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隨筆

文學 閱讀(1.44W)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隨筆1

今學期由於學校的人員調整,根據學校的安排我擔任(四至六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開學的前兩週,上課時,我發現學生們上品社課無精打采,學習的氣氛遠不如語文、數學,就連老師提出的問題都不是太感興趣,儘管我努力的引導他們讀文字、看圖片、列舉與他們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但是課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隨筆

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問題時,第三週上課更令我大吃一驚:課堂上有的同學偷偷寫語文、數學作業;有的同學居然把嶄新的課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鋼筆、彩筆在書上亂塗亂畫,把書上畫的一些著名人物“改頭換面”。看到此現象,我又驚又氣又難受,驚的是學生竟然這樣缺乏道德品質,氣的是學生竟然這樣不重視品社課,難受的是我們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敗。

我努力地嚥下胸中的氣憤,靜下心來與學生們交談。在交談中我瞭解到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說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聽不懂,還不如騰出時間學語文、數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麼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情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農村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於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的作業多,負擔重。教師們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加班加點加作業,學生的作業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餘時間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著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作業的最佳選擇。

三、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有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他們認為太簡單,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會了。而有些內容比如有關抗戰歷史、祖國建設歷史、科技發展等,農村學生們平日閱讀量小,聽的少,見得更少,這些知識離他們又太遙遠。因此,他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感興趣。

四、教師的身教作用發揮不好。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仍有 發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國小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國小生初次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父母子女的天倫關係保證了父母通過教養子女來塑造其行為規範,引導其融入社會。一些家庭父母為了生計,無暇管教子女,難以發揮傳統的居家照顧角色,出現家中子女自理生活、無人管教現象,學校(教師)—家庭(父母)—學生(子女)之間的交流減少,使得社會不良風氣對國小生施加影響的機會和效果增強;還有一些父母以過於溺愛或過於嚴厲的態度來管教子女,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較強,敢於反抗師長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驁不羈、自我本位、自我放縱等不良品性。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農村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國小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揹著沉重的作業包袱怎麼能快樂健康的學習?把玩耍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隨筆2

本期我承擔了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我主要實施的措施有: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當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當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5、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

國小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麼叫高尚,什麼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隨筆3

第一次擔任六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思想上一直以為《品德與社會》還不好教嗎?結果一接觸到教材才發現這門學科不簡單。現在的品社課已經不僅僅是有關於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內容,還包含有大量關於社會人文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知識,其中涉及到天文、地理、歷史等多個方面。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人種有不同》時,就遇到了不少難題。

雖說世界人種有不同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歸結到知識教學的高度就不容易了。上課時我首先通過談話交流,讓學生從感性上談一談自己對各種不同人種地認識,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同學們都談到了自己知道的不同人種,但對人種的特徵歸納不全。在這裡,我具體引導同學認識了每一類人種體質形態特徵,並聯繫到氣候環境、分佈地域、人口數量等其他方面加深學生印象。

教學時遇到這樣幾處難題頗為有意義,很值得討論:

問題一:教材中是把世界人口分為白色、黃色、黑色三大人種,有的同學提出還有棕色人種,從而對人口分類產生疑問;

問題二:世界三大人種中哪種人口最多?因為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所以學生普遍認為黃種人人口最多;

問題三:世界各國分別是以什麼人種為主,尤其是號稱“世界人種博物館”的印度主要是什麼人種?印度不同人種的地理分佈是什麼?

通過問題的討論,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也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隨筆4

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因為老師的參與會讓學生感到他們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隨意的小事,面是一件值得他們去重視,去認真體驗的一件大事,老師的指導又使他們少走彎路,可借鑑我們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更快地享受成功。

在新的世紀裡,中華民族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對於人的品德與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要求關注每一位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體現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我們的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運用生活問題等,去引導孩子聽一聽各種問題,引導他們去思考,讓他們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體驗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進一步“學會生活”。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我開展了“調查自己成長曆程”的主題活動,課前學生採訪父母,收集兒時物品,回憶童年趣事。課上學生帶來了採訪父母的錄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長大的經歷,進而充分感悟到長大是一個豐富的過程。這節課的主題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學生非常愛上,樂於參與。於是,在課後隨筆中我這樣寫到:“思品課教師應重視改變課堂傳授知識的習慣,設計一些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動中悟理、動中導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再如,我嘗試了小品教學法,讓學生自演自悟,學生興趣高漲,本堂課的成功,使我大受啟發,於是在課後隨筆中我這樣寫到:在老師的指導下,把書本知識,現實問題寓於滑稽的小品中,學生抽時間,擠時間去編、演,在演練中修改,充實內容。這個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與欣賞能力,也給大家帶來了樂趣,真是忙中偷閒,不亦樂乎,也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快樂中體現合作精神。這樣做從眼前看,確實是浪費了一些時間與精力,但從長遠的角度、發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長、社會、一些老師給予理解與支援。我願與大家一起探索品德與社會課的最佳途徑,把課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學中。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學隨筆5

品德與社會課是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國小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和做人的思想根基。所以,在教學中,應扣住這一主線,如孝親敬長、友愛同學、文明禮貌等這些做人最起碼的基礎道德行為規範,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才能有效地確保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並對學生終身發揮作用。

因此,在教學中,應扣好線,串好珠,做到:第一,滲透有心,要增強滲透意識,增強各個“珠子”滲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深入鑽研教材的過程中,要善於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做人因素,充分發揮學科本身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第二,滲透得法,就是要做到結合實際,自然得體,體現出學科的滲透魅力,一是適時地擴補內容,開發課程資源,提高滲透效應。二是把教會學生做人有機地滲透於道德認識的獲取、情感的體驗和行為的訓練之中,滲透於學生的思想反饋的資訊中,並及時地捕捉教育的契機,隨機施教。

教學活動應該是目的明確,計劃慎密,步驟緊湊的高效活動。在教學中應做到:適時,即適時提出思考,讓學生帶著思考題去看書,聽課,教師針對思考題應有意識地講解、強調,加深印象;定向,即要處處把握好“教會學生,學會做人”的方向,引導學生把思維重點定向在“如何學會做人”的道理上來,突出其思想性,把思想性與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度,即要針對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不宜過深地講解做人道理及倫理道德,但也不能過淺地浮於表面的認識,輕描淡寫,不能充分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