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推薦】邊城讀後感14篇

校園 閱讀(1.2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邊城讀後感14篇

邊城讀後感1

十五六歲,年少懵懂的年歲,在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動。

大老走的是車路,聘人說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對唱。大老沒有得到迴應,二老也沒有得到迴應。可沒得到迴應並不意味著沒有迴應啊。翠翠在夢中聽到一種歌聲,又軟又纏綿。她說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多真切的迴應,卻跨不過那條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與儺送真實的為愛努力吧。大老真誠執著,不願二老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給翠翠,絲毫不許做作。但聽到二老竹雀般的歌聲時,他認輸了,不,他不認輸,他只是心裂了。兩顆純淨如水晶的心,一顆已碎。第二天,大老對爺爺說:“你把寶貝孫女送給竹雀吧。”他心裡隱痛著,但他深知二老喜歡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與二老沒有過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個端午吧。

“悖時砍腦殼的!”

“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這幾句充滿童稚的話,便讓翠翠失了神,讓二老堅定的對大老說:“她的心裡必定有人了。”“我命裡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信任與純真如碧溪溪水一樣澄碧,透明。讓人難以甚至不敢觸碰,彷彿一碰便會染上汙濁,毀壞這潔淨的靈氣。

碧溪上,渡船來來往往,卻依然平靜依舊。正如人心般溫暖柔和。有人說,感情總讓人憂愁。大老天保為成全弟弟與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儺送,愧疚萬分,離家遠走。兩個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憐的翠翠,只能無法抗拒的接受命運的宣判。

一夜大雨,挾以嚇人的雷聲。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爺爺的生命。爺爺,一個愛翠翠至深的人,而過分的愛卻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動了翠翠的命。遲疑與木訥,善良與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遠走。爺爺是愛翠翠的,他老了,不能,決不能讓翠翠的母親的故事重演。他已無能為力再釀一汪眼淚像哭翠翠母親一樣哭翠翠。他無法在再揹負任何東西了,他累了。

《邊城》,一個發生在美麗邊緣的故事。悽美動人,無華麗的辭藻,無絞纏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淚的人性真實感。人們認為《邊城》是悲的,是悲劇。但我堅決的說:“不!”悲劇是把美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邊城》昇華了,美已注入人們的內心,沉澱成一顆天然永恆的珍珠。

翠翠,一個無知無慾的女孩,就這樣與幸福擦肩而過。她的命運會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復嗎?無人回答。從此,翠翠與渡船在流動如淚的碧溪上,孤獨而執著的守望著……萬千錯綜的情感有時像一綹糾結的發縷,需人來解。翠翠的命誰來解?大概,一定只有儺送吧。呼喚歸來,呼喚人性本質。什麼時候解,無人可知,正如那無結局的結尾: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讀後感2

猶記一場鳳凰瀟然夢,一本書,一場偶遇,一段不澀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戀。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還記得那划龍舟鳧水捉鴨子的他,矯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為捉鴨子成績斐然故心中不勝歡喜。而在橋上苦等爺爺的才15歲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卻焦急害怕。她生於30年代,在風日裡長養著,故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著她且教育著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這是她與儺送的初遇。

或許是夢吧。翠翠那麼美好,像是一個玻璃球,那麼易碎。爺爺的離開讓翠翠明白了責任與堅持。她就那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等待著儺送的回來,撐著她那船在江上飄著一縷夢。故事就此結束了。翠翠等到儺送沒有?那時他們是否仍然相愛?他們該多大了?是否儺送會和翠翠在一起不分開了呢?為什麼沈從文要讓翠翠這樣苦等下去,不能讓他們有個美好的結局?

太多太多的疑問我想知道,為什麼便草草收尾了呢?或許人生是真實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儺送的大哥天保遇難了,作為親兄弟怎能不為之悲傷難過?我想沈從文用無言的筆觸告訴我們,愛要留在最美好的時候,真愛是永恆的,儺送一定會回來。而翠翠,始終也要長大,在面對生活時更加堅強,也懂得了自己對儺送的一份愛,一份永恆的真愛。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復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儺送,也是一個無法回去的,曾經的美好,像一個夢境。

我始終相信我能遇見翠翠,翠翠活在我們這個世界。我想看她淺顰輕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會擺渡我走向過去,穿越歷史的厚度,看時光過隙間那斑駁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歲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顏。那條渡船撐了十幾年,人來人往,天地人生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撐到我們白了頭,掉了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歸離恨天云云。也許只為了一個執念,一段往昔,一片雲霞,一往情深。

可是,時間這塊布,裹挾著翠翠和儺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頭。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那濃麗色彩的鳳凰古城,清清淺淺的江水,溼潤的草木氣息,都被歲月掩埋了。他們的愛情像是我們路過的風景,一直在逡巡,卻沒有人為他們而聽。

我,找不到了。

雨在下,視野裡有濃有淡。濃的是水邊的青石,綠色的青苔佈滿全身;淡的是若有若無的遠山,以及山腳下的江水。生活或許回不到過去,湘西人民的生活已被現代化這隻大手攪亂了,成了一鍋粥。面對新奇事物的誘惑,他們還能回到過去嗎?還會有翠翠和儺送這般向來緣淺,奈何情深的感情嗎?

可是,江水還在。只要江水還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時光中,儺送或許正乘著船渡過千山萬水,只為與夢中惦念的那個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才是永恆。

邊城讀後感3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說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裡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著,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裡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裡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裡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裡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著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裡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著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閱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讀後感4

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器與浮華。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不禁讓人想起沈從文的《邊城》。文章的由始至終都是以翠翠、儺送與天保三人之間的情感寫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坎坎坷坷,最終卻以悲劇告終。

茶桐、小溪、溪邊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戶人家,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家裡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就這樣勾出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正如馬致遠的“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它們沉澱著黃昏照樣的美麗和溫柔。翠綠的山、清澈的水,孕育著茶桐小鎮一般敦實而又樸素的人。

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為人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得痴心;當儺送駕船遠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卻不知那人也許再也不會回來了。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卻給人一種無人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延續性。爺爺在一場暴風雨中去世了,就只剩下她孤苦伶仃地生活著,撐渡成為她生活中意義的生活。

故事寫的這樣淡遠,然而卻是如此的淒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漫長。兩個閃耀的星星,一個在那頭、一個在這頭,無情的海水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裡,每個轉變都充滿著變數,任何人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會經歷什麼?還沒有品嚐過愛情的滋味就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和諧融洽而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調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到了冬天,那個蹋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得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很遠,於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也就只有那清澈的湖水,依舊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5

提到湘西,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從文”這個名字。雖然鳳凰古城的鄉風民俗本身極具吸引力,但如果沒有沈從文,又有幾人會流連這湘西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湘西的水滋養著沈從文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反過來回饋湘西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豐收,人傑地靈,莫過於此。

傳統文學理論都把沈從文歸為京派,但京派是相對於海派來說的,京派作家的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從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態,但老舍對北京的愛與對旗人的複雜情感,與沈從文對湘西的理想化描繪是完全不同的。藝術源於生活,也許這就是長在皇城的老舍與來自湘西的沈從文題材風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無爭議,最能代表沈從文的作品是《邊城》。那小溪邊的人家,鄉間質樸的人民,熱鬧的節日氛圍,無不讓人心動。在這人心險惡的時代,《邊城》流露出的純真與美好顯得彌足珍貴。雖然其中有不少沈從文理想化的成分,但這田園牧歌般的純淨不論是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還是現在,都已成為絕唱。沈從文之後,再無文學世界裡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讀《邊城》,近日再讀,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時只覺得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如風景畫一般傳神、豐富,對端午節、中秋節的民間活動的敘述熱鬧、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膚淺。如今又見邊城,翠翠還未真正開始就已結束的悲劇愛情、失去爺爺後的痛苦與無助,使我重新意識到,在清新的田園牧歌中,憂傷也是主旋律。《邊城》實際上還是悲劇色彩很濃郁的一部作品,這與沈從文本人敏感的氣質極為吻合。

《邊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庫的這本書除《邊城》外,還收錄了沈從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們的文風一致,多以女性為主角,在如詩如畫的風景中,訴說著淡淡的哀愁。我們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過分商業化的寫作,對左翼文學將政治帶入文學的理念也持批判態度,但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關心民族安危。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抗日戰爭時有涉及,對戰爭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靜,他是很痛心的。在《靜》這一短篇中,最後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尾,是對戰爭委婉的控訴。沈從文一度遭遇誤讀,以致他在新中國成立後轉向民俗學領域的研究,沒有多少文學作品面世,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沈從文筆下的女性,無論有著怎樣不同的經歷,似乎都有一種從小溪邊走來的神韻。也許是湘江水賦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這樣的特殊的風格,使得其作品有著獨特的地域印記。

很多遊客慕名前往湘西鳳凰古城,慕的多是沈從文這個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車,就會有好多十幾歲的女孩子圍上來,說:“買束花送給先生吧。”這位先生就是沈從文。從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會對今天熱鬧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當曾經的田園牧歌不再純粹,我們只有從作品中找尋那失落的文明。

邊城讀後感6

說實話,我在這《邊城》中找不到任何亮點,卻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了相當樸素的文字,寫出了一個相當普通的故事,但我卻總是莫名的為這些筆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傷。當然,就是這樸素的文字才會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平凡,這種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這邊城之中,心靈也被淨化了似得。

《邊城》講述的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悲劇,它的結局或許很不好,但我們卻能感受到整篇小說體現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保留這麼一份質樸與寧靜談何容易!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為她而產生羈絆,糾纏在一起,而作為中心的連線點,翠翠的的親情、愛情、友情,時刻都在表現這一種質樸與和平。

沈老先生從軍5年,卻嚮往一種充滿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他的故居於鳳凰古城,這古城給了他創作的熱情以及後續的靈感,也難怪沈老先生可以將這種質樸、和平如此真切的表達出來。

清末的動盪,並沒有影響這邊城小鎮的安寧,在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與天保、儺送兩兄弟展開了一段美麗但不完整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這一段悽美的邊城愛情,繪出了帶有濃厚湘西風情的農村畫卷。這種和平,這種樸素,真的值得去細細品味。

《邊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麗,它的魅力貫穿著整部小說;渡船人“爺爺”對翠翠的關愛與擔憂體現出了老人的淳樸和善良,其行為經常令我默然發笑,固執卻理智,粗中有細;順順則是一名誠信仗義的紳士,他的兩個兒子都受到他的影響,成為一方才俊,兄弟倆也都同時對翠翠產生了愛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伕爺爺的次次刁難也決不放棄,二老儺送放棄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後一起在夜晚中的懸崖之上為翠翠送出表達愛意的歌聲。

這篇小說並沒有明確的對任何角色表示出貶義諷刺,但在部分內容卻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滿,其結局給了讀者們無盡的悲痛,甚至可以說沒有結局,只是留給人們一個悲傷的想象空間。翠翠對感情的含蓄導致的後悔與悲傷,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儺送的猶豫不決致使他逃離了生活長大的地方,老船伕在一場雷雨之後撒手人寰,給翠翠的心靈又一次的創傷,彷彿邊城的一切都隨著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與絕望。

《邊城》是一個愛情悲劇,在結局我的心彷彿被揪起了一般,甚至不敢接著作者留下的“也許”往下想,只怕會真切的哭出來。作者用單純、質樸的文字帶來的卻是擁有比華麗辭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對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這種作品值得我再去閱讀,細細品味其中那淳厚質樸的語言。

雨的紛紛,景的清淺,人的深情,歲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和營造氛圍的能力。而這樣的文風恰恰和沈從文的《邊城》裡蘊含的清亮而惆悵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堅守一份真愛已屬紅塵中的稀事,你珍惜了嗎?

邊城讀後感7

她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的歌聲悠揚清淡,墨入水似得迅速綻開,淡了那些錯誤。

翠翠是個命苦的的孩子,可她卻也是大自然的孩子。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是她的大自然。船伕與黃狗,亦是她的大自然。翠翠從小在風日裡養著,故把面板變得嘿嘿的,觸目為綠水青山。茶峒裡的人們沒有彎曲的邏輯,用最簡單的約定,做最天真的生意,把能省的心思都省了。翠翠的生活很美。

可美的東西總是讓人憂愁。因為種種美麗的錯誤,她只能在河邊等著自己的歌聲與遠方的他穿越時空與世紀的隔閡,在河上相撞,銜接。

沈從文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山西世界。人總是矛盾的,從剛開始的簡陋的農村嚮往繁華的城市,又從城市裡想回歸到簡樸的農村。小時候我是在農村上的幼兒園。幼兒園很小,只能裝的下我眼中的小世界。

初冬的早晨,太陽還沒從山後掙扎出來。奶奶噠噠噠的腳步聲就穿過了罩了一層膜的窗。掃帚摩擦地面發出刷刷的聲音。噌噌叫著的煤氣蓋提醒著院子裡的她飯熟了。她連忙仿下了掃帚。然後啪的一聲,我知道,她又不小心把我滿出筐的玩具撞倒了一二個。做飯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個人經過窗前和她聊幾句,今天菜市場的菜很新鮮要記得去買幾個給你家孫女吃啊,今天菜市場的肉很便宜啊之類的。

吃完早餐,爺爺便開著摩托車送我去上幼兒園,摩托車穿過一排排房子與大山夾著的路。偶爾有幾片樹葉落下。他還在講著每天都一樣的道理。要是有人打你,一定要先打回去再說。有時也會遇上了幾個迎面而來開摩托車的老朋友,笑著說送孫女去幼兒園啊,有空到我家裡來喝酒。我總是很疑惑,不是都看到爺爺在送我去幼兒園了嘛為什麼還要問呢?後來才知道那也是打招呼。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嚮往城市。城市一天一天肥起來,農村一天一天癟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我也不例外,到了城市裡去上國小。城市裡的東西很多,路的兩邊多少樹。與老家的不一樣。放學總是要經過一條河,那條河也和老家的不一樣。老家的河很清澈,夏天人們直接從橋頭跳下去游泳。奶奶也總是用河裡的水洗衣服。我總是坐在旁邊看那些人釣魚。而這條河是黑色的,垃圾擁擠在橋下面,魚的屍體漂浮在河上。當我正在疑惑著為什麼會認為城市好時,人們卻又提倡農村有新鮮的空氣,自然的生活。

鄉村的空氣是清新的,人與人交往時空氣裡沒有隔閡,是心連心的,是一種琉璃般的純粹。在家待累了,就搬條小板凳到人多的地方聊聊家常,看看風景,看著追逐打鬧的孩子感慨一下孩子長得是多麼快。或者是別人身上這件衣服看著挺順眼的,哪裡買的。聊一下,這麼一天也就過去了。

世界是那麼得戲劇化。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我們自然與鄉下人當成了錯誤。後來又漸漸發現它們其實是美麗。

錯誤,美麗的,卻又令人憂愁的。

邊城讀後感8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汙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盛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

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他們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裡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入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

邊城讀後感9

在那遙遠翠綠的小山裡,住著一個名叫翠翠的少女,她純潔美麗,淳樸善良。她和她爺爺從小相依為命,身邊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秀拔出群,叫儺送。兩人同時愛上裡這個名叫翠翠的女孩,兩兄弟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這本來是件好事,可悲劇就這樣產生了,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途中不幸遇水身亡。而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本來好好的親事變成了喪事,爺爺知道此事後,因著急翠翠的婚事在那個雷電交加的夜晚病逝了,最終留下翠翠孤身一人。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而翠翠還在原地等待著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的小說 ,它寄託著“美”與“愛”的美學理想,表現了人性最美的一部分。沈先生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從而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然而沈先生的這篇小說也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體現出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沈先生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著作之中,《邊城》則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

1999年6月,《亞洲週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餘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以上那麼多例子足夠說明其影響性,側面也反映出沈先生的偉大。《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最終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謎一樣話語作為結局,這幾筆精妙的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邊城》就這樣結束了,可人們心中的翠翠卻一直在原地等待著,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地老天荒……

邊城讀後感10

《邊城》讀後感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裡。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悽美動人的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

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裡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裡面不斷地,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11

趁著週末的空餘,我與鳳凰城來了一場美麗的邂逅。這裡寧靜,美好。抬頭一望,“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裡。黃泥的牆,烏黑的瓦,永遠那麼妥帖”。我的心情不禁愉悅起來,便東看看,西望望,向這個充滿愛的世界狂奔而去。

“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

“你要不去,我也不想去!”

“我去呢?”

“我本來也不想去,但我願意陪你去。”

小溪岸邊的話忽而飄進了我的耳畔。我抬頭,原來是正笑得滿面春風的爺爺與翠翠。微風漾滿著溫柔與笑意拂過,我心也隨之一顫。或許正因為這濃濃的愛意,爺爺永遠是翠翠的蓋世英雄,永遠支援,愛著,守護著翠翠。

天逐漸暗了下來,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好,就是這樣子,我們各人輪流唱,我也不要你幫忙,一切我自己來吧。”

不知何處兄弟倆的約定打破了這專屬村莊的安詳。我不禁為這種情誼所打動。或許“共同喜歡一個女孩,咱不犯規,公平競爭,你永遠是我弟弟”便是真正的兄弟情,仗義,誠摯。

愛在何方?多年的困惑終於釋然,原來愛就在身邊。就如鳳凰城中的翠翠、爺爺、兄弟倆及所有人,他們心中都愛著一個人,一座城,一個世界。因為有著這樣一顆心,方才使愛一直在身邊。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寫下的《邊城》一書。這座城裡有著“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的柔情,有著“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白霧”的寧靜,也有著“白光向上空衝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時便灑散著漫天花雨”的浪漫。這裡就如世外桃源般,每一個角落都是如此美好。這裡每一個人都用愛灑滿這座城,都用純真的心瀟瀟灑灑地把這美麗畫卷續寫下去。

恍惚之中,我開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愛。

放學回家,疲勞,煩躁。一碗魚湯的香味撲鼻而來,媽媽那無微不至的照顧,那關懷的眼神,便衝去了我心中所有的雜念。這是來自家人平凡而又深切的愛。作業本中,老師不同的評語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這些評語就如黑夜中的一顆顆星星,照亮了我那漆黑不堪的天空。這是來自老師溫暖的愛。以前的自己,也會孤單。但我就如貧瘠星球上的玫瑰,終究等來了陽光燦爛的小王子。小王子使原本寸草不生的星球變得春暖花開。這是來自朋友快樂的愛。在公交車上,一位小朋友給一位老爺爺讓座,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倆身上,這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關懷,濃濃的愛……原來,愛一直在身邊。

這個世界或許沒有你想的那麼壞,請你一定去相信:愛在身邊。就如鳳凰城中的翠翠、爺爺、兄弟倆一般,用愛譜寫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都說人間處處有真情,當你面對種種考驗,不要害怕,不要退縮,愛一直在身邊。就讓我們用力去愛一個人,一件事,讓愛灑滿世界,讓我們也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邊城讀後感12

雖然篇幅不長,但字字珠璣。可見作者創作時的嘔心瀝血。文中帶有湖南特色的方言,讀起來琅琅上口,既跟隨作者的筆風一路沉迷於鳳凰城的美好景色與邊城人的純真樸實當中,又在為最後老船伕的離世而悲痛萬分,同時也為翠翠與儺送的感情而擔憂不已。

然而世事無常,很多的離開都是不告而別、悄無聲息的

過一陣,有從茶峒過川東跑差事的人,到了溪邊,隔溪喊過渡,翠翠正在灶邊一面哭著一面燒水預備為死去的祖父抹澡。

最暖心的話莫過於在翠翠失去相依為命的外祖父時,順順船總跟馬兵說的“一切有我”這四字。人世間最缺少的就是陪伴。小時候,父母為了生計奔波,我們這些留守兒童跟著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長大了,我們外出求學工作,一年難得回家一次陪陪家人陪陪長輩。於是有了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千古名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沒事多跟爸媽長輩聯絡多抽空回去看看他們陪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

所有的念念不忘都會在念念不忘中被我們所遺忘

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中卻不能完全同意這種不幸的安排。到底還像年青人,說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

並且那時有個翠翠。如今假如翠翠又同媽媽一樣,老船伕的年齡,還能把小雛兒再撫育下去嗎?人願意的事神卻不同意!人太老了,應當休息了,凡是一個良善的中國鄉下人,一生中生活下來所應得到的勞苦與不幸,業已全得到了。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麼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不管最後儺送會不會回來,翠翠會不會等儺送,他們會不會在一起,我想這個在讀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而我的答案是,若是我我不會去等一個無期望無約定的人,因為人生就那麼短短几十年,耗不起也等不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想起前不久聊天時友人說:“你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太理性,你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拒人於千里之外,哪怕付出也是適而可止,為了避免所有的結束,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但是我還是希望有個人。”

“有個人可以看穿你怕受傷的心,堅定的站在你身邊。因為我知道,聽歌時發現沒誰可想,空空落落的,也不是件好事。”以前,發現不喜林徽音,而現在不喜陸小曼。理性沒什麼不好,我們都要學會成長。想起一句詩:情到深處情轉薄,君既無心我便休。

也引用個人所發的動態,個人認為愛情如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婚姻如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人人都見聞過邊城,而卻鮮少有人能在圍城裡如魚得水。

最後想說感謝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文章把我帶入了鳳凰城,帶入了那座充滿故事的小鎮。作為一個湘妹子,希望有時間一定抽空去邊城看看,看看隔著八十多年前的時空去感受下作者筆下的邊城故事。

邊城讀後感13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裡。”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黃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高一時學過《邊城》的選篇,老師當時給我們看那部電影,我們好像一致不怎麼看好那個翠翠,演員不咋地,沒那麼靈動。印象深刻的是湘西邊城的水,太清澈的水,看到就想掬起來喝一口的感覺。那麼清的水,那麼美的姑娘,放在那兒就是誘惑。

沈從文就是這樣,誘惑著大家愛上這座古樸靜謐的湘西邊城,也給自己的文學找到了基地與根據地。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那個美麗的地方,給了他太多靈感與情感源泉,也讓他的文章有了山的質樸,水的靈動,那麼清新怡人。

應該是以前看的太少,或者當時自己太小,並沒有很懂,其中的一些小細節都沒有注意到。翠翠對儺送的感情,一些微妙的預兆,令人讀了不禁會心一笑,又暗暗為他們的前途命運擔心。

覺得是因為爺爺的太過熱心多事,翠翠又一直躲躲閃閃,才釀成了這場悲劇(感謝老天,悲劇都這麼唯美)。二老說他“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我覺得也是,有話直說嘛,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幹嘛非得拐彎抹角試探別人,惹得人家反感,對事情的進展還起到反作用。可是轉念一想,爺爺那“諂笑著的臉”,那貌似不經意實則急切的話語,卻也正表現了垂暮之年的老人對孫女的疼愛與擔心。害怕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小孫女無人照顧,便要急切地找個自己放心的,孫女中意的人託付,那麼,那種古怪的行為也就有了理由了。

那麼翠翠,十四五歲的小姑娘,面對自己的感情(有點早戀的嫌疑),卻不敢坦誠,掩飾。讓爺爺也不清楚她的心意,大老二老更無從得知,我覺得最古怪的是每次看到二老拔腿便跑,從不肯正面相迎。無論二老怎樣笑意盈盈含情脈脈滿懷期待地看著她。結果呢,還是誤會,二老以為她對自己沒有意思,一次次怏怏歸去,最後憤然離去。“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只留下翠翠獨守渡船,默默地守候漫長的等待。

有點殘忍。

有點不理解,為什麼不能開誠佈公自己的感情,讓大家都受傷。因為太淳樸的民風?太單純幼稚害羞的心?總是有那麼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難道這就是邊城的風俗,沈從文小說的魅力?不敢說,我還沒讀多少呢。

不過說真的,當有這麼一種感情在我心中萌發時,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氣將它開誠佈公。呵呵,所以先不能說翠翠,人家更是小孩。

邊城讀後感14

酷夏的一個暴雨夜,那座白塔轟然倒塌,而在嚴冬的某個暖日,它又重新站起。只一個秋的光景,那少女的傷竟完全癒合了嗎?抑或,那白塔依然是她心中拂不去的遺憾。

清泠泠的河水映出少女姣好的容顏,她是大山的女兒,她所有的美都是不加粉飾的,那是大自然的垂憐。這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女,在爺爺的呵護下出落的愈加動人。倘若她就這樣懵懂下去;倘若她沒有和爺爺去看龍船;倘若平靜就此延續......然而人生不會有這麼多的倘若,相反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她就在那河邊邂逅了讓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男子儺送,從此心裡再也住不下其他人,只回蕩著那句 “大魚咬你”......

多好啊,儺送也一眼就喜歡上了她。甜蜜如若就此延續,人生完美的夫復何求。可是,上天總是在我們以為遇到幸福的時候打我們個措手不及。那男子的哥哥天保竟也對她一見鍾情,並先了一步去向她家提親。

她將自己的小祕密埋在心底,連爺爺也不告訴,就連對儺送也是出奇的冷漠,那兄弟倆如何得知?他們不願用決鬥的方式贏得愛情,而是公平浪漫地唱山歌來讓少女自己選擇。弟弟儺送擅長唱歌,決定唱浪漫的山歌來贏得姑娘的芳心,而哥哥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只得駕船遠行做生意。悲劇就從這裡開始,天保途中遇湍流溺死,噩耗傳來,弟弟儺送認為哥哥的死因自己而起,娶少女的心意也不再那麼堅定如初,碧溪的山歌只響了一晚。姑娘心中有疑卻不願多問,而深受喪子之痛的父親與姑娘的爺爺也因天保的死來往疏遠了些,不同意這門親事。爺爺得知原委悲痛不已,為了孫女的幸福卻又不得不頂著別人的風涼話一次次賠笑,多日後,心中壓鬱成疾,終於在一個暴雨夜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毫不知情的少女正憧憬著美好的愛情,卻突然遭遇從小依靠的爺爺不在了,就像長在心底的一棵大樹,突然被連根拔起,而接踵而來的是,自己愛慕的男子突然遠行,從此杳無音信,少女頭頂的天像是塌了下來,她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淹沒在悲痛的苦海里,獨自哭成了淚人兒。爺爺是再也回不來了,可那男子呢,還會回來嗎?小說結尾說,儺送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柳條吐綠,知了長聒,大雁南飛,冰凍三尺,少女就這樣痴痴等待著。

某個夏天的黃昏,我讀完了這本書,唏噓中抬頭望,夕陽已沉落地平線,幽靈般的暮色正毫不留情地逼逐著蜷縮在天空一隅的晚霞,突然覺得,少女應該尋找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如果她早些說出自己的心意,又怎麼會落得孤身一人,失去了還沒有開花的愛情?而如今她就像這輪夕陽,只有落幕的命運。

結局哀而不傷。掩卷沉思,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邊城,如若逃避等待,這座邊城只能是遺憾的枷鎖;假如積極尋找機會,那麼這座城就將是心靈的歸宿。生活就是這樣,一半如日照般光亮,一半如湖泊般黑暗,我們就在此中尋找機會,踽踽獨行。

那邊城是否依然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和思念的重量而長眠,那少女是否依然掛著淡淡的憂傷在溪邊痴痴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