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邊城讀後感彙編15篇

校園 閱讀(5.39K)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彙編15篇

邊城讀後感1

趁著週末的空餘,我與鳳凰城來了一場美麗的邂逅。這裡寧靜,美好。抬頭一望,“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裡。黃泥的牆,烏黑的瓦,永遠那麼妥帖”。我的心情不禁愉悅起來,便東看看,西望望,向這個充滿愛的世界狂奔而去。

“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

“你要不去,我也不想去!”

“我去呢?”

“我本來也不想去,但我願意陪你去。”

小溪岸邊的話忽而飄進了我的耳畔。我抬頭,原來是正笑得滿面春風的爺爺與翠翠。微風漾滿著溫柔與笑意拂過,我心也隨之一顫。或許正因為這濃濃的愛意,爺爺永遠是翠翠的蓋世英雄,永遠支援,愛著,守護著翠翠。

天逐漸暗了下來,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好,就是這樣子,我們各人輪流唱,我也不要你幫忙,一切我自己來吧。”

不知何處兄弟倆的約定打破了這專屬村莊的安詳。我不禁為這種情誼所打動。或許“共同喜歡一個女孩,咱不犯規,公平競爭,你永遠是我弟弟”便是真正的兄弟情,仗義,誠摯。

愛在何方?多年的困惑終於釋然,原來愛就在身邊。就如鳳凰城中的翠翠、爺爺、兄弟倆及所有人,他們心中都愛著一個人,一座城,一個世界。因為有著這樣一顆心,方才使愛一直在身邊。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寫下的《邊城》一書。這座城裡有著“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的柔情,有著“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白霧”的寧靜,也有著“白光向上空衝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時便灑散著漫天花雨”的浪漫。這裡就如世外桃源般,每一個角落都是如此美好。這裡每一個人都用愛灑滿這座城,都用純真的心瀟瀟灑灑地把這美麗畫卷續寫下去。

恍惚之中,我開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愛。

放學回家,疲勞,煩躁。一碗魚湯的香味撲鼻而來,媽媽那無微不至的照顧,那關懷的眼神,便衝去了我心中所有的雜念。這是來自家人平凡而又深切的愛。作業本中,老師不同的評語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這些評語就如黑夜中的一顆顆星星,照亮了我那漆黑不堪的天空。這是來自老師溫暖的愛。以前的自己,也會孤單。但我就如貧瘠星球上的玫瑰,終究等來了陽光燦爛的小王子。小王子使原本寸草不生的星球變得春暖花開。這是來自朋友快樂的愛。在公交車上,一位小朋友給一位老爺爺讓座,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倆身上,這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關懷,濃濃的愛……原來,愛一直在身邊。

這個世界或許沒有你想的那麼壞,請你一定去相信:愛在身邊。就如鳳凰城中的翠翠、爺爺、兄弟倆一般,用愛譜寫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都說人間處處有真情,當你面對種種考驗,不要害怕,不要退縮,愛一直在身邊。就讓我們用力去愛一個人,一件事,讓愛灑滿世界,讓我們也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邊城讀後感2

合上那薄薄的書,似乎做了一場悠遠的夢。夢中一個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點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憂傷之中。彷彿此時的我完全的進入了主角,無法自拔。

眼前浮現出那個小鎮,淡淡的墨綠色畫出那重巒疊嶂,畫出那小橋流水。丹紅點綴出山花滿野,燈籠朵朵。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這就是張可愛的山水畫,樸實的湘西人就是這畫中人。一切都顯得那麼協調,有序。能夠看出沈從文先生對這個古老的小鎮的喜歡,對那裡樸實鄉情的喜歡。

也許我能夠步入這個小鎮,人們在我身旁流動。不知所措在喧鬧的人群中穿梭,回過頭,那個面板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隻山頭黃麂,很快的,又跑的沒影了,無處去尋她。耳邊傳來幽遠的歌聲,似乎牽引著我,走出鬧市,竄入竹林。

一條小溪橫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響。遠處,一座白塔漸漸掙脫竹林的束縛,映入我的眼簾。下頭是一座竹屋,門開著,黑洞洞的。面前小溪雖然不急,但還是有點寬。對岸僅有一條空空的渡船,顯得那麼蕭條。但我明白,那裡,有個女孩,一向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風雨交加,也許她不會虛度年華,也許一切會趨於平靜。剛剛萌生的感情念頭,或許還會經歷幾番曲折,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一切,什麼都不復存在了,生於朦朧,死於朦朧。

遙遙白塔,在我看來就是對翠翠天真無邪的守護,默默地給予她祝福。它是老船伕和翠翠一齊的回憶,然而似乎相同的命運被寄予在了老船伕身上。那個暴風雨的夜裡,它也一齊坍塌了,也許是它不願看到翠翠的淚水,他把淚水會把它水泥鑄的心融化。舊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與那少女一齊等待遠遠眺望。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何時才能回來。

大佬二佬,就像是雙子星的宿命,他們喜歡上了同一個女孩。而這美麗的小溪浸潤了土地也浸潤了人們的心靈。沒有因愛生恨的俗套,兄弟兩得知對方的心意後,沒有勾心鬥角,強搶強奪,卻是謙讓著,祝福著。他們相約山頭鬥歌,向姑娘表達自我的愛意。二佬一開嗓,大佬就放棄了。他默默地轉身,不想讓弟弟看到自我的悲痛,離開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卻沒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終溺死在茨灘中。隨著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熱情也一齊沉入了深不可測的茨灘。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

眼前浮起一層煙霧把一切都掩蓋了,墨水花了,我又回到了現實,離開了那個作者刻意營造的桃花源。那幽遠的夜鶯之聲卻還依然縈繞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風順,也許,那才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才是永恆。”這是一首真愛的頌歌。文章始終籠罩在一片用文字營造的纏綿與朦朧中。

邊城讀後感3

兩三寸斜斜的太陽柔和地撒在書頁裡,光斕在我的手指間挪移,我沉浸在《邊城》波折的海洋裡,思考的波瀾摻雜著書中優美的文字在我腦海裡激盪。

我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看《邊城》,它總是深深地吸引著我:老船伕和渡船,翠翠和黃狗,天保和儺送……翠翠與老船伕的相依相守,天保與儺送的手足之情,屠夫賣肉時的刻意挑選,以及那個宛如“世外桃源”的茶峒,無一不讓人回味無窮。《邊城》就像一股清新的風,而其中的善良更讓人溫暖,這樣的暖流撫摸著我的心,在我的心田悄悄地種下了善良的種子。

書頁間的酸甜苦辣讓“種子”得到了滋養,它讓我看見了世間百態,今天的暖陽似乎讓它有了窸窸窣窣的萌芽跡象。《邊城》,你在呼喚著我嗎?

記憶中我做過許多好事,可它們都不像今天這樣讓我感慨。同伴們呼喚著我,我也呼喚著自己。陽光帶著六個少年,帶著他們最淳樸的願望,來到蕭山區半爿街老年過渡房,去看望生活在那裡的老人們。

這家老年過渡房坐落在居民樓中間,大概有七八間平房,這裡設施簡陋,院子裡沒有一點綠色植物,一些老人坐在房子門口的凳子上,院子到處都是一種冷清的感覺。我曾無數次幻想過敬老院裡面的場景,那裡應該是白色的大院,微笑著的老人,每個人都充滿了晚年生活的快樂,春天的季節,那裡應該是春風盪漾。看到這種情景,讓我心裡很是失落。

我們走進院子裡最旁邊的房子,一位衣著樸素的老奶奶坐著椅子上,她的臉上佈滿了皺紋,手上也寫滿了辛勞。屋裡清爐冷灶的,只有些許的陽光從不大的窗戶照進來,看到我們的到來,老奶奶先是驚訝,進而雙眼有了一些欣喜,我們坐下來和奶奶聊起天來,奶奶告訴我們平時她的兒女由於工作很忙不經常來看她,她只能和這些同齡老人為伴,談起兒女時老奶奶言語中充滿了遺憾和失落。為了讓老奶奶開心,我和同學們還一起表演了一個小節目,老奶奶開心的笑了,我們的歡樂笑語彷彿勾起了她年輕時的活力,笑容如碧波盪漾在老奶奶的臉上,看到老奶奶笑盈盈的樣子,冷清在我心頭蕩然無存。在陽光的沐浴下,老人臉上的慈祥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為了讓老人們居住環境更好一些,我們還幫忙打掃了院子的衛生。短暫的活動結束了,我們要離開這裡,老人們不捨地望著我們,他們的眼裡充滿了渴望,充滿了期待……這是一雙雙怎樣的雙眼,他們都經歷過世間的風風雨雨,而現在卻是那樣需要陪伴,我不禁在心裡期待,期待每一個兒女能多陪陪自己的父母,期待社會能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期待有更多的人能靜下心來聽聽老人們的訴說。今天的經歷,也讓我更加明白了善良的力量,今天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種下的這顆“種子”,一定會在愛的溫度下茁壯成長。

一寸寸陽光照進我心田,在《邊城》中我感到善良的溫度在書頁間流淌。

邊城讀後感4

張大才女的文章說老實話,我讀的不是很多,只是有看過《傾城之戀》,寫的很贊(也只能這樣講因為太久之前的事,而且我本人對於小說類的東西不是很敏感,也是買了這本卻放棄了小團圓的原因,這本書應該可以說是一盤"燴",把張愛玲的一些遺失的東西混在了一起,說實話有些失望,書名也是其中的一篇,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文章都寫得很好,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幾篇,小女才疏學湥皇嗆鼙礱嫻母惺堋F渲杏幸黃罷劤耘c畫餅充飢",是介紹吃的(好像在講廢話),跟著她的文筆,像是全球走一遭,感受到到處的美食,好似我在畫餅充飢,"民以食為天"連張大才女也逃不過要寫關於吃的文章,重點就在這裡,光會吃卻描述不出來,那隻能成為吃客;吃的出來,描述的也惟妙惟肖,那才是食客與墨客的完美結合。"重訪邊城"(我只看了臺灣的部份,所以只說這個part),臺灣現在在你我心中也不再神祕,那壯觀的臺北101,臺北小巨蛋,西門町.更多是來自臺灣偶像劇,或許在這之後也是有很多更加讓我們覺得親近的自然,不一樣的臺灣,那就跟著張愛玲重訪邊城吧.剩下有很多部份都是她的一些讀書.我個人覺得可以稱為"讀書報告",還有演講詞,還有書信(和胡適先生的)…(來自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網友筱悟)

張愛玲的文字,到老年仍不改張式的凌利。窺見字裡行間少了些許年輕時的盛氣可筆鋒犀利依然。她的學貫中西,滿腹經倫,文字間淋漓盡現,單是面對這一份博學多才,對知識與影像驚人的的驚憶,便足以使我有了一份頂禮膜拜。她的孤清冷傲性情除外。一篇篇的小散文,無疑都是藉著《重訪邊城》這個殼或新或舊重來了一次。好東西總是永遠經典---一如這些文字。我讀這些文字,感覺是有那麼點遠古和艱深,可同時又"看"到了步步生蓮的美好姿態,

這是張式文字魅力所在。而《對照記》佔了全書的很長篇幅。從那個粉團團眯眯笑著,到二大爺(張人駿)家拜訪時向二大爺背誦"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兒童時候開始,一幀幀關於自己的,父母弟弟的,血管裡流淌著共同血液的親人們的照片,是張愛玲生命的畫卷展示。圖片配以文字獨白,勾勒出一個實感的張愛玲。那來自高貴的血統,缺乏愛的家,遺少的父親,勇敢的母親,青年揚名而自信,飄洋過海,飄蕩人生的張愛玲。這麼些圖片,張愛玲惟略過了她生命中曾經最重要的兩個人,一是負她的胡蘭成,二是互相依伴的賴雅。我猜對前者是心成灰,往事成槁,不提也罷;而後者則是珍惜,把他永恆地儲存在自己一個人的心裡......

邊城讀後感5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著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於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濛濛的雨中藏著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著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著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汙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後感6

提到湘西,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從文”這個名字。雖然鳳凰古城的鄉風民俗本身極具吸引力,但如果沒有沈從文,又有幾人會流連這湘西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湘西的水滋養著沈從文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反過來回饋湘西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豐收,人傑地靈,莫過於此。

傳統文學理論都把沈從文歸為京派,但京派是相對於海派來說的,京派作家的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從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態,但老舍對北京的愛與對旗人的複雜情感,與沈從文對湘西的理想化描繪是完全不同的。藝術源於生活,也許這就是長在皇城的老舍與來自湘西的沈從文題材風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無爭議,最能代表沈從文的作品是《邊城》。那小溪邊的人家,鄉間質樸的人民,熱鬧的節日氛圍,無不讓人心動。在這人心險惡的時代,《邊城》流露出的純真與美好顯得彌足珍貴。雖然其中有不少沈從文理想化的成分,但這田園牧歌般的純淨不論是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還是現在,都已成為絕唱。沈從文之後,再無文學世界裡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讀《邊城》,近日再讀,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時只覺得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如風景畫一般傳神、豐富,對端午節、中秋節的民間活動的敘述熱鬧、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膚淺。如今又見邊城,翠翠還未真正開始就已結束的悲劇愛情、失去爺爺後的痛苦與無助,使我重新意識到,在清新的田園牧歌中,憂傷也是主旋律。《邊城》實際上還是悲劇色彩很濃郁的一部作品,這與沈從文本人敏感的氣質極為吻合。

《邊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庫的這本書除《邊城》外,還收錄了沈從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們的文風一致,多以女性為主角,在如詩如畫的風景中,訴說著淡淡的哀愁。我們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過分商業化的寫作,對左翼文學將政治帶入文學的理念也持批判態度,但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關心民族安危。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抗日戰爭時有涉及,對戰爭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靜,他是很痛心的。在《靜》這一短篇中,最後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尾,是對戰爭委婉的控訴。沈從文一度遭遇誤讀,以致他在新中國成立後轉向民俗學領域的研究,沒有多少文學作品面世,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沈從文筆下的女性,無論有著怎樣不同的經歷,似乎都有一種從小溪邊走來的神韻。也許是湘江水賦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這樣的特殊的風格,使得其作品有著獨特的地域印記。

很多遊客慕名前往湘西鳳凰古城,慕的多是沈從文這個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車,就會有好多十幾歲的女孩子圍上來,說:“買束花送給先生吧。”這位先生就是沈從文。從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會對今天熱鬧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當曾經的田園牧歌不再純粹,我們只有從作品中找尋那失落的文明。

邊城讀後感7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湘西風情。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意外的死去,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在旁人的幫襯下,孤獨著......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後感8

說實話,我在這《邊城》中找不到任何亮點,卻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了相當樸素的文字,寫出了一個相當普通的故事,但我卻總是莫名的為這些筆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傷。當然,就是這樸素的文字才會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平凡,這種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這邊城之中,心靈也被淨化了似得。

《邊城》講述的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悲劇,它的結局或許很不好,但我們卻能感受到整篇小說體現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保留這麼一份質樸與寧靜談何容易!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為她而產生羈絆,糾纏在一起,而作為中心的連線點,翠翠的的親情、愛情、友情,時刻都在表現這一種質樸與和平。

沈老先生從軍5年,卻嚮往一種充滿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他的故居於鳳凰古城,這古城給了他創作的熱情以及後續的靈感,也難怪沈老先生可以將這種質樸、和平如此真切的表達出來。

清末的動盪,並沒有影響這邊城小鎮的安寧,在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與天保、儺送兩兄弟展開了一段美麗但不完整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這一段悽美的邊城愛情,繪出了帶有濃厚湘西風情的農村畫卷。這種和平,這種樸素,真的值得去細細品味。

《邊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麗,它的魅力貫穿著整部小說;渡船人“爺爺”對翠翠的關愛與擔憂體現出了老人的淳樸和善良,其行為經常令我默然發笑,固執卻理智,粗中有細;順順則是一名誠信仗義的紳士,他的兩個兒子都受到他的影響,成為一方才俊,兄弟倆也都同時對翠翠產生了愛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伕爺爺的次次刁難也決不放棄,二老儺送放棄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後一起在夜晚中的懸崖之上為翠翠送出表達愛意的歌聲。

這篇小說並沒有明確的對任何角色表示出貶義諷刺,但在部分內容卻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滿,其結局給了讀者們無盡的悲痛,甚至可以說沒有結局,只是留給人們一個悲傷的想象空間。翠翠對感情的含蓄導致的後悔與悲傷,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儺送的猶豫不決致使他逃離了生活長大的地方,老船伕在一場雷雨之後撒手人寰,給翠翠的心靈又一次的創傷,彷彿邊城的一切都隨著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與絕望。

《邊城》是一個愛情悲劇,在結局我的心彷彿被揪起了一般,甚至不敢接著作者留下的“也許”往下想,只怕會真切的哭出來。作者用單純、質樸的文字帶來的卻是擁有比華麗辭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對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這種作品值得我再去閱讀,細細品味其中那淳厚質樸的語言。

雨的紛紛,景的清淺,人的深情,歲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和營造氛圍的能力。而這樣的文風恰恰和沈從文的《邊城》裡蘊含的清亮而惆悵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堅守一份真愛已屬紅塵中的稀事,你珍惜了嗎?

邊城讀後感9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景秀麗,人情樸質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兩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蕩,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想,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守著渡船,痴心的等著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懸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巖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地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這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說:“我要表現得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汙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構建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耀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困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地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面的日子是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代替了天,是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邊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健壯的身軀;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個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奮、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他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地純樸情懷,洋溢著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邊城讀後感10

酷夏的一個暴雨夜,那座白塔轟然倒塌,而在嚴冬的某個暖日,它又重新站起。只一個秋的光景,那少女的傷竟完全癒合了嗎?抑或,那白塔依然是她心中拂不去的遺憾。

清泠泠的河水映出少女姣好的容顏,她是大山的女兒,她所有的美都是不加粉飾的,那是大自然的垂憐。這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女,在爺爺的呵護下出落的愈加動人。倘若她就這樣懵懂下去;倘若她沒有和爺爺去看龍船;倘若平靜就此延續......然而人生不會有這麼多的倘若,相反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她就在那河邊邂逅了讓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男子儺送,從此心裡再也住不下其他人,只回蕩著那句 “大魚咬你”......

多好啊,儺送也一眼就喜歡上了她。甜蜜如若就此延續,人生完美的夫復何求。可是,上天總是在我們以為遇到幸福的時候打我們個措手不及。那男子的哥哥天保竟也對她一見鍾情,並先了一步去向她家提親。

她將自己的小祕密埋在心底,連爺爺也不告訴,就連對儺送也是出奇的冷漠,那兄弟倆如何得知?他們不願用決鬥的方式贏得愛情,而是公平浪漫地唱山歌來讓少女自己選擇。弟弟儺送擅長唱歌,決定唱浪漫的山歌來贏得姑娘的芳心,而哥哥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只得駕船遠行做生意。悲劇就從這裡開始,天保途中遇湍流溺死,噩耗傳來,弟弟儺送認為哥哥的死因自己而起,娶少女的心意也不再那麼堅定如初,碧溪的山歌只響了一晚。姑娘心中有疑卻不願多問,而深受喪子之痛的父親與姑娘的爺爺也因天保的死來往疏遠了些,不同意這門親事。爺爺得知原委悲痛不已,為了孫女的幸福卻又不得不頂著別人的風涼話一次次賠笑,多日後,心中壓鬱成疾,終於在一個暴雨夜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毫不知情的少女正憧憬著美好的愛情,卻突然遭遇從小依靠的爺爺不在了,就像長在心底的一棵大樹,突然被連根拔起,而接踵而來的是,自己愛慕的男子突然遠行,從此杳無音信,少女頭頂的天像是塌了下來,她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淹沒在悲痛的苦海里,獨自哭成了淚人兒。爺爺是再也回不來了,可那男子呢,還會回來嗎?小說結尾說,儺送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柳條吐綠,知了長聒,大雁南飛,冰凍三尺,少女就這樣痴痴等待著。

某個夏天的黃昏,我讀完了這本書,唏噓中抬頭望,夕陽已沉落地平線,幽靈般的暮色正毫不留情地逼逐著蜷縮在天空一隅的晚霞,突然覺得,少女應該尋找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如果她早些說出自己的心意,又怎麼會落得孤身一人,失去了還沒有開花的愛情?而如今她就像這輪夕陽,只有落幕的命運。

結局哀而不傷。掩卷沉思,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邊城,如若逃避等待,這座邊城只能是遺憾的枷鎖;假如積極尋找機會,那麼這座城就將是心靈的歸宿。生活就是這樣,一半如日照般光亮,一半如湖泊般黑暗,我們就在此中尋找機會,踽踽獨行。

那邊城是否依然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和思念的重量而長眠,那少女是否依然掛著淡淡的憂傷在溪邊痴痴等待......

邊城讀後感11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河,一座寧靜古老的城,還有一群善良淳樸的人。

書中有大量筆墨描寫山城的自然美景,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嚮往之處。生活在現代城市中霧霾、酸雨的陰影之下,作者刻畫這樣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小城更容易深入人心。

水是山城的一大特色,為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靈氣,也是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兒的水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裡。如此乾淨澄澈,當地過渡人累了、汗了、喝了酒的,就著河水洗把臉也是極清爽的事。不僅如此,水給當地人帶來許多歡樂、熱鬧。每當到了端午,大家都聚集到河邊,看河上的龍舟如箭一般向下遊射去;賽船過後,為了增添節日的愉快,人們都下水競爭捉鴨子。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都離不開水,更顯這條河流於當地人的寶貴之處。作為與外界聯絡的交通方式,人們的生活、當地的貿易,離不開水的工作,都使水成為當地人們生存與快樂的源泉。

這座小城就像許多小家構成的大家庭。城中只駐紮一些戍兵及五百家左右住戶。人們過著安靜閒適的生活,如書中所寫的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裡過去。這像桃花源記裡所描繪的大同社會一樣,與現代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的城市生活截然相反,它給人帶來無比安逸閒適的感受。與小城裡安靜平和的情形有所不同的。是城外小小河街,這裡作為商業貿易接頭處,經貿發展起來,雖然寧靜被打破,但也還是一處平靜安寧的地方。

生活在這樣一座美麗、寧靜、風俗淳樸小城的又是怎樣一群人?他們十分敏捷勇敢,不拘救人救物,每當漲水有人遇難時,他們定會伸出援手,並把這當做一種愉快的冒險行為。他們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妓女,也是有人情味地做著自己的工作,甚至他們覺得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掌水碼頭的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守渡船的老人恪盡職守幾十年,做著渡船的工作也是極有責任心的;老渡人的孫女翠翠,單純爽朗,性格之中沒有一點嬌柔做作生活在小城中的人都十分簡單且易滿足,他們沒有出大人物的抱負,而是說: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輕人,就夠了。話語中流露著真摯與淳樸,不免讓人感動。

邊城給予人感觸最深,除了美好景物,更在於美好的人性,它向讀者展示著一種生活和態度。邊城是否也對應著城市中的那些人事物,是這個物慾橫流、人心複雜社會中嚮往的一塊純淨寶地。

邊城讀後感12

書中對湘西鳳凰淳樸自然的風土人情的講述,對善良純潔而又心思細膩的翠翠的刻畫,對厚道老實的老船伕的描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文字是鮮活靈動的,處處都顯露出湘楚色彩,滲透著人情與關愛。每每讀來就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淡淡的憂傷,像是觸及到內心的某個地方,使我為書中悽美的故事而感慨,為翠翠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而嘆息。古老的小鎮,渺茫的遠山,清澈的河水,錯落的吊角樓,翠翠就這樣守著她的渡船,伴著她的黃狗,在夕陽的餘輝中,在白塔的掩映下,痴痴地守侯著自己的夢,痴痴地等待著愛人的歸來,!

如果說《邊城》是一首充滿人性的詩,那麼翠翠就是這首詩的靈魂。她雖然從小失去了父母的關愛,但那些與自然為伍的船伕和淳樸的父老鄉親給予了她無限的關懷,青山秀水滋養了她純潔的心靈。讓她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出落成溫柔嫻靜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傾注了作者的理想和詩情,蘊含了湘西女子詩意的美。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言行舉止,她的歡喜憂愁,都摻雜著作者的審美觀點和湘西人特有的情調,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輝,表達了作者詩性的夢。翠翠的愛情幾起幾落,似乎在那若有若無的歌聲中,在那喜憂焦急的等待中,在那亦真亦幻的氛圍中,理想和現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作品中飽含著的人性氣息則又體現出了一種詩意的美,那種美清新自然,讓人心曠神怡!

小說的詩意美還體現在對湘西旖旎風光的臨摹中,小說的開頭便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桃花源”般的美好意境,幾支木樁支起的樓閣,深褐色的雕花窗戶邊爬滿了油油的青苔,在波光的倒影中見證著歲月的痕跡。靜靜的河水,日復一日地流淌著,幽幽的遠山,渺渺的暮靄,青青的石板路,伴隨著苗家女孩甜美的歌聲在古鎮中漸漸盪漾開來!正是因為這樣恬靜秀美的環境才養育出了湘西茶峒那些純潔善良,質樸厚道的人,也正是因為這群閃爍著人性光芒的人物才賦予了湘西更深刻、更厚重的文化內涵!

作者用水一般溫柔的語言,用平靜的語調,勾勒出了一幅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凡的景象,文中並沒有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情感,有的只是一種平和與淡然。作者帶給我們一座他自己心中的邊城,一座沉默的邊城。也許,茶峒的純淨與自然是先生心中所追尋的“桃花源”,也許,翠翠的等待也是先生夢想的寄託。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彷彿一切都還停留在昨天,依舊是那隻古老的渡船卻不見了老船伕的身影,只留下孤獨的翠翠繼續地等待著,守望著她的夢!

邊城讀後感13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說當散文來寫意境非常美。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己沒有辦法看得太透。K《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汙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邊城讀後感14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著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裡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

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後感15

猶記一場鳳凰瀟然夢,一本書,一場偶遇,一段不澀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戀。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還記得那划龍舟鳧水捉鴨子的他,矯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為捉鴨子成績斐然故心中不勝歡喜。而在橋上苦等爺爺的才15歲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卻焦急害怕。她生於30年代,在風日裡長養著,故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著她且教育著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這是她與儺送的初遇。

或許是夢吧。翠翠那麼美好,像是一個玻璃球,那麼易碎。爺爺的離開讓翠翠明白了責任與堅持。她就那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等待著儺送的回來,撐著她那船在江上飄著一縷夢。故事就此結束了。翠翠等到儺送沒有?那時他們是否仍然相愛?他們該多大了?是否儺送會和翠翠在一起不分開了呢?為什麼沈從文要讓翠翠這樣苦等下去,不能讓他們有個美好的結局?

太多太多的疑問我想知道,為什麼便草草收尾了呢?或許人生是真實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儺送的大哥天保遇難了,作為親兄弟怎能不為之悲傷難過?我想沈從文用無言的筆觸告訴我們,愛要留在最美好的時候,真愛是永恆的,儺送一定會回來。而翠翠,始終也要長大,在面對生活時更加堅強,也懂得了自己對儺送的一份愛,一份永恆的真愛。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復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儺送,也是一個無法回去的,曾經的美好,像一個夢境。

我始終相信我能遇見翠翠,翠翠活在我們這個世界。我想看她淺顰輕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會擺渡我走向過去,穿越歷史的厚度,看時光過隙間那斑駁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歲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顏。那條渡船撐了十幾年,人來人往,天地人生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撐到我們白了頭,掉了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歸離恨天云云。也許只為了一個執念,一段往昔,一片雲霞,一往情深。

可是,時間這塊布,裹挾著翠翠和儺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頭。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那濃麗色彩的鳳凰古城,清清淺淺的江水,溼潤的草木氣息,都被歲月掩埋了。他們的愛情像是我們路過的風景,一直在逡巡,卻沒有人為他們而聽。

我,找不到了。

雨在下,視野裡有濃有淡。濃的是水邊的青石,綠色的青苔佈滿全身;淡的是若有若無的遠山,以及山腳下的江水。生活或許回不到過去,湘西人民的生活已被現代化這隻大手攪亂了,成了一鍋粥。面對新奇事物的誘惑,他們還能回到過去嗎?還會有翠翠和儺送這般向來緣淺,奈何情深的感情嗎?

可是,江水還在。只要江水還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時光中,儺送或許正乘著船渡過千山萬水,只為與夢中惦念的那個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才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