰的簡單過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湯滅夏、盤庚遷殷、商朝統治區域、青銅器、商朝奴隸主貴族的奢侈、奴隸的悲慘生活等基本知識。

要求學生在思想上認識:

1.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誌;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

2.奴隸制國家是奴隸主階級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時期廣大奴隸的悲慘生活說明了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性。

3.由於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創造了文化,推動了奴隸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證明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4.通過“司母戊鼎”等手工業精品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並對學生進行保護國家文物觀念的教育。

要求學生培養下列能力:

1.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思考並回答“為什麼說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而不是退步?”“商湯為什麼能夠滅夏?”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師幫助下,學生分析商朝奴隸主和奴隸兩大階級生活懸殊的情況及產生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階級觀點和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3.結合教科書上的圖畫,進行形象直觀教學,由學生看圖說文,提高他們的觀察想象能力。

(二)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我國原始社會大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它經過哪兩個階段?(檢查學生能否從巨集觀上掌握原始社會的發展線索,訓練他們的概括能力)

我國原始社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現是什麼?(要求學生從產品的剩餘,交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出現分析瓦解的原因,從貧富的分化、階級的產生分析瓦解的表現)教師在總結學生答案的基礎上,逐步引入新課。

2.匯入新課

原始社會瓦解後,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第一個階級社會是奴隸社會。我國的奴隸社會從形成到瓦解,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四個時期,約一千五、六百年。這節課,我們就講“夏商奴隸制王朝”。(板書標題)

3.講授新課

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板書)

(1)禹傳子,家天下(板書)

本來,禹的繼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擁護。但是,禹在位時不給他實權,使他得不到鍛鍊,也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相反,禹把實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啟,並讓啟的親信也掌握許多權力。由於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及啟,啟在禹死後輕而易舉地繼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東夷軍隊打敗啟的軍隊,並將啟俘獲,囚禁起來。不久啟又逃出,重新組織隊伍,向伯益反攻,最後把伯益捉住殺掉,繼承了父親的位置。

啟開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襲制。經過一年戰爭,啟打敗對此不服的有扈氏,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用武力奪得天下。這場流血鬥爭實質上是部落聯盟中各個貴族集團之間爭奪王位世襲權的鬥爭。同學們還記得禪讓制嗎?(可請一位學生回答)世襲制是指貴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貴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選賢與能”,是“天下為公”的時代,禹死“傳子”,進入“天下為家”的時代,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隨著王位世襲制的確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聯盟機關,也就轉化為奴隸主貴族壓迫和剝削奴隸和平民的國家機器。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標誌,也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主要標誌。漫長的原始社會終於走到了盡頭。

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制度是極其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沒有任何政治權力和人身自由。請同學們思考:奴隸社會取代無階級、無剝削的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為什麼?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答問的基礎上,指出這種取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私有制的出現,政治上也必然進入“天下為家”的階級社會,這是進步的歷史現象。並歸納說明:在奴隸社會內,戰俘作為奴隸儲存下來,不再被輕易殺掉,從而儲存了生產力的基本因素勞動力;奴隸主佔有大量生產資料和奴隸,有可能組織較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的勞動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工程,金屬工具較為廣泛的應用,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由於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了大量剩餘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這種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為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創造了條件。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恩格斯語)當然,這種進步是建築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是一種“野蠻的進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紀(板書)

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為什麼叫夏朝?因為夏原為黃河流域一個部落的名稱,傳說是黃帝的後代,禹和他的父親鯀都是這個部落的首領。近年來,在河南登封發現兩座東西並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據考古學家論證,這就是夏初的都城陽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時間,我國是和埃及、巴比倫(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並列而進入階級社會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什麼是國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它不是為整個社會成員服務的機構,而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列寧指出:“國家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列寧語)國家機構主要包括軍隊、法庭、警察、監獄等設施。夏朝已建立了軍隊,制訂了刑法,設定了監獄。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奴隸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隸社會,除奴隸和奴隸主外,還有平民。平民是農民和手工業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沒有多少政治權利。他們往往生活貧困,向富人借債,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壓迫被剝削階級,一旦犯法或不能償清債務就要淪為奴隸。

請同學們在《夏朝統治範圍示意圖》上找出二里頭文化的大致範圍。二里頭遺址面積3.75平方公里,屬今河南西部的偃師縣。1959年開始發掘。二里頭文化以河南西部為中心,對探索夏朝情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河南偃師二里頭夏宮殿復原圖》。宮殿遺址東西長約108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基址全部由夯土築成,最厚的地方才達4米多。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和牆基。考古工作者根據基址遺址進行了復原。基址的四周還圍繞著一組完整的廊廡式建築。這是由堂、廡、庭、門等單體建築組成的一座大型建築群,佈局嚴整,主次分明,極為壯觀。這座建築已基本上具備了宮殿建築的特點和規模。根據殿內發現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獸骨的祭祀坑,推測這座宮殿可能是宗廟的建築遺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這裡是王都所在地。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其絕對年代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約當夏朝末期。可見在3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有如此高超的建築能力。

(3)夏朝的生產(板書)

除糧食生產外,手工業生產已能製造青銅酒器和樂器。我國以青銅為原料鑄造兵器和工具的歷史相當早。那時還能製造雕飾美觀的玉器和陶器。

(4)夏朝的統治區域(板書)

請同學們看本目圖畫《夏朝統治範圍示意圖》,並找出夏的都城陽城。關於夏朝最強盛時的統治範圍,史學界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在魯西、豫東,另一種認為是在豫西、晉東南。後一說文獻資料根據充分,近年來更獲得不少考古資料的證明,教科書採用此說。

(5)夏桀的暴政(板書)

夏朝共歷14代,17個王(有時是兄弟相繼)470多年。夏朝第17個王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為了自己尋歡作樂,不管人民死活。請同學們閱讀有關的小字部分,並觀察《夏桀把人當作坐騎》圖,這幅圖選自山東武樑祠12畫像石。夏桀是騎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奴隸主統治者。從藝術的角度看,這幅畫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夏桀奢侈荒淫,醉生夢死,還恬不知恥地自比為太陽。他倒行逆施,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人民對他恨之入骨,寧願和他同歸於盡。他為自己的垮臺創造了條件。

商湯滅夏和盤庚遷殷(板書)

(1)商湯滅夏建國——公元前16世紀(板書)

商是位於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屬於東夷的一支。它的祖先契因為幫助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今河南東部商丘東南),所以稱為商。它的首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領,他任用賢人伊尹作助手,謀劃滅夏大計,先後滅掉夏的同盟者,並抓住夏桀眾叛親離的機會,立即率軍伐桀,商軍所到之外,備受歡迎。可見湯伐桀是人心所向。夏商兩軍會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北),夏桀大敗,退守三朘(今山東定陶),湯追擊,桀再敗,最後死於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夏亡。湯回師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即位為王。請同學們在《商統治區域示意圖》上找出亳的位置。商朝從湯開始,傳17代,31個王,共600年左右。

商湯是一位能幹的君主,對大臣要求嚴格,並任用有才幹的伊尹等大臣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請同學們閱讀本目小字部分,引導學生認識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宮殿復原圖》是近年來在湖北黃陂盤龍城發現的一處商朝宮殿遺址,是當時商朝一個奴隸主貴族的宮殿。這座宮殿構築在高高的夯土臺上,氣勢雄偉。由此可使學生了解當時的建築水平,並可推論商朝統治中心的宮殿要比它豪華得多。

(2)盤庚遷殷——公元前14世紀(板書)

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遷都的原因是由於政治動亂和水患。請同學們在《商統治區域示意圖》上根據圖注找出曾作過商朝都城的地點。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因此商朝也被稱為殷。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的轉折點。遷都以後,社會比較穩定,商朝進入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國力比較強盛,統治區域不斷擴大。勢力最大的時候,東到大海,西起陝西西部,北到遼寧,南至長江流域。要求學生將《商統治區域示意圖》與《夏朝統治範圍示意圖》對照比較,說明商朝統治範圍比夏朝大得多,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3)商朝統治的穩定和發展(板書)

盤庚遷殷後,商朝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本目小字部分由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歸納為商王地位、官僚制度、軍隊三方面內容,提高學生的讀書概括能力。圖畫《商朝的銅鉞和麵具》中的鉞是古代兵器,形似斧而比斧大,用以砍殺,也用於儀仗、警衛和表示權威。軍隊是國家機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商王有強大的軍隊,分為左、中、右三師,一次出兵就有上萬人。商王中戰功最為顯赫的是盤庚的孫子武丁,他3個月內用兵達23000人,他的妻子婦好是當時一名女戰將。

這一部分內容講完後,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商朝為什麼能夠滅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說明:夏桀的暴政激起百姓的仇恨和奴隸的反抗,商湯任用伊尹等幹才做好滅夏的準備,乘桀失去民心之機,起兵攻夏,終成大業。從而使學生認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同時認識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經濟的繁榮(板書)

(1)商朝農業的發展(板書)

農業是商朝的主要生產部門。當時大批奴隸在田野上集體耕作,糧食作物有粟、黍、麥和稻等,已比較齊全。圖畫《商朝的石刀、石鐮》說明當時奴隸使用的工具主要還是石器。在一個商王宮殿遺址裡,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鐮。工具的集中儲存說明農業勞動是集體進行的。為什麼當時奴隸使用的農具主要還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停頓一下,讓學生思考)因為奴隸對勞動沒有興趣,經常怠工,破壞工具,奴隸主不可能為奴隸準備輕便而又貴重的工具。商朝奴隸辛勤勞動,整治土地,挖掘溝渠,修成一塊塊方田,在商朝文字中也有反映,教科書中的圖畫說明這是一種象形文字。“田”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現,字形方方正正,說明當時的農田修整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長期艱苦的農業勞動中,奴隸們培育出多種農作物,特別是糧食產量的增加,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後世的家畜種類當時都已具備。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殺掉成百上千頭牲畜作為“犧牲”。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畜牧業的發達。牲畜除食用外,還用於駕車。

(2)商朝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器(板書)

商朝的手工業已很發達,青銅冶鑄、製陶和玉石雕刻業都有很大發展,已有各種行業的作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青銅的冶煉技術和青銅器製造業的發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標誌。教材圖畫也特別多,有《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銅人頭像》、《商朝的青銅器》(其中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具三種)、《司母戊鼎》、《商朝冶鑄青銅器示意圖》。青銅是銅和錫、鉛的合金,青銅器的製造過程是相當複雜的,起碼有采礦、冶煉、制模、澆鑄和修整幾道工序。根據商朝青銅器的化學成分分析,當時奴隸工匠把銅和錫、鉛等一起放在1000℃左右的高溫冶煉青銅時,已能掌握多種金屬成分恰當的比例,這種銅合金既易溶解,又有一定硬度,適合於製造各種器具。3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獲得1000℃左右高溫的技術,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師著重講述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挖掘出土的,這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個銘文而得名。鼎腹長方形,四周有盤龍紋,上豎兩隻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長1.1米,寬80釐米,重875公斤。因為這個鼎大得可以當作馬槽,所以當地人民稱之為“馬槽鼎”。此鼎形狀雄偉,花紋秀麗。鑄造工藝主要有制範和澆鑄兩道工序。請同學在看圖的基礎上,說明此鼎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觀

察能力。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商朝青銅冶鑄工藝的傑作,也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當時每個坩堝只能熔鍊12.5公斤青銅熔液。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鑄出這樣大的方鼎?(稍微停頓一下,讓學生思考計算)根據每個坩堝的容量計算,至少需要70個坩堝,每個坩堝需三、四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時排著隊,抬著坩堝依次澆鑄。否則銅水一旦冷卻,就不能融為一體了。此鼎出土後,日本侵略者屢次要劫這個鼎。當時人民把它埋在地下,才沒有被劫去。抗戰勝利後,1946年重新挖出,現存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保護國寶,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可使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愛護文物的觀念。

商朝青銅出土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全,造型之複雜,花紋之精細,都是世界上罕見的。所有這一切,都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窮的創造力。總之,商朝的勞動人民發展了生產,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殘酷的奴隸制度(板書)

(1)奴隸社會是奴隸主的天堂,廣大奴隸的地獄(板書)

奴隸主生活極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宮殿裡,並修建規模巨集大的陵墓,準備死後繼續享受。盤庚遷殷後270年,商都再未遷移。長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紂以後遭到破壞,逐漸成為廢墟,故稱殷墟。這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一個都城,對研究商朝後期奴隸制社會的歷史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把它稱為商朝的“歷史博物館”是很有道理的。殷墟從1928年開始發掘到現在,出土文物不計其數,成為國家考古發掘的重點地區,中心在河南安陽西北少屯村一帶,面積達24平方公里。內有宮殿區、王室墓地、手工業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隸的殉葬坑等遺址。發掘出的11座王陵,規模巨大,有的佔地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婦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餘件青銅器和玉石器,品種繁多,有許多物品是前所未見的藝術珍品,造型美觀、體態生動、文飾精美。圖畫上的玉龍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藝水平,玉龍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瓏剔透。墓葬情況既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

(2)奴隸的悲慘生活:“人牲”和“人殉”(板書)

商朝奴隸主貴族奢侈、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奴隸的辛勤勞動為奴隸主貴族創造了大批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他們本身卻被剝奪了一切財富和權利,甚至連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隸主不但強迫奴隸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進行各種繁重的勞動,還把他們當作牲畜一樣任意屠殺。商王和奴隸主在祭祀祖先和神靈時,經常屠殺大量奴隸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隸主死了,還要把奴隸殺死或活埋來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讓這些奴隸在“陰間世界”侍候他們,守衛他們。

教材上的圖畫《商朝帶枷的奴隸俑》,是1937年在殷墟出土的。女的雙手伽在胸前,南奴雙手伽在背後,從中可見奴隸生活之悲慘,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河南安陽武官村商王大墓是萬惡的殉葬制的一個罪證。這一帶王陵區先後發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隸殺殉坑。這一座墓是其中之一,並不是最大的,其規模之大,於此可見一斑。該墓形狀像一個“中”字,墓室南北長14米,東西寬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兩個墓道,南北共長45米,總面積為340平方米,這座大墓裡殉葬的有79人之多。另一個大墓,陪葬奴隸多達400人。在安陽,發現了191座祭祀坑,人骨1000多具,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壯年男女。無論是“人牲”,還是“人殉”,根據他們的屍骨情況可以判斷,他們死得很慘,有的被砍頭,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斬,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錘砸死。請同學們思考:“人牲”和“人殉”這個殘酷的事實說明什麼?也就是說奴隸主為什麼敢於肆無忌憚地屠殺奴隸?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在萬惡的奴隸社會,奴隸主不僅佔有奴隸的全部勞動果實,而且還佔有奴隸本身,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和“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有權買賣甚至殺害奴隸。這也正是奴隸社會的反動性所在。

這一段教材講完後,引導學生回答教科書上的問題——商朝的奴隸主和奴隸的生活有什麼差別?教師著重說明兩點,一是奴隸主生前生活奢侈,死後葬入陵墓,準備繼續享受;二是奴隸經常帶著刑具幹活和過夜,不少奴隸還要被殺死或活埋,為奴隸主做供品和陪葬,命運極其悲慘。奴隸主和奴隸生活的懸殊反映了奴隸社會剝削和壓迫制度的殘酷及尖銳的階級矛盾。

4.小結

這節課講了夏商兩個奴隸制王朝四個問題,同學們要掌握以下幾點。

①夏朝建立的標誌是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建立的時間、人物、國家的階級實質,公元前16世紀,夏桀的殘暴統治導致夏朝滅亡。

②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統治範圍遠遠超過夏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奴隸制大國。

③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至殷,歷史上又把商朝稱為殷朝。遷殷後,社會比較穩定,國力日益強盛,奴隸制度有了進一步發展。

④商朝主要部門是農業生產,手工業突出表現在冶銅技術和青銅器的創制上,司母戊大方鼎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⑤殘酷的奴隸制度表現在奴隸和奴隸主的生活懸殊,奴隸生活極其悲慘。

(三)教法建議

匯入新課後,可首先介紹我國奴隸社會的4個歷史時期和起建時間,使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歷史階段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抓住我國奴隸社會形成和發展這一線索,說明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階段,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緊扣教材講清“國家”概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

講述商朝經濟生產時,突出青銅器的製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師可適當補充些材料,結合《商朝冶鑄青銅器示意圖》講清奴隸是怎樣製造青銅器的,及青銅器工藝之高超、產品之多,使學生感受奴隸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重點講述司母戊鼎,教師需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充滿激情的描述,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並對學生進行保護文物的教育。

本課內容圖畫較多,教師可因勢利導,加強形象直觀的教學,引導學生看圖說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插圖的能力。對一些出土文物,可進行一些考古學知識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和對考古知識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