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教案

校園 閱讀(8.01K)

一、教學內容: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教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第一課時70-74頁。

二、 教學目標:

1.結合例項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 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 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

學具:每小組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兩張長方形彩色卡紙;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我們進行塗色比賽怎麼樣?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每組各選一位代表參加比賽,誰先全部塗完就代表哪組獲勝。(老師出示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故意給男生一張大白紙,給女生一張很小的白紙)。下面開始比賽!

這時男同學紛紛喊出:老師這樣不公平!我們的這張紙大,女生的那張紙小。

師:對,要想公平的比賽必須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由於這兩張紙面大小不同,只能終止現在的比賽。下面用手摸一摸紙的表面。還有那些物體有面,他們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樣?我們繼續研究這些問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面積,理解含義。

(1)、通過物體表面感知面積

①、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數學書的上面,再來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麼感覺?

③、 比一比:數學書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個面大?怎樣比較的?(觀察法、重疊法)

④、再來摸一摸、比一比練習本的面和課桌的面那個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剛才我們摸的物體的表面相比怎樣?

⑥、剛才通過觀察和重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⑦、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① . 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那些平面圖形?生彙報

②課件展示平面圖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你能看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圖形大?圓形和三角形相比那個大?圓形和正方形呢?(圓形和正方形用觀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課件動畫演示重疊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③像這種周圍都是封閉著的圖形叫封閉圖形,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他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互動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這時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紙片及綠色長方形、紅色長方形卡紙),動手擺一擺,看能不能比較出這兩張彩紙的大小,請同學們看清操作要求。

(3)、課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組中每兩人選一個長方形彩紙,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 擺完後小組交流兩張彩紙的比較結果。

③ 遇到困難時,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 學生操作,師巡視指導。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裡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①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②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彙報:

組1:我們組選擇的是長方形紙片,綠色卡紙是一行擺6個,擺2行;紅色卡紙是一行擺3個,擺3行。結果紅色長方形小一些。

組2:我們組選擇的是正方形紙片,綠色卡紙一行擺了12個,擺2行;紅色卡紙一行擺6個,擺3行。結果也比較出紅色長方形小。 組3:我們選擇了圓形紙片,發現擺的圓片之間有縫隙,無法比較 組4我們組選擇的是正三角形紙片,也比較出紅色長方形小。但是太麻煩!

師:誰還有不同的擺法???

(6)師生共同總結:操作中發現: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長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方便。

師:我們還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應注意什麼?(選擇相同的圖形)

(7)、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形狀大小都相同的圖形,也就是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8)、像剛才我們用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都可以看成一個面積單位,剛才綠色卡紙上面擺了24個小正方形,就說明這張綠色卡紙的面積就有24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人們為了方便,就選擇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