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數學教案精選示例(精選13篇)

校園 閱讀(1.19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精選示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教案精選示例(精選13篇)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1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麼?

2.交流、彙報

(1)問: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 cháng duǎn

板書:長、 短

[ 設計說明: 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 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彙報。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 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著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著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

(由於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著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並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 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 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 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遊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 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 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後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並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裡;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裡。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裡。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六、全課小結(略)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2

分數的意義是個古老的課題, 當學生學習分數的產生時,教材說: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例如,用一個計量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連續量幾次以後,剩下的不夠一個計量單位,黑板的長度就不能用整數來表示;又例如,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蘋果個數也不能用整數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一個計量單位、一個蘋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也就是說,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用分數表示; 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還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個班級的學生等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到的分數中份數與具體個數易混淆。因此,總有很多數學老師以此為題材,去商討,去實踐,希望從中找出能讓學生接受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來,在學習了幾位數學老師上的數學國標本第六冊P64P65冊《認識分數》後,越來越感覺到數學教學中少不了追問,願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媽媽和四隻小猴。

師:猴媽媽給四隻小猴分一個西瓜,每隻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為什麼?

生:因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隻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師:猴媽媽還給四隻小猴帶來了他們最喜歡吃的桃子,每隻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開啟袋子,有8只桃子。

師:每隻小猴可分得?

生:2個。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沒有聽到老師預期的答案,一時之間,老師被學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這能怪學生嗎?早在第五冊中,教材就是這樣教的:把一樣物體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兩份就是八分之二。那麼問題又出在哪裡呢?

老師本來設計的目的非常明確,除了可以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但是在最關鍵的地方老師沒有進一步的追問,以至於前功盡棄。如果老師在學生說出每隻小猴可分得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時,老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你連桃子的個數都不知道,就知道每隻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學生一定會說:因為是平均分給四隻小猴,這跟桃子的個數沒有關係,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學生能說到這一步的話,我相信即使後來有個別學生說八分之二,2個桃子等,也能在多數同學的正確引導下順利得到統一意見。

片段二:

師:把6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3枝。

師: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4枝。

師:把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師:為什麼不回答幾枝鉛筆呢?

生:因為不知道盒裡一共有幾枝鉛筆。

師:那麼6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用什麼數表示?

生:1/2。

師:8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師: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為什麼?

生:因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師;對,要弄清楚1/2是誰的1/2,整體不同,1/2所對應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嗎?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順著老師的引導,完全把知識內化。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老師不經意的追問下,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 分數的意義,也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追問有兩種目的。第一種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資訊。追問的第二種目的是查明真偽。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學生是不懂的,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利用追問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學生完全問明白,讓那些不懂的學生聽明白。甚至有人說過:知識本身並不重要,通過數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學上的為什麼,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數學是理性的,老師是理性的引導者,不斷追問著,學生理性的學習者,不斷追尋著!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3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的口算.

2.使學生能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絡進行遷移類推,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演示課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裡應填幾?【繼續演示課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繼續演示課件“”】

(1)出示例1:11-5=□.

①啟發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②彙報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思維,開發學生思維.

想加算減;

數的組成;

因為11-6=5,所以11-5=6;

……

③啟發學生想:十幾減5還有哪些題?怎樣計算?

使學生明確: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啟發學生分級討論、交流.

②聯絡本題,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③啟發學生想:十幾減4還有哪些題?怎樣計算?

使學生明確: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學例2.【繼續演示課件“”】

(1)分級討論、交流,十幾減3、十幾減2有哪些題,怎樣計算?

(2)彙報時,使學生明確: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導學生對比.

啟發想的計算可以怎樣想?使學生明確.

想加算減;

想十幾的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課小結.

略.

隨堂練習

1.“做一做”第1題【繼續演示課件“”】,投影出示,啟發學生說明圖意,獨立填寫.

2.“做一做”第2題【繼續演示課件“”】,口算,競賽.

3.練習五第3題【繼續演示課件“”】,分級討論交流,獨立填寫.

(此題滲透統計思想,必要時教師做一下說明.)

佈置作業

練習五第4、5題(圖片“練習四”、“練習五”).

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4

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線段的比和比例線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質。以前的平面幾何主要研究線段的位置關係和相等關係,從本章開始研究線段及相關圖形的比例關係――相似三角形,這些內容的研究都離不開線段的比和比例性質的應用。

本節的難點是比例性質及應用,雖然國小時已經接觸過比例性質的一些知識,但由於內容比較簡單,而且間隔時間較長,學生印象並不深刻,而本節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質變式較多,合分比性質以及等比性質學生又是初次接觸,內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題不知應用哪條性質,不知如何應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議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課引入時最好從生活例項引入,可使學生感覺輕鬆自然,容易產生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國小時曾學過數的比及相關概念,學習時也可以複習引入,從數的比過渡到線段的比,滲透類比思想

3.這一節概念比較多,也比較容易混淆,教學中可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組來進行鞏固,特別是要舉一些反例,同時要注意對相近概念的比較

4.黃金分割的內容要求學生理解,主要體現數學美,可由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例項,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

5.比例性質由於變式多,理解和應用上容易出現錯誤,教學時可利用等式性質和分式性質來處理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線段的比的概念.

2.通過與國小知識到比較,初步培養學生“類比”的數學思想.

3.通過線段的比的有關計算,培養學習的計算能力.

4.通過“引言”及“例1”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熱愛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設計

先學後做,啟發引導

三、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 兩條線段比的概念.

2.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兩條線段的比及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股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找學生回答國小學過的比、比的前項和後項的概念.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數的比,記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項,b叫比的後項)

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以米、釐米、毫米作為長度單位,量一下幾何教材的長與寬(令長為a,寬為b).再求出長與寬的比.然後找三名同學把結果寫在黑板上.如:

可以看出,在同一長度單位下,兩條線段長度的比就是兩條線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長度分別是m、n(單位相同),那麼就說這兩條線段的比是 ,或寫成 ,和數的比一樣,a叫比的前項,b叫比的後項.

關於兩條線段比的概念,教學中要揭示它的實質,即 表示a是b的k倍,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較易理解,也容易使學生注意到求比時,長度單位要一致.另外,可組織學生舉例實際生活中兩條線段的比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聯絡實際和積極思維的能力,對活躍課堂氣氛也很有利,但教師需注意尺度.

就剛才三組學生做過的練習及問題回答,在教師啟發和點撥下,讓學生討論或試述兩條線段的比應注意的問題,歸納出:

(l)兩條線段的比就是它們的長度的比.

(2)比與所選線段的長度單位無關,求比時,兩條線段的長度單位要一致.

(3)兩條線段的比值總是正數.(並不都是正數)

(4)除了a=b之外, . 與 互為倒數.

例1 見教材P202.

講解完例1後:

(l)提問學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學生對線段比的逾義的理解.

(2)給出:比例尺= ,就例1的圖上,若圖距是8cm的兩地,實際距離是多少?

另外,還可鼓勵學生課後根據地圖上的比例尺,測量並計算出你所在省會與首都北京的直線距離,從而豐富了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

例2 見教材P202.

講解完例2後:

(l)可改變線段AB的長度,或給出AC、BC的長度,再求這些比,使學生認識這種三角形中邊的比與長度無關.

(2)常識1:有一銳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邊(從小到大)的比為 .

常識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從小到大)的比為1:1: .

學生掌握了這些常識可有兩點好處:

①知道例2中“ ”以及習題5.l第2題(1)中“邊長為4”.(2)中的“對角線AC=a”這些條件實際上都是多餘的.

1.兩條線段比的概念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2.會求兩條線段的比.

七、佈置作業

教材P210中2、3.

八、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瞭解代數式概念的基礎上,能把簡單的與數量有關的詞語用代數式表示出來,數學教案-列代數式。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3. 通過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建議

1.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係。

2.本節知識結構:

本小節是在前面代數式概念引出之後,具體講述如何把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用代數式表示出來。課文先進一步說明代數式的概念,然後通過由易到難的三組例子介紹列代數式的方法。

3.重點、難點分析:

列代數式實質是實現從基本數量關係的語言表述到代數式的一種轉化。列代數式首先要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係,然後把各種數量用適當的字母來表示,最後再把數及字母用適當的運算子號連線起來,從而列出代數式。

如:用代數式表示:比 的2倍大2的數。

分析 本題屬於“…比…多(大)…或…比…少(小)”的型別,首先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然後從中找出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誰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數換個方式敘述為所求的數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邊的量,即所求的數為大數,那麼比和大之間量,即 的2倍則為小數,大後邊的量2即為差。所以本小題是已知小數和差求大數。因為大數=小數+差,所以所求的數為:2 +2.

4.列代數式應注意的問題:

(1)要分清語言敘述中關鍵詞語的意義,理清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如要注意題中的“大”,“小”,“增加”,“減少”,“倍”,“倒數”,“幾分之幾”等詞語與代數式中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間的關係。

(2)弄清運算順序和括號的使用。一般按“先讀先寫”的原則列代數式。

(3)數字與字母相乘時數字寫在前面,乘號省略不寫,字母與字母相乘時乘號省略不寫。

(4)在代數式中出現除法時,用分數線表示。

5.教法建議:

列代數式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不容易掌握,這樣老師在上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代數式的本質,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係,然後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使學生能夠正確列出代數式。

教學設計示例

列代數式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瞭解代數式概念的基礎上,能把簡單的與數量有關的詞語用代數式表示出來;

2.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係.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用代數式表示乙數:(投影)

(1)乙數比x大5;(x+5)

(2)乙數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數比x的倒數小7;( -7)

(4)乙數比x大16%((1+16%)x)

(應用引導的方法啟發學生解答本題)

2在代數裡,我們經常需要把用數字或字母敘述的一句話或一些計算關係式,列成代數式,正如上面的練習中的問題一樣,這一點同學們已經比較熟悉了,但在代數式裡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敘述的一句話或計算關係式(即日常生活語言)列成代數式本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問題

二、講授新課

例1 用代數式表示乙數:

(1)乙數比甲數大5; (2)乙數比甲數的2倍小3;

(3)乙數比甲數的倒數小7; (4)乙數比甲數大16%

分析:要確定的乙數,既然要與甲數做比較,那麼就只有明確甲數是什麼之後,才能確定乙數,因此寫代數式以前需要把甲數具體設出來,才能解決欲求的乙數

解:設甲數為x,則乙數的代數式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最後,教師需指出:第4小題的答案也可寫成x+16%x

例2 用代數式表示:

(1)甲乙兩數和的2倍;

(2)甲數的 與乙數的 的差;

(3)甲乙兩數的平方和;

(4)甲乙兩數的和與甲乙兩數的差的積;

(5)乙甲兩數之和與乙甲兩數的差的積

分析:本題應首先把甲乙兩數具體設出來,然後依條件寫出代數式

解:設甲數為a,乙數為b,則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此時,教師指出:a與b的和,以及b與a的和都是指(a+b),這是因為加法有交換律但a與b的差指的是(a-b),而b與a的差指的是(b-a)兩者明顯不同,這就是說,用文字語言敘述的句子裡應特別注意其運算順序

例3 用代數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數;

(2)被5除商m餘2的數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以下問題:

(1)被3整除得2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3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n的數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餘2的數是幾?如何表示這個數?商2餘2的數呢?商m餘2的數呢?

解:(1)3n; (2)5m+2

(這個例子直接為以後讓學生用代數式表示任意一個偶數或奇數做準備)

例4 設字母a表示一個數,用代數式表示:

(1)這個數與5的和的3倍;(2)這個數與1的差的 ;

(3)這個數的5倍與7的和的一半;(4)這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 的和

分析:啟發學生,做分析練習如第1小題可分解為“a與5的和”與“和的3倍”,先將“a與5的和”例成代數式“a+5”再將“和的3倍”列成代數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過本例的講解,應使學生逐步掌握把較複雜的數量關係分解為幾個基本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5 設教室裡座位的行數是m,用代數式表示:

(1)教室裡每行的座位數比座位的行數多6,教室裡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2)教室裡座位的行數是每行座位數的 ,教室裡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如下問題:

(1)教室裡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麼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2)教室裡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麼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3)通過上述問題的解答結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嗎?(總座位數=每行的座位數×行數)

解:(1)m(m+6)個; (2)( m)m個

三、課堂練習

1設甲數為x,乙數為y,用代數式表示:(投影)

(1)甲數的2倍,與乙數的 的和; (2)甲數的 與乙數的3倍的差;

(3)甲乙兩數之積與甲乙兩數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兩數的積的商

2用代數式表示:

(1)比a與b的和小3的數; (2)比a與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數;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3用代數式表示:

(1)與a-1的和是25的數; (2)與2b+1的積是9的數;

(3)與2x2的差是x的數;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數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請學生回答:

1怎樣列代數式?2列代數式的關鍵是什麼?

其次,教師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對於較複雜的數量關係,應按下述規律列代數式:

(1)列代數式,要以不改變原題敘述的數量關係為準(代數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於把較複雜的數量關係,分解成幾個基本的數量關係;

(3)把用日常生活語言敘述的數量關係,列成代數式,是為今後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要求學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業

1用代數式表示:

(1)體校裡男生人數佔學生總數的60%,女生人數是a,學生總數是多少?

(2)體校裡男生人數是x,女生人數是y,教練人數與學生人數之比是1∶10,教練人數是多?

2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釐米,一邊是a釐米,

求:(1)這個長方形另一邊的長;(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學法探究

已知圓環內直徑為acm,外直徑為bcm,將100個這樣的圓環一個接著一個環套環地連成一條鎖鏈,那麼這條鎖鏈拉直後的長度是多少釐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較簡單的情形,比如三個圓環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沒有規律.

當圓環為三個的時候,如圖:

此時鏈長為,這個結論可以繼續推廣到四個環、五個環、…直至100個環,答案不難得到:

解:

=99a+b(cm)

數學教案-列代數式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4、25頁的例1--例3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六的第1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知道2、3、4乘法口訣的來源,初步記住2、3、4的乘法口訣,初步會計算4以內的兩個數相乘。

教具、學具準備:小棒16根。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教師讓學生先擺2根小棒,說出這是1個2。教師問:怎樣寫出加法算式?學生可能不會回答。教師說明1個2無法寫出加法算式,寫上2就可以了,同時板書:“2”。教師問:“1個 2,相同的加數是什麼?相同加數有幾個?寫乘法算式時,被乘數是幾?乘數是幾?”按照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2×l=2”。教師指著黑板上的小棒?問:“我們擺的是幾個2?”,“1個2得數是2,我們可以說成‘一二得二’。”並板書:“一二得二”(圖、式、口訣等板書形式可以類似於教科書上的排列形式)。

接著教師又讓學生擺2根小棒,問;“這是幾個2根小棒?相同的加數是幾?相同加數的個數是幾?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樣寫?”教師指著乘法算式,說:“2個2的得數是4。我們可以說成‘二二得四。”並板書:“二二得四”。最後,讓學生默想,這兩句乘法口訣是怎樣得來的,並複述口訣。

2、教師讓學生用3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提出跟前面類似的問題,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3”。讓學生再擺一個三角形,並根據擺的實物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師讓學生看圖和乘法算式,問“2個3得數是6,乘法口訣應該怎樣說?”引導學生歸納出口訣;“二三得六”。

教師讓學生再擺一個三角形,引導學生自己想,自己寫,最後歸納出口訣:“三三得九”。

3、4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方法跟3的乘法口訣類似。

4、教師掛出已學過的乘法口訣表讓學生朗讀。教師在黑板上擺1根小棒,問:“這是幾個幾?乘法口訣應該怎麼說?”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引導學生想:“1個2是2,1個3是3,1個4是4,那麼1個1應該是1。相應的乘法口訣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麼,1乘以1得1,口訣應該是一一得一。”

二、鞏固練習

1、做教科書第25頁“做一做”中的練習。

做第1、2題時,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做、然後再集體訂正。這樣的練習題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乘法口訣的意義和來源,同時用這些口訣進行乘法計算,通過計算又可以鞏固乘法口訣。

第3題,是對口令遊戲題。可以用來複習學過的乘法口訣,訓練學生記熟每一句口訣。練習時,可以由教師說題目,先讓學生集體說得數,然後再指定學生說得數,儘量多給學生一些練習機會。

第4題,讓學生看乘法算式寫出乘法口訣,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2、做練習六第1題。

教學時,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訣。如果某個學生乘法口訣不熟,或者某個學生某句口訣不夠熟練,教師都要及時給予幫助。

三、小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要求學生回家背誦2、3、4的乘法口訣。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

2、理解移項的概念;

3、學會移項,數學教案-解方程。

教學重點:利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及移項法則;

教學難點:利用等式性質1來解釋方程的變形。

教學準備

1、投影儀、投影片。

2、天平稱、若干個質量相同的物體,與物體質量相同的若干個砝碼。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 上節課的想一想引入新課:等式和方程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方程是等式,但必須含有未知數;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數,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為方程?這些方程又有何特點?

① 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學生小議後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這些方程得:①等式兩邊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邊是一次式,另一邊是常數,②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個未知數,也有的含兩個未知數。

我們先來研究最簡單的(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們把等號兩邊是一次式、或等號一邊是一次式另一邊是常數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未知數: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斷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麼叫方程的解?怎樣解方程?

關鍵是把方程進行變形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點出課題)利用等式性質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講解新課:

1、 等式性質1:

出示天平稱,在天平平衡的兩邊同時都添上或拿去質量相同的物體,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類似的情形。

強調關鍵詞:"兩邊"、"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變形成x=?只要把方程兩邊同時減去2即可。

注意: 解題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兩邊都有含x的項,要解這個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項集中到一邊,即可把方程變形成x=?(一般是含x的項集中到方程的左邊,使方程的右邊不含有x的項),此題的關鍵是兩邊都減去4x,國中數學教案《數學教案-解方程》。

(解略)

解完後提問:如何檢驗方程時的計算有沒有錯誤?(由學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數,檢查方程的左右兩邊是否相等,(由一學生口頭檢驗)

觀察前面兩個方程的求解過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發生了什麼變化?

⑵把+4x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又發生了什麼變化?(符號改變)

3、 移項:

從變形前後的兩個方程可以看到,這種變形相當於:把方程中的某一項改變符號後,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我們把這種變形叫做移項。

注意:①移項要變號;

②移項的實質:利用等式性質1對方程進行變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項,得3x-2x=7-4,

合併同類項,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歸納:①格式:解方程時一般把含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的左邊,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以便合併同類項;

②解方程與計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寫成連等式;計算可以寫成連等式;

③一個方程只寫一行,每個方程只有一個等號(理由:利用等式性質1對方程進行變形,前後兩個方程之間沒有相等關係)。

練習:書本105頁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課堂小結:

①什麼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質1(找關鍵詞);

③移項法則;

④應用等式性質1的注意點(例2歸納的三條)。

(四)、佈置作業:見作業本。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8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立方根和開立方的概念;

2.會用根號表示一個數的立方根,掌握開立方運算;

3.培養學生用類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運算能力;

4.由立方與立方根的教學,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5.通過立方根符號的引入體驗數學的簡潔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立方根的概念與性質.

教學難點:會求某些數的立方根.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練結合

四、教學手段

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平方根我們是如何定義的?平方根有哪些性質?

在同學們回答後,啟發學生是否可試著給數的立方根下個定義.

1.立方根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的立方等於a,這個數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稱數a的三次方根)

用數學式表示為:

若x3=a,則x叫做a的立方根,或稱x叫做a的三次方根.

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類似於平方根德表示方法,數a的立方根我們用符號

來表示.讀作“三次根號下a”,其中a叫做被開方數,3叫做根指數,注意,在前面我們學習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說過當根指數為2時可以省略不寫,現在是立方根了,這個根指數3是絕對不可省的,否則就會與平方根混淆了,例如

表示125的立方根,而

則表示125的算術平方根.練習:用根號表示下列各數的立方根:

3.開立方概念:

求一個數的立方根的運算,叫做開立方.

4.開立方運算與立方運算互為逆運算.

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立方運算來求一些數的立方根.

例1. 求下列各數的立方根:

解:(1)∵(-2)3=-8,

(2)∵23=8,

(4)∵ (0.6)3=0.216,

(5)∵03=0,

下面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正數有幾個平方根?負數有沒有平方根?一個正數有幾個立方根?負數有沒有立方根?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由前面剛剛做過的題我們不難看出像8、0.126、103、

這樣的正數,有一個正的立方根;像-8、

這樣的負數有一個負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由此我們得了立方根的性質.5.立方根的性質:

(1)正數有一個正的立方根.

(2)負數有一個負的立方根.

(3)0的立方根是0.

這裡我們不妨與平方根的'性質做個比較,平方根中,正數有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正數只有一個正的立方根;在平方根中負數是沒有平方根的,而負數有一個負的立方根;平方根與立方根唯一相同之處是0的平方根,立方根都是它本身.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9

活動目標:

能辨識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梯形、圓形,三角形,體驗其多種變式。

活動準備:

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橢圓形、梯形、圓形各15個;泡沫地墊90塊;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橢圓形圖形片。

活動過程:

一、玩骰子

提問:拋一下,說說是什麼圖形?找一個一樣的圖形作朋友。

小結:圖形骰子上的6個面都有不一樣的圖形。

二、遊戲《圖形火車》

玩法:聽指令,在骰子上找出相應的圖形。從火車頭開始一個接一個,將這些骰子連起來,變成一列火車。放好骰子趕快回到座位上,表示完成。

規則:聽完兒歌,要先坐在位置上找到這個圖形;圖形上火車的時候,要對著小朋友。

1. 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三條邊,三個角,這樣的圖形快上車。

小結: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三條邊,三個角,三角形火車回家了。

2. 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彎彎邊,沒有角,這樣的圖形快上車。

小結:圓形和橢圓形都是彎彎邊,沒有角的圖形。

3. 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四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這樣的圖形快上車。(可請幼兒發指令)

小結: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四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正方形火車回家了。

4. 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兩條平平邊,一條長一條短,還有兩條斜斜的邊這樣的圖形快上車。(可請幼兒發指令)

小結: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兩條平平邊,一條長一條短,還有兩條斜斜的邊,梯形火車回家了。

5. 嗚~嗚~,圖形火車就要開。四條邊,四個角,這樣的圖形快上車。

小結:嗚~嗚~,火車火車就要開。四條邊,四個角,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10

設計思路:

二期課改需要們以整合的思想來實施新教材。新<<綱要>>要求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解決和合作的能力。幼兒在前些階段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和練習了數的形成、2、3、4的分合、組成等等。在此基礎上,中班下半學期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可以學習5的組成,數的組成是加減法運算的基礎,是幼兒數學教育內容之一,是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必備知識。依據二期課改的理念及新綱要的要求,通過創設相應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操作。引導幼兒去探索、體驗理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並將自己獲得的知識用交流的方式表現出來。

內容:學習6的組成

目標:、1、在遊戲活動中歸納、總結、學習6的組成。

2、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數的多種分法,並學會記錄。

3、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多維度思維能力。

準備:花片、小樹、小動物圖片、紙盒、糖果、筆、紙、數字卡片等

過程:

一、湊數遊戲《蘋果和生梨》

請1個幼兒上來帶領大家玩湊數遊戲。

春天的花園裡有個數學王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到數學王國找一找那些東西的數量是6,然後你可以把6的分成全玩出來,才可以到其它地方玩。把你的發現寫在紙上。

二、幼兒分組操作

1、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遊戲。

2、教師巡迴指導:重點指導有困難的幼兒,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三、幼兒交流討論

1、教師拍手,幼兒回到座位。剛才大家玩得很高興,能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紙上,誰願意來介紹自己的發現?在玩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2、幼兒各自介紹自己的發現。

四、學習6的組成

1、教師:今天小貓的一家也到數學王國來玩了,數一數有幾隻貓?用數字幾來表示?看看它們長得都一樣嗎?引導幼兒從貓的大小、顏色、花紋、蝴蝶結來分。

2、幼兒自主講述,如6只貓可分成1只大貓5只小貓。教師根據幼兒講述用數字卡片貼在黑板上。教師:6有幾種分法?

3、教師歸納:6有5種分法,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它們合起來都是5送糖果。們小朋友本領真大,不但學會6的組成,還學會了記錄,現在們一起準備好,開上小汽車和小貓們一起到數學王國去玩吧。(聽音樂,幼兒做開汽車動作)

數學王國到了,看看國王今天都準備了什麼禮物?(各種糖果)

國王還準備了這麼多糖果盒子,請們小朋友幫助他來包裝糖果。記住,每個盒子了只可以裝6粒糖果。你一邊裝一邊說,幾粒紅色的糖果、幾粒蘭色的糖果、或幾粒黃色的糖果、幾粒綠色糖,一共是6粒糖果。裝好以後你可以送給周圍的爸爸媽媽檢查一下,也可以給好朋友檢查一下,你對嗎?如果正確了就請你把糖帶回家,可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11

目標:

1、學習4以內手口一致地數數以及認識數字1、2、3、4。

2、複習紅黃藍綠顏色,鞏固方形、圓形、三角形及半圓形的圖形。

3、樂於參加數學操作和遊戲活動。

準備:

1、紅、黃、藍、綠四間蘑菇房子,在每座房子的房頂上分別有貼有1個半圓形、2個三角形、3個圓形及4個方形;一隻小雞、兩隻小貓、三隻熊貓、四隻兔子的圖片。

2、幼兒數學用書及人手一份油畫棒。

過程:

一、引出課題

師:今天董老師要帶小朋友去小動物家玩,你們想去嗎?

二、學習4以內的數數,感知4以內的數量。

1、教師出示綠房子,引導幼兒觀看房子上的圖形。

師:小朋友看,這個蘑菇房子上有什麼圖形?(三角形)

我們一起來數數有幾個三角形?(2個)

猜猜裡面住著誰?(小貓)

請小朋友手口一致地點數,說出房子裡面住著2只小貓。2個三角形和2只小貓都可以用什麼數字來表示?(2)

2、依次出示黃房子、紅房子和藍房子,學習1、3、4手口一致的點數。

三、遊戲活動:學做小動物。

請幼兒們當小動物,教師用三角鐵敲幾下,幼兒就學做小動物叫幾聲或跳幾下,進一步鞏固4以內數的感知。

四、幼兒操作

1、教師:小動物們找到了許多閃閃發光的寶石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得到了什麼樣的寶石?

小熊的袋子裡是什麼形狀的寶石?(方形)有多少顆?(4顆)教師示範用油畫棒塗畫4顆寶石。

2、幼兒操作,分別數一數小動物找到了什麼形狀的寶石,有幾顆,在相應小動物的圖片旁邊塗畫相應數量的寶石。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12

活動內容:小魚遊(認識三角形)

活動目標:

1、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徵,即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2、根據三角形的特徵在圖中找出形狀與三角形相似的小魚。 3、樂意動手操作,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

活動重點、難點:

認識三角形的主要特徵

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徵是三角形由三條邊和三個角組成。

活動準備:

三角板、小黃兔2只、蘿蔔1個、蘑菇1個、三角形、正方形、圓形若干、正方形紙每人一張、幼兒每人一個三角形積木

活動過程:

1.故事匯入:小黃兔過生日

師:今天是小黃兔的生日,早晨小黃兔高高興興地從家裡出來,它要去採蘑菇,走著走著它看到一個大蘿蔔,小黃兔拔起大蘿蔔繼續往前走,走到蘑菇地裡採了一個大蘑菇高興的回家了。

2、觀察小黃兔的出行路線

請小朋友將路線用線連起來,觀察是什麼圖形(三角形)

3、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圖形,幼兒每人一個三角形。

(1)通過自己數一數,試一試,感知圖形特徵,充分讓幼兒表述,得出圖形的特徵。

(2)教師小結: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組成。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

4、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幼兒每人一張正方形紙,通過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用正方形的紙摺疊成三角形。

5、複習三角形的特徵

(1)結合圖形寶寶找朋友,讓幼兒從眾多幾何卡片中找出三角形。並一一出示三角形,說說為什麼?

(2)觀察圖形拼圖,找出三角形,數一數用了幾個三角形? (3)請幼兒在周圍環境中找出三角形物品。

(4)完成課本20頁《小魚遊》找出小河裡三角形的小魚,並把三角形的小魚圈出來。

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運用各種材料製作一個三角形。 課後小結:本節課以《小黃兔過生日》的故事引入課題,通過連線小黃兔所走的路線遊戲以及其它操作活動讓幼兒認識三角形的特徵,知道三角形由三條邊三個角組成。

國小數學教案示例 篇1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分式的概念,瞭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3.通過類比分數研究分式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類比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絡又是變化發展的辨證觀點的再認識.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分式的分母不為零.

2.疑點及解決辦法 通過類比分數的意義,加強對分式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問題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個因式的積的問題,但若有如下問題:某同學分鐘做了60個仰臥起坐,每分鐘做多少個?可表示為,問,這是不是整式?請一位同學給它試命名,並說一說怎樣想到的?(學生有過分數的經驗,可猜想到分式)

【新課】

1.分式的定義

(1)由學生分組討論分式的定義,對於“兩個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錯誤,由學生舉反例一一加以糾正,得到結論:

用、表示兩個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學生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3)學生小結分式的概念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數一樣,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

(4)問:何時分式的值為零?[以(2)中學生舉出的分式為例進行討論]

2.有理式的分類

請學生類比有理數的分類為有理式分類:

例1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2);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3);

解:∵恆成立,

∴取一切實數時,原分式都有意義.

(4).

解:由分母得.

∴當且時,原分式有意義.

思考:若把題目要求改為:“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無意義?”該怎樣做?

例2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的值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小結:若使分式的值為零,需滿足兩個條件:①分子值等於零;②分母值不等於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分式無意義.

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分母.

∴當或時,原分式值都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式無意義.

∴沒有使原分式的值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為零.

(四)總結、擴充套件

1.分式與分數的區別.

2.分式何時有意義?

3.分式何時值為零?

(五)隨堂練習

1.填空題:

(1)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3)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佈置作業

教材P56中A組3、4;B組(1)、(2)、(3).

九、板書設計

課題 例1

1.定義例2

2.有理式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