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穹頂之下》觀後感(精選15篇)

校園 閱讀(6.59K)

柴靜的《穹頂之下》最近一段時間無疑是炙手可熱的,同名的美劇和斯蒂芬金的小說原著恐怕沒想到這個名字會在遙遠的東方國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穹頂之下》觀後感,歡迎閱讀。

《穹頂之下》觀後感(精選15篇)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為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

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麼強大,它搶走屬於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在我多麼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裡的“霾”。

在告訴發展的時代裡,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程序,國內生產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著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光幕後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後的平靜,才能嚐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

今天,我看了“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柴靜和崔永元的“自拍紀錄片”行為,是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很有價值的努力,值得尊敬(雖然我對崔永元轉基因片子的結論並不贊同)。十八大之前,我認為體制內的媒體,雖然戴著鐐銬跳舞,但還有可以拓展的空間,但這兩年下來,我已經看不到這種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實際上,在是利用體制外的某種“自由”,在幫助整個新聞行業實施“突圍”。當然,所謂“明星效應”肯定是存在的,但這本來也是有效傳播的題中應有之義,明星、資本、權力……哪個對媒體行業不構成影響?但毋庸過分焦慮——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論證邏輯也受到強烈的質疑,這就是輿論場的自我制衡、糾偏的結果。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3

《穹頂之下》這部長達一小時四十分鐘的視訊中,柴靜講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這種能力,使得傳播變得有效、而不是類似官樣文章般的無聊,這正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傳媒人學習的!柴靜“霧霾”的專題,我認真地看完,而且深入調查過汙染問題,但是,我承認自己對霧霾問題的認識程度,遠比不上柴靜——柴靜的沉靜、理性、對材料掌握的充分與展現過程的淋漓盡致……很有說服力。對這個國家的改變,知識分子是有責任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識分子只能服膺於真理,而不是金錢、權力、還包括容易導致“文人相輕”的自我的虛榮心。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4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環保片《穹頂之下》,以為是央視作品,後來才知道是央視前記者柴靜的自費作品,103分鐘花費百萬資金,主題只有一個:霧霾是什麼怎麼來的,我們該怎麼辦?

整個一上午都在觀後的沉思當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霧霾真相竟然是行業利益、部門私利、法規虛無的產物,比如汽車燃油油品不良導致霧霾與壟斷行業不肯升級可以節省500個億有很大關係。

“繁榮”背後的醜陋也是令觀眾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產、鋼產業等地方支柱經濟區域飽和過剩,並造成嚴重的資源和環境破壞也不肯停下來,源於有國家的鉅額資金補助在支撐。

才女柴靜出身媒體但屬於罕見的有責任感的時代精英,媒體人的才華與品德在她的《穹頂之下》作品中公益滿滿的呈現出來,更難能可貴的是別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說的環境中挺身而出。

柴靜外表不算美女,但學識、才能、責任感上的美,遠超頻頻靠露體吸金的藝人們的美貌。這個時代的美,顯然是真才實學和腳踏實地以及為人修養信仰,智慧的真話多一些,世界會更美好一點。

今年的大氣環境保護法歸將進行修改,目標直指APEC藍,《穹頂之下》在此時釋出,也是趕在今年的兩會前,應該是期盼向體制內不良因素開刀的新一屆領導集體,也向霧霾背後的利益鏈條亮劍。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5

看完這段視訊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許久想了很多。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視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但今天才知道原來它是如此的可怕,每個看完這段視訊的朋友們是否會想:為環境我們能做點什麼?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那個小女孩的回答:沒有看見過藍天,沒見過星星,沒有見過白雲,這對我們來說在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孩子在十年後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臨同樣的現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剝奪享受這樣的藍天,白雲,星空的權利,都不想被剝奪親近大自然的權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變成了汙水,年均苯並芘超標290多倍。那麼現在空氣含量中有15種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並a芘超出國家標準值14倍。我們可想而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嚴峻汙染的環境。柴靜的這次霧霾調查報告能否喚醒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自身做起的責任感。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們不可能永遠的保護他們因為他們總會暴漏在空氣中,呼吸時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們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兩萬五千次。想想我們這樣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空氣當中我們的肺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保護環境就像保護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樣保護大自然。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霧霾最大的來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燒。那麼其他國家也同樣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出現像我們國家這樣的嚴重局面呢因為英國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時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乾淨,然後在進行燃燒。那麼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是這樣做的呢?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6

人在世時,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

推開門,邁開步,這“仙氣繚繞”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重霧霾!這潔白散漫的霾並不像它看起來那麼幹淨,裡面摻雜著許多有毒物質,侵蝕我們的生命。

柴靜是一位記者,一位母親也是一位能夠站出來吶喊自己心聲的人,她是一位勇者。

作為一位記者,她深入調查汙染新聞事件,這其間的艱難險阻也無法想像,她渴望真像與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

作為一名母親,那蘊含著她對女兒的愛。我不是一位母親,我無法完全從一位母親的角度去體會柴靜對女兒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兒,作為女兒,我不想讓我的父母受到傷害,這也是血緣之愛。

作為一位勇於站出來的人,首先必須敬佩她的勇氣,她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內心有所不安於現狀人的吶喊,我們及我們的兒女後代需要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呼吸乾淨新鮮的空氣!

霧霾僅僅是個開始,是自然對人類的警告,人們若只是單方面追求經濟,天災是無法預計的,物極必反。人們看看自己身邊,恐怕早已不是兒時的記憶了吧。我懷念,懷念小時候的那條小青溝,那裡的水又透徹又清涼,我脫掉鞋子輕輕踏下去,卻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濺起了水花,漣漪一層層擴散,岸上的小夥伴也打趣地調侃著,青蔥的年華……

我在回憶中沉醉,也在期盼中展望未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7

日前,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看後感受特別深刻,在為她的行動叫好的同時,心中增強了一種公民的公共職責感。

柴靜在採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汙染成為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新聞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來自於客觀現實,同樣來自於公眾期待。對於霧霾,公眾已經並不陌生,然而究竟霧霾為何物,很多人卻並不清楚。不管是出於記者的職業習慣還是出於母愛情深,柴靜的《穹頂之下》無疑為公眾打開了瞭解霧霾的另外一扇視窗。這既是對霧霾現象的一次科普,同時也是對霧霾治理的強烈呼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卻少有部門和人去做這樣的科普事情。

作為對環境汙染問題關注的公民,柴靜自費進行霧霾調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頂之下不該讓柴靜們孤獨前行。雖然這類自費調查可以理解為一種自發的公民責任感,但實際上是公民個人在主動為缺位的公共職責在補位。我認為,解答環境汙染的社會現實問題,我們的有關部門應該更努力地主動作為,從而讓每一個公民都增強自己的公共職責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8

《穹頂之下》問世後,我斷斷續續的看,看到今天才把這部紀錄片看完,覺得內心有說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辦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條平行的交通線:省道、高速公路、火車道,原來覺得國家發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裡充滿欣慰和感激。直到現在,此時此刻看完這部《穹頂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著的一輛輛路虎霸道、一輛輛重型卡車、鐵路上一列列拉煤的車廂,我說不出話,心裡一酸:榆林的親人們你們好嗎?西安的親人們你們好嗎?黃陵的親人們你們好嗎?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陝北人,我熱愛這片土地,更為著陝北這些年的飛速發展而感到驕傲;作為一名在西安讀了四年大學的畢業生,我為我省能有如此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為一名曾經在黃陵工作過的企業員工,我為我能在這個地方工作過並且擁有那麼多“親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現在相比起他們的雍容華貴、飛速發展來說我更擔心他們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靜,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拍攝這些視訊圖片和資料資料,下了這麼大的決心去講說報道。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的增長迫切需要的情況下必然就會忽視了環境保護問題。就拿陝北來說,習李政府自上任以來,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環境問題,陝北的經濟便開始下滑,其實這是與全國經濟甚至全世界經濟相一致的,大環境不好。可是很多人過慣了幾年前的“好日子”,便開始怨聲四起,整天抱怨城裡沒有能賺錢的活兒了、生意逢做必賠,其實自己認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著一兩口就能吃個大胖子的心態去賺錢,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無奸不商就真正的體現了出來。弄虛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鑽著法律的空子做著昧良心的生意,欺騙消費者。拿車來舉例子,中國90%的車輛都在造假,該加的東西沒有加,不該減去的都減去,賣價依然還是那麼高,樣子確是越來越好看,安全係數、環保係數卻不增反減。女朋友出國兩年,期間回來說老外都喜歡買二手車,中國人為什麼要買新車,其實以前我覺得是中國人的虛榮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發現中國的許多二手車真的買不了,本來諸多方面質量就有問題,變成二手車之後當然無人問津了!再拿建設來說,別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過置業顧問,目前陝西省好多建設專案都存在違法修建、違法銷售的問題,先建設先投產先賺錢,手續慢慢補嘛!看著一棟棟美麗的大樓平地而起,可是華麗的背後呢?

再拿企業來說,我曾經在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地理環境優越,雖然在山溝溝裡,卻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鐵路公司的舍友回來說經過焦化廠的時候總是聞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一層層煤渣,這一座座幾千年的山峰和樹木能打得過工廠和煤礦嗎?

看影片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時候,加油站老闆說:你們有這個義務卻沒有這個權利……這是何等的心痛!現在反腐工作進展順利,乃至於有些記者和無知群眾利用當前形勢,無厘頭的攻擊政府執法人員,讓大家人心惶惶,在這種情況下誰敢去真的執法真的管理。好多評論說處理一些問題上國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確,沒有相關規定,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可是光靠著這些部門的監管、法律的約束,我們的諸多問題就能解決嗎?我們要是不提高每個人的素質,人人都只顧賺錢不顧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讓人鑽了空子,掙到黑心錢。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9

我在觀看過《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後,大為震驚,種種問題在我的腦海中迴旋,那一幅幅畫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閃過,這還是我們生活的城市嗎?

以前,我聽別人說起過在我們的城市中存在這大量的PM2.5,當時我怎麼也不信,也沒有對此有太多的關注,總覺得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只要離煙筒遠一點,裡工廠遠一點就沒問題。可是觀看過紀錄片之後我怔住了。造成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質燃油的燃燒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PM2.5會對人體有傷害。

不要總以為柴油煤燒多了,我們中國就進步了,我們進步了,那環境那越來越差了。所以我們要多多植樹造林,儘量減少燃油的燃燒,出門儘量少開車。

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霧霾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0

其實,應該不乏我這種人:我們無比愛這個世界,同時也希望這個世界是愛我們的。我們愛藍天空,我們愛新鮮的空氣。但太多事情真的也不是我們能夠瞬間控制的,為此我們會難過,會懊悔,會感慨,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小;也會無奈,因為太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卻選擇視而不見。

而今天,她出現了。她沒有沉浸於對這種部分大眾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悲傷和無奈情緒中,而是選擇站起,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有關人員,抽絲剝繭,逐一排查,發現並提出國家法律和制度上存在的多種問題。

我為一個無私的新聞工作者敢於在公眾面前提出這種議題的行為,感到欣慰和驕傲。因為,當下深化改革的國家,真正缺少的並不是改革所需要的技術和金錢,真正缺少的是敢於將紮根於社會制度的毒瘤赤裸裸攤開於公眾和社會的人。這種力量是振奮人心的,同時又是溫暖的。我們應該為她的勇敢感到驕傲,也應該為她在國家沒有采取明確行動之前覺醒社會大眾意識的行為表示感恩。

如果她不做這件事情,也許她不用花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出差於各種城市和國家,也許她只是在家裡和女兒先生聊聊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她選擇了站起來,消耗了精力體力來完成這件事,並且號召公眾來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這就是她的偉大之處。

我想,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和才華能像她做到如此,但也能在施工有揚塵時提醒下工人們加上除塵罩,在油煙濃重的中餐館中提醒業主安裝排氣裝置,在做飯時比起煤炭選擇更潔淨的天然氣,在兩公里以內的出行中選擇公交車自行車或步行等等。

空氣,我們同在呼吸;環境,我們同在生存。

保護環境,不僅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愛別人,愛我們的祖國。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1

“拒絕霧霾,還我一片藍天”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昨天我看了央視記者柴靜的公益片——《穹頂之下》深有感觸。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揭開了霧霾是什麼?它是從哪來的?我們應該怎麼辦?霧霾是飄浮在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小顆粒物,它被吸入人體的呼吸道後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來之於我國當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問題——“消耗量大”、“質量低劣”、“缺少清潔”、“排放失控”。北方的許多鋼鐵廠,大量用的劣質煤不經過清潔,以至黑色濃煙從煙囟排到半空,使我們看不到了藍天。城市裡,每天這麼多輛汽車,也會排放出許多PM2.5。但同樣日本的東京和我們的北京都汽車這麼多,但他們的城市為什麼這麼幹淨呢?原因是我們很多車用的油品達不到國四標準,而且很多汽車的排放都達不到要求,這也關係到我們國家在體制上出現的種種問題。

而作為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是什麼呢?我們應該少開車,叫大人少抽菸,出門騎車、坐公交,還有一點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煙花,今年過年煙花爆竹聲雖然少了,但我想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霧霾,我們一定會重新看到藍天和星星的。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2

整整兩天的'時光,我發現我的朋友圈被柴靜的訊息刷屏,和她有過兩次論壇講座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賞她的新聞節目,央視極少數能讓人看得下去的新聞節目,讀過她的《看見》。雖然沒來得及看她的《穹頂之下》,但還是很願意支援轉發,昨晚看到幾個群裡面的爭論,看到有訊息說有關部門要“和諧”她作品的訊息,一直忙碌沒有時間看的我,深夜凌晨兩點到四點連夜看她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震撼,不需要什麼大製作,也不好界定這是紀錄片還是新聞片,我只是看到一份認真,和有專業性的調查,那裡面有我的故鄉哈爾濱,有我生活過的北京,有我現在生活著的上海,我甚至沒有想到,河北、唐山、乃至下有天堂的杭州居然都被霧霾汙染成這個樣子。

我看到環保部門無力作為,企業、行業標準規則的荒誕無奈,看到諾大的發展大國付出如此巨大的環境代價,看到每個個體生命,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無論你有錢、沒有、有權、沒權,不是同呼吸、共命運嗎?我也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轉發黑她的材料,又是拾人牙慧的咀嚼別人的私生活,讓我深感這樣文字的無恥。一個國家,如果說在政治改革上沒有共識,但是我想在環保問題上應該有共識,誰的健康不受影響呢?不值得認真的對待解決嗎?

柴靜做了一個大時代之下,一個女人的擔當,一個專業新聞人的擔當。新年都說有新政,問題清楚的提出來了,看為政者的擔當。我看到一個微信朋友圈裡面,不同立場的人還在爭論,有人繼續丟擲險惡的陰謀論,懷疑她的動機與行動背後有什麼力量支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我看到有人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話,很是精彩,抄錄下來:“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IE去照亮別人。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不可扭曲如蛆蟲。”

我想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我們最起碼能吶喊那麼兩聲,是那些勇於在黑夜裡前驅的真的猛士,不憚於在黑夜裡前驅。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3

我們的思維邏輯是不是出了問題,首先環保問題不是哲學問題、是人類生存問題,不用辯證的去看,因為你總得喘氣吧?

其次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去關注環境保護,減少自己的汙染排放,你管不了垃圾掩埋,但可以自己分分類,至少電池不亂扔吧,你管不了油品控制,可以邁開腿少開車。至少不大晚上擾民飆車吧?你戒不了煙,也可以儘量少抽。至少抽的時候儘量不影響大家吧?難道因為做不到就不去做嗎?咱如果連這種意識都無法培養,那中國幾十年後絕對不可能是倫敦、洛杉磯。作品中的數字肯定是片面的,作品也有渲染感情的手段;但她的資料沒有虛假的,她的觀點不是錯誤的!你中石化的老總敢站出來說不用環保無須治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事兒就沒了,環境就自愈了?就業發展貧困這都不是我們不去保護環境的藉口,我們不是皇帝不用考慮如何治理、我們需要發出必須治理的呼求就可以了。

最後人不會輕易放棄既得利益所以馬上柴靜本人會被質疑作為一個記者她比我們更清楚自己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但她依然選擇完成這樣一個作品。她的確說服了我,作為一個接受過教育、作為一個不再年輕的80後、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這106分鐘打動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環境治理這場人與人、人與自己的戰爭無論哪一方取得勝利,這片作品都會被記起。所以我佩服她的勇氣和才華,03非典後這個瘦弱的女子再一次震撼了我。有人會說不是能源行業、站著說話不腰疼,那你錯了,經濟不是個體、下行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誰也逃不掉。都有個先後輕重,現在喊冤?撈錢時候也是你們最狠最快,捱打的時候你也得走前面。

我不會去考究她本人開不開車抽不抽菸,也沒功夫管國外腫瘤死了多少人,更不會關心哪個領導和她褲腰帶以下的那點兒傳聞。我想做的只有改毛病、少開車、不浪費、垃圾分類、嘗試戒菸,培養自己和孩子的環保意識和生活習慣,不去選擇嚴重危害環境的謀生手段。我不再去理會自己這樣做對大氣治理有沒有用,但明善惡、分對錯,我自己得這樣去做!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4

很久以來就非常敬重這位美麗的央視記者,佩服她敢於直面社會最危險最黑暗的行為和一些最尖銳的社會現象,繼而和它們作鬥爭,全然不顧個人安危,敢於說真話,在這個噪雜的社會用她最大的聲音呵斥了諸多無恥或者麻木的靈魂!她是新聞界鮮有的有擔當,真正具有新聞傳播職業素養的媒體人,這種精神這種責任感不能不讓我們讚歎!

片子長達一百多分鐘,以女兒生病她辭職在家照顧女兒展開,“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越來越強烈”。霧霾嚴重時,擔心孩子生活在汙染的空氣中,因此一直把女兒關在家裡不敢讓她外出,她害怕有一天女兒會問“為什麼老把我關在家裡”、“霧霾是什麼”,因而啟動了霧霾調查。為了這個調查,她自費百萬,歷盡千辛萬苦,頂著巨大壓力,輾轉奔波多個國家……她的這種偉大的母愛之情以及由母愛產生的對全社會的博愛之情,不能不讓我們為之動容!

忘了自己從何時起,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習慣性的拉開窗簾遠眺一下,看看視野有多遠,清不清楚,是不是有霧霾;臨出門前我總是習慣性的看看手機裡空氣質量預報,顯示“良”的日子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汙染”———輕度汙染,中度汙染或是重度汙染,從沒出現過“優”,因此出門戴口罩也成了常態,雖然只是一種心理安慰。當空氣重度汙染時,說實話真的不想出門,但是沒辦法,得上班。每到此時,多麼想自己是西遊記裡神通廣大的孫猴王,一口氣把霧霾吹走;或者特別期盼冷空氣到來(雖然我很怕冷),因為每次冷空氣過後,我們總會享受最多一天半的藍天白雲(多次觀察的結果)。在霧霾常態化的今天,僅僅一天半的藍天白雲也是奢侈。

霧霾的危害早就耳聞,但是看完紀錄片後更震驚於它的危害之深、可怕之處。看得觸目驚心,看得心痛沉重!柴靜從對中外權威專家的訪談、對科學問題的細緻分析、對專業資料的通俗解讀以及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元視角的運用…把複雜的科學資料和專業術語解讀的透徹易懂,一目瞭然。總體上,比較深刻地揭示出霧霾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希望此片能喚醒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深刻認識!我也會為環保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今天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豐富的條件下,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多麼的重要。曾記得每逢過年過節總會收到身體健康之類的祝福語;我也總會把“身體健康”放在祝福語的首位傳送給親朋好友,足以說明健康的重要性。而一些明事理的人們恰恰以“霧霾”的方式在破壞著健康,破壞著我們的生存環境。這是多麼悲哀和無知啊!為了眼前利益變得鼠目寸光、甚至是貪婪殘暴!不得不令人髮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雖然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如果每個人都為環保做一份貢獻,加起來就會形成大能量。因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做好監督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讓那些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尋求眼前利益的現象和行為沒有容身之處。

真心希望紀錄片《穹頂之下》能喚起這片土地上大多數人的良知與覺醒,讓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5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我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快進,從頭看到尾的國產紀錄片。不誇張說,它代表了我看過的國產紀錄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個生活在霧霾陰影下的國人觀看。柴靜在片中講述了三個問題,什麼是霧霾,造成霧霾的原因,我們該怎麼辦。

《穹頂之下》獲得大眾支援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多數批評來自質疑片中內容是否科學,結論是否嚴謹,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否有效。儘管這些批評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認為瑕不掩瑜,並不影響《穹頂之下》成為一個經典的霧霾科普片。毫無疑問,中國的環境汙染問題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程度。儘管霧霾是否造成癌症發病率上升等問題還存在爭論,但以此否定《穹頂之下》,我以為屬於見木而不見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表現得比較嚴謹,我在本文最後會對這些問題簡要談談看法。這個文章重點談《穹頂之下》反映的兩個重要經濟問題。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在討論中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我認為它們是這個新聞調查的核心貢獻。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理由鼓勵和發展了一批汙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

一些批評者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直接對立起來,認為中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不應該採用西方的環境標準;如果強調保護環境,就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觀點聽似有理,但存在很強誤導。首先,中國採用的環保標準已經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現狀,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其次,汙染環境獲得的成本優勢根本不能稱之為“國際競爭力”,屬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行為,不可能長期持續。不客氣地說,這種通過汙染自己環境來壓低產品價格的做法,從本質上講是犧牲自己的環境來補貼國外消費者的愚蠢行為。

作為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穹頂之下》最大的貢獻和成功,是對大眾環保意識的喚醒。市場在環境問題上的失靈不僅表現在汙染人不用買單,而公眾也往往不重視自己權利受到的傷害。中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不僅存在空氣中,水汙染和土壤汙染比空氣汙染甚至有過而不不及。為什麼單單霧霾問題得到這麼多人重視?原因很簡單,霧霾比其他汙染更直觀,直接受影響的人數更多,而且直接影響到了最有話語權的城市人群。在過去幾十年中,儘管大眾的環境權利一再被汙染企業侵犯,多數人基本都採取了事不關己的態度。希望《穹頂之下》帶來一場環保意識的變革,推動大眾主動參與和督促政府做好環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改善環境才可能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此外,《穹頂之下》還成功在下面幾個方面。第一,選題好,瞄準了一個關係的民生的重大問題。我1999年到美國求學後,每次回國除了為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親朋好友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興,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空氣質量的惡化。一次到北京開會,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專門打電話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讓我去前買個防毒口罩備用。電話結束後,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頂之下》內容相對客觀,資料翔實,問題深入。柴靜的採訪非常專業,敢於理性地挑戰被採訪者的觀點,以此獲得最有價值的資訊。最可貴的是在影片製作上充分考慮了觀眾的承受能力,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科普。和多數說教式國產紀錄片不同,柴靜在《穹頂之下》裡通過資料,通過不斷提出問題而引發觀眾思考。儘管有人指責該片不夠嚴謹,但作為科普片,我認為柴靜已經做得非常出色。她採訪了普通民眾,醫療和環境專業人員以及政府官員,從多個角度展現了霧霾問題。就客觀性和真實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轉基因調查高出無數個數量級。比如她並沒有一口咬定霧霾是造成中國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過醫生之口用猜測的語氣提出這個問題。她更沒有把女兒的病歸咎到霧霾,而是作為自己更加關心健康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存在誤導性,這個完全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觀眾,不應該被這種表達方式誤導。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靜的私生活為由,或者臆測她收了國外敵對勢力的資金,真正意圖是破壞和私有化國企這些陰謀論的角度反對《穹頂之下》。這些情緒化的反對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