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年級數學課的評課稿

校園 閱讀(1.99W)

今天有幸再次聆聽張老師的課。張老師的課上得不錯,條理清晰,教態尤其贊。我曾反思自己,覺得要向張老師學習,課前要仔細斟酌,語言要精煉且準確。我有時會詞不達意,或者囉嗦重複,或者口齒不清。

九年級數學課的評課稿

聽完課,張老師向我詢問建議,我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像想的不多,並且意見或建議不明確。聽課的目的只是想給自己一些學習、思考的機會。以前聽課總會有很多不同意見,但現在卻少了很多。覺得很多問題的處理都要考慮學生情況,考慮前面的教學情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今天的課題是《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比》。張老師的引入題設計意圖很明顯。首先複習了四個銳角三角比的概念,然後一個簡單的例題讓學生求銳角三角比。求完後讓學生比較得出:tanA=ct(90-A),tanA=1/ctA,sinA=cs(90-A)。這一結果在後面的資料記憶中起到很大作用。只是張老師在例題的解答中,沒有讓學生寫出答案,只是停留在口頭。如果學生能力不夠的話,可能需要寫出資料,以便更好的觀察之間的關係。如果學生能力尚可的話,可以加強學生在腦海中反應的能力。對於這三個關係式張老師沒有做過多的解釋。如果是我一定會問為什麼,讓學生(或自己)把其中的道理說清楚。但是不知道這個班的學生是否能力較強所以不需要老師再講這個理由了,或者老師曾經提到過所以不必重複了。由於情況不同,不能知道怎樣才是合適的處理方法。

引入環節中第二題是已知銳角A的一個三角比,求它的另2個三角比。是設的方法的應用,也為後面推導特殊角的三角比的方法做準備。張老師沒有畫圖形,在課後的交流中,張老師表明本題是讓學生從三角比的概念出發,例如“對邊/斜邊”來解題。不過我還是很習慣每題畫一個草圖。

總共8分鐘的引入環節,乾淨利落、意圖明確。進入新課。老師的兩句引導頗有意義:這兩個三角形特殊在哪裡?有什麼學過的定理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用了6分鐘讓學生自行計算特殊銳角的三角比並填表。隨後老師帶領學生尋找表格中資料的規律,其中講到了“逐漸變大”。找規律(我稱其為特點)為了記憶。得出特殊角三角比、尋找資料規律,總共用時11分鐘。又想到“逐漸變大”不就是函式性質嗎?也許可以多點一句。

例題計算,重點:1、用正確的資料代入,2、正確計算。老師一開始說要擦掉黑板上的表格,讓學生憑記憶去代資料,但最終都沒有擦掉。由此我想到:1、背誦資料並不是課堂的教學目標,課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尋找規律來幫助記憶。每個人的記憶方法是不同的,而我對這些資料的記憶方法與張老師就不同。張老師在介紹她的記憶方法時,我就會覺得彆扭。所以我覺得找規律的重點在於“觀察過程”和“適合的”。2、本節課的重點是:特殊角三角比的推導過程與運用資料進行計算。前者是三角比意義的應用,是設元方法的鞏固。後者除了資料的記憶,還在於準確的計算,需要通過後續的訓練來達成,不屬於課堂教學目標。

下一個例題是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兩邊的長,求一個銳角的度數。老師的過渡語言同樣很精彩:銳角三角比是連結角與邊的`橋樑。反過來,已知邊也可以得到角。但是我覺得奇怪的是面對一條直角邊是斜邊的一半這個明顯的條件,為什麼學生沒有直接應用推論呢?而是很應景的運用sinA=1/2來得到角度。學生的思維比較容易受牽制。

最後的口頭練習,老師給出一個三角比的值,讓學生說出角度。這個練習的目的何在?如果是對資料的記憶程度,不應該在這節課考核。那隻能認為是說明三角比值與角度是一一對應關係。最後一分鐘,老師讓學生開啟書(忽然覺得整節課老師讓學生看的都是多媒體,而沒有關注教材。),看課後練習。“哪一小題最容易做?”這個問題讓學生做之前先觀察,又一次得到了三角比之間的關係式。

整節課很多小的細節,都能看出老師的精心設計。問題的引導非常好。語言一貫的清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握的也不錯。資料的推導,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也詳細板書了一題。推導的方法反覆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