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資訊科技教師讀書心得

校園 閱讀(2.35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訊科技教師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資訊科技教師讀書心得

資訊科技教師讀書心得1

現在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上課不僅僅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而是有了很多其他的更先進、快捷的教育教學手段,教師要由傳統教師變為新型教師。新型教師的素質結構無疑包括紮實的教育理論素養、精深的學科教學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技術能力。

通過對《資訊科技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李藝)的解讀,我深深感到作為一線教師的我缺少的是理論的支撐與引領,理論基礎是地基,打好了才會有更多的後勁支撐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教育技術水平,適應資訊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該書系統的梳理了當代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流派,體現諸多理論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應用與實踐,為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和方法的支撐,更好的促進教師教育與教育技術的改革和發展。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事實已經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法,乃至最總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如何將資訊科技與課程進行整合,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技術來提高課堂教學成效,還需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做出不斷的摸索與探究。通過本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加強學科與課程整合的研究

多媒體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把多媒體技術、資訊資源、資訊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的結合,以現實課程教育目標,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它包括:在以多媒體和網路為基礎的資訊環境中實施、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資訊化處理後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利用資訊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

二、注重教學環節的研究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優化教學的內容,學生的學習和師生的互動,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

1.呈現教學內容: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後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學內容具有了生動性、立體感,使教學內容多次重複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使呈現方式得到了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變化。

2.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不僅利用好教材上所選內容和背景材料,而且注意再選用其它的教學內容和背景材料,擴大教學的容量,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的。

3.轉變學習方式:現代教育的技術的應用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他主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轉變學習方式就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和研究等認知過程,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為目的,要建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徵的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率的現代學習方式。

4.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其中包含教師、學生、教學書和媒體等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穩定的結構形式便稱為教學模式。在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個性化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資訊所攜帶的知識不再僅僅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三、解決幾個難題

新課程標準出臺後,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應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幫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可以展示給學生很多生動的畫面,可以創設有利的情境設計;可以對課文進行形象的描述,還能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把真切的畫面,歷史性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或聯想,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加美感體驗,又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從而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效率。

2.突破難重點掃清學習障礙

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現出來,利用各種多媒體模擬演示實驗,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的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光了。這對於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的大有益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四、幾點反思

1.要適時適地選擇多媒體技術

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多或不適宜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也用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競賽課的課堂教學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所說的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要看相應的課堂環節是否適合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否有助於“減負提質”,能否有效地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從而提高教學成效。

2.避免“機器式的灌輸法”

由於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等因素的束縛,一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多媒體技術演變成加強灌輸的新手段,學生依然圍著課本知識和教師的思維在轉,學生仍處於被動學習狀態,自主性和主體性仍然難以發揮。

除此以外,課堂教學中還應經常思考的一些問題,如:各學科的教學資源該怎樣建設?在課堂教學中製作怎樣的CAI課件?多媒體與科學的整合,何種程度適宜?教學技術在課堂中應用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我們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學科科學時,還應把握以下幾個問題:輔助教學與優化教學的統一、方法與內容的統一、教學目的與媒體的特點相統一、現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統一。

資訊科技教師讀書心得2

1、積極參加培訓活動

為提高教師的資訊素質,教育部門經常組織教師培訓,培訓目標分為:普及和提高兩個層次的內容。普及層面,主要是對一般教師進行的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使其能夠在自己所任學科裡使用資訊科技,做到二者整合,相得益彰,從而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提高層面,主要是針對資訊科技課程教師和教育技術骨幹,目的在於培養資訊科學技術的帶頭人,通過他們,指導一般教師的資訊科技進修學習,推動學校的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以及和其它學科的整合水平。

教師作為傳道者,應有超前意識,率先想到適應新形勢、進入新角色,積極參加培訓活動,對社會需要什麼人,教育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從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價值觀等各個方面進行多維思考和全方位探討,著眼於現代化,把這種思想和精神領會透,把這個道傳輸到學生和社會中,去引導學生、家長和社會適應新形勢,發展新教育,創造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變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是多面手,是複合型人才,它需要教師的施教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一切活動要圍繞學生的發展而進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練好通用基本功,提高學科基本功,加強實驗操作和現代教學設施的應用能力,超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學會用拿慣了粉筆的手點滑鼠,用寫慣了教案的手製課件,把多年習慣的一支粉筆寫古今,一塊黑板種春秋的傳統做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代替,使用現代化的智慧工具,用超前的行動引導學生,使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感受時代的腳步。

2、主動參加自學進修

由於計算機的智慧特徵,使它成為了資訊時代的電子教師,並已進入了學校,影響著教育和教學。計算機即使可以稱為教師,但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師,充其量也只能是傳統教師的助手而已。但是,資訊科技的發展,卻對傳統教師提出了挑戰,促使教師的職能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傳統教學基本是結論式的教學,即以教師傳授學科結論為重點,輔以一定的講解,從結論出發,在迴歸到結論,任務是讓學生記住結論。電子教師介入了教學以後,以其軟體功能推動著傳統的結論式的教學模式迅速向新式的過程式的模式發展。過程式的教學模式的特徵是通過電子教師的引導,側重讓學生從分析事實、現象入手,逐步得出結論,核心是推導過程。這樣傳統教師的主要任務就由是什麼為什麼發展到了學什麼怎樣學;教師的智慧就由傳授者、操作者變成了組織者、指導者。這樣的任務和職能變化,加之各個學科領進入資訊時代,各個領域裡的知識總是在爆炸式的增長,每個人要想跟上時代步伐,就必須持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

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從資訊科技課程實施角度討論教師的進修學習,當然應把重點放在資訊科技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兩個方面。在突出了資訊科技素質這個重點的前提下,對以下兩個方面的進修學習也不可忽視。

一是不斷更新所任學科的知識體系。新課程教材與舊課程教材相比變化很大,淘汰了不少陳舊的知識,增添了不少新知識,在編寫思路和知識體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對自己所任學科的知識體系來一次較為廣泛和較為深刻的更新。另外,資訊時代,各個領域裡的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知識正在爆炸式的增長。一個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富有成效,要使自己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就必須以所任學科為中心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科素質,並將持續學習看作是搞好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要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先進的教學經驗。教育思想論同其它學科一樣也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前幾年的新理論、新方法,近幾年就已變的過時、陳舊,因之就不斷吸收新思想,學習新理論、新方法。另外,要想把它與其他學科整合,用於和改善其它學科的教學,就必須採用有別於過去使用的、過時的新的教學方法。

3、合理的利用網路的功能

網路資源極其豐富,功能很多,在研究應用過程中,我們不斷嘗試積極應用網路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網路的有效資源,促進學生認識的發展。網路資源雖然豐富,但在教學中我們僅能應用其中的極少的部分,如果在教學中一味的放手讓學生查閱資料,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有些內容也不是很合適,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路,將一些有用的網路資源下載並與學生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的資源進行重組,使之優化,應用於課堂教學,學生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查閱大量的資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我們利用網路搜尋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查閱到大量圖片資料、動畫資料等;利用網路的下載功能,教師、學生可以很方便的將資源應用到教學中;利用網路的互動功能,學生可以自由點選,自主學習,進行小組協作學習。

我參加了國小教師計算機資訊科技培訓。這次培訓,我感觸很深。我深深地體會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走到了我們身邊,認識到課堂上要把資訊科技完美地融合到教學之中,充分發揮計算機工具效能,利用網路資源,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另外我體會到教育對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進入21世紀,知識總量呈幾何數增長,俗稱“知識暴炸”,專業知識更新之快,使得一些專家昨天還是專業知識的權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說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努力實現在專業方面發展,將跟不上不斷變化的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教育專業發展不僅要幫助教師更深刻、靈活地理解學科知識,還要幫助教師理解學習者的言行,掌握關於學習的知識,瞭解可用的課程資源和最新教育教學技能技術,並培養教師對實踐進行分析和反思的習慣和技能。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無精打采的教學氣氛。它使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和多媒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組合成了一個合理、協調、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整體,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枯燥乏味、了無生趣。如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詢資訊)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資訊科技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通過現代教育媒體,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是一種積極的,合作的教學模式,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遊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到自主學習、衝學習和高效學習。在現行教學中恰當、正確地使用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對優化數學教學起著顯著的作用。

傳統的教學手段似乎就是那麼單調,黑板加粉筆。由於有些學科自身的特點,沒有那麼形象、生動、具體。學生起來有點枯燥無味,從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確實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計算機把語言、聲音、圖象、文字、動畫、音樂等經過處理後,形成一種全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教學資訊,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對教學中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同時,化抽象為具體,更加直觀和具體地將資訊傳達給學生,不僅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建構知識的主體,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課堂效率。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並把這次所學的內容和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讓學生快樂成長。

資訊科技教師讀書心得3

近期我拜讀了由彭紹東教授撰寫的《資訊科技教育學》,該書共十三章六十多萬字,從一個全新視角建立了資訊科技教育學的理論體系,該書知識體系全面,邏輯體系嚴密,讀後讓我瞭解了資訊科技教育的本質論、發展論、課程與目標論、過程與原則論、方法與模式論、人本論、技能論、資源論、病理論、實踐論、未來論等理論,對我的教育教學幫助很大,讓我受益匪淺。

一、該書具有五個特點

其一,體系較完整。該書的概念體系明確,技能體系有序,教學體系靈活。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學科與課程體系。

其二,原創性比較好。該書的許多章節都有其獨到見解。其中,關於資訊素質的界定與資訊科技教育本質的探討,有一定深度;關於資訊科技教育課程、教材、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與模式的思考,有一定前瞻性;關於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論、人本論、資源論、病理論、未來論的研究,為我們開闢了新領域。其第十三章第三節內容,屬我國教育界在機器人教育領域的首次理論探討。

其三,理論價值較大。該書提出的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的理念、方法、模式都較科學、先進。明確指出,“資訊科技教育是指學習、利用資訊科技,培養資訊素質,促進學與教優化的理論與實踐。”、“資訊科技教育學是一門研究資訊科技教育現象、本質和規律,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效果的科學。它是資訊科技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進一步深化的產物,是現代教育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屬學科教育學性質。”書中關於我國網路教育發展戰略、智慧學件、教育技術命題、廣義蒙太奇、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及有關雜誌上發表、交流,產生了良好影響。

其四,實用性較強。該書作者在湖南師大率先開設了《資訊科技教育學》本科必修課和校選修課。教學中他特別重視學生的技能訓練,注重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深受學生歡迎。書中關於資訊科技教育技能論、實踐論的闡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該書的實用性還表現在,不僅適合用作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計算機專業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專業及在職教師培訓教材。

其五,拓展面較寬。該書的研究,為我國走出了一條資訊科技教育的探索之路。

讀完本書,具備了相關的理論知識,才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讓我付諸於實踐,使自己的教學遊刃有餘。

二、對資訊科技課程內容的新思考

新學期開始,我拿起教材翻閱,惆悵不時泛起。且看我們的教材:要求學生按照標準指法練習鍵盤,學習用Word編排一篇漂亮的文件,學習用PowerPoint做幾頁幻燈片等等,所有的目標都是學習操作!滿足於完成一個文件的編排!我教資訊科技已經幾年了,深知資訊科技應用的奧妙所在,如果僅僅是學習操作,我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方面花費時間的,我的同行們也都是這個觀點。現在我要教別人的孩子學習資訊科技了,如果跟隨教材這樣去教學生,我是決不情願的。因而我不得不思考,資訊科技課程該教學生些什麼呢?

於是我檢索了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澳等國的資訊科技課程的做法,其中給我印象較深的是美國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該標準在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應達到的標準中列出了10條,但有7條是關於“利用工具幹什麼”的,而不是說要學會什麼技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