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目送》讀後感13篇

校園 閱讀(2.6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讀後感13篇

《目送》讀後感1

“目送”兩字一入眼簾,便覺得有一條長長的路在眼前展開,過往那些回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裡。這是一篇關於愛的散文,有著作者對父親離逝的不捨,對母親老去的無奈,對兒子成長的欣慰,對兄弟攜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對朋友牽掛的感動。面對成功與失敗、堅強與脆弱,用一顆靈敏的心,用一支靈動的筆,纏纏綿綿,娓娓道來。讀過此書使人心裡泛起淡淡的憂傷,但又充滿了對生活濃濃的愛意。

詩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時間的腳步從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時間靜止或時間倒流,那些人們美好的願望,只能從虛構的影視劇中得以體現。記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時間去哪兒了》,唱出了人們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們的心聲。是啊,時間,它到底去哪兒了呢?

《目送》讀後感2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目送》讀後感3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龍應臺《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責任的世人。有著犀利文筆,被稱為“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她,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她在這部書中所告訴你的,是愛、親情、生活、世界的本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目送》讀後感4

人要學會獨處,要學會與自我對話,瞭解自己,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與世界為友,才能在知道這個世界上人性醜陋的一面後,仍然心懷美好與感恩。感恩我們得到的一切,就算是不好的,也感謝它讓你成長,始終有愛的能

力,始終相信被愛的可能。蔡康永說,累的時候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經到了多年之後,那個時候塵埃落定,一切都有了答案,回想當下,你會知道,這一切都只是人生的經歷,一個必經的過程而已,你終會走到,那個鮮花盛開的彼岸,只是要你值得。

《目送》讀後感5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先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為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好處,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著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主角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然後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臺說,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然後不明白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明白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然後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

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臺為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目送》讀後感6

我尚未為人父母,無法瞭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著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裡,然後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為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國小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課。爸爸最會燒麵條,只要我說想吃麵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床,已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麼大了吧。

《目送》讀後感7

在部隊大院裡生活的孩子都有一個情結。那就是軍號情結!還記得小時候溫馨的早晨,軍號如同一個帶刺的吻,即使你想再貪會兒睡,它激情響亮早也折騰的你睡意全無。母親已經在廚房忙碌,高壓鍋發出嗤嗤嗤...的聲音,廚房玻璃上覆蓋了一層薄霧。走到近處慣有的飯香味便撲面而來。父親用前一天,空了半乾的拖布拖地,窗子被一扇扇的開啟,清晨的陽光一點點的跑進來。走過房間的每處地方都有一股溼潤的氣息,仿若露珠碎成粉沫灑在空氣當中......

這時家家都開始忙碌了,迎接新的一天。好懷念啊......

每當此時我就特別想知道,兒子的早晨是否也有過溫馨,想想一定也會的吧!那份溫情......也許,若干年後也會在他的回憶裡開出最美的花!

每個人對家都會有不同的情懷吧,不同的細節不同的環境,一樣的難忘。一定都會有著深深地記憶吧!

《目送》讀後感8

看完這篇,我強烈感覺到要活好當下,當父母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在緣分中儘自身可以盡的職責和任務,當他們需要獨立可以獨立的時候,我們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這點,對現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為重要。

生活中,總有很多父母愛替孩子包辦很多,不捨得讓孩子嘗試很多第一次,覺得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可能適得其反,在該做什麼的年紀沒有能夠得到相應鍛鍊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會較低,與周圍孩子比較會讓他沒有自信……

如此下去,他們不僅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厚愛”,連與父母間正常的緣分關係恐怕也很難保持,新聞中常看到的母親給兒子下跪,晚輩要殺長輩,雖然是極端,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沒有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有關係的。如是,今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假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事務,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目送》讀後感9

人要學會獨處,要學會與自我對話,瞭解自己,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與世界為友,才能在知道這個世界上人性醜陋的一面後,仍然心懷美好與感恩。感恩我們得到的一切,就算是不好的,也感謝它讓你成長,始終有愛的能力,始終相信被愛的可能。蔡康永說,累的時候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經到了多年之後,那個時候塵埃落定,一切都有了答案,回想當下,你會知道,這一切都只是人生的經歷,一個必經的過程而已,你終會走到,那個鮮花盛開的彼岸,只是要你值得。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與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10

你的孩子並不歸於你,他們是生命連續的代表, 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你能夠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由於他們有自個的心。

你能夠給孩子一個家,但這不是他心靈的居處,由於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日的家, 你能夠極力去愛他們,卻不能需求他們愛你。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知道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即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不見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靜靜通知你:不用追。"

《目送》讀後感11

讀完《目送——為誰》,知道了父母給了我們愛,但更多時候,卻是孩子教給了我們如何去愛!我們作為子女的時後,是被動的接受。當一個人只是去接受,是無法明白愛的深刻。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會主動地去愛,這樣的一來一回中,漸漸的明白父母的愛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不包括愛他們自己。想想我們的父母,再想想自己?有多久都沒有好好的愛過自己了?

愛自己的人,就像一個被裝滿水的杯子。水滿則溢,當你是一個被愛的人,心中有滿滿的愛才會去更好地愛別人。因為心中有愛所以懂得,什麼才是愛。如若不然就只會是打著愛的旗號,去要求、去索取、自己卻全然不知。

做一個愛自己的父母,孩子才會明白愛是什麼?

《目送》讀後感12

再讀《目送》,讀其文恍如讀其人。那種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風格好似作者自身的個性,而字裡行間洋溢著的謙跟、寧謐、空蕩、悲憫之情,更是發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觸。這是一本有血、有淚、寫情、寫理的“紙上心聲”。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不必追,因為追不上。不必追,因為留不住。不必追,因為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目送》讀後感13

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離去;目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目送時間;目送兄弟的重逢攜手,貫穿整個章節,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份血濃於水親情的感概和溫暖,更有一份對生命本質、生命起點與終點的深刻思索。

當面對著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一次次對女兒說“我不認識你,我不認識你”時,而做女兒的又一次次重複著對母親說“我是你的女兒,雨兒,雨兒啊”時,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使我想起每

次去看望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心情、幸福的目光和不停地叨嘮的話語,並不時地用慈母的目光看著我:哎,你頭上白髮又多了,臉上的皺紋也有了,每當此時,我總是對母親說,媽,兒子年紀再大,再老,也永遠是您的兒

子,而此時,母親的臉上總是掛滿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