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校園 閱讀(2.7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要求

1、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難句譯註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世:世上、世間。

然後,這以後。

世上有了伯樂,這以後(才)有千里馬。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裡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麼,哪裡。

也:語氣助詞,用於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為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眾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面板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討論:

①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人才。

②伯樂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③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1段

1、朗讀課文第1段。

2、給加點的字注音。

3、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於相馬的“相”字怎麼解釋?

明確: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劣。

駢,並。駢死,並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繫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境,即養馬的處所。

介詞“於”,都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4、學生逐句讀、譯。

5、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裡,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連詞“然後”,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絡,後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後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並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稱”,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馬人手裡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裡,可見由於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或辨形):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於沒有識馬的人,只由餵馬的將它一般地餵養,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而”字是連詞,表示順接,聯絡“不知”和“食(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裡而一般地餵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於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幹裡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三)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問:這裡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明確: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裡“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執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著它(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其……其……”:道……那……: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那是真正不識得千里馬呀!第一個“其”同“豈”,第二個“其”作“那”講。末一個“也”字,表感嘆語氣。

全段綜述不識馬者的表現,活畫出不識馬者昏庸無知而又妄言天下無馬的醜態,歸結到要害是不知馬。呼應了前文,證明了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

第3段大意: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4、齊讀第3段。

(四)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著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明確: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於沒有千里馬。再以餵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後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覆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六)課堂練習:

1、教師領讀全文。

2、分別指名學生逐段試背課文。

七、佈置作業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2

一、匯入新課

在古代,由於受腐朽的選拔體制所約束,有許多人因才華得不到施展而寫下許多直抒胸臆的詩文,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馬說》。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

2.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課文

1.教師範讀。

2.正音。

3.(1)分析課文第一段。

提問: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提問: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齊讀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提問: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女生齊讀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翻譯全段。

提問: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提問:本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提問: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散讀第三段。

(4)全班齊讀。

提問: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提問: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接心情。

提問: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即人才。

四、全班齊讀,並背誦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3

課文分析:

《馬說》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著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

3、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巨集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誦讀品味法。

3、創造性學習法。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請看螢幕,螢幕上畫的是什麼?(馬),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那麼,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麼呢?(千里馬)同學們聽說過“伯樂相馬”的故事嗎?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後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螢幕顯示課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2、寫作背景。

(螢幕顯示)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託物寓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三)朗讀教學

初讀課文,正音上口:教師配樂範讀全文(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以小組為單位,互讀課文,對照註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四)課文分析: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2)解決重點字詞(螢幕顯示)。

(3)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4)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5)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

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裡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2)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4)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

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誇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作者最後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5)思考鞏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②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③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6)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7)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後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歸納一詞多義及通假字現象(螢幕顯示)

(五)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

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最後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螢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螢幕顯示版書)

(六)品味意境

1、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諷刺。

(七)擴充套件延伸

有人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託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麼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學習了本篇課文,請你給韓愈寫一封信,談談你學完本文的感受。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4

一、匯入

1、導語:世人常常感嘆機遇不至,自己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難遇上一個欣賞自己的伯樂!於是,古之文人常抒發出不平之鳴,從屈原的《離騷》到李商隱“不問蒼生問鬼神”,直到韓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於是,歷史上演了一幕幕時常相似的畫片: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不能不令後人為之扼腕長嘆!

在唐風的天空裡,值得後人稱讚的還不只是韓愈的“伯樂”“千里馬”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在於他這種“以文為詩”,詩文結合的寫作特點,在他的倡導下,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風,而代以先秦兩漢散文的特色,為中國文學發展帶來了震撼千年的影響,於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運動”中誕生了;於是,在唐風宋韻中,又站立起了八個頂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馬說。

2、文體知識:

a,關於韓愈字、作品。

b,關於說,馬說,什麼意思?是馬要說話嗎?(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學過的還有《愛蓮說》,以後還會學《師說》、《捕蛇者說》

二、朗讀:

1、範讀。

2、又到了單獨吹竽的機會了,誰願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學點評他吹的怎樣?優欠、有無問題。(調吹的準不,輕重緩急、情吹出來了嗎?)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請同學這樣啊:對照註釋及資料,口頭翻譯,可以同學間交流,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2、(xx分鐘後):請同學們提出質疑不解處、困難處。例: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3、老師也提幾個小問題來考考你: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義不同的詞語,可以兩個人一塊兒找,比如“食”。明確:食(食不飽,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頓;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本領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夠)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幾個通假字:食通飼,見通現,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說說這三個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4)說說兩個其字的用法: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其1表反問語氣,其2表感嘆語氣。幾位同學試讀。建議“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句號該為感嘆號,哪一個好?給編輯部去一封信)

4、請一位同學通譯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話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因為缺少了伯樂的眼光,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將會——怎樣?被埋沒。

五、找出被埋沒的遭遇表現?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六、不認識千里馬的人對千里馬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明確:曰,天下無馬……更荒唐可悲的是,還拿著鞭子站在千里良駒面前說,天下無馬。作者發出了增樣的感慨呢?嗚呼……

七、作者僅僅是在寫千里馬的故事嗎?

強調:人的故事:《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板書:

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樂—比喻—識得人才的人

食馬者—比喻—埋沒、扼殺人才的人

託“其真不知馬也!”的故事—託物言志(或)—言“埋沒人才”的道理

總結: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和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揭露和控訴。

八、拓展延伸

那麼,假如你將來也遭遇到懷才的情況,那麼你會認同以下哪一種情況呢?也可以談談這幾種情況以外的認識。

1、毛遂自薦,錐在囊中,脫穎而出

2、蘇秦,懸樑刺股,發奮再學

3、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諸葛亮,三顧茅廬方出山

6、姜子牙,垂釣等待,80歲遇文王

九、作業:背誦課文

結語: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生不逢時、知遇之難,今天,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不愁沒有伯樂,只怕沒有真才。我希望你們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來的千里馬。能做到嗎?(能!大聲點,能!再來一遍,能!)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5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能夠疏通文意。

2、瞭解作者,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力訓練點

1、反覆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注意節奏。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滲透點:

背誦課文。學會推銷自己,展示才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為社會做貢獻。

教學過程

一、匯入。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匯入。(幻燈片展示)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為著名。韓愈:字退之……(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二、朗讀時刻(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準節奏,讀得流暢,讀懂情感)

1、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邪通耶食馬者(幻燈片顯示注音)

2、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讀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翻譯,課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課堂實效。

完成後,教師評價,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課堂檢測。

四、連結寫作背景,思讀品讀課文。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來寄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文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結合文中具體句子進行說明。

明確學生組內討論課堂展示分享後,教師幻燈片展示。

五、古為今用

質疑:“千里馬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嗎?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3、請你運用託物寓意的手法,選擇一個事物,表達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

千里馬人才

伯樂能識人才的統治者(賢明的君主)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託物寓意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內容分析

《馬說》是九年級語文(上)第七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所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鬱,所以有“伯樂不常有“的感嘆。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的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實行了諷刺和控訴。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提升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明確文章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理解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巨集圖大志。

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疏通文意,提升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2、多種形式地朗讀,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和憤懣不平之情。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1、誦讀品味法(採用多種形式地朗讀,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裡行間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2、點撥、啟發、討論法

3、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走進馬的世界(蒐集帶“馬”的成語的與馬相關的文學作品)設計意圖:鍛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的水平,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把學生帶入了文章情境之中。

(二)、解讀文題和作者

設計意圖:學生們溫故而知新,瞭解“說”這種文體和託物寓意的寫法。

(三)、朗讀課文,走入文字

1、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這樣把學生領入了學習的境界中,便於讓學生模仿錄音從整體上感知課語文)

2、學生配樂朗讀課文(要求:讀的通順、語音準確、不讀破句)

3、指名學生配樂朗讀並評析(語速能夠通過句子的節奏來處理;語氣通過度析特殊句式如陳述句、反問句、設問句來讀出作者的感受)

4、學生試著跟隨課文錄音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感知課文、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1)展開“請讓我來協助你”的活動。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積極動腦思考的水平及關心協助他人的優秀品質,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空間。

(2)課件顯示疑難句子(師生合作完成,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水平,積累文言文的知識)

2、請三名同學串講文意

3、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語段(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把握正解語感、語氣實行朗讀)

(五)精品細讀,品味意境

1、通過朗讀課文交流自己感悟出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找出“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寓意)

2、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呢?(課件顯示寫作背景,瞭解作者,讓學生與自己的推測相印證,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本文采用了一種什麼寫法呢?

4、提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推薦三名同學再次配樂朗讀課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寫法,讀出意味和情趣來,要聲情並茂,鏗鏘悅耳)

(六)、情感延伸:你如何看待當代社會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觀點,實現自己的巨集圖大志)

(七)佈置作業:請你給韓愈寫一封書信,撫慰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心情(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培養他們的同情心)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牢記“說”的文體知識。

3、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研(獨立)——初次解讀

(一)背景匯入:《馬說》大約作於貞元11-16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它仍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和武寧節度使幕下,鬱鬱不樂。所以,常常有懷才不遇的感嘆。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下了《馬說》,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文表達的是韓愈什麼樣的情感?——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

(二)對比匯入:投影1: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麼?

教師引導:從兒時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長,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後,有那麼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說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

(二)疏通文字:

1、解詞

(1)、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語

然後有千里馬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駢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交流答案,教師適時對文中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千里”、通假字“見”“材”“食”“邪”和等加以總結

總結明確:

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為動詞,日行千里。“駢”“盡”

古今異義

然後故雖稱等安策道通臨是或

一詞多義

“食”“以”“雖”“其”“而”“之”“策”

虛詞

而之其以也

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①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2、釋義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進行翻譯,形式有三種:

(1)、給出原句,要求動筆翻譯並核對答案講解翻譯要點。

(2)、給出譯句,要求對照譯句默寫出原句。比照原文後明確字詞要點。

(3)、給出原句和不嚴謹的譯句,要求找茬評分。通過這種形式強化記憶句中重要字詞和句法。

3、自讀會意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讀原文,一人說譯文後互換任務。

(三)走近作者,通讀文字。

1.韓愈簡介:韓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後人稱“韓昌黎”。三歲而孤,勤奮苦學。24歲中進士後為官,官至吏部侍郎。為官的生涯中因為民說話指斥朝廷和諫唐憲宗迎佛骨而兩度貶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諡“文”,所以,後世又稱他為“韓吏部”和“韓文公”。

文學上: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開啟了一代文風,所以後世將他和柳宗元並稱為“韓柳”。

詩與孟郊齊名。散文內容複雜豐富,形式多樣,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著名的詩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馬說》《師說》《進學解》等。韓愈的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中。

後世評價: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

2.瞭解“說”的文體:

①以前我們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還記得“說”這種文體嗎?請同學們說一說。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以說明事物又可以發表言論,還可以敘事抒情,但都是為了闡明一種道理。所以,由此可見,“說”在內容上偏重於議論,類似於現在的議論文。

②《愛蓮說》題目的含義是“談談關於對蓮花喜好的問題”,那麼《馬說》該怎樣翻譯呢?試著藉助本文的寫作背景來談談。

——表面意思是“談談關於如何發現千里馬的問題”。深層含義是“談談關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的問題”。

3.通讀文字

1)正字音:駢死、槽櫪

2)明停頓

(1)、明停頓的要求:

文言文領字或領詞之後有個短暫的停頓,可以用音調的延長讀出停頓。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

段與段之間停頓時間要稍長,文言文的詞尾“也”“邪”等虛詞要延長聲調讀。

其他根據句意稍作停頓讀,不要將意思讀破。

(2)、學生嘗試劃出文中的停頓並嘗試自由朗讀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確立表演點:

1.辱於奴隸人之手,重在表現“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飼之”,三辱在“鳴之”,四辱在“臨之”。身體之辱,心靈之辱,能力之辱)。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作者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藉助“評”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細節。

1.評出千里馬的內心世界:

策無道——痛

辱食不飽——苦駢死

鳴不通——冤

執策臨之——悲

2.評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評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徵意義和文字主旨。

物象象徵義

千里馬——懷才不遇的人才

伯樂——賞識人才的人情感:懷才不遇的憤懣

食馬者——埋沒人才的人/統治者

常馬——庸才

(二)評出表演傑出小組和三類傑出個人(語言設計傑出個人、情態設計傑出個人、情節設計傑出個人)。

(三)確立示範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音訊朗讀示範或教師範讀

(二)比賽讀: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讀,教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強化重要字詞的讀音並點評停頓。

(三)自由誦讀,嘗試背誦。

(四)朗誦式背誦和計時背誦。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一)主旨所在:首句議論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文中洋溢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暗示出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現力所在:內容對比(千里馬與常馬);排比反問設問修辭;漫畫描摹(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才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可聯絡實際來談,如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23課的自讀課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論說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形象的寫出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揭示了伯樂不識馬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寫千里馬的遭遇,不如說是寫人才的遭遇,表達作者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控訴。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國中文言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能疏通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的目的。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自主翻譯,感知課文大意。

2,反覆誦讀、培養語感,能熟讀成誦。

3,會記筆記積累詞彙,瞭解文體把握託物寓意寫法。

4,感受千里馬的遭遇,深刻理解課文含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彙,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掌握託物寓意寫法,理解伯樂千里馬所象徵的含義。

學情分析:

農村中學的八年級學生雖然接觸了文言文,但基礎薄弱,還沒有學會積累文言字詞的習慣,很難順利的翻譯一篇文言文。所以,繼續加強文言字詞的基礎教學仍是國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因為文言字詞是讀懂讀通文言文的基礎之基礎。鑑於此,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方法。

1,文字賞讀法:學生誦讀,教師範讀,通過文字解讀文意。

2,問題探究法:教師引導,學生體悟,通過文意理解內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節是自主學習課,學生提前預習為主;第二節是合作探究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完成。

教學過程:

匯入以設定懸念激發興趣切入,問一個適合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吊起學生的胃口,驅動學生髮自內心的學習。都說21世紀,是競爭人才的世紀。那麼請問什麼是人才?如何成為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同學需要思考的問題,為自己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做準備。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就讓我們懷著虔誠的心,開啟課本向韓愈索解吧!

接下來,我將發揮班班通的優勢,運用多媒體展示簡報出示預習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訴學生文明接下來要幹什麼怎麼幹?這節省了時間,更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

任務1:尋找《伯樂相馬》、《毛遂自薦》等或者與人才悲慘遭遇有關的故事。一方面運用故事熱身,貼近文字,為深度理解文字內涵做鋪墊;一方面是讓學生積累人文知識,活躍思維,充實大腦,激發興趣。

任務2:展示預習提示,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怎樣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識點,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

瞭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說這種文體。

你認為文中有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掌握?

朗讀中哪些句子的節奏需要注意?並說處例句。(簡報)

你認為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積累了哪些一詞多義的詞?並說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積累了哪些通假字?並說處例句。(簡報)

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譯需要注意?

如果時間允許,我還將這些知識點作為搶答題,讓同學們快速搶答,或者分組比賽,看哪一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電子文稿演示。這就是利用班班通網路技術為語文學科重點內容的服務,高效的達成目標,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學會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為下一節課的深刻理解文字內涵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是第一節課的自主學習課,第二節課是合作探究課,將採用朗讀法和問題探究法,達成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朗讀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為熟讀成誦和深刻理解課文搭橋鋪路。問題探究法還是用班班通的展示準備好的簡報,學生快速瀏覽問題,然後儘可能多的留有時間充分思考問題。問題設定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邏輯演繹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樣示範,以有別於學生所熟悉的教輔資料,來組織教學,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泥沼欲罷不能。問題如下:

1,既然是議論文,那麼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點撥此問的目的也就是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

2,當時的千里馬有什麼遭遇,或者說當時的社會現象是什麼?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4,由於食馬者不知馬,直接導致了馬的什麼後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6,作者的結論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僅僅是寫千里馬嗎?他們分別象徵什麼?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合作探究中,我將慢慢引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來點撥來啟發,慢慢展示課件,用圖片,用聲音,用光電來複圓情景。既觸及學生自身的關於人才觀問題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最主要的是達成了對課文託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馬暗喻人才,伯樂象徵識別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控訴。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9

一、整體解讀

開門見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

強調了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著重描寫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運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問句,譴責了那些昏庸的“食馬者”由於無知而埋沒千里馬的罪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極大憤慨。

揭露了“食馬者”的愚蠢無知。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二、問題研討

1.仔細閱讀本文之後,你認為作者的看法全是對的嗎?有沒有不足之處?請加以說明。

作者的看法並不是都對,它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如“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就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歧視。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還是把認識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斥責那些不識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論斷。

3.本文的寓意是什麼?

本文託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三、名句鑑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作者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表達了對人君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現實的痛惜,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同時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

四、靚點點選

1.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通篇沒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們能夠從流暢、精練的語言中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文章的邏輯性強,內涵深刻豐富。

2.排比反覆句式的運用,使語言酣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識

①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表現。)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餵養。)

③其真無馬邪?(“邪”通“耶”,呢,嗎。)

《馬說》省級獲獎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來自榕江一所農村國中,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樂裡到凱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於“馬”的文章吧。請翻開書第174頁《馬說》。(大螢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為“說馬”。(大螢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為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為強烈。(大螢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

1、教師範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⑴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結合課文註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螢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著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⑵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麼關係?

明確:“伯樂”決定著“千里馬”的命運,“千里馬”依靠“伯樂”生存。

⑶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係,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以同桌為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為,“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於“食馬者”不知馬,因為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餵養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⑷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現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於是發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⑸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複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⑹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常“不以千里稱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著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後,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並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螢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於發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螢幕顯示)

五、明確: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六、課堂收束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為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願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穫多多、快樂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