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2.65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練習寫好帶有草寫頭的字。

2、能正確填寫量詞,積累語言。

3、瞭解每個季節的特點。

4、正確讀準“ABB”式的詞語,並能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練習、自讀自悟,達到訓練目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利用程式方式,通過各種感官,引導學生體會秋天收穫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熟練而美觀地寫好漢字。

突破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掌握書寫規律。

難點:在與同學分享快樂的同時,懂得怎樣與人交流自己的收穫。

突破方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教法與學法

師:講練結合。

生:觀察、練習、品悟。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秋天的事物。

老師準備有關語文活動的內容製作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萬花筒

1、學生自讀並觀察生字特點。

2、學生說說發現的特點。

3、學生自由讀、指名毛。

4、同桌互相檢查對生字的認讀情況。

5、比比誰組的詞語多。

二、我能寫。

1、出示“我能寫”中列出的詞語。

2、指名讀詞語,糾正讀音。

3、指名朗讀,通過讀體會這樣的量詞的表達效果。

4、寫一寫,看誰寫得好。

三、我能猜。

1、出示題目中列出的句子。

2、邊讀邊想,這些詞語描寫的是什麼季節?

3、互相討論,自主交流。

4、共同訂正,學寫句子。

四、百寶箱。

1、出示“讀讀背背”中的詞語。引導學生認真讀,再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

2、指名讀詞語,糾正讀音。

3、指名朗讀,並體會這樣重疊的效果。

4、拓展積累。你還能舉出這樣的詞語來嗎?小組合作寫詞語,看哪組寫得多。

五、大舞臺

1、可以與學生一起出一期板報或手抄報。內容可以關於秋天的文章、詩詞等,在秋天有哪些農作物成熟了,秋天有哪些節日,人們有哪些習慣……

2、舉辦關於秋天的畫展。

3、小結活動收穫。

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2

《秒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頁~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係,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藉助生活例項和實踐活動,培養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做什麼?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二、學習新知:

1、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請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鐘的哪一根指標叫做秒針嗎?你知道它是怎樣計時的呢?

(1)通過觀察,我知道秒針是鐘上的那一根。

(2)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秒,從12走到1就是走了秒,從2走到4走了秒。

(3)秒針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鐘。

(4)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學生彙報

出示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同時板書: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鐘有多長。

(1)拍手練習:跟著鐘錶的“嘀嗒”聲,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鐘裡做什麼事呢?先試一試,再告訴同桌。

3、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錶,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4、出示課本61頁做一做第2題,瞭解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鐘裡做幾道口算題呢?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2、瞭解一下自己小組同學的50米跑的成績,並記錄下來。

3、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繞操場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四、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噸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裡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除法的驗算》】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餘數的和有餘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後校對反饋,並且說出口算的演算法。

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資訊,並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並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並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並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麼,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後,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並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並且說說為什麼能算的這麼快。

三、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欺凌,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欺凌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並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並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餘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後再查詢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餘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補充p2

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3

《水》是教科版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1課,主要有三個活動環節的內容,一是通過學生間交流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結合觀察視訊,能用網狀圖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態、用途、與生物的關係、基本特點等;二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辨別水和其他物質;三是給物質分類,讓學生掌握物質分為固態、液態、氣態。固體有固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體積;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

【學生分析】

人的生活離不開水,三年級的孩子們對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的,本課的教學探究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形成關於水的科學概念。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全面觀察,結合實驗探究活動,形成水的科學概念。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運用看、摸、搖、聽、聞等多種方法,動用多種感官參與,對水形成較全面的感性認識;引領學生通過“水在哪個袋中”、“給袋中的物體分類”這兩個環節的實驗探究,形成對水特性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

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

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1、給每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1塊小石頭、1塊小木頭、1片樹葉、分類用圖紙1張。

2、給每個小組準備:1瓶醋、1瓶牛奶、網狀圖記錄紙1張。

【教學過程】

一、課前觀察:

上課前,我讓學生每人倒一杯自來水,觀察可以發現些什麼,同時比一比誰觀察最認真,誰收穫最多。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培養學生養成細緻觀察習慣。

二、檢查觀察情況,匯入新課:

上課了,師生問好後檢查課前觀察一杯水的情況。

老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對一杯水進行了認真觀察,現在請幾名同學彙報觀察收穫。

【設計意圖】趁熱打鐵,讓學生收穫成功的喜悅,為本課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給力。

三、新課學習:

(一)、我們知道的水

1、師:請同學們用簡潔、準確的語句或詞語將自己知道的關於水的知識記錄下來。

2、視屏觀看(課本配套視訊)四人小組成員相互交流,我們知道的水

3、合作填寫教材P.66.關於水的網狀圖。

4、小組彙報展示,教師適時小結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態、水的用途、水與生物的關係、水的基本特點等。

【設計意圖】該環節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是讓學生對“水”已有認知的回顧、總結,也是對“水”進行描述的語言提煉;第二步視屏觀看,小組成員交流,為學生相互進一步認知“水”提供了條件;第三步填寫網狀圖,是對第二步的進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師生互動,讓學生對水的存在形態、用途、與生物的關係、基本特點等有了更加詳盡的瞭解。

(二)、水在哪個袋中

1、師出示幾個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牛奶、空氣)並提問:在不開啟袋子的前提下,我們怎樣將袋中的水和其他物體一一分辨出來?

2、學生分組實際操作,教師溫馨提示:運用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感知,才會更加全面。

3、小組彙報交流:哪些物體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辨別出來?辨別的依據是什麼?哪些比較難辨別?難辨別的原因是什麼?

4、指導學生把那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可以開啟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為什麼?

5、學生分小組實際操作。

6、小組彙報,教師適時評價後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本環節重在引領學生學會運用看、摸、搖、聽、聞等多感官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

(三)、給袋中的物體分類

1、引導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我們將袋中的物體都一一分辨出來後,將他們分類,如何分類呢?分類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2、彙報交流(注重分類理由)。

3、教師評價後歸納總結:給物體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把物體分成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

【設計意圖】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分類方法,理解把物體分成固體、液體和氣體只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標準不同,給物體分類的方法也不同。

四、課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哪些是氣體?

[設計意圖]:科學探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對固體、液體、氣體的理解更加深入,記憶更加深刻。

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聯絡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能夠表演,再現課文情境。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做什麼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重點難點:

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誰說一下你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則寓言。齊讀課題,那這則故事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讓我們趕快學習吧!

二、感知大意

1、自讀《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還有哪些不懂?做上符號。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決問題。重點詞語:提醒、把式、盤纏。

三、熟讀自悟

1、採用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知識,從而拋棄教師煩瑣的講解。)

2、課文中主要講了幾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取個名字,並說明理由。(學生說理由實際就是在評價此人)

3、這給人真的很笨嗎?他是不是蠻不講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麼?(引導學生解析課文)

4、假如你是這個楚國人的朋友你會勸他嗎?怎樣勸?同桌、小組表演。

5、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國?說說自己的理由。(相機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6、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點什麼呢?

四、總結寓意

討論:這個人的做法好不好?為什麼?

五、學習生字

重點提示:“街”可同“銜”對比;“纏”字別忘一點。

六、小結

板書設計:

朋友楚國人

在南邊馬跑得快

越遠車伕是個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盤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