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校園 閱讀(1.17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小鎮,家庭富裕,在維也納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做穀物生意的猶太商人。在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

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學成績極差,在父親支援鼓勵下,他終成班上數學最好生。

看到書名我們又會想到什麼呢?首先我們來聊一下什麼是自卑情結。是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和眼淚以及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於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

我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情結呢?一是與童年經歷有關,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兩性之間的連結。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師等所忽視所冷落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當我們急需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時,本質上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不斷地想要從別人那裡獲得存在感,其實在我看來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當你內心充盈的時候其實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需要說太多,別人就會感覺到你強大的氣場,當然,氣場的修煉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由法國作家西恩·德瑪譯者馬曉佳共同出版的《氣場修習術》。

當我們的朋友或者家人產生自卑情結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想要一個人賦予生命真正意義的最好方法就是聊過去的事情。聊一聊他們覺得自信的時刻,覺得美好的時光,其實生命本該就這麼美好,只不過我們常常把自己禁錮在自己的思想裡,從來沒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談一談,也從來沒有學會與自己和平相處。我們要接受我們的不完美,更要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莊嚴。

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學會處理自己和同伴的關係,學會合作,一句話說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備三種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身體素質的能力。

當我們迷茫,自卑時應該重新解讀自己的過去,經歷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經歷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換個維度去思考問題,會發現其實事情本來就很簡單,只是我們太糾結於過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什麼不閃閃發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們一起前行。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之前整理書單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於是我便順手將其加入“我的書單”裡,而今總算閱讀完畢了。每天我都會利用一點瑣碎的時間,在手機上翻閱著這本引發我好奇之心的書。

與此同時,我最近正在寫一篇虛擬故事,故事的內容也與自卑相關。談及“自卑”一詞,我想,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顆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麼,你是否在某個時候,因為自卑,整日胡思亂想過呢?你是否也在某個瞬間,因為自卑,羞於與他人說話?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為自卑,我們總表露出許多的“不敢”。

不敢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自然地對視著,也不敢在老師提問問題時踴躍舉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實的自己,抑或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當然,這裡的“不敢”並非指“敢”恣意妄為的對立面,也不是說一個人敢胡作非為就是不自卑的表現。恰恰相反的是,一個人越是為非作歹,不滿的心態越是在他們心裡作祟著。而那些不滿,多半源於自卑。

書中也說到,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由此可見,一個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許他的心裡正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自卑情結。

然而,想要跨過自卑這道坎,宛如攀巖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當我們到達了山頂之後,放眼一看,將會是一覽縱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負能量,對我們克服自卑心理也會有些許幫助。雖然我們無法將這樣的心理一併清除掉,但我們可以從此多一份警惕,不讓其一直干擾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

很多時候,自卑往往是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產生,自卑情結與負面情緒結合在一起,而後所帶來的將是不可預想的結果。

其實,在我看來,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採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因為,愈是逃避,就愈難以克服;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它。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應該把有自卑心的人當成異類來對待,畢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現卻是合乎情理的。誰都想做得很好,誰都想成為一個很棒的人,當別人比自己高一首的時候,或者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我們往往會自卑起來。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話,從而循序漸進,日後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

拋開“自卑”談“優越”,倘若一個人自信過度,他將會迷失自我,甚至認為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讀過木心先生的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是:

“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讓自己持有過分的優越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初次看到書名就是吸引我翻開此書的動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遞進式的書名讓我有十分有興趣去閱讀並且學習怎麼克服自卑情緒,從而進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長。

毫無疑問,本書主要通過分章節闡述兩部分的內容:認識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書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相結合,以自卑和超越這兩個核心片語貫穿全書。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領讀者去認識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義,身——心——靈的簡單探討,第三章對本書核心片語自卑和超越進行細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領域分階段將個體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學術詞語融入進實際例子和實物中探究深化闡述。

本書雖然存在心理學科理論,相對於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許會有一點難度,但由於自身對心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也會涉獵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因此基本能夠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閱讀完本書後,我不得不被作者活靈活現,生動有趣的寫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當看完一章都會有所啟發,是一本真正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長的好書。

自卑感其實每個人都會存在且不可消除,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當面對自我的不足與他人的優點相比較時必然會產生落差感,從而形成自卑情緒。自卑本身而言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至於自卑帶來的影響在於個人和環境,尤其在於個人。於心態樂觀積極的人,自卑讓其認識自身的短板從而激發其潛力,挖掘侷限的潛能,從而完善自身,揚長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長處;而於消極彷徨的人,自卑自然會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實承認,意識形態不利於個人和家庭社會的發展。

本書對我的另一個啟發便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絡和合作的重要性。個人追求發展,橫向的聯絡是交際圈行業圈的發展,縱向的聯絡便是個人身心靈的自我修正和自我發展,而無論兩者中的哪一方面的發展,終究離不開社會,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社會人,具有社會性,通過社會聯結人脈,資源,大自然也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社會,而兩者的關係則可細化到合作,我與世界,我與社會,我與他的聯絡。

總體而言,本書成為我認識自我不足和尋求人生意義的明燈,並且學習發揮自我潛能,超越自我,轉化意識態度,能夠讀懂作者的作品已經是一種幸福,而能夠於己而言有啟發有共鳴有學習和反思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發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感謝作者的作品《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4

本書作者阿德勒從探尋人生的意義出發,啟迪我們去理解真實的生命意義。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情節,自卑情結是人類前進的動力。

人生的三大約束:

1、我們生活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必須勞作才得以生存。

2、我們是人類社會的一員,必須與他人分工合作,每個人都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們無法完全離開他人而獨自生存。

3、社會有男有女,為了繁衍後代我們必須建立親密關係。

三大約束引生出的三大問題:工作、社會和婚姻。

瞭解一個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無論是工作、社交或婚姻本質上都是與人合作的關係。自卑與超越為我們的人生指明瞭一條重要的方向,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工作都要能感受到我們與社會的連線。通過為社會解決問題,通過與他人的合作,通過關愛他人從而實現自己價值的增長,內心深處能夠感受到我與社會的連線,讓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聯絡在一起,從而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價值感。

探尋生命的意義,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是否能夠為人類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是否能夠服務於他人被他人所需要。本書讓我收穫最大的是作者提出的:婚姻是一份需要兩個人共同合作的工作,婚姻是一種合作關係。所以婚姻經營的好壞在於兩個人之間是否合作密切。

這個理論比《親密關係》針對婚姻的論述更為透徹。把自己放在一個巨集觀的世界裡,比把自己放在微觀的世界裡更容易讓人解脫。婚姻在巨集觀的世界中,是夫妻雙方為了養育人類共同的後代而進行的一場合作。讀後感·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我們瞭解到,無論是人類的繁衍,動物或植物的繁衍,其實都是基因的作用,我們都是基因生存的機器。

但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人類的進化中,我們已經成野蠻時代過度到了文明時代。而促使我們進入文明時代的正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如果沒有合作我們仍然只是動物。

我們在工作中和人際關係中我們比較容易與人合作,因為在工作人際交往中我們有著相同的目的。可是在婚姻關係中,我們卻常常忘記我們為了什麼而結婚。

清官難斷家務事。婚姻關係中的問題之所以是最難處理的問題,是因為兩個人對於婚姻的認識存在著差異。

如果我們能夠理真實的生命意義,那麼我們在處理工作,社交和婚姻的關係中就能夠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5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而這本書便是阿德勒的巔峰著作。

我一直認為,想要讀懂一篇著作,就必須瞭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特意瞭解了作者的經歷。可以說作者一生經歷了很多挫折,閱歷豐富,幼年患了佝僂病,5歲差點因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卻憑藉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了醫學博士,並且和弗洛伊德共同進行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研究,所以這本書無疑是值得我們去仔細閱讀和揣摩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從生活的意義到愛情與婚姻。通讀全書,除了欣賞作者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量的事實論證之外,對作者的很多觀點也有著強烈的贊同感,不得不說確實讓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提出防止神經性疾病產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合作精神。看來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還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關於心靈和肉體的關係,作者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心靈和肉體之間並不存在支配關係,這只是人生中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舉了個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例子,說明了身體是基礎,生命在於運動,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預知能力並指導自己的發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將被踐踏也無法移動,但是人卻擁有這種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們更應該重視和珍惜自己這種靈肉之間的聯絡。

書中的觀點和案例實在太多太經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優越感之間的聯絡與衝突,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足以點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個體心理學的偉大發現,作者以神經官能症患者舉例,說在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裡,其實都有一種隱藏的自卑感,他們絕不會承認自己自卑,甚至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但是事實上他們的卻飽受自卑的折磨。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來,自卑感的表現多種多樣,我們不能認為表現安靜、乖巧、穩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開朗外向的人就沒有自卑心理,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去看他們的行為,會發現根本沒有目的性可言,這也說明了生活中為什麼很多人在做著千奇百怪的事情。當然,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時人人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並且具有唯一性,這種優越感對我們的激勵是作出社會貢獻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說,這本書有著簡單而又深刻的含義,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讓人更加清晰的瞭解了人生的本質和生活的意義。我們要試著發覺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感,避免由於這種心理而造成的失誤,同時在追求優越感的激勵之中努力創造和實現自身的價值。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6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書《自卑與超越》,其大意是:尋求獨有優越感源於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過學會更好地合作將促使孩子實現具有真正生命意義的優越感。

生命的意義在於樂於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夢想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他的理想和行為都向著為他人貢獻的方向併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會朝著最能體現其生命價值的方向發展。

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存在於“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兩端之間,這其中包含著每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使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趨於正確的有效方法是培養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

家庭是培養孩子與人合作能力的關鍵。母親要做到對孩子有興趣、為孩子著想。母親對於自己成長經歷的認知,決定了她對於孩子的態度。母親要認可和鼓勵父親的合作能力,讓父親成為孩子的榜樣,另一方面,要讓父親的優秀不對孩子形成過大的壓力。

學校對於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也至關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評價指標限制孩子,要讓孩子客觀認識自己、自立;在學校裡建立平等的關係,使孩子樂於合作、為他人著想。幫助孩子尋找到興趣和自信。

作者在書中強調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現出的叛逆並不是孩子對父母態度的問題,而是源於孩子對父母一直不認同、直到有了對抗能力的時候才表達出來。如何幫助孩子正常度過青春期呢?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正常交往同性和異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會正確理解“長大”,獨立拿捏好處理問題的“度”。

作者這樣分析犯罪行為。罪犯也追求優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錯誤。他們不會合作。造成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教會孩子與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讓孩子對他人發生興趣。罪犯都是對社會無興趣、沒有合作精神、追求虛假優越性的人。

對於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的內心有強烈的共鳴。值得慶幸的是,我對孩子的養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重視對於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能沒有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我一直在培育他獨立生存的能力。我將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歷作為參照物,不斷修正自己的養育理念,關注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當孩子讀大學獨立生活後,他自然表現出被大多數人喜歡的性格,他樂於交往、樂於助人、自主學習、積極上進、獨立處事、堅持體育、感恩父母。

通過《自卑與超越》一書、第一次系統地領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學觀點,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