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總五篇

校園 閱讀(1.6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總五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複習分數應用題

複習要求:

學生熟練地掌握分數三種應用題的內在聯絡和解題規律,並能熟練地掌握。

複習步驟:

一、基本訓練

1、下面的生句話中,哪個量為單位“1”,另一個量相當於單位“1”的幾分之幾?

(1) 實際用電量是計劃的 。

(計劃用電量是單位“1”,實際用電量相當於計劃用電量的 )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 。

(第一次用量是單位“1”,第二次用量比第一次多的部分是第一次的 )

(3)一本書看了 。(一本書的總頁數為單位“1”,已經看的頁數相當於這本書的 。)

(4)一桶油,用了一部分後還剩下這桶油的' 。(一桶油為單位“1”,用去後剩下的油的 。)

(5)一根木料,截去一段後又截去餘下的 。(一根木料第一次截去後餘下部分為單位“1”,第二次又截去的木料相當於餘下部分的 )

2、說出線段圖圖意後再列式。

求150的 是多少,算式是150×

求150的(1- )是多少,算式是150×(1- )

求一個數的 是150,這個數是多少?算式是150÷

一個數的(1+ )是150,這個數是多少?算式是150÷(1+ )

二、複習分數應用題

1、解答下列三道題。

課本第118頁總複習第3、4、5題的。

2、學生解答後教師提問:

(1) 這三道題都是什麼應用題?

(2)這三道題有什麼不同?

(3)這三種應用題在應用題結構上有什麼規律?在解題上有什麼規律?它們的數量關係是什麼?

3、小結

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要抓住題目中的問題部分進行判斷,找出誰是另一個數,誰是一個數。用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這兩種分數應用題都要先判斷誰是單位“1”。再確定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答,解答時還要注意題目中的數量與分率是否對應。

4、練習

(1)根據題意列出算式

自行車廠今年生產女式自行車7200輛

(2)相當於去年產量的 ,去年生產女式自行車多少輛?

(3)比去年少生產 ,去年生產女式自行車多少輛?

(4)去年產量是今年的 ,去年生產女式自行車多少輛?

(5)比去年多生產 ,去年生產女式自行車多少輛?

(6)去年比今年少生產 ,去年生產女式自行車多少輛?

(7)去年比今年多生產 ,去年生產女式自行車多少輛?

提問:第3、5、6題為什麼用乘法計算?

為什麼第3題右以直接乘,而5、6兩題不能直接乘?

為什麼第1、2、4題用除法計算?

為什麼第1題可以直接除,而2、4兩題不能直接除

小結:

這6道題都是求“去年生產多少輛自行車”,但由於各題中所給的數量和分率不一樣,單位“1”對應情況也不一樣,所以解題方法,列式也不一樣,在解答分數應用題時要認真審題,根據具體題目,準確判斷單位“1”,找準對應關係,根據數量關係列式。

五、作業

練習二十七3----8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除法、分數關係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明白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比。

1.圖片激趣,引發討論,設定懸念。

2.電腦呈現例l主題圖。

提問:2杯果汁和3杯牛奶這兩個數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你會用哪些方法表示它們的關係?

3.揭題:比較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認識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啟發談話:用比怎樣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呢?剛才有同學會說,誰來試著說一說。

果汁的杯數相當於牛奶的2/3,我們還可以說成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數相當於果汁的3/2還可以怎樣說成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

2.看書自學, 彙報交流:

(1)寫法

(2)各部分名稱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試一試

(二)深入認識比

1.認識不同量之間的比。

(1)生讀例2,師:讀了這條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請學生分別算出它們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時間這兩個有著相除關係的量,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

交流得出:小軍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900:15、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900:20。

(3)追問:900:15表示什麼?900:20呢?(速度)

2.豐富對不同類量的兩個數量比的認識。

張祥買3本筆記本用了10.5元。

提問:這句話中告訴了我們哪兩個量?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呢?會用比來表示嗎?

3.總結概括比的意義。

(1)觀察一下這幾組式子,總結相同的特點。

(2)提問:你認為兩個數的比表示的是兩個數量之間怎樣的一種關係?

(3)小結:兩個數的比歸根結底表示的都是兩個數相除。

三、自學課本,內化比。

1.自學課本p69

2.反饋:通過看書,你還知道了什麼?

*求比值。

*分數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

利用表格整理知識

名稱

相互聯絡

區別

前項

:(比號)

後項

比值

倍數關係

除法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運算

分數

分子

(分數線)

分母

分數值

*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你是怎樣想的。

*你還有沒有什麼疑問?

四、多樣練習,應用比。

*說一說(基本練習)

*辯一辯(判斷對錯)

五、回顧梳理,總結比。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什麼?對於比,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和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教材設計了一些讓學生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並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重量,逐步建起質量單位的正確觀念,並且明確要比較物體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觀察,必須要用秤稱一稱,切實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另一方面通過記錄同學們的休重,學習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通過使用不同的秤,認識測量質量的工具,初步學習用數學解決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

學情分析: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準備測量工具,對質量單位的感受,不只限於對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動形式上,除了參考教材上提供的`內容外,還可以從本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設計理念:

1、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經驗,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

3、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自感知,學生學的輕鬆、愉快,多次實踐又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同時也讓學生再次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體重計、檯秤或彈簧秤、天平、兩袋鹽等物品。

學具準備:

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遊戲匯入:請兩位跑得快的同學到臺前做“揹人跑步比賽”的遊戲(被背的兩人輕重對比明顯)。讓大家估計誰最有可能贏?為什麼?

小結: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相互說一說。

3、學生彙報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出課題。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一)稱學生的體重

1、師:要想知道某個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麼辦呢?

2、讓學生觀察帶來的體重計,觀察一下,上面有什麼?怎麼稱物體的質量呢?想好了和小組裡的同學交流一下。

指名彙報,隨機介紹kg是千克的表示符號。

3、讓一組學生輪流站在體重計上,秤出每一位同學的體重,並指名兩位同學在黑板上記錄下每位同學的體重。

4、讓每一個學生統計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學分別有幾種,統計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統計,如用“正”字來表示,或用其他方法來表示。

5、讓每一位同學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質量的同學,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別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組統計的情況合在一起,成為全班同學體重的統計表,再讓學生提出一些加、減法的數學問題,進行加、減法口算練習。

(二)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1、稱一稱。把自己小組帶來的兩袋鹽放在臺秤或彈簧秤上稱一稱。

學生生觀察秤的指標指向幾,老師指出1千克就是兩袋鹽的質量。

2、掂一掂。再把剛才稱的鹽放在手中掂一掂,邊掂邊用眼睛體會1千克有多重,並說說掂1千克的感覺。

3、估一估,你們再掂一掂身邊的其它物體,能找出哪些東西重1千克嗎?估計後再把這些物體放在秤上稱一稱,並互相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

4、猜一猜。師拿出1袋棉花和1袋鐵釘,讓學生猜一猜哪個重?說明理由,大家的意見不統一,怎麼辦?以實踐來證實,請2名學生分別稱一稱。

5、質疑:這2袋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說明了什麼?讓學生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並不一定重。

6、小結:剛才我們大家通過各種學習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體的質量有多重,可我們看像這些(舉起一枚硬幣,指著衣服上的鈕釦和學生帶來的雞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筆、橡皮等),比較輕的物品怎麼知道它們的質量呢?

(三)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天平稱一稱帶來的硬幣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師稱幾根粉筆的做法。教師邊稱邊介紹克的表示符號“g”。

2、學生小組進行操作,稱硬幣、雞蛋和鉛筆、橡皮等物品。

3、交流彙報。

4、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議一議等實踐活動,感受並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三、全課總結

看來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除了用稱的方法,還可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

四、課後實踐,不斷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體或買1千克的東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的成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的全部勞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習成為學生髮自內心的需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樂園是我們每位教師應努力的方向。還有對學生的評價,包羅永珍,既有對學習方法的評價,又有對學習情感的評價,也有對自己的鞭策鼓勵。這樣的評價,教師只需適當點撥、啟發,便能讓學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時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從而把主動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這節課我在設計上注重這兩點,來設計和展開教學。

教學要求 在知道兩數特殊關係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求出兩種特殊情況的最大公約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思考並回答:①什麼是公約數,什麼是最大公約數?②什麼是互質數?質數與互質數有什麼區別?(回答後做練習十四的第5題)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約數?

3、說說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數有什麼關係?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求這兩種特殊情況的最大公約數(板書課題)

三、探索研究

1.教學例3

(1)求出下列幾組數的最大公約數: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觀察結果:通過求這幾組數的最大公約數,你發現了什麼?

(3)歸納方法:先讓學生講,再指導學生看教材第69頁的結論。

(4)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9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做後由學生講評,集體訂正。

四、課堂實踐

1.做練習十四的第7題,學生獨立觀察看哪幾組數是第一種特殊情況,哪幾組數是第二種特殊情況,再解答出來。

2.做練習十四的第6題,先讓學生獨立作出判斷後再讓學生講明判斷的理由。

3.做練習十四的第9題,學生口答集體訂正。

五、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方法。

六、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四的第8、10、11題。

2、有興趣、有餘力的同學可做練習十四的第13*題和思考題。

課後反思:有的數學問題比較複雜,光靠個人的學習,在短時間內達不到好的效果時,教學時,我讓學生前後桌組成四人小組,小組中搭配上、中、下三類學生,由一位優等生任組長,組織組內同學討論如下問題:(1)、一個數的約數與這個數的質因數有什麼聯絡?

(2)、兩個數的公約數與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有什麼聯絡?

(3)、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知道“最大公約數”一課最難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嘗試過多種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但無論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看書,給學生的感覺大多是:太難懂了,算了吧!這時,何不讓學生討論討論,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說說?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樣,不僅保證了全班同學的全員參與,使每位同學都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而且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啟發、討論、總結,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想法在逐步完善著,學生個人對最大公約數算理的理解都會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學生的歸納、推理、判斷等能力也在這裡得到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在不斷增強;當自己的意見被採納時,學生也在盡情地享受著交流成功的樂趣。如果學生能把學習當成一件“美差”去做,這不正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分與和

(一)2—5的分與和

一、 教學目標:

1、 在活動中經歷2、3、4、5各數分與合的學習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2、 培養初步的合作學習意識和動手的能力。

二、 教學過程:

(一) 激趣鋪墊:1、設疑——提問——講述(教師拿3朵花拿在一隻手上,如果用兩隻手來拿,每隻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麼辦?

提問: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講述:通過自己動手,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在自己動手拿一拿、擺一擺中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分與合

(二) 實踐操作:1、教學4的分與合:

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盤子

操作:這裡有4只桃,如果要把他們放在2只盤子裡,請你想一想,可以怎樣放?

引導思考:根據你的擺法,說一說4可以分成幾和幾嗎?4有不同的分法。

提問討論。你知道幾和幾合成4?

2、 教學5的分與合,讓學生自己發現。

提問:5可以分成幾和幾?一共又幾種分法?你打算用什麼方法]可以一個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1) 通過擺圓形,探究5得分合。

(2) 讓學生四人一組交流得出的結論。

(3) 小組內推薦一名組長說出探索結果。

(4) 自己選擇喜歡的方法記住5的.分合。

(三)想想做做:1—5題。

三、 總結評價。

教後記:1學生能夠掌握數字的分合,但是對於按順序的分合有些學生比較難掌握。

2 小組之間的討論效果不太好,學生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顯得有點亂。

(二)6、7的分與合

一、 教學目標:

1、 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掌握6、7的組成,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

2、 發展動手能力。

二、 教學過程:

1、 指導學生有條理地填寫教材32頁例題中的空格。

2、 動手操作嘗試練習:一邊分,一邊把結果記錄在教材32頁試一試的空格里。

3、 活動遊戲:想想做做1—5題。①連一連。②說一說。③對口令。④吃螃蟹。

4、 小結:黑板上是你們動手動腦學會的知識,誰能用一句話說說學會了什麼?

5、 獨立完成6—8題。

(三)10的分與合

一、 教學目標:

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己得出並掌握10的組成。

二、 教學過程:

1、 學具操作:10個玻璃球分一分,有幾種分法?怎樣分?

2、 教學例題:

①觀察上面畫了幾串珠子,數一數每串有幾顆?

②檢查塗色情況。

③小結。

3、 鞏固深化:

①做一做第1題,接受鮮花,誰對把花送給誰?

②做遊戲,火車鑽山洞。

③找朋友。(同桌之間開展活動)

4、 練習一獨立完成。

教後記:

1 10是在5、6的分合繼續深入,因為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學生能很快掌握這個內容。

2 但是對於10的分合有些學生不能很快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