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通用21篇)

校園 閱讀(6.39K)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通用21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生思考,後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有人說:“秋風掃落葉,何等淒涼蕭條!”但是,在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彷彿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山行》。

2、板書: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自由朗讀

2、請學生讀,互相評價

3、齊讀

4、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5、根據學法,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註釋或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習古詩。

6、小組彙報交流。

(1)、簡介詩人杜牧;

(2)、瞭解題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詞解釋:

a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b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裡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為;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d紅於:比……更紅。

(4)、學生根據小組討論說說詩句意思。(大致瞭解即可)

(5)、教師點撥:

a、白雲生處與白雲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於”不僅點出色彩鮮豔,而且顯得更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c、同樣寫紅葉的詩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比較而言,杜牧的寫法好在哪兒?(在深秋時節,詩人驚喜地發現,楓葉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d、前兩句描寫景物特點與作者情感表達又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前兩句描寫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愛的還是楓葉,所以說,前面景物的描寫是為下面的第四句作鋪墊的)

小結:

這首詩中,作者杜牧用驚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統攝起來,構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圖,以“愛”為核心的情感表達,使這首詩情景交融,令人白談不厭。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創設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讀,品悟詩歌表達情感。

2、設定導語,配置音樂、角色、扮演(把自己當成詩人)。

3、反覆吟唱,強化記憶。

四、選擇性作業。(任選一道完成)

1、畫一幅秋色圖。

2、改寫《山行》(以第一人稱,把古詩改成一篇記敘文)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於”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並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佈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匯入

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

5、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徵,選擇悅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蒐集資訊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蒐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瞭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注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一)“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通過想象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門戶的鑰匙!

(四)、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覆讀——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覆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豔,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係,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麼有生氣,那麼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瞭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一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2、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一比,賽一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彙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你想選擇什麼作業呢?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蒐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慧發展。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3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練習說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匯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並說一句說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讚美楓葉的)。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讀了詩題,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著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定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學生自己選擇想說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雲繚繞,飄著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讚嘆;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說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絡?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彙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著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雲生處)指導朗讀:白雲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說: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說紅於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四、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後指導背誦。

五、作業。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後配上這首古詩,並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3、通過“山”“小路”“楓林”“霜葉”等詞引領學生通過想象,在詩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麗。

4、學習古詩新唱,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多元吟誦,練習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田字格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情境匯入。

師:同學們,在星期六,幾個小朋友一起到田野裡玩,小明看見樹上的橘子綠綠的,橙子黃黃的,掛在枝頭,就高興地說:“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誦古詩。”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沒背出來,誰來幫幫他?(出示圖片)

生回答。

師:對呀,“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課件出示山行圖)。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古代詩人杜牧也非常喜歡秋天的美景,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古詩——《山行》。(板書:《山行》)

2、齊讀課題,讀準“行”字。

①師板書,生書空。

②齊讀課題。

師:誰能說說“山行”是什麼意思?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現在我想請我們小朋友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詩,注意要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出示要求: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2、再讀古詩,初步感悟詩境。

師: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那我們就再讀一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讀詩句,感悟詩境

(一)詩畫結合,品讀一、二句。

1、(出示圖片)師: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這幅圖片中,你知道詩人在那兒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雲、人家。師:是呀。相機板書:(山 石徑 白雲 人家)

師:這樣的景色美嗎?

師:這麼美的景色,那我們就美美的讀一讀吧。(學生反覆讀詩句。(指名讀;開火車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2、理解“寒山”。

①師:小朋友們,在第一句裡有一座座什麼樣的山呢?

生:寒山。

師:為什麼是寒山呢?請看張圖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圖片)

②瞭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時候的山。

3、(出示圖片)認識生字“徑”、“斜”。

師:小朋友,在這句詩裡面,有兩個生字朋友,他們很想和我們交朋友呢!(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4、(出示圖片)師: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了字寶寶的好朋友了,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這幅圖片,“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山上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誰能用詩句來說一說呢?

多幾個學生回答

(二)詩畫結合,品讀三、四句。

1、回憶《秋葉飄飄》。

(出示圖片)師:說得太好了,你們都是小詩人。我也來給小朋友們背一首詩:“不是蝴蝶,不是小鳥,是紅葉舞,黃葉飄,像秋姑娘發來的電報,告訴我們秋天已經來到。”誒,這描寫的是什麼景物呢?

生:楓葉。(板書:楓林)

師:這裡的楓林美嗎?(出示楓林圖)

2、學生反覆讀詩句。

師:確實很美,詩人杜牧也留戀這傍晚時分的美景,而停下車來欣賞。(出示圖片)誰來讀一讀?

①自由讀。

②指名讀。

③小組賽讀。

④齊讀。

3、(出示圖片)師:小朋友們讀得真好,老師帶來滿山的楓葉來獎勵大家!你們覺得這個楓葉的顏色怎麼樣呢?

生:很紅。(板書:紅)

師:對呀,因為了有這些紅紅的楓葉,讓我們覺得這裡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張楓林圖)

4、理解“坐”、“於”。(出示圖片)

①齊讀。

②填空。

詩人停下車是 喜愛傍晚楓林的景色,

經過霜打的楓樹葉, 早春二月花還紅。

③瞭解“坐”是“因為”;“於”是“比”。

5、認讀“楓”、“於”,並書寫。

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有兩個字寶寶想請大家把它的名字寫一寫。(出示圖片)

①討論交流識記方法。

②師範寫,生書空。

③生書寫,師巡視。

師:同學們,寫字時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一次比一次寫的漂亮。

④評議。

師小結:“楓”字要寫的左窄右寬。

【設計理念:按照我校上學期精品研究中“隨文識字”的做法去落實,使識字與閱讀相結合。並嚴格落實新課標關於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改變“滿堂說”的課堂,讓學生不僅掌握生字的寫法,還養成書寫的好習慣。】

四、讀中悟情,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1、讀中悟情。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已經理解了詩意,但是沒有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韻味。我們現在就一起來找一找讀古詩的方法吧!(出示圖片)

①師範讀。

師:古詩有很多種讀法,你們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自由讀一讀。

②學生自由體會讀。

③指名讀。

④齊讀。

2、欣賞“古詩新唱”。

師:古詩不僅僅是吟誦,還能編成一首動聽的歌曲呢!現在我就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出示圖片)

①學生欣賞歌曲《山行》。

②生小聲跟唱。

③複習歌曲《贈劉景文》。

【設計理念:落實個性朗讀,老師不要限制學生一定要學生感情朗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

3、背誦古詩。

師:同學們,我們跟著詩人杜牧一起欣賞了這深秋時節美麗的景色,那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誦。(出示圖片)

②指名背誦。

③小組比賽背誦。

④齊背。

五、拓展運用

1、師:描寫秋天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騰王閣序》中有一句經典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課件)

師:我們欣賞了這麼多的美景,這麼美的景色我們也來說一說寫一寫吧。

2、說說寫寫。(出示課件)

我喜歡春天 , 因為 春天到處一片綠色 。

我喜歡夏天 , 因為 。

我喜歡秋天 , 因為 。

我喜歡冬天 , 因為 。

①自己寫一寫,師巡視。

②指名讀一讀自己所寫的內容。

【設計理念: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作者的詩歌和同型別的詩歌,並讓學生有選擇說一說,寫一寫。】

六、全文總結

師:同學們,秋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是一個豐收的季節,讓我們把這麼美的詩送給你的同學和在座的老師們。(齊背)

七、作業佈置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收集更多有關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八、板書

4、古詩兩首

山 行

杜 牧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寫好生字。

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注意:行的讀音是後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二、詩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自由讀古詩。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斜”在這裡應該讀xié,有人認為應該讀古音,但現在不提倡。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人描繪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學生自讀。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看文中插圖。

這幅插圖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什麼叫“寒山”“石徑斜”

[ 多媒體演示:小徑彎曲、人家在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決關鍵詞“坐愛”“ 楓林晚” “於”的意思,先讓學生說,教師再點撥。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①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鞏固練習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後找小夥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範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4、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雲 人家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教後記:

發現的問題有:

1、課堂上教師的話比較多,而讓學生自己思考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讀詩還顯得不夠,特別是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似乎聽得一知半解。

2、古詩的每句話裡都有十分重要的詞語,只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意,進而感悟情感。在教學每句詩時,應該更加紮實地讓學生知道詞語的意思,讓他們說說,進而用自己的話說說本據詩的意思,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地想當然以為孩子們會知道,其實,真正不需要老師點撥學得好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老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

3、提問不夠整,沒有明確的主問題貫穿整節課,或者是備課時有這種想法,但課堂操作中卻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或是無法靈活應付,這也說明課前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備課還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課是一門藝術,當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節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什麼?有效嗎?這個環節能達到本節課的目標嗎?如果熱衷於表面的熱鬧而變成低效的課堂,受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生們。

其次,對於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清楚明瞭,因為語文字身是個包羅永珍的科目,教師不要以主觀的臆想或感覺來告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讀課文,課前做做必要的習題,先考慮教什麼,再考慮怎麼教,這才是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

最後,教學時應該有貫穿全課的主問題,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來教學,找出景物,理解關鍵詞,初步感知詩意,配合圖片創設情境悟出詩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味道。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6

目標預設:

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並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於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後,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

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雲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麼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麼?這幾戶人家在什麼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雲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雲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7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瞭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詩人筆下的深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瞭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影)

師:你們感覺這怎麼樣 這麼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麼做 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 (喜歡)我們怎麼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後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 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 (學生自由說)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

(1)讀一讀這首詩。

(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說一說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麼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 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裡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雲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說一說第一句的意思 這些景物給了你什麼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麼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麼呢 他看到什麼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 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麼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

……

②師:在作者的眼裡、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還要美。誰來說說、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鬥豔。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麼紅於二月花呢 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 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麼、誰能看著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著畫面說)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後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後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麼記住這兩個字 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說說要注意什麼

3、教師範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塗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裡。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 石徑

山 行 白雲 人家

(喜愛 讚美) 楓林 霜葉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簡介]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寫的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沒有一點深秋淒涼的景象,而是一幅濃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美麗油畫。

二、[目標預設]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三、[重點、難點]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它們讀起來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營造的意境或美麗、或淒涼、或明快、或哀怨,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一直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 “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

五、[設計思路]

1.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畫面想象,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自主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3)本課古詩教學把觀看圖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理解詩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課,簡介詩人,配樂欣賞詩文。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創作這些瑰寶的是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人?這節課,老師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寫下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放課件,教師配樂範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這麼美的詩,你們愛讀嗎?那就大聲的讀吧!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自由讀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出示掛圖)同學們,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提問:

(1)楓葉什麼時候會變紅的?

(2)楓葉被霜打過之後,就會變得特別紅,特別漂亮!你們看,即使是春天的鮮花,也不見得有它這麼美麗的紅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氣怎麼樣?

(3)尤其是山上,天氣更冷了!你們還看到了什麼?

2、那你們能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麼?

3、師小結:你們看,這兒有火紅的楓林、彎彎曲曲的石徑、繚繞的白雲,多美啊!杜牧,看到這樣的美景,忍不住吟誦起來,寫下了這一首讚美秋天著名的詩。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4、楓葉如此紅豔,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湧,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指名讀。

(1)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指導研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5、(在反誦讀之後)誰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之後,很快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而且對於古詩所描繪的秋色圖,在通過眼睛看,嘴巴讀,腦袋想之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誦讀詩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挑戰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2、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創作。

1、同學們,我們的校園也非常的美麗,現在請同學們把美術課上畫的校園一角的圖拿出來,請你也給自己的畫題一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嘗試作詩,教師不失時機地個別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

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後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麼?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麼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麼?

讀第二句。

理解“白雲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麼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於”。

紅葉比什麼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的生字、新詞,瞭解詩句的內容。

2、感受詩中表現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心境和情趣。

3、會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的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教學的難點】

領悟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條悠久而豐厚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文學的星空上,剛才同學們已經背了幾首,今天老師和你們再來學習一首唐詩。

二、初讀古詩,瞭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你認為這是一首反映什麼時節的詩?

2、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三、欣賞圖片,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你有什麼想說的?

2、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也是外出旅遊的好時光,唐代詩人杜牧在外出觀賞美麗的秋景時,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動,文思湧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投影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四、指導學法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2、小結古詩學法:

⑴讀一讀:

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動一動:

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註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想一想:

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麼?

3、自學古詩:

⑴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瞭解。

⑵合作學習,明確自學的任務。(完成表格)

⑶我會讀──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讀古詩

1、精講第一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時節的山,因為深秋時節,天氣轉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徑:小路。

⑶斜:彎彎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條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頂。

⑸後半句:

白雲深處指的是雲霧繚繞的地方。

⑹句意:

雲霧繚繞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⑺指導朗讀:

讀準字詞,讀出節奏。

2、小結學法:

理解詩中的字詞,進而理解句意。

3、師生一起學習、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為,古今異議字。

⑵愛:留戀,眷戀。

⑶晚:傍晚。

⑷紅於:比……更紅。

⑸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

⑹句意:

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美麗的景色而停下車來,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裡盛開的山花還要紅豔。

4、讀一讀第二句古詩。

六、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⑴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

⑵配樂朗讀。(創設詩情畫意)

2、理解並領悟古詩:

⑴這首詩主要講什麼?

⑵再次欣賞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⑶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讀一讀。

七、小結延伸

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雲、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八、向學生推薦兩本書

《唐詩三百首》、《國小生必讀70首古詩》。

【板書】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設計意圖】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因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後引導他們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加深對“秋”的認識──秋天是一個收穫是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由此,唐朝的詩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連忘返,文思湧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山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古詩,因為學習方法就象開啟知識門戶的一把鑰匙。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後,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唐詩三百首》、《國小生必讀70首古詩》,讓他們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景,引學生“上路”:

在匯入新課,學生初讀古詩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麼季節的詩,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根據生活的經驗,說一說秋天──欣賞美麗的秋色圖。得出: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適宜外出旅遊的黃金季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山行》做好了鋪墊。

2、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上路”:

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開啟知識門戶的鑰匙,在總結以往學習古詩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⑴讀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動一動: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註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想一想: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麼。引導學生自學古詩。

3、指導朗讀,讓學生輕車熟“路”:

常言道:“書讀百遍,情義自現”,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遺憾的是由於課前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反饋理解詩意的時間稍長,最後不得不壓縮了指導朗讀的時間。因而導致了學生對古詩的節奏美、意境美領悟不深客。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學會寫6個生字。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楓樹葉卡片、一枝鉛筆、寫有古詩的白板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匯入

同學們,喜不喜歡聽故事呀?老師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好嗎?唐朝啊,有一位大詩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欣賞美麗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車裡在山上行走的時候,看見了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有幾處人家呢!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真美極了,它的顏色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團燃燒的烈火,實在是太迷人了,於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這美麗的景色,並且還高興地寫了一首詩呢!詩的名字就叫《山行》,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古詩

1、你們想聽老師配上音樂來讀一讀這首詩嗎?

2、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學習生字、誦讀古詩

1、學習古詩第一行:

⑴ 這首詩呀,老師還給它配上了美麗的畫面,你們看(出示第一幅圖)誰能說說在這幅圖上,你都看到了什麼?

⑵ 我們看,這正是深秋季節,深秋時節的高山會是什麼樣呢?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樹葉有深黃色的,有淺黃色的,還有紅色的,真是五彩斑斕。山上還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方伸展著。多美呀!那你們知道這幅畫面說的是我們詩中的哪一行嗎?

⑶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行詩。

⑷ 學習生字“遠”: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上學期學過一首詩就叫《畫》,還記得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個老朋友你還認識嗎?

(出示“遠”字字卡。)

②“遠”字在這裡也是指遠近的意思,它是什麼結構的字呢?我們在書寫的時候應該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呢?

③ 還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們再來讀一讀帶有“遠”字的那一行詩。

⑸ 學習生字“徑”:

① 這個字寶寶是我們的新朋友,它讀作(jìng),拼讀、齊讀、開火車讀。

② 這個“徑”字在詩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頭鋪成的,我們叫它(石徑),再讀。

⑹ 學習生字“斜”:

① 這條石頭小路是什麼樣的呢?古詩中用了一個字來形容它,是哪個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② 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的這枝鉛筆,這是(立),這樣就是(斜)。

③ 詩中的這個“斜”字是彎彎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給“斜”字組個詞麼?

⑤ 第一行詩的生字我們都認識了,再來讀,相信你們都得會更好!

2、學習古詩第二行:

⑴ (大螢幕)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幾戶人家,這又是詩中的哪一行詩呢?

⑵ 齊讀第二行。

⑶ 同學們想一想:

白雲浮動,炊煙裊裊,當落日的餘暉灑滿整個山林的時候,你說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這麼漂亮的景色,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怎麼讀呢?這回我們把前兩行連起來讀一讀。

⑸ 讀的時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間的小路上一樣,多美的景色啊,真讓人陶醉啊!誰願意再把這兩行詩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3、學習古詩第三、四行:

⑴ 詩人走在石頭鋪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麼?

(道路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葉,很美麗。)

⑵ 說得真好,這麼美的楓樹林,杜牧實在是太喜歡了,他都不想走了,於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下車後站在那裡細細地欣賞這迷人的景色,這就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⑶ 學習生字“停”“亭”:

① 詩人杜牧實在是太喜歡這深秋的美景了,於是把車子(停了下來),這個字就是“停車”的“停”。

② 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生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發現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了嗎?

④ 這個“亭”是哪個“亭”呢?它又是怎麼來的呢?(演變):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裡,就照樣子畫了下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像什麼“(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裡。)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最後又通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就變成了現在要學習的“亭”字了。

⑤ 你能給這個“亭”字組詞嗎?

⑥ 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亭”字。

(教師範寫──學生書寫。)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邊的這個“亭”字來幫忙記住右邊的這個“停”字呢?

⑧ 說得很清楚,說到“停”字,我們就真正停下來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來活動活動吧?

⑷ 學習生字“車”:

① 活動之後,我們就要馬上回來抓緊時間學習了,因為時間就像小馬車一樣,飛快地向前跑,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這個字就是“小馬車”的“車”字,(出示“車”字字卡),拼讀音節,小組拼讀。

② “車”字是一個簡化字,在我國的古代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③ 大家看,這就是古時候的車,人們照著車的樣子畫了下來,同學們看像不像?仔細觀察,這裡像(車把,車轅,車輪。)後來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這就是繁體的“車”,最後簡化為我們今天學習的“車”字了。

④ 說一說帶有“車”字的詞語或成語。

⑤ 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車,對車也有很多的瞭解,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車”字。(大螢幕書寫“車”。)看老師在黑板上書寫,注意觀察每一筆的位置。

⑥ 誰想讀一讀帶有“車”字的那行詩?

⑸ 學習生字“霜”:

① 詩人為什麼把車子停下來了呢?他被什麼所吸引了呢?

② 具體地說是被那些秋霜打過的楓葉所吸引了,因為楓葉在經歷了霜打之後它就會格外的紅,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③ 這個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讀、齊讀、小組讀。

④ 這個字裡面還有一個我們要學習的新部首。(雨字頭)書空“雨頭”。

⑤ 請同學們觀察,當“雨”字變成“雨字頭”的時候發生了什麼變化?

⑥ 帶有“雨字頭”的字還有很多,你能說出幾個嗎?

⑦ 誰能來分析一下“霜”字的結構?

⑧ 在深秋的早上,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地面上、草地上會有一層白色的東西,太陽一出來,它就沒了,看見過嗎?那就是“霜”。

⑨ 你們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啊?(圖片欣賞)

⑩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歎中,能看出來你們非常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想做點什麼呢?

⑾ 如果我來到了這篇美麗的楓樹林,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的後兩行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⑿ 我們一起來誦讀古詩的後兩行好不好?

四、鞏固生字

1、認讀字卡:

⑴ 這些字寶寶我們都認識了,我們開火車來讀一讀這些生字。

⑵ 趙老師今天還為大家準備了幾片美麗的楓葉呢?看,好看嗎?楓葉的後面還藏著我們今天學習的字寶寶呢!誰想來摘楓葉、讀字卡?

⑶ 現在我們把這些帶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還會讀這首詩嗎?(齊讀)

⑷ 同學們非常喜歡這片楓樹林,假如你來到了這裡,心裡多美啊!那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帶著高興的語氣來讀,要有感情來讀。

2、遊戲鞏固:(小白兔過河)

同學們讀得真好,山上美麗的風景不僅吸引了詩人,還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誰啊?他正準備上山看風景呢!可是面前的石頭擋住了他的去路,我們快來助他吧。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今天的作業就是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反思】

課堂上,不時引導學生們走上臺來,操作學習,以強化記憶。互動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態學習空間,老師和同學的有效互動,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在情景中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2

一、設計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

杜牧的國小語文《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並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多音字“斜”,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作者寫詩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古詩的情感。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資料卡片。

1、師:昨天我們每個同學都去搜集了關於詩人杜牧的資料,並且動手做了一張資料卡片,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瞭解了哪些資訊?

2、學生交流資料卡片後,師小結:現在除了教科書,還有其他許多途徑能幫助我們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課外鼓勵學生大量蒐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瞭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在做資料卡片的過程中學生對所蒐集的資料進行了創造性地選擇,也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

1、師匯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寫的一首很有名的寫景古詩國小語文《山行》。

(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誰想來讀一讀這首詩?

3、學生自由朗讀後指名個別朗讀。

正音:斜(xiá)

師講解關於古音的知識:我們知道,古詩講究韻律,詩句中末尾一個字韻腳相同,讀起來就琅琅上口。所以這裡可按古音念xiá。

4、學生齊讀這句詩,再齊讀整首詩。

三、理解詩意

1、師:之前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同學們能借助課文的註釋及查詢的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現在我們就用掌握的這種本領學習這首詩,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詩句的意思,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看看老師同學是不是能幫助你解決?可以四人小組分工,合作學習。

2、學生合作學習。

(基於學生已經掌握一些學懂詩句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學習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長補短,在合作中享受快樂,獲得提高)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A、理解“坐”的意思。(因為)

B、引導學生質疑,“白雲生處”的“生”和“深”進行比較。

課件播放白雲升騰的景象,幫助學生理解。齊讀這句詩。

C、“停車坐愛楓林晚”

師問:對這個晚字你有什麼不同的理解?說說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後教師用課件出示愛晚亭圖片,邊講解:老師也蒐集到了關於“晚”字的另一種解釋。話說湖南長沙又個名勝叫嶽麓山,山上有個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澤東主席到那裡遊玩,只見山前山後,山上山下,楓林就像火燒一樣讓人陶醉。毛主席看到這種景象,想起杜牧的這兩句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就給這座亭子取名為“愛晚亭”。從這個意義上講,“晚”字可以理解為深秋的意思。不過在古詩詞鑑賞中,關於這個晚字的解釋,至今學者專家還存在著分歧,還有人認為是時間長的意思呢!同學們在課外可以繼續調查研究,做一個小小的研究者。

齊讀這兩句詩。

4、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覆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它讓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學生自由朗讀,想象描述。

3、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國小語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豔,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五、體會情感

1、師: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係,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麼有生氣,那麼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瞭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的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國小語文《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營造出那種臺階似的情緒場,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六、拓展閱讀。

師:剛才我們藉助工具書及查閱的資料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望洞庭》和《江畔獨

步尋花》,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使學到的方法得以遷移運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1、彙報學習成果。

2、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國小語文《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

體會情感

七、課外連結

1、推薦杜牧詩文閱讀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過華清池絕句》

《登樂遊原》

《長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蒐集與秋天有關的詩文。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3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題。

同學們,剛才的閱讀課裡,我們讀了《陝北八月天》這篇文章,感受到了陝北八月的濃濃秋意,欣賞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麼,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山行》這首古詩。

二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要求: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

檢查: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三 再讀課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聽課文錄音,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學生讀,提出不懂的問題。

分小組交流 討論

教師適當點撥。

四 美讀古詩

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課件展示

(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示美麗的山林圖片,師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斜斜地向山頂延伸。詩人杜牧邊走邊望,只見那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住著幾戶人家。詩人不禁停下了車,因為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讚歎道:

齊讀--------霜葉紅於二月花

剛才我們和詩人一起觀賞了山林美景,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你能把這樣的感受讀出來嗎?(感情朗讀)

五 誦讀古詩,練習背誦。

六 寫字

出示生字 霜 徑

師範寫

描習字冊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教學中,我將在以誦讀為重點的基礎上,利用媒體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二、設計理念

古詩學習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讓學生掌握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是對學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並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生自由談,並說理由。)現在是什麼季節?你能說說這個季節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嗎?

師:是呀,到了深秋,滿山遍野,五顏六色,你們想不想看看這樣的景色?(出示秋景圖讓生欣賞。)

師:你們感覺怎麼樣?師:這麼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麼做?讓詩人看到了——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板書:山行(杜牧)

(二)初讀,感知詩意。

師:那麼你們平時是怎麼學古詩的?(由學生的方法自然過渡)那就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首詩。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

(生自由朗讀。)

同桌互讀。檢查字音。

師: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評價,校正“斜”的讀音。

(三)再讀,質疑解疑。

師:默讀全詩,想一想你知道了什麼?是怎麼知道的?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呢?請你圈一圈,畫一畫。(學生默讀,思考,圈畫。)

師:同學們讀書真仔細,現在請你告訴我,你都讀懂了什麼?是怎麼知道的?(生自由彙報,師相機調控。)

那麼誰有不理解的字詞,說一說。

(生說出不理解的字詞,簡單的大家說,難一點的大家一起討論。)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提出的問題。

預設:寒山石徑

生處

紅於

坐愛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這麼多的問題,既然問題是大家提出的,願不願意集合大家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呢?現在,大家就利用字典和書中的註釋,同桌兩個一起來商討這些問題,爭取人人都當老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對方。

(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參與其中,適時引領。)

師:想不想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

(彙報時教師參與其中,適時引領。)

師:說得太好了。通過我們合作學習,已經解決了提出的問題,基本瞭解了詩意。現在,讓我們結合對詩的理解,再來朗讀這首詩。

(四)、畫詩悟境。

這時在你在腦海裡會出現了什麼圖畫呢?現在就請你做個小畫家,說一說,你都在畫上畫些什麼?(生自由發言,描繪圖畫。)

師:看到同學們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擾你們。好,誰想說出你心中的圖畫?

師:同學們真不愧是小畫家,畫出了這麼美麗的畫,那麼,老師也帶來了一幅畫家為這首詩畫的畫。請你讀一讀,看一看。

(五)配樂朗讀,再現意境。

配樂朗誦一:看,把這些景物合起來,多美啊。讓我們配上音樂看畫讀詩。大家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加上動作。

配樂朗誦二:師:還想讀嗎?這次請同學們小聲讀,或者背一背,邊讀背邊想象詩中美麗的景物。

現在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你的理解,為畫配上古詩,為畫配上一段文字,為畫題詩都可以。注意要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六)拓展積累:

其實描寫風景的古詩有很多,現在老師要給你一個展現的機會,請你背一背這樣的詩,越多越好。

老師也送給大家四首首描寫風景的古詩。請你讀一讀。《江南春》《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楓橋夜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七)結語:同學們,古人云,詩中有畫,我們說,畫中有詩,同學們,學古詩快樂嗎?老師也很快樂,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希望你們能夠多積累,多背誦,請相信,將來它一定會成為你寶貴的精神財富。

板書設計:

山行

杜牧

寒山 石徑

景:{白雲 人家

楓林 霜葉

情: 熱愛 自然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賞析詩畫藝術,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巧妙構思構圖,畫面體現古詩意境。

2.激發學生參與背誦古詩、瞭解古詩,更注重營造輕鬆愉悅的藝術氛圍,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欣賞和想象繪畫能力,體現詩情畫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情感,從中得到美的啟蒙、受到美的薰陶。

3.通過古詩配畫,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學習古詩,在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繪畫。

2.畫面的巧妙構思及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體現古詩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 範畫 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

2.你喜歡秋天嗎?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欣賞秋天的美景(課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季節,你們想不想畫一畫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詩,並來畫一畫詩中的內容。板書:《山行》。

二、感知古詩大意,吟誦古詩

1.(課件出示)

山 行

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 (課件)範讀

3.(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要讀出古詩的美感和韻味來。

(2)小組討論並瞭解這首古詩的大體意思。

學生感知古詩大意(自主學習,小組之間討論交流)

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停車只是因為喜愛傍晚的楓林,那經過霜打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3.檢查古詩誦讀情況。

誰來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生評價。

4.自編動作吟誦古詩(男女分組讀,紅黃藍綠隊賽讀)

三、欣賞激趣,構畫古詩

出示範畫,欣賞

1.畫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

2.這麼美的景色,你們想不想把它畫下來?

3.誰來說一說古詩配畫的要求?應該先畫什麼,再畫什麼?最後畫什麼?(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

師:首先要畫上一座山,不過這是什麼季節時的山呢?你從哪看出來?(寒,有楓林)

師:是啊,這是深秋時節的山,給人一種涼意,所以詩中稱它為“寒山”。

師:接著畫上什麼?(小路)這小路是用這麼鋪成的呢?(小石子)哦,原來是用小石子鋪成的小路,課文中用了哪個詞啊?(石徑)但是這是一條怎樣的石徑呢?是筆直的嗎?從哪看出來?(斜)

師:詩中還提到了什麼?(白雲、人家)這人家該畫到近處還是遠處,為什麼?

師:這雲又是怎樣的雲呢?( )的雲

師:是啊,放眼望去那白雲繚繞的地方有幾戶人家,除了這些,你彷彿還看到了什麼?

師:在這寒山上行走,最奪目的要數什麼?(楓林)為什麼?

師:老師該用上什麼顏色呢?為什麼?是啊,“紅於”在這裡表示比……更紅,這霜葉比二月裡的花還要紅,多美啊!你能用一個詞兒來形容這山上的楓林嗎?

師:這麼美的畫面,我們想不想立刻把它畫下來。

四、作業超市

關於秋天的古詩:《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學生欣賞其它《古詩配畫》作品,感受詩情畫意。

2.學生自主選擇古詩,為古詩配畫。

3.學生為古詩配畫,教師巡視指導。

4.分紅、黃、藍、綠四個隊進行比賽,看看哪個隊畫得好,而且更有創意。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展示作業,師生評價。

2.教師小結

3.請同學們辦一期關於秋天的手抄報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

《山行》與《贈劉景文》相比而言,簡單易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理解詩意,但是個別字義還需老師點撥,例如:“坐”,與現代漢語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詩中是“因為”的意思,“於”是比的意思,“紅於”是“比……紅”;“徑”是指小路;“斜”是指彎彎曲曲的意思。抓住這些關鍵詞,古詩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再抓住詩中的幾處景物: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學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詩的主題,感受到作者對著深秋的讚美與喜愛,再配合多媒體教學,詩情畫意,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感輕鬆,課後拓展兩首詩,一首描寫秋天的詩《秋夕》,與《山行》形成對比,《秋夕》描寫的是一幅孤單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詩選自《聖言善語》節選:……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讓學生更準確的理解《山行》中霜葉和二月花相對比的寫作特點。語文教學既抓住課本教學,又拓展課外閱讀與積累,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絡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

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於、白雲深處……

(學生髮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裡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絡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遊、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7

一、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橙、橘、斜的識記;楓的書寫;古詩的理解。

三、教學主要方法:

自主識字、情境感悟

四、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投影儀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贈劉景文》

一、介紹引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蘇軾嗎?蘇軾是我國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蘇東坡。他很欣賞一位詩人,叫劉景文,蘇東坡寫了一首詩送給他,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這首詩,好嗎?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聽師讀,要求:聽準字音。

2、自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3、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5、師生交流。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老師相機點播。

3、師生交流。

4、教師讀,學生看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麼?

六、指導書寫

1、師寫生看

2、生抄寫生字,師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山行》

一、複習檢查

1、認讀詞語

姓劉菊花殘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誦《贈劉景文》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贈劉景文》的經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三、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師生一起討論解決。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五、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藉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夥伴,練背誦。

六、指導書寫

1、生自主探究寫於、首兩個字,師個別指導。

2、生抄寫生字。

七、朗讀、背誦古詩

才藝展示(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學聽)。

課後反思:

蘇軾的《贈劉景文》並不常見,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級才接觸到這首詩,所以課前精心備了課。我採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後,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教學第二首詩感到非常輕鬆。因為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後師生討論得出了一個預習計劃:

1、讀、塗、注;(邊讀邊塗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

2、再讀;(讀準、讀流利、讀美)

3、討論。(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其中自學成果展示精彩不斷,學生們紛紛主動上臺讀詩、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如: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就是晚上詩人停下馬車。

師:晚上詩人停下馬車幹什麼?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為那裡風景很美,他停下車欣賞美景。

師:詩人都欣賞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楓葉;他在看白雲、高山、還有一戶人家

(師相機展示楓葉等圖片,馬上把學生帶入到了詩境中。)

在情境中,學生情不自禁地學著詩人讀起了古詩,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裡,他們說:我好象看見小鳥在白雲間飛來飛去,我好象聽見詩人在跟那戶人家的主人說:我能在你這裡借宿一晚嗎一節課下來,不僅學生們對本首詩倒背如流,而且能夠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麗。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的】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3、背誦其它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背誦《贈劉景文》。

2、導語:豐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學掛圖。

4、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彙: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5、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呢?

6、自由讀詩《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組詞認讀:石徑斜坡楓林於是

3、出示生字果樹一棵測認讀情況。

4、指導書寫:於首楓(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學習詩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聽錄音,畫出節奏: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3、自由讀詩、齊讀後找出疑難之處。

4、略知詩意:

⑴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詩意: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問:秋天的山裡有什麼呢?(看圖)有寒冷的秋風、飄飄的白雲、幾戶人家、火紅的楓林。

⑶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為了看什麼?(火紅的楓林)

⑷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誰紅?楓葉比二月花(春花)還紅。

⑹瞭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師在學生講後歸納詩意: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飄著白雲的地方居住著人家。停下車是因為愛這傍晚的楓林,秋天的霜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紅。

⑻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朗讀詩歌:

⑴這時候的楓林像什麼?(火炬、花海。)

⑵這麼美的楓林該怎麼讀?(讀出快樂、歡喜……)

6、齊誦詩歌,注意重讀以下詞語:寒山石徑斜生處楓林晚二月花

7、背誦禱歌。

四、拓展學習

背誦課外蒐集的寫秋的詩。

五、作業設計

背誦古詩。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19

活動目標:

1、瞭解古代書籍的閱讀方式,對古詩誦讀活動有興趣。

2、會有表情地朗誦七言絕句,初步有順序地擺放詩句。

活動準備:

1、大圖書一本,《山行》音樂磁帶,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兒大拇指上畫紅娃娃(綠娃娃),大號字四份。

活動過程:

1、小朋友,這兒有本有趣的書。我們一起來看!

你覺得什麼地方有趣呢?

教師小結:古時候的書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書時從後面一頁頁往前翻。

2、告訴你們,這本書裡還藏了一首古詩呢!我們再來看一遍。教師翻書並念古詩《山行》。

這首古詩的名字叫什麼?是哪一個大詩人寫的?描寫了哪個季節的景色?

3、你們想來學這首古詩嗎?

出示大號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師念一句,幼兒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聽的聲音來念。(第二遍)

我們連起來念,會念的小朋友聲音響亮一點。(第三遍)

我們再來一遍。

4、這張紙上還有幾幅圖畫。你們猜猜看,這些圖畫裡藏的是哪個字寶寶?(認識“山、石、白雲、車、花”)

5、現在我們來做個遊戲,看顏色標記念。

我是黃娃娃,黃顏色畫的字寶寶我來念。那紅顏色的字寶寶誰來念?綠顏色畫的字寶寶呢?(四張紙)

6、紅娃娃、綠娃娃真能幹!

這兒還有字卡,你們會把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詩嗎?那請你來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給後面的老師聽。擺對了,念得好,老師還會獎你一個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將字卡收起來,坐在椅子上,跟著錄音機一起唱《山行》這首詩。(放音樂磁帶)

附: 古詩《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徑”“霜”,理解詞語“石徑、坐、霜葉、紅於”等詞的意思。

2、理解詩的意思,認識秋天紅葉的靜美,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

1、同學們,在祖國語言寶庫中,老師對古詩特別鍾情,因為古詩特別的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山行》。這首詩是晚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杜牧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2、釋“行”,質疑。

(作者在什麼季節遊覽山間?看到了那些景物?抒發了什麼情感?)

二、默讀古詩

1、根據課後的解釋,以及聯絡上下文,理解“遠上、石徑、斜、坐、霜葉、紅於”等詞的意思。

2、結合插圖想一想:圖上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3、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

1、讀第一、二行:

詩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在理解“遠上、石徑、斜”等詞的基礎上說出: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雲生長飄動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2、讀第三、四行:

(1) 說說“坐、霜葉、紅於”的意思,指名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2)幻燈出示未添色的楓林圖,讓生說出作者停下車來觀賞的原因,然後指名為這楓葉添上顏色,成為美麗的秋色圖。

四、指導朗讀

1、導語激情

課件展示“滿山楓葉”、“作者下車”、“觀看楓葉”的畫面。楓葉如此紅豔,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湧,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

2、表情朗讀:(個體讀、群體讀、配樂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五、背誦默寫

1、說說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從哪兒看出?

2、說說你看到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結:這首詩正像大家所說的,儘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楓葉的紅豔,表現了秋天的無限生機,秋景的清秀迷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寫得非常形象。請大家把這生動的詩文結合優美的圖畫,插上想象的翅膀,寫成一篇文章。

六、讀寫結合

1、反覆吟誦詩歌。

2、自己命題。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發揮想象,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和過渡。

七、佈置作業

1、根據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課外閱讀杜牧的其他幾首詩:《過清華宮》、《江南春》、《赤壁》等。

三年級上冊語文《山行》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內容:

《山行》是長春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版塊的第三篇文章。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4.培養識字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感悟詩意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匯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

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並看圖一句說話。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

你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初步感知古詩

1、學生多種形式反覆讀詩,體會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2、教師配樂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3、請學生說一說畫面中有什麼,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來,組成一幅畫。

4、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還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以趣為導,學習生字

1、字理識字,學習行、徑。

在課題中讀準字音。

組詞,理解字義。(行:走的意思)

課件演示字理圖,使學生把字義和字形聯絡起來。

書空,認識雙人旁,在詩中找出徑,理解他的意思。指導書寫行。

理解詩題。

2、做反義詞遊戲,學習遠。

師出示近、上、暖、白、有,讓學生在詩的前兩行中找他們的反義詞。(遠、下、寒、黑、無)

說近引出遠,並認讀,說識記方法,擴詞說話。

3、遊戲區別學習。停、亭。

讀後兩行詩,出示停認讀。做動作理解字義。

去掉單人旁再認讀。

做看圖舉卡片遊戲(課前準備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紅燈圖片)

A、分別出示一座小涼亭的圖片,播放一段汽車遇到紅燈停車的動畫片,請學生看圖舉不同的卡片,並說出自己的理由。

B、根據動作猜詞並舉卡片。(例如老師做一個停車的動作,學生說出一個詞語,並舉出相應的卡片。教師還可以讓一個學生來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但一定要圍繞這兩個字。)

..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記住亭(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指名說),教師教順口溜: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

4、學生自主學習車、霜後,彙報識記方法並運用。(師出示車的圖片,說明與自然現象有關的字一般都有雨字頭。)

四、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1、前兩句詩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給這兩句詩配畫,應畫寫什麼?

學生說,教師畫。並在詩中找依據。(重點理解徑)

結合圖說一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看圖配樂朗讀這兩句詩。

2、後兩句詩

看圖說一說詩人在幹什麼?

他為什麼會停下來觀賞楓林呢?指名讀一讀第三句詩,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理解坐的意思。

詩人是如何讚美楓葉的呢?齊讀最後一句詩,說一說。

如果你看到這樣美麗的楓林美景,你會怎樣讚美?

帶著感情齊讀這兩句詩。

3、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1、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2、畫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圖,並寫幾句話。

3、收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讀一讀。

以實物匯入,可快速地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