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地理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3.04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學設計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教學設計

地理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瞭解大西南的範圍、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

2、理解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發展交通的主要影響因素。

3、能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並由此會分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關係。

4、培養學生用普遍聯絡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和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支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交通運輸對於溝通各地區聯絡、保障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如大西南地區是我國腹地廣闊、資源密集、發展潛力的地區,而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明顯滯後,交通不暢是諸多因素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區位條件

1、相對位置

大西南地區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兩區一市。

2、經濟地理位置

⑴屬於我國邊疆區,與越南、寮國、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毗鄰國家經濟比較落後。

⑵為我國內陸腹地,遠離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落後,開發程度低;

⑶為大後方,具有國際區位優勢;

⑷從發展來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該區將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⑸三峽工程的建設、重慶直轄市的成立使得本區區位優勢明顯增加。

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

1、自然條件:

⑴地跨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勢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勢影響,區內氣候多樣,差異很大。有__帶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等。

⑶區內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

⑷河流眾多,但航運條件差。

2、資源條件

(1)西南地區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分析

西南區(不包括西藏)自然資源潛在價值佔全國23.3%,人均超過全國19.2%,潛在價值高。其中,農林和礦產資源約各佔一半,利於工農業協調發展。

(2)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而且地域組合好。釩、鈦、錫儲量居世界首位適宜於發展成為鋼鐵、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基地。

(3)能源資源: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佔全國70%;四川天然氣儲量居全國首位;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

(4)農林資源:四川盆地物產富饒,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林區,滇南谷地是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基地。本區生物資源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

三、社會經濟條件

1、本區地處西部地帶的內陸邊疆,又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2、新中國成立後,本區發展變化很大,現已建立起鋼鐵、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區域經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模。

3、本區交通運輸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

交通運輸是制約本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加強交通建設,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學生閱讀最後一自然段,結合現實談感想。

作業佈置:

舉例說明西南地區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討論]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大西南應怎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地理教學設計 2

教學目的

1.自主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絡上下文或生活實際,揣摩本課生字、生詞的意思。

4.正確、工整地書寫8個字,感受漢字結構的和諧美。

5.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從嚴謹的文字中感受新疆地理的複雜,新疆的美。

6.激發學生對新疆的喜愛,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自主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

新疆歌曲

上課時間

月 日 星期

寫在備課前終於摸索出一條路。荊棘仍是有的,但也依稀看到花的身影。

語文課的安排——

一週閱讀。一週聽說口語。每天日記。兩週一作文。

就這樣?

我抬頭看見一線天的光亮,內心亦開始歡喜。只是腳步仍舊遲疑。真的可以這樣麼?

習慣失落,結果在習慣中習慣。就以為是方向?

是這樣嗎?

先這樣上著吧。

教 學 預 案

第一課時

一、語文活動

說排球——昨天的學校排球比賽。

說新疆——要求( )的新疆;或者新疆的( )

新疆有很多方面可以寫,為什麼單單要寫新疆的地理呢?

從造字法上分析“疆”——左下形,右邊聲。

嘗試說說新疆的地理。

二、讀“新疆……”

(1)自由朗讀課文兩遍。圈出生字和新詞。

(2)自由讀生字和詞語

(3)檢查認字情況

1.考卡片。

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還可以交流好的記字方法。快開始吧。

2.開火車讀生字

在開小火車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讀好這個字?這個字你怎麼記住的?你能給它組詞嗎?”等話提醒“疆、饒、緣、脈、葛”的讀音和記字法,並請讀得好的同學帶領大家讀一遍。

(4)教師領讀課文

(5)學生讀課文

抽查讀。集體讀。

三、抄“新疆”

作業:

生字、新詞。專用名詞。

造句:習慣 自然 約 佔 複雜 富饒

反思與後記

第二課時

一、語文活動

P19頁 比較下列音節

給一組詞。

關於背書

只有熱汗來背。那就改抄寫吧。

二、“走”新疆

(一)讀課文第一段。

這一段我們可以瞭解新疆的哪些方面?

位置。

面積。

注意——約 最大

用位於說一句話

讀譯片語:

總面積 總人口 總任務 總產量 佔多數 佔一半兒 佔位子

(二)讀課文第二段。

“畫”新疆

(1)畫出新疆的地形圖

(2)畫出這段文字的結構圖

其實是讓學生思考每層各寫了些什麼,每層之間有什麼聯絡,課文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

地形複雜:

高山:阿爾泰山脈 崑崙山 天山

盆地:準格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

綠洲:

要求一邊讀,一邊畫。

(三)再讀課文

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好麼?

語言準確

層次清晰。

客觀冷靜——

若寫得不好,具體表現在哪裡?

如:缺乏感情。沙漠和盆地順序錯位。

四、“話”新疆

1.請沿用第一節課( )新疆的地理,在括號內填寫合適的詞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一下美麗的新疆,如果困難就讀一讀課文。

2.活學活用,模擬說明——紹興市職教中心。

五、寫“新疆”

作業:自己寫寫新疆。

向郭老師介紹新疆。

第三、四課時(校對練習、聽寫、背誦、口語練習)

一、語文活動

聽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安靜一點麼》

我的話:

一個人在安靜時,才能聽得到自己的聲音。它會告訴你,這世界比想象中的寬闊。你的人生不會沒有出口,你會發現自己有一雙翅膀,不必經過任何人同意就能飛。

三、聽聽寫

智慧火車

小組活動

生字聽寫

美麗 富饒 邊緣 湖泊 河流 境內 習慣 自然 北部 山脈 綠洲 盆地 沙漠 高山 複雜 地形 約 面積 總 地理

句子聽寫

新疆的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

天山山脈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大不同的自然地理區。

塔里木盆地在南疆,準格爾盆地在北疆。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第一大沙漠

二、背背書

株連法

擂臺賽

集體賽——比整齊

四、讀譯讀

情況複雜 問題複雜 原因複雜 內容複雜 美麗的姑娘 美麗的風景 青春美麗 心靈美麗 富饒的土地 富饒的新疆 富饒的自然資源 邊緣地區 森林的邊緣 死亡的邊緣 好習慣 養成習慣 改變習慣 成為習慣

五、練一練

課後練習的校對。

要求學生講解。

六、口語練習

我來說新疆。

我來說學校。

七、小作文講解

地理教學設計 3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一章 第一節

三.學時

1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解讀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

本課標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學生需先知道什麼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長模式;之後,學生需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瞭解不同增長模式的特點;最後學生需學會運用資料判斷不同地區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的分佈。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及其分佈;中國人口增長狀況

2.難點

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及其影響因素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世界70億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達70億。10月31日,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於31日零點前2分鐘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降生。她將成為全球範圍內幾名被宣佈成為象徵性的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之一。

【人口增長】

1.人口增長曆程

2、衡量人口增長速度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地區一年內的自然增長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出生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死亡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閱讀教材P3,思考為什麼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原因:

①工業化程度較高,勞動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並接受系統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參加勞動的人口年齡較大,勞動力培訓費用比較高,對家庭造成的經濟壓力較大,導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程度高,對子女的依賴程度低,人們逐漸消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

③婦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於接受少生、優生和優育的新觀念。相反,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

3.影響人口增長因素

①生物學規律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如: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社會保障等。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增長模式,又稱為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過渡型)

討論分析:

發展中國家出生率較高、人口增長快, 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快速增長,極易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淨能力,進而引發各種破壞資源、環境汙染、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 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措施:大力實行計劃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現代型)

討論分析:

發達國家為“三低”現代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長慢

⑴勞動力緊缺:

①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影響經濟的發展;②兵源不足,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齡化現象嚴重:

①增加社會保障和青壯年人的生活負擔;②老年人生活孤單, 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措施:鼓勵生育、吸納移民

2、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政策

①我國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現代模式轉化。

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練習】

地理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佈,瞭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係,並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影象、圖表、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係,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範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 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 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 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 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係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 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 探究式學習法。

3、 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 影象、圖表、資料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 視訊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 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 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並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匯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 播放視訊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髮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麼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慾。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臺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彙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指導學生分析教材“圖8。5”和“圖8。6”,師生互動。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佈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 空間分佈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麼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係。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小結】略

【形成性訓練】略

【課後記】

1、成功之處:

2、失敗之處:

3、學生心得:

4、見解心得:

地理教學設計 5

一、課標要求與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為後面課時學習“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係等知識來分析,而後面的氣候型別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著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佈及變化直接影響著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髮現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於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由於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於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於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製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製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採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六、教學手段和用具

講解分析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七、教學過程設計

【複習引入】:

複習熱力環流,本節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熱力環流的知識,複習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的知識。說明太陽輻射在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規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本節課開始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展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板書】: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新課教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其影響,課件展示總結板書。

【板書】:

1.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影響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佈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師生探究活動】:

從課本33頁“活動”入手,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展示課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上節課學過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很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流。

假設條件“若地球表面均勻,且地球自轉”。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分析說明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完成。

【知識小結】:

課件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知識框圖,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三圈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分佈

【師生活動】:

課件展示並演示“氣壓帶和風帶分佈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明確其位置和範圍,各個風帶的風向變化,強調說明氣壓帶和風帶是近地面的大氣環流狀況,引導學生從圖中認識氣壓帶和風帶“南北對稱,相間分佈”空間分佈特點。

【板書】:

南北對稱,相間分佈

【講述】: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的規律(略)。

【師生活動】:

指導學生閱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認識總結規律。

【板書】: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課堂練習】:

課件展示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略)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知識網路圖,總結本課知識。(略)

【課後訓練】:

地理填充圖冊、練習冊(略)

地理教學設計 6

【教材結構】

地球上各種水體都處於不斷的迴圈運動之中。陸地上各種水體不僅自身都有各自的運動系統和運動規律,而且它們之間又彼此密切聯絡、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較大的迴圈運動系統,而這一迴圈系統又是全球水迴圈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第一部分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型別;第二部分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係;第三部分說明了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闡明瞭全球水迴圈運動的過程和規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引言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了陸地水在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這部分應講清水資源的概念、陸地水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從水資源的概念自然過渡到陸地水體型別。

【教法設計】

我採用了“目標題目化導學”方式,用投影顯示有關題目,讓學生看書後回答。

二、陸地水體型別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紹了陸地水的概念。然後從陸地水的來源入手,簡要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型別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從各種水體的靜態儲水量和動態儲水量兩方面,著重分析了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採利用的價值。

講“陸地水體型別”時,首先從陸地水體的空間分佈,講明陸地水體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為哪幾種水體。然後從空間補給而言,明確陸地水的補給來源,以及陸地各種水體的形成。

【教法設計】

由於這一部分內容的難度不大,我設計了幾道題目投影出來,讓學生自學,在書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節內容較多,這樣處理可以節約時間。

然後從人類利用水資源的角度,從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兩方面分析。說明動態水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的重點;並著重指出,對動態水資源的利用,應以不汙染、不破壞和不超過其更新速度為前提,否則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在講述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時,強調了兩個資料,即陸地水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3.5%,人類目前可利用的水資源僅佔陸地水資源的0.3%,使學生認識保護水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教材分析】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主要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係,因此,這部分教材實際上是講述陸地水的補給,其中重點介紹了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係。

【教法設計】

講授“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時,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河流徑流與降雨量關係圖”和“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關係圖”,使學生明確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分析“河水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知道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關係,再以長江與洞庭湖湖泊為例說明湖水與河水之間的互補關係。

三、水迴圈及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最後部分,從陸地淡水資源更新的角度,講述了地球上的水迴圈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水迴圈是自然界最活躍的物質迴圈之一。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對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陸地水等有關內容的總結。

【教法設計】

在講解“水迴圈”時,我先播放“水迴圈”的課件,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完整地敘述水迴圈運動的全過程及其主要環節,並要求學生自己繪出示意圖(一個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同學畫在本子上)。課文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迴圈和陸地迴圈,對海洋迴圈只是稍帶提及,教師可適當加以補充,使學生理解水迴圈的全過程。然後總結“水迴圈”的意義。最後(如有時間),我打算談談人類活動對水迴圈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各舉一例(如修水庫和圍海造田)。

四、作業佈置

根據教材76頁的“活動”,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可以作為課堂練習或家庭作業(視時間而定)。

地理教學設計 7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組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絡,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於必修一“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其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佈,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徵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的。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佈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佈規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佈聯絡起來,氣候的分佈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於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麼,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通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本節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於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首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遊出發,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佈和海陸分佈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通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佈,通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徵,總結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總之,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並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瞭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地理教學設計 8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利用地圖說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讀圖分析印度氣候特點和水 旱災害頻繁多發的原因;繼續培養和強化學生用圖學習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資料、圖表等方法,獲取相關的地理資訊,並以多種形式的師 生互動活動對資訊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對不同文化的欣賞和認同,提升審美情趣;深刻認識人地 關係,樹立正確的人地觀;養成關注世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印度地形、氣候、人口壓力;如何應對水旱災害。

教學難點

印度多水旱災害的原因。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

教學方法:

對印度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採取讀圖分析法。

對印度人口問題及如何抗禦旱澇災害採取討論法。

教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國西南的鄰國—————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南亞面積最大 的國家。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要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我們首先來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請同學們開啟課本32頁,地圖冊16頁完成學案中的自主學習一。

四、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經緯度位置:指出穿過印度的重要緯線:北迴歸線指出所在的溫度帶。

海陸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鄰國:北鄰中國,尼泊爾,不丹。東北與孟加拉國、緬甸接壤,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東南、西南分別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佈:北部山地(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平原(恆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勢特點:南北高,中間低。

4、印度的人口特點:一、人口眾 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長速度較快。 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印度政府推行 控制生育計劃,閱讀材料。

五、那眾多的人口是好還是不好呢?有它的優勢 也有缺點。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完 成學案中合作探究一的兩個問題。

第一題:優勢1:勞動力豐富,價格低廉

優勢2:消費群體龐大,消費市場廣闊。

第二題:說明人口眾多,不僅人均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較少,影響糧食供給,而且還導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嚴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影響經濟的發展。

六、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個國家農業的發展

對環境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地形和氣候兩方面。

那印度的氣候有什麼特 點呢?它對農業的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麼呢? 請同學們獨立 完成自主學習二

七、我們一起來交流總結一下:

1、印度的氣候型別,特點

2、印度夏季(7月)的風向,西南季風,從印度洋上帶來了豐富的水汽,降水豐沛。印度冬季(1月)的風向,東北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氣流乾燥,降水稀少。

3、印度的自然災害是水旱災害。

展示圖片

原因:西南季風的不穩定,有的年份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就會出現洪災;有的年份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就會出現旱災。

4、印度的主要糧食 作物是水稻 和小麥。

二者產量均居世界前列,眾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為糧食消費大國。頻繁的水旱災害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在很長時間印度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在20世紀60年代,先後實行了兩次“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糧食供應狀況得到改善。閱讀“兩次綠色革命”

八、下面我 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印度糧食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請同學們完成合作探究二

交流歸納

總結: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佈有著重要的影響,發展農業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 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九:結合知識結 構體系,回顧一下本 節課的內容。

十、最後我們來檢測一下本節課的內容。

地理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瞭解過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2、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徵,會分析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3、通過分析印度地形、氣候圖及農作物種類分佈圖,分析印度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4、瞭解印度工業的發展狀況及主要的工業區。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專題地圖得出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徵,培養閱讀專題地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討論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使學生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壓力與農業發展,發展中的民族工業。

教學難點

1、分析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展示圖片《泰姬陵》,這是哪個國家的建築?該國的國鳥、國樹分別是?

展示圖片《國鳥—藍孔雀》、《國樹—菩提樹》。

一、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世界地圖》

1、海陸位置

請你說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印度在亞洲的南部,南臨太平洋。

2、緯度位置

印度大部分地區位於低緯度地區。

3、展示《印度及其周圍地區地圖》

請參照地圖冊P34,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的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及其方位:

①巴基斯坦———西北;②中國———東北;③尼泊爾———東北;

④孟加拉國———東;⑤緬甸———東;⑥斯里蘭卡———南。

二、人口

1、展示《印度人口的增長》

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為?10。6億。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為:11。3億,居世界第二位。那麼,印度的人口到底是怎麼增長的呢?

(1)、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承轉:按照這樣的速度增長趨勢增長下去,大家能不能展望一下印度未來的人口?

2、展示《中國和印度未來人口的增長趨勢比較》

印度人口以每年20xx萬的速度增長,根據聯合國糧食組織推算,到20xx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3、眾多人口對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壓力。

討論:印度眾多的人口會對本國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帶來哪些壓力?壓力有:人均資源佔有量不足、環境汙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教育條件差、糧食問題等等。

三、地形

1、展示《印度的地形》

找出印度從北到南的地形分別是什麼?

北部:喜馬拉雅山

中部:恆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在恆河平原地區有一條河流:恆河—印度教徒稱恆河為“聖水河”,認為聖水可以延年益壽,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贖罪之源”!

2、地形特點

南、北高,中部低。

四、氣候

展示印度同一地方不同時節的兩張照片,為什麼人們的居住環境變化會如此之大呢?

1、氣候

(1)、型別

展示《亞洲的氣候型別》

印度以哪種氣候型別為主?————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特點

展示《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

地理教學設計 10

地理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程。

一、地理教學設計的本質

是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進行應用和轉化,指導地理教學實踐的過程。因此,地理教學設計是一種應用科學,就是把教育、教學、學習理論、教育技術論、地理教學論與地理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這個意義上講,地理教學設計也是一門設計科學。地理教學設計的本質在於決策、問題求解和創造。地理教學設計要應用大量的科學理論和已知的教育、教學規律去創造性地解決新的教學問題。

二、地理教學設計的功能

1、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涵義

教學設計:調查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去完成目標,並分析、評價其結果,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教學本身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教是為學服務的。為學習而設計教學即意味著不能僅僅考慮教師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暢,而是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為焦點,以教導學、以教促學。教學設計是為了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1)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絡等)(2)教師的‘教’(質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起

只要我們堅持“為學生學習而設計”“為學生髮展而教”就很容易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操作的關係,我們就會對課堂中新“生成”的問題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勵

2、地理教學設計的功能

(1)有利於地理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2)有利於現代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

(3)有利於強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地理科學思維習慣,提升學生的地理能力

(4)有利於電化教育的開展,提高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效率

三、教學設計與傳統備課的區別

首先,地理教學設計是以包括地理教學論在內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而不僅僅依賴教師的教學經驗

其次,傳統的備課主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傳授,地理教學目標具有單維度,平面型的特點。地理教學設計是以知識、技能的獲得與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目標,能全面落實新課程的培養標準

第三,地理教學設計要求深入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目標合理,符合“學情”。傳統備課時提出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往往重視不夠,甚至忽視

第四,地理教學設計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體現教與學的雙主體。傳統的備課往往注重“教法”設計,對“學法”關注不夠

第五,地理教學設計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學資訊和地理教學媒體,重視反饋功能,體現教學資訊的雙向性,因材施教。傳統的備課在地理教學資訊的傳播設計上,往往是單向性的,封閉性的。

總之,地理教學設計與傳統的地理備課相比,更新了教學觀念,能體現大教育觀、學生觀、教與學的辨證觀、知識與能力統一觀、評價觀。

四、編寫地理教學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應重視研究地圖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使用多種地圖,如教學掛圖、中學生地圖冊、插在課本中的地圖和填充地圖等。地理教師在編寫教學設計時,應該認真研究學生認識地圖的思維特點

(二)要注意小結、承轉與總結。在設計新教材部分時,要注意對各部分進行小結,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注意承轉,新課內容結束後要注意歸納總結 。此次運城之行,我才終於明白什麼是教學設計,如何設計好地理課堂教學以及如何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應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王小冬老師尤其強調了在教學設計中的最後一步教學反思,她認為教學反思在我們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給我們例舉了很多她自己在作為教師時寫過的教學反思,讓我感觸很深,應該說很多時候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在最後,王老師千叮嚀萬囑咐我們年輕教師一定要做好教學設計,寫好教學反思。

地理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通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學重點: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佈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為幾級階梯?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2、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種型別?

3、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型別在我國是否都有?(我國五種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課題。

(板書)地形複雜多樣

(二)新課,合作探究:

1、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畫片分別表示的是什麼地形。

2、提到地形:(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圖》上分別找出來,並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

活動:首先教師把中國輪廓圖畫在黑板上,然後根據學生讀圖《我國地形圖》,分別請三個學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書在黑板上。

地理教學設計 12

1.6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並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並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準備知識,所以,本節課安排在第五課之後。

本課的核心內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分佈及其影響。這部分內容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本節課的重要地位。

課文中有關四季和五帶的內容不是直接給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識,通過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課有兩條線索,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

本課是按照以下兩條線索組織內容的。

第四課已經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這種迴歸運動造成太陽直射點有兩種變化。一是時間變化,二是緯度變化。這兩種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又影響到一個地點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

從時間變化這一線索來看,教材內容把地點(或緯度)作為定量,而把太陽輻射隨時間(或季節)的變化看作是變數。這樣,同一地點不同的時間(或季節),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的同緯度地帶就可以分出四季。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部分內容。

本課的第二部分內容是五帶的形成和劃分。這部分內容從地點(或緯度)變化這一線索著眼,把時間(或季節),不同的地點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就可以分成五個溫度帶。

所以說,本節課的內容體現了“變化”兩個字,教學中也要始終貫穿“變化”這兩個字。

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總體思想

徹底改變“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達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科學有機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不立刻下判斷,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嘗試,去探索和操作;教師專心傾聽學生的敘述,接納學生反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始終處於興奮狀態,利於知識的內化和學習效果的強化。

2.本課的教學目標

(1)智育目標

瞭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及緯度變化;瞭解四季的劃分;瞭解五帶的劃分、分佈;理解這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四季和五帶的形成;瞭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理解五帶的影響。

(2)能力目標

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能準確畫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側檢視),並能舉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極檢視。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絡的,是發展變化的。

(4)重點、難點

重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難點:分析、繪製《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五帶的變化。

3.教學方法

(1)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點撥學生,創造條件,創設情境,體現學生的發展,體現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精心設計《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利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強知識的內化。

(3)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練習。練習中注意體現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

(4)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不獨佔整個教學活動時間,同時盡力為學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教師主動參丐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並且要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滲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同學們,在第四節課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的有關內容,請大家看圖(投影《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圖》),完成下列要求:

1.從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表如何運動?

2.地表何處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

(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在教師的悉心啟發下,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教師導學]由圖可知,在太陽直射點上,地表單位面積獲得太陽的輻射能量最多。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地因時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量的多少。

那麼,在地球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特別是在地球公轉的前提下,地球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什麼樣的變化,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地理效應呢?我們本節課來學習有關內容。共3頁,當前第1頁123

(板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講述正文]

[課件播放]請同學們觀看動畫《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此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以21頁圖1.26為基礎,以課本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文字為畫外音,引導學生視聽結合學習課本知識)

[自學解疑]請同學們閱讀21頁圖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圖》,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四個問題。

(學生回答時,要注意做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回答有錯誤時,不要責備批評,要做到正確評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評價學生,共同進步)

(問題的答案: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歸納小結)

[講解導學]剛才三幅圖中的P處,B圖的晝最長,A圖的晝最短,C圖的晝夜等長;

三圖的P處,B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A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小,C圖的正午太陽高度介於A圖和B圖之間。

由圖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使得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四季。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四季)

[引導自學]關於四季,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有同也有異,請同學們閱讀22頁有關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投影問題)

1.我國與歐美國家傳統的四季劃分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2.我國丐歐美國家四季的起點各是哪個節氣?哪種劃分的季節早?早多長時間?

3.我國傳統四季和歐美國家傳統四季相比較,哪種劃分與各地實際氣候完全對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這三個問題難度不大,可以作為自學提示,但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指導,要有評價)

劃分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四季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諺語導學]山西省南部農村有這樣一句諺語:“立夏小滿,麥收晉南”,這說明季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具有指示和預告作用。

請大家自學有關內容。

劃分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四季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重要意義

[問題導學]同學們,請大家完成21頁“活動”第一題。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投影練習答案)

[分析講解]由剛才的練習可以得出,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使得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佈具有了緯度分異的規律,這樣,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帶。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五帶)

[讀圖自學]在國中地理課本上,已經學過了五帶的有關內容,請同學們自學23頁“五帶的劃分”,完成下表。

(填表過程中點撥學生,體現學法指導)

[歸納總結]通過填表練習和自學,我們對五帶的劃分有了一個簡單的瞭解,同時,也瞭解到五帶的劃分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的基礎,意義重大。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劃分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五帶意義)

[發展思維]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帶的劃分取決於黃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五帶的範圍會有什麼變化?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呢?

(利用圖1.23《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黃赤交角變小時,熱帶變小,寒帶變小,溫帶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大時,熱帶變大,寒帶變大,溫帶變小)

[佈置作業]

1.讀下圖回答有關問題(箭頭表示太陽迴歸運動的軌跡)。

(1)寫出太陽直射下列各點時的時間。

A B C D

(2)北半球晝長夜短的時間是:

(3)全球晝夜等長的時間是:

(4)南極點太陽高度最小的時間是,此刻,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5)黨的生日這一天,地球位於公轉軌道的點附近。共3頁,當前第2頁123

2.請同學們閱讀23頁的“二十四節氣”,去生活中調查瞭解二十四節氣的指示和預告作用。

3.當黃赤交角減小為時,五帶的範圍如何變化?當黃赤交角增大為呢?

一、晝夜長短

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指導教師點評(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高階教師王富家)

本節課教學注意從原理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和分佈,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能科學地設計課程內容,使之達到結構合理優化,同時,又能創造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活動,克服傳統課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說教。整節課體現了對學生自學能力與想像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注重營造民主氛圍,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變傳統的演繹式教學法為現代的歸納式為主、演繹式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如能更緊密地和當地實際結合,效果將會更好。

共3頁,當前第3頁123

地理教學設計 13

一、課標要求及解讀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瞭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二、教學內容分析

首先應該從以下方面瞭解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口和社會經濟基礎。根據該流域的地理條件,規劃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針對開發過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綜合治理的對策。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流域的基礎知識,但由於時隔較遠,基本上已經沒有印象,因此,需補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礎知識。對於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識學習中,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於流域開發,由於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比較陌生,需要通過一定的圖片資料,使其增加感性認識。

四、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理解田納西河流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途徑收集資料,分析、思考、交流,嘗試用已學知識整理、分析,提高處理資料與資訊的能力

2、創設問題情景,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人地協調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由的綜合開發聯絡周邊地區河流的開發利用,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為地區的國土整治出謀劃

五、教學重點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六、教學難點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

七、教學方法

啟發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

八、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九、教學過程:

3.ppt:展示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對應對圖,幫助學生學習和歸納。

ppt展示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對應對圖,幫助學生學習和歸納。

2.評價調查報告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匯入展示海南河流分佈圖,及近些年海南河流流域開發過程中汙染的現狀圖直觀感受海南河流流域開發中面臨的問題,思考:經濟發展和流域生態如何協調發展是帶著問題開始新課的學習從學生所在的地區河流流域開發面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展示點撥:流域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水系,分水嶺,流域等概念,並能準確的從圖中判斷出分水嶺、流域、幹流、一級支流、二級支流等突出知識的糅合和原理的分析,避免照本宣科1.組織學生活動:假如你是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你的工作是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做全面考察,然後交一份報告給國會。

2.提出活動要求:從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方面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概況。

角色扮演: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學生合作討論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特徵等自然環境

地理教學設計 14

[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是一個基本的規律。每一個學習過地理的人都會對這個規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發學生對本課題的重視與探究的心理狀態。儘管在中小尺度範圍內,不容易發現“地域分異規律”,但學生結合旅遊經驗及閱讀地圖可以獲得感知。在本課中,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地域分異的規律雖然很重要,但對於規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所以,我同意課程標準和教材所倡導的“活動課程”,使學生通過案例的解讀、自身的體驗去感知規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義的詮釋與灌輸。

[教學內容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必修1對“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的要求: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的要求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佈,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幾個版本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都探討了這一規律。但不同的教材在教學內容與風格上是有差異的。如魯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對這一規律的描述都是“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山地垂直地域分異”,魯教版前者還分為“水平地域分異”和“垂直地域分異”。中圖版的教材以“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為題來討論。這幾種教材對此內容的共同點是:其一,淡化“地帶性”、“非地帶性”的概念。其二,注重案例解讀得出“地域分異規律的結論”。從本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課程理念“簡化概念”、“增強體驗”、“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獲取“由赤道到兩極、由沿海到內陸”的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2.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掌握區域分析與比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培養從影象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瞭解人們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態度和責任感。

[教學準備]

1.在“中國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以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為中心,分別向南、向北認識各自然帶分佈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情況及代表的植被型別。

2.從自然帶在地圖上的變化情況感知自然帶的分佈規律。

3.全班學生分成三個考察小組,分別為組1、組2、組3。

[教學時間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自制課件:展示多媒體素材庫──不同的自然景觀圖(如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非洲)、溫帶草原帶(呼倫貝爾)、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按照“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的順序進行播放,自然景觀的畫面在學生欣賞時首先從視覺上給學生強大的“衝擊力”,在形象感知與意境的體驗上為本節的學習創設了一個探究的情境。

生:議論,談論各地地理景觀的不同……

師:(承轉)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差異的產生,這些差異反映出什麼樣的地理規律呢?

[新知識講授]

師: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大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探索

(展示課件)中國陸地自然帶分佈圖

師:在圖上找到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往南行進,你們沿途能見到什麼自然地理景觀?

生:(第一組討論過後,代表回答)我們組從我國的黑龍江出發,南行依次看到了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闊葉林葉面寬大……

師:很好(鼓勵),我們跟隨第二組從黑龍江向西旅行,又能見到什麼樣具有特色的景觀呢?

生:(第二組討論過後,代表回答)我們組從黑龍江西行,沿途見到了小興安嶺、大興安嶺森林帶──呼倫貝爾大草原──塔克拉瑪干沙漠,各種景觀迥然不同,差別好大!

(教學隨想: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把學生的探究行為與所授知識相結合,給學生提供表現與表演的機會,課堂較活躍)

過渡

師:我國的自然景觀由南向北,從東向西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大家思考一下形成這種自然景觀的差異的原因是什麼?那麼在更大的範圍內,如從亞洲、歐洲擴充套件到全球來看,是不是也存在著這種差異呢?你能從中發現什麼樣的規律嗎?

(展示課件)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把“非洲的陸地自然帶圖”區域性放大

師:我們從螢幕上的圖上來看看“非洲的陸地自然帶是怎麼分佈的”,主要受哪個地理要素的影響?

生:非洲從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受緯度位置的影響,以熱量為基礎。

(展示課件)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

師:由上面我們大家的活動,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帶是因地域差異而形成的自然綜合體,所以自然帶的分佈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然要素之間的關係,如:氣候、植被、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分佈情況,從而可以指導我們認識整個陸地環境的差異性。(承轉: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不同的氣候環境下出現怎樣的陸地自然帶)

(出示“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複習氣候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分佈的主導因素,通過知識的遷移,瞭解自然帶緯度分佈具有全球規律,說明不同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小結與過渡

師:我們剛才所討論的兩種地域分異都是體現在水平方向的,一種是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一種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那麼在垂直方向又存在著怎樣的分異規律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登山──去探索喜馬拉雅山。

(展示課件)喜馬拉雅山分層的景觀圖和喜馬拉雅山垂直自然帶分佈圖

師: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比較山的南坡和北坡,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資訊呢?

生:(第三組討論過後,發現)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帶不同,北坡的自然帶譜簡單,南坡的要複雜。

師:我們知道喜馬拉雅山在中低緯地區,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麼是不是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帶的數目就豐富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課件展示:位於赤道的非洲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的自然景觀和垂直自然帶譜,生生互動)

師:很顯然,喜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譜都與緯度與海拔有關。也就是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和水分”為基礎的。那麼我們來對比一下: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之間有什麼聯絡嗎?

[引導學生探究]

(課件展示)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

師:最後我們來從這幅圖上找一找違反地域分異的自然帶分佈,利用手中的地形圖和洋流圖等資料分析這種分佈的原因,探究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東側西側景觀有何不同,南半球缺少亞寒帶針葉林帶、苔原帶的原因,新疆天山山麓為什麼出現綠洲。

(教學隨想;此類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但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培養學生共同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而培養了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直接經驗以及總結地理問題的分析能力)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班的同學對地理問題的思考很敏捷,我們已經學習了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下面讓我們看看這一規律對我們現實生產和生活有什麼實用價值?

(展示課件)活動:在我國溫帶水域,水葫蘆生長旺盛,既可消耗水體中多餘的養分,又可作為飼料和綠肥,發揮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然而,把它們引種到亞熱帶水域卻因生長過於旺盛而引發了生態災難。請簡要說明產生這種差異的自然地理原因。

[課堂小結]

[富有地理哲理的語言]陸地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徵,而且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則是絕對的。但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是有一定規律的,在規律性中又表現出了複雜性。

地理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看圖熟悉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及主要城市

2.根據地圖和資料,分析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簡要說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 運用地圖、資料分析自然條件對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的啟示。

4.瞭解東西方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本節是國家地理的第一節,學好這節對以後的國家學習會起到良好的拖動作用。教材中設計了許多活動題,或因圖起、或因表生、或因計算而得答案、或探討而有結論,無不要求學生勉勵親為,從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通過對日本經濟依賴性強的分析,培養學生看待問題要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在教師創設的一系列情境中體會並樹立發展經濟的方向和趨勢有所理解,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日本的經濟發展特徵;日本的工業佈局。

教學難點日本的工業佈局及其成因。

教學器材 多媒體課件 地圖 掛圖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讀圖法 問題解決法

教學建議

新課匯入:日本自古以來與我國密切相關,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部分中國與日本字唐朝以來相關的圖片。曾經遠遠落後於我國的日本,在當今日本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穩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提問:為什麼日本的經濟會是如此發達呢?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聯絡,那麼日本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呢?

(板書)一、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徵

讓學生根據結合66頁文字部分了解日本的面積、人口、語言和民族等基本概況,讀課本66頁“日本地形”圖瞭解日本的地理位置、組成。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板書)1、日本的民族和人口

(提問)日本雖然面積小,只有37萬平方千米,但海岸線卻比我國還長,為什麼?

(學生指圖回答:日本是個群島國家,海岸線曲折。 )

(板書)2、群島國家,多港灣

(提問) 看日本地形圖,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麼特點?

日本國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一帶分佈這狹小的平原,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僅多山,還多火山、地震,這是為什麼? (展示)“板塊構造示意圖” 與“世界火山、地震分佈圖”

(講解) 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分佈帶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境內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頻繁,人們可以感覺島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國、地震之邦” (板書) 3、多山,多火山、地震

通過課本67頁瞭解日本的氣候

讀表:東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氣溫和降水量

提問:(1)冬季,東京比北京冷還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個多?

(3)這說明日本的氣候具有什麼特點 ?

(小結) 東京和北京大致處於同一緯度。但是,冬季東京比北京溫暖,夏季比北京涼爽,且降水量比北京豐沛,這說明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點。 (提問) 日本多山,降水又較多,河流會有什麼特點?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由於日本山地多,且降水豐富,全國大部分地區為森林覆蓋,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0% (轉折過渡) 日本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那麼用來發展工業的礦產資源是否豐富呢?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這些原料和燃料都從哪些大洲進口 。

結合課本68-69頁及圖3-6“日本進口能源和礦產示意”圖瞭解日本的資源狀況。

(總結)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進口,而且進口的比例較大(90%以上)說明日本的礦產資源嚴重缺乏。日本工業原料的來源很廣,除歐洲和南極洲外,其他幾大洲均有。我國和日本相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才13.4%,但還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壞森林資源,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板書)4、礦產資源貧乏

(提問)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這對它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利,那麼日本如何克服這一不足呢?

讓學生根據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析這些因素對日本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作為一個經濟強國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存在著矛盾。那麼,日本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呢?

(板書)二、發達的經濟

提問:日本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活中有哪些產品是日本的?

(由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說明日本出口產品在世界中的地位。說明日本是一個加工貿易大國,依靠大量出口產品賺取大量外匯而發展經濟,從而成為一個經濟強國。

提問:是否任何一個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的國家都可以成為世界強國呢? (不能)

那麼,日本產品的獨特魅力何在呢?

(板書)1、經濟發展條件

一種產品能夠暢銷必備的條件就是物美價廉。

物美,也就是產品的質量好,技術含量高,日本注重科技教育的發展,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價廉,就是價格低,成本低。產品成本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哪些呢?(由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成本構成包括工人的工資、原材料和運費等。

引導學生分析:

(1)日本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工資成本低;

(2)日本資源貧乏,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結合課本69頁日本金庫能源和礦產示意圖學習);

(3)運費:日本是一個多優良港灣的島國,海洋運輸發達。(進口—加工—出口,這樣的型別就是加工貿易。)

提問:日本依靠大量出口產品賺取外匯、進口大量原料彌補資源的貧乏。應該把工廠建在哪裡才能最大限度的節省運輸路費呢?

(小組自由討論)

(板書)2、工業分佈

教師小結:把工廠建在沿海地區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運費,方便原料的運入和產品的運出,日本多優良的港口,海洋運輸便利。(結合課本69頁“日本工業分佈圖”落實日本工業的分佈及日本的著名港口城市)

加工貿易經濟不僅使日本成為經濟強國,還使日本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展示大量關於日本文化對比的圖片,體現出日本文化關於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東西方的強烈對比)

思考:這與加工貿易有什麼關係呢?

作為相對封閉的島國,要想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對外加工貿易經濟就必須對外開放,開放就意味著要吸收外來文化,包括東西方文化。於是日本就形成了獨特的東西融合的文化,既保留有民族的傳統內容,又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色。

合作探究日本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有什麼啟示?

當堂達標 運用多媒體提供日本空白圖,由學生將日本重要的地理事物填充在圖中相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