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古詩教學設計15篇

校園 閱讀(6.97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教學設計15篇

古詩教學設計1

《望天門山》是義務教育課標版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古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學習這首古詩,要讀懂詞句,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古詩的語言非常簡練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優美,情感真摯,而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古詩,由於閱歷和生活積累的侷限,很難進入文字所描寫的境界中去,而運用多媒體教學,不僅有助於學生對詩句的理解,給學生帶來直觀形象的感受,更有利於學生進入情景,深刻地領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真正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秀麗。

一、交流資料,感受意境。

1、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李白及天門山的資料。

2、教師展示資料(出示課件:天門山兩山對峙,長江洶湧奔騰,一輪紅日掛在天邊,小帆船由遠而近順流而下。)

(師生共同欣賞。)

3、師:同學們,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充分地交流。)

[評: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美景,能給學生帶來直觀形象的感受,使學生一開課,就能進入文字所描寫的情景中,從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體驗意境。

1、師:請同學們讀讀《望天門山》這首詩,看詩人是怎樣用詩句描寫這一壯觀景象的。讀後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然後和同學們交流交流。

(學生大聲誦讀,在小組內熱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難點,即對“至此回”與“相對出”的理解。(師相機板書:“至些回”?“相對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詞語。

(1)理解“至此回”。

(師再次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觀看水流撞擊到山石上,激起迴旋,形成洶湧的波濤的情景。“碧水東流——至此回”,師一邊讀一邊用動作演示。)

①再次啟發學生說自己又讀懂了什麼。(主要是解決了哪個“?”)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小結:洶湧的長江水好像是從中間推開了天門山,碧綠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擊到岩石上,激起迴旋,更顯得洶湧澎湃。大家能通過誦讀的方式來表現這一壯觀的景象嗎?

(學生自由誦讀,然後出示配樂動畫,指名配音朗讀。)

[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整理出難以理解的詞語,這些詞語如何理解?播放課件再現情景來幫助學生理解是最好的辦法。學生在教師的巧妙引導與課件的形象直觀感受下,理解到了詩意,突破了難點,再加之教師播放配樂動畫,學生在這種美的情景的薰陶下,大聲地配音朗讀,從而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到了古詩的意境。]

(2)理解“相對出”。

①師:記得在《望廬山瀑布》一詩中,也有兩句詩寫得很有氣勢,是哪兩句呢?

(生齊誦:“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師:很對!作者所望見的兩處景象都是驚心動魄,極其壯觀。不過,《望天門山》和《望廬山瀑布》的“望”卻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兒嗎?

③師再次出示課件,(指示學生看順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頭的詩人。)想一想,作者分別站在什麼地方望的?

(引導學生比較:《望廬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遠遠地望,《望天門山》是他乘著小船,從遠處駛過來時望見的。而從遠處看天門山和在近處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遠處看山很模糊,到近處就變大變清楚了。而“兩岸青山相對出”寫的就是作者的這種感受。)

④再次請學生說出這句詩所描寫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樂動畫,讓學生大聲地誦讀這兩句詩。

三、創設情景,想象意境。

1、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在頭腦中畫畫,說說,你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

(師配樂誦讀詩句,生想象)

2、學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點撥:眼前這番壯麗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讓人詩興大發呢?讓我們也像詩人一樣,來吟一吟這首詩吧!

(播放多媒體課件,激情誦讀)

[評:古詩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語言的簡練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優美的`意境,深摯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又創設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領會意境與情感,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陶冶,並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合作朗讀,昇華情感。

1、師:浩浩的長江水啊,咆哮著奔騰向前,像一頭猛獸一樣撞開了天門山,洶湧澎湃的江水撞擊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迴旋。(男生齊誦: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2、師:一隻輕快的小帆船從遠處的紅日之下順流而來,它越駛越近,巨人一樣挺立的天門山也越來越清晰地撲進我的眼簾。(女生齊誦: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師:眼前壯麗的山河不禁激發了詩人報效祖國、建攻立業的雄心壯志。他滿懷希望,滿懷激情地吟誦著:(指名讀詩)

4、師:想象一下,此時的你也和詩人一起站在順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讓你激動,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誦著——(生齊誦: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案例評析:

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因此,古詩“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是無法講出來的。況且國小生剛剛接觸古詩,由於閱歷和生活積累的侷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如果不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學生食而不化,泯滅了學習的興趣,倒了學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設計中,教師摒棄了以往單純地理解詩句意思的教學,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給學生營造了一片詩意的天空,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借助具體的情景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對古詩的內容形成整體感受,並幫助學生聯絡生活中的實際體驗來突破難點,感受、體驗並想象意境,從而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

古詩教學設計2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嘗試背誦古詩,瞭解農民勞作的艱辛。

3、知道糧食來之不易,萌發對農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提前通過圖片、視訊等了解水稻種植、種植過程等。

2、物質準備:PPT圖片、米飯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圖片匯入,激發興趣。

出示各種米飯的圖片,引入活動,討論: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指導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哪裡來的嗎?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朗誦故事,理解詩歌意境。

1、引導幼兒傾聽詩歌朗讀《憫農》,欣賞理解古詩。

2、討論理解古詩的含義。

3、學習詞語"辛苦",並用"辛苦"說一句話。

4、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味美。

三、嘗試背誦,加深理解。

在幼兒對古詩內容及含義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鼓勵幼兒看圖,嘗試背誦。

四、交流討論,瞭解農民種田勞作的艱辛。

1、提問:你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他們是如何種田的?請你學一學。農民伯伯勞作這麼辛苦,你有什麼想法。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通過討論表達對農民的敬意,懂得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2、小結:《憫農》這首詩歌描寫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費。

古詩教學設計3

一、匯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雲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祕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並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並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⑴ 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後鼻音,要讀準。

⑵ 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夥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願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並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麼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麼?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絡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麼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範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於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複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範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寫。

古詩教學設計4

一、教材解讀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個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嚮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味優美語言,學會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這畫面是那麼清新,這色彩是那麼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這樣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會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會《憶江南》時已經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A類(基礎目標)

認識4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準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誦詩詞。

2、B類(核心目標)

展開想象,體會詞中的畫面感,感受"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並感悟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之情,在這些感受與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鳴,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與體現。

3、C類(延伸目標)

瞭解"漁夫"在古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三、預習作業

認準生字詞;瞭解作者張志和的生平。

四、教學過程

(一)憶主題、醞詩情。

1、同學們,我們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鄉村生活對我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可是你們知道嗎,正是因為這種悠閒舒適、與世無爭的特點,被城裡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這樣。我們學會過哪些描寫鄉村生活的詩歌呢?

2、是啊,鄉村生活是翁卷筆下"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筆下"也傍桑陰學種瓜"的天真。那麼在唐代詩人張志和的筆下,鄉村生活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漁歌子》感受他筆下的鄉村。【板書:漁歌子唐張志和】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這是什麼體裁呀?我們以前學過詞麼?(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和詩有什麼區別呢?同桌討論一下。

4、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合作闖過詩詞旅途上的四道關卡,摘取勝利的果實,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趕緊看看我們將要打通的哪四關?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一關、字正腔圓讀正確;第二關、抑揚頓挫讀韻律;第三關、入情入境讀畫面;第四關、知人論事讀情感)。

(二)闖四關、讀詩情。

1、字正腔圓讀正確。

(1)通過自讀、同桌互讀的形式把詞讀正確。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完成。

(2)誰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讀功力?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個字,但是想讀好可不太容易,我們一起來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鱖魚的"鱖"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讀不對,還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見。現在跟我讀:西塞山,鱖魚,箬笠,蓑衣。同學們,箬笠和蓑衣是什麼東西呢?看一下"箬笠"這兩個字是什麼偏旁部首?可能和什麼有關?(箬笠是用竹篾編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編織的雨衣)

(3)讀準字音之後,請同學們再通過同桌互讀的形式讀詞,要字字落實。

2、抑揚頓挫讀節奏。

(1)抑揚頓挫地朗誦,與同桌商量著試著讀出詞的節奏。每首古詩都有不同的節奏,每個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節奏,現在同學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讀詞,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

(2)請你來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節奏,請同學們按照這個節奏來試讀一下。詩詞中的每次停頓要做到語斷而氣連,千萬不要讀的斷開。請你再讀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節奏。老師也有兩種讀法介紹給大家,看遠處跳過來一隻小青蛙,它的節奏是"呱、呱、呱、呱",舉起你們的右手,我們學著青蛙叫的節奏來讀一遍。青蛙剛走又來了一隻小麻雀,麻雀跳的節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來我們再跟著麻雀的節奏跳一遍。

(3)除了剛介紹的讀詩節奏,還有一種節奏。我們知道一二聲稱為平聲,三四聲稱為仄聲,平聲讀的悠長一點,仄聲讀的稍快一點,(課件),聽老師來示範一下。現在同學們自己試著讀一下體會平仄的韻律美。男生先試讀一次,我們女生也不能落後,再來試讀。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詩歌字與字之間節奏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標點符號,不同的標點符號也說明停頓的時長不同,逗號時間短,句號時間長。讓我們跟著大螢幕上的節奏再齊誦這首詩。

3、入情入境讀畫面

(1)詩歌是一朵綻放的花,俏麗迷人;詩歌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引人入勝;詩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詩歌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詩詞中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在老師的朗誦聲中張開想象的翅膀,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2)同學們真是聽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時你們的眼前一定出現了很多的畫面吧,先讓我們走進詞的第一句,看看它為我們呈現了怎樣的畫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鷺。西塞山在哪裡?江南的山是什麼樣子的?生:秀美的.。我們來欣賞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課件)。白鷺是什麼樣子的呢?(課件)。白鷺飛翔的姿態特別的優美。注意:"鷺"字的寫法指導。

哪位同學能把這些詞連成一句話組成一幅畫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態優美的白鷺在自由的飛翔。)

(3)我們再走進第二句的美景中去盡情的欣賞一番吧。你看到了什麼?(桃花、鱖魚、流水)桃花是什麼顏色的?長在什麼地方?桃花樹下有什麼?給流水加上一個形容詞你想用哪個詞?河水裡有什麼?我們來認識一下鱖魚是什麼樣子的?(課件)試著用這幾個詞連成一句話來描述一下這美景吧。(三三兩兩的桃花開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黃色的鱖魚在不時的躍動著。)

(4)秀美的西塞山,姿態優美的白鷺,三三兩兩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黃色跳躍的鱖魚,這是一幅多麼優美的寫意山水畫啊?【板書:山水畫】

(5)引讀: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從水田裡飛過來的白鷺上下翻飛,姿態優美,在這明媚的大好春光裡自由嬉戲——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三月的陽光裡,桃花盛開,那片片粉紅倒映在水中,紅的花綠的水,引得水中的鱖魚也爭相追逐這落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煙花三月,草長鶯飛,陽光在河面灑下點點金光,肥美的鱖魚也不甘寂寞,時不時的躍出水面,也想欣賞這迷人山水畫,看到這美景,張志和的信不由的歡悅起來,讓我們用歡快的語氣讀出來——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6)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所以張志和"斜風細雨"也"不須歸","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到這兩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釣魚。)箬笠是什麼顏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綠水和白鷺,色彩美不美?除了這色彩還有什麼?(斜風細雨)為什麼是斜風細雨啊?春天的風雨也是多情的、溫柔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飛翔的鳥、躍動的魚,拂過臉頰的微風、灑落湖面的細雨,再加上沉穩不動的青山,有動有靜,美不美?作者流連在美景之中不捨得回去,我們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覺啊?對了,不捨的,舒緩的。請你來試一下,看來這美景還沒有完全吸引住你。【板書:垂釣人】

(7)想著那一幅幅畫面,我們在美讀中盡情的欣賞這美景吧(課件)。

4、知人論事讀情感

(1)風和日麗的時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風雨來臨也"不須歸"。作者為什麼不歸呢?學會詩詞講究知人論事,課前預習時候咱們蒐集了張志和的資料,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張志和(課件)。

(2)所謂無官一身輕,心無掛礙才能真正領略這山水之美。在這裡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張志和釣魚從來不設魚鉤不放魚餌,那麼他釣的是什麼啊?同學們討論一下。請你說一下,你來說,釣的是美景,釣的是閒情。那同學們大膽的想像一下,"不須歸"的"須"字還能換成什麼字呢?(舍、願、想……)

(3)引讀:不捨歸,一襲蓑衣,一頂斗笠,便融入這青山綠水之中,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自在的張志和啊——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願歸,是不願陷入那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汙穢官場,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率性的張志和——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想歸,是不想讓世俗紛擾牽絆住自己不羈的心,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逍遙的張志和!讓我們一起走近那逍遙的煙波釣徒——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感受"漁夫"的文化意象。

張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釣,不捨歸去,無獨有偶,在北方大雪紛飛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釣不捨歸去,這就是柳宗元。齊誦柳宗元的《江雪》。可見,在古詩中,漁夫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世無爭、縱情山水的生活狀態,他是詩人自己內心的選擇,與景無關,與情有關。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同學們為什麼不把有關漁夫的文化內涵標註在自己的課本上呢?

(5)通過這節課的學會,《漁歌子》這首詞在我們的朗讀聲中被喚醒了,並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過《漁歌子》這座橋樑,我們認識了張志和,走進了張志和的內心世界,和他展開了跨越千年的對話,他的經歷也引起了我們的共鳴,這就是詩歌的魅力,這就是我們中華少年經典誦讀的意義所在。請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漁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順利的闖過了所有的關卡,恭喜大家闖關成功,為這麼優秀的我們鼓鼓掌。

三、學有疑,帶詩文。

1、孩子們,學貴有疑,張志和說"不須歸",難道就真的能不用歸了麼?在他寫的《漁歌子》廣為傳唱之後,他的哥哥張鬆齡也寫了一首詞來回應:"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一個說"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卻說"狂風浪起且須還",他們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呢?課後請同學們賞析張鬆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看看他想告訴我們些什麼。

古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3、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提高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教學重點: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從而提高自己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教學難點:想象並寫出《村晚》景象。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內容:《古詩兩首》之一《村晚》

教學目標:

1、學會古詩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

3、能想象古詩意境,並寫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準備:錄音掛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絢麗多彩的春天已離我們而去,讓人嚮往的夏日風情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宋代的詩人雷震帶來的古詩《村晚》。

2、板書課題——村晚

3、看了課題,想象一下,古詩會告訴我們什麼呢?

二、欣賞古詩

1、共定學習目標。

2、按學習目標自學古詩

3、交流學習的收穫。

(1)古詩中的生字:陂銜漪

(2)交流讀後的感受。

(3)結合插圖談談對詩句的感悟,體會古詩意境。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對詩句的'感悟用你的聲音來表達嗎?

5、你不想把這麼美的夏日風情留在記憶中嗎?(背誦指導)

三、佈置作業

有興趣的同學回去多蒐集一些關於夏日的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6

 [情景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四組“快樂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陰小道上,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是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而那不知禍的小東西仍在自鳴得意地“知了……”個不停!

[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初讀古詩。

師:在夏天的時候,小朋友都喜歡玩些什麼呀?

教師傾聽學生的談話,瞭解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師:夏天的農村有許多有趣的事兒,可以捉螃蟹呀,採蓮蓬呀!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特別喜歡農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邊,眼前的情景把他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麼?輕輕開啟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讀這首詩。(學生聽教師範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麼?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著黃牛在小樹林裡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現在,我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後,教師瞭解學習情況。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採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貼大黑板上的大樹上。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什麼樣的小動物呀?學生暢談後出示蟬的圖片,小結: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隻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我們還是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的。齊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裡,真舒服呀!小樹林裡,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生:小樹林裡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後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說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你說捉住了,怎麼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麼捉住這隻“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生1:(上臺後沒有捉到蟬,太高了。)

師:哎呀,樹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麼辦那?快幫小牧童想想辦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頭來,踩在石頭上爬。

師:(向四周看)小樹林裡沒有找著大石頭塊呀,再說,石頭塊也太矮了!怎麼辦呀?

生3:騎到黃牛身上去,踩在黃牛的背上,就可以夠得著蟬了。

師:好辦法呀!那你來試一試!

生:(把小凳子當黃牛,踩在黃牛上捉住了“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隻蟬。)

師:小牧童終於捉住了這隻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隻“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第三版塊:指導書寫。

一、示範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重點指導“林”,木字作為偏旁,一捺改為一點,注意點的位置。)

二、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三、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塊: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後教師講述:不止這一首,其實還有很多古詩是寫農村的事兒,老師這兒有幾首,把它送給愛詩的孩子。

推薦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評析]

古人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所見》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這堂課做到了: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於是,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創作品)

古詩教學設計7

【活動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夏日情景,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朗讀並背誦古詩。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朋友們喜歡夏天嗎?那你們喜歡夏天的什麼呢?現在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別樣的夏天,看你們喜歡老師說的夏天嗎。

播放配樂,朗誦描述一段描述夏天的美文。

這是一個初夏的午後,天還不是很熱,在一個小池塘裡,不時有涓涓細流湧出,豎起耳朵聽聽有傳說中的泉水丁冬聲嗎?沒有,也許是流的實在太細了吧。不遠處,柳樹隨著風輕撫水面,樹影倒映在水面上,忽明忽暗,清晰可見。好是這濃密樹陰也愛上了晴天午後柔美的風光,放眼望去,幾隻蜻蜓在露出綠頭的荷花投影上嬉戲呢。

這樣的夏天美嗎?有位詩人叫楊萬里,只用了個字寫了首詩就把這樣美的夏天描述了出來,小朋友想學學嗎?出示古詩《小池》範讀一遍。

二、學習古詩。

1、講解古詩大意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寫的和老師剛才說的一樣嗎?

《小池》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意:泉眼似乎很珍惜泉水,所以水流的很細很慢,樹蔭照在水中,似乎愛上了這晴天裡柔和而美麗的風光。小荷才露出一個小小的尖尖的花苞,就已經有蜻蜓站在了上面。

2、小朋友說說這樣的景色美嗎?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它。

第一遍,跟讀(並指出詩句對應圖的位置。)第二遍,跟讀(逐字讀)。

3、小朋友們讀的都非常的好,接下來我有個好注意,這樣讀太沒意思了,我們給他遍上好看的動作讀一遍好嗎?

4、小朋友們都讀的非常好,動作也做的很漂亮呢,我要告訴小朋友,小池還有一首歌呢,接下來我們聽一遍,然後我們唱的時候把我們編的動作加上好嗎?好的,我們先來聽一遍。

5、好玩嗎?接下來有更好玩的呢,我們剛才做的動作太簡單了,接下來我給小朋友一個任務。把你們按照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的'小朋友合作起來給每句詩遍編個動作,老師來指派個小組長負責好不好?

好的,現在老師念那句,表演那句的小朋友就趕緊擺好動作好不好,我們來比一比那組最快。(可進行兩遍)。

6、小朋友們的表現真是太棒了,我們現在來檢查下通過剛才的遊戲有沒有小朋友已經會背這首始了呢?

三、拓展活動。

我們在來做個遊戲,老師呢給小朋友每人發一張畫,但是它沒畫完,一會小朋友根據這首詩我們再在畫上我們還認為要有的東西好不好?

小朋友們,覺得這副畫把夏天畫完了嗎,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現,去觀賞,去讚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萬物,保護環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現在。我們去外邊看看,還有什麼,然後回來把他添在我們的畫上好嗎?

古詩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3、《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三首古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一、以舊引新,激趣匯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朗讀節奏參考: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範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2、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表見解。

3、質疑:

還有什麼問題或哪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朗讀。

五、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⑴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⑵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方法:

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後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方法:

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六、當堂作業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3、自己練習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七、拓展閱讀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第二課時

一、課前遊戲,複習匯入

1、說說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

(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詩文,可輕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讀準字音。

⑵以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古詩。

⑶讓學生憑藉已有的經驗和直覺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交流學習收穫。

⑶質疑:有什麼不懂之處?老師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4、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動

1、卡片連詞背誦。方法:

請學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再連起來,試著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方法:

⑴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⑵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四、當堂作業

1、出示生字卡片,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

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學生練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古詩教學設計9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感知美。

1.課前唱歌《春天在哪裡》,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揭題解題,簡介作者:這節課,我們就帶著愉快的心情一起來學習一首寫春天的詩——《詠柳》。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詩人賀知章你們知道嗎?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

3.課件出示春柳圖,使學生初步感知柳樹的美。

4.過渡:柳樹真美啊,連詩人賀知章也被柳樹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寫下了這一首讚美柳樹的詩。(課件出示詩歌)師:同學們已經按課文的預習要求預習了課文,接下來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把這首詩再朗讀幾遍,等一下向老師展示一下你們的朗讀能力好嗎?讀的時候要注意找出能體現柳樹美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個記號。

二、朗讀全詩,初知大意——領略美。

1.生自由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

3.檢查自學情況:通過預習和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麼?請大家自由來說說。

4.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讀懂的地方。

5.看來大家通過預習,都能自己理解詞語跟句子的意思。學到這裡,大家發現這棵柳樹的什麼地方最美呢?(樹高、綠;枝多;葉細)

6.小結:這棵柳樹多美啊,它長得又高又綠,樹上垂下無數的柳條,它的葉子細細的,多麼惹人喜愛啊!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這首詩呢?(讚美、喜愛)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學生齊讀)

三、質疑問難交流朗讀——品味美。

1.剛才,同學們交流了讀懂的內容,那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2.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梳理疑問,重點問題再交流朗讀)

3.交流朗讀:(主要運用課件幫學生理解,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及小組討論體會課文三個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課文語言的美及柳樹的美)

(1)出示第一句詩課件,體會用“碧玉”來比喻柳樹新長出的嫩葉,寫出了柳樹顏色翠綠、生機勃勃的特點,讓人感覺柳樹的顏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詩課件,體會用“綠絲絛”來比喻“柳條”,寫出了柳條隨風飄拂,輕柔美麗、顏色翠綠的特點,讓人覺得它的樣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詩課件,體會用“剪刀”來比喻“二月春風”的精妙之處以及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4.指導朗讀,齊讀全詩。

5.小結過渡: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用什麼方法來寫出柳樹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詩人一連用了三個比喻句,用碧玉來比喻柳樹的枝和葉,寫出了柳樹的顏色美,又用絲絛來比喻柳枝,寫出了柳枝的樣子美,然後展開大膽的想象,由柳樹想到二月春風,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從而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接下來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配樂朗誦邊想象一下這首詩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請同學們把你們想到的意境描繪出來。

四、想象意境,熟讀成誦——欣賞美。

1.學生閉目想象意境。後先讓學生交流想到的畫面,再指名描繪意境。

2.出示本詩配歌課件,讓學生欣賞詩境的美。

3.吟誦本詩:現在,你們面對的就是美麗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詩人,也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呢?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來吟誦,能背下來的同學還可以背一背。

4.學生吟詩,背詩,互相評價。

五、選讀詩歌,拓展思維——豐富美。

1.大家吟詩的時候多投入啊,可見這一首詩寫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讀一些這樣的好詩呢?

2.課件出示與本詩相關的幾首古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讀。

六、自主作業,遷移能力——延伸美。

學了這首詩後,你回去想給自己佈置什麼作業?(可找一些描寫春天的詩來朗誦;可畫一幅春天的畫,可以《詠柳》為題寫一篇作文。

古詩教學設計10

【教材說明】

《絕句》這首小詩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其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悅,意蘊暢達,描寫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和對和平的嚮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字,學會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領略祖國文化的魅力。

【設計理念】

理解詩意是感情誦讀的'基礎。該詩色彩明麗,景物多姿多彩,教學中要結合畫面讓學生體會意境,,感悟春天的美好,為感情誦讀做好鋪墊。通過對對聯的反覆吟誦和吟唱古詩的方法使學生熟背古詩,並領略祖國古詩的魅力。

【教學準備】

1、古箏音樂和童聲合唱《絕句》。

2、杜甫草堂圖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詩《絕句》匯入。

我們曾經學過一首詩,是杜甫的《絕句》,還記得嗎?指名背誦《絕句》(遲日江山麗)。

今天,我們還要來學習一首杜甫的詩,題目也是《絕句》。聽完老師的話,你有問題嗎?

(學生質疑)師講解絕句的意思。四行字的詩被稱為絕句,有七言,五言之分。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師:剛才同學們的《絕句》背的很棒,能給老師一個機會,讓我讀一讀這首《絕句》嗎?師範讀古詩。你想讀嗎?

2、提出讀詩要求: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通句子;第三遍如果讀出一點兒是的味道,就更好了。學生自由讀詩,讀三遍。

3、自學詩中的生字,並用自己喜歡的反方式記住這些字。

4、交流識字方法,並口頭組詞。師適時知道記住字形,並講解形聲字:鷺,泊等。

5、指名讀詩,檢測生字學習情況。

三、在讀古詩,深入理解。

1、師:一首詩有時就是一幅畫,你信不信?來,讓咱們試試看。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再聽老師讀這首詩,看看你的眼前會看到怎樣的畫面。師範讀古詩,學生想象。

2、師:眼前有沒有出現一幅畫?自己再讀一讀詩,把那些出現在你眼前的景物在詩中找出來。

3、學生自讀詩歌,並動筆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4、如果,我想把這幅畫畫出來,該畫些什麼呢?

學生說出景物,教師用簡筆畫展現在黑板上,並讓學生選擇應該用的顏色和該景物所在的位置,且說明理由。

重點指導以下幾點:

(1)“兩個黃鸝”體會“個”字是把黃鸝當成兩個可愛的孩子,這兩個黃鸝的鳴叫就是一首動聽的歌,他們的歌中會唱些什麼呢?

(2)“一行白鷺”的只數數得清嗎?

(3)“千秋雪,萬里船”兩個約數的實際意義。並理解船的將行方向是東吳。

(4)體會詩人當時的快樂心情。

(5)理解板畫的過程中,適時指導朗讀。

小結:一首詩變成了一幅畫,這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四、反覆讀詩,讀出韻味。

師:有時一首詩不僅是一幅美麗的畫,還蘊含著對仗工整的對聯。敢和老師就這首詩來玩對對聯的遊戲嗎?師出上聯,生對下聯。

如:師:兩個黃鸝鳴翠柳 生:一行白鷺上青天

師:兩個黃鸝 生:一行白鷺

師:鳴翠柳 生:上青天

師:窗含西嶺千秋雪 生:門泊東吳萬里船

師:窗含西嶺 生:門泊東吳

師:千秋雪 生:萬里船

師:千秋雪 生:萬里船

師:千秋雪 生:萬里船 (師的語氣不斷加強,引領學生讀出韻味)

齊讀全詩。

五、吟唱古詩,表演誦背。

師:詩歌,其實一首詩就是一首動聽的歌所以才稱其為“詩歌”。有人就把這首詩譜了曲,唱出來了,想聽一聽嗎?播放童聲合唱《絕句》。

學生跟唱。

師:站起來,加上你的理解,你的動作,一起跟著唱。(學生以自己的理解加上動作唱。)

師生同唱。

六、板書設計

絕句

唐·杜甫

(簡筆畫)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古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以“讀”為主線,通過讀通讀順、讀出節奏、讀懂詩意、讀出感情四個層次的朗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走進文字,理解作者的思鄉情。

2、以“思”為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句意蘊,體會作者情感。

3、以“思鄉”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張籍的思鄉情,古人的思鄉情,今人的思鄉情。

教學重點:

以“讀”為主線,讀出層次,讀出效果。

教學難點:

以“思”為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句背後蘊藏的作者感情。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

1、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了一種什麼感情嗎?

(思鄉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二、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秋思”怎麼講?作者思什麼?

三、自讀古詩,瞭解大意

1、觀察詩中插圖,想象圖中畫的是什麼意思。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3、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4、再讀全詩,結合註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5、班級交流: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麼?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3、讀完此詩,你被什麼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蒐集、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12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裡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鈀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的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年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裡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載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要求】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中描繪的鄉村風光,體會詩人在詩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首古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資料,老師準備相應的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老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隨作者領略了中外的田園風光,體會到了自然、質樸、和諧、靜謐的鄉情,今天,我們再來走進古代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田園美景,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你也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務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三、學習第一首詩《鄉村四月》

1、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閱讀詩文:

⑴ 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⑶ 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詩文,糾正字音。

⑵ 理解詩詞的意思: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裡一片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子規:杜鵑鳥。

句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裡一片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種田。

4、讀詩文,想畫面,說感受:

(播放音樂帶,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展示四月的`鄉間充滿生機,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勾畫了農民在四月裡緊張、繁忙的勞動場景,表達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四、學習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1、作者簡介:

範大成:蘇州吳縣人(今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寧四大家”。他的詩憂國憂民,多有佳作,晚年隱居,寫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反映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民生疾苦。這裡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學習,瞭解詩意。

3、彙報交流,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⑴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耘田:除去田裡的雜草。績麻:把麻搓成線。

句意:夏季農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間鋤地,晚上要在燈下搓麻成線,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未解:不懂。供:從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懂的耕種與織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5、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說說你的感受:

(配樂朗讀)

詩文描繪了鄉村大人耕織,孩子也學耕種的情景,展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勤勞,是一副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農家耕織的圖畫。

五、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課堂作業設計

1、把詩句補完整:

⑴ 綠遍山原( ),⑵ 童孫未解( )

子規聲裡( )也傍桑陰( )

2、請你說說“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我會背其他描寫田園的古詩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為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麼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後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後,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 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對照註釋,結合畫面,瞭解詩意。

⑶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 說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溢於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 配樂朗讀。

⑵ 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四、總結拓展

1、學習了三首古詩詞後,你對鄉村生活又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背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23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翁卷(宋) 範大成(宋)朝張志和(唐)

綠白

鳥雨 生機 耘績 山鷺

閒人少 繁忙 各當家 勞動場景 花水魚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風細雨 情趣盎然

學種瓜 漁翁不歸

〖課堂作業設計

1、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鱖魚肥。

( )箬笠,( )蓑衣,( )不須歸。

2、用自己的話把《漁歌子》第一句的畫面描繪出來

3、快來讀讀下面的古詩,想想描繪怎樣的畫面。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古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麼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像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多媒體)

(1)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麼?帶著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幹什麼?(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總結: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2、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古詩教學設計14

【活動目標】

1、通過四個專題活動,學生較好地掌握賞析、吟誦的正確方法,能較順利的進行口語交流。

2、通過合作交流,從多個維度解讀古詩,理解古詩中承載的內涵,樹立自信心,體驗勝利的喜悅。

3、學會運用古詩寫作,有效的組織資料進行習作訓練。

4、體會中華古詩文化的輝煌碩果,提升熱愛祖國優秀保守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活動重點】

1、詩歌主題的品味、賞析、感悟。

2、運用古詩習作。

【活動設想】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古詩是文化的瑰寶,通過了解古詩,可以瞭解民族的歷史文化;通過欣賞古詩,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絢爛。

通過活動,學生漫步古詩,感受中華古詩多姿多彩的創作風格,瞭解流傳千古的大家名人,瀏覽醒世鑑人的名篇佳句,體會廣博精深的思想內容。學生親眼看看、用心想想、聯手做做,能獨立考慮和合作探究。

【活動準備】

1、從秋、雨、孤獨、離別、思念等角度搜集古詩,古詩分專題編輯,自取標題,以六人一小組合作完成,每人指定一項,餘一人做記錄。

2、分組並推選組長,組長記錄整個蒐集,編錄的過程。

3、每人寫查詢資料後的感言。

【活動過程】

一、古詩園地,自由推薦

配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導語)有這樣一種文學體裁,它去聽小說講故事,去與散文拉家常。它可以是一個樸素的人,不穿形容詞的衣裳,簡簡單單,不戴"最"的帽子,額頭開闊;可以是一個身手敏捷的小偷,從成語中,寓言中,失敗中,盜取經驗的磚塊,不辭勞苦壘成自身的`建築場。但必需用自身的方式說話,吐字清晰,語調或疾或緩一行詩句是一條神奇的路,不通向另一行。這是一種什麼文學樣式?(《望廬山瀑布》錄影欣賞)

眾生:古詩

師:現在我們就踏入神聖悠久的“國度”。(展示活動主題:漫步詩園)在古詩的王國裡,高手如雲,名人輩出。你最敬佩哪一位古詩人?請你抓住特色,勾勒敬佩之處。

生1:最敬佩蘇軾。他命運多舛,但胸襟曠達、坦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即是生動寫照。

生2:最敬佩王維。他的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後人“詩畫”頭銜真是名副其實。

生3:最敬佩陸游。他是一個愛國志士,堪比屈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道出了對祖國深摯強烈至死不渝的愛國激情。

生4:最敬佩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浪漫不羈被表示的淋漓盡致。

師: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吟者留其名。這些璀璨的珍珠,時代的驕子,以其獨特的個性訴說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為中華文庫締造出精妙絕倫的篇章。

二、依樣畫葫蘆,品詩百態

(幻燈片展示:到古詩中去領略異彩紛呈的秋味;到古詩中去聆聽大自然悠揚、纏綿的天籟之音;到古詩去感受難以莫名的孤獨。)

組內資料展示,任選一個專題品位,每個專題設計一個題序,六人一組合作完成。

題序:秋是紅黃交橫的甸園,秋是青綠蜷縮的煉獄;秋是凋零豐收棲息的樂園,秋是繁茂苞放隱埋的墳地。

生5:我很認同老師把秋看成是紅黃交橫的甸園。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凝結了詩人對秋天的熱烈讚美,對秋天的喜愛之情。紅色的海洋,讓人心馳神往 ,吸引了匆匆趕路的旅人。此時詩人窺楓忘返。

生6:啊!我發現杜牧與劉禹錫有相同的品味。在《秋詞》中,劉禹錫自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種對秋天勝過對生命綻放的春天的忠愛,古今之外還有誰能與這兩人相比呢?這讓我想起一個詞叫“趣味相投”。

生7:我不這麼認為,《楓橋夜泊》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詩 ,張繼用一個“愁”字說出了秋的淒涼和孤寂。明日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加上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能不讓舟中詩人感到淒涼?

生8:許多人都認為秋天是凋落時節,自然會形成不良的印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秋可以從悽清轉向歡樂。我覺得秋天應當是愁與樂交融的季節。

師:總之,秋天是愁也好,樂也好,各領風騷吧!大自然的美妙絕不只限於此。

題序:聽,春雨沙沙,借河岸的楊柳,呼喚生命的勃發。聽,春雨沙沙,借小河的歌喉,澆灌待放的春花。聽,春雨沙沙,在這不經意的時間,多少愛情開始萌芽。春雨沙沙,流向江河,流出一江湧動的春潮。春雨沙沙,灑在田野上,灑出滿目的幸福與希望。春雨沙沙,像一首,唱在生命的春季。在這期間,多少花開了,多少花謝了。

生1: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淡淡的哀愁,加上纏綿的春雨,有李白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味道。

生2:我覺得雨不只是愁的一種寄託,還是一種傳達思念的信使。李商隱《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道出了的思念之情,詩人獨自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然而歸期無準,詩人心境是異常鬱悶、孤寂。

生3:杜甫可不這麼認為雨是愁苦、鬱悶的滋味。“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就表達了作者的無限喜悅之情。好雨隨同著祥風,滋潤大地萬物。在杜甫看來春雨是祥和、繁茂的使者。

師:雨繫著詩人的情感。我可以把詩人筆下的雨稱為“多情的雨”。中國的古代文人雅士歷來喜歡借物抒情,較常見是吟詠愁、苦、悲等。

題序:在中國古典詩中,使用最多的詞就是“孤”、“獨”二字,“孤”、“獨”或合,或分,但都傳達一種情懷,表達一種人生的況味。孤獨,有時是一種莫可言傳的樂趣。孤獨,有時卻又是難以排遣的痛苦。有些人說離別是一種孤獨 ,有些人說思念是一種孤獨,有些人說英雄豪傑是一種孤獨。

生4:(心情繁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目送友人離去,真是去者孤獨,留者也孤獨,這是離別的孤獨。

生5:“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孤獨。

生6:“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正如老師開頭所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前瞻孤獨,後顧也孤獨,這是缺乏知音的孤獨。

生7:(眼睛一亮)“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好象只有瀟灑的王維才幹享受獨處的那份寧靜。

古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生通過學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並說說詩句的意思。瞭解作者生平事蹟。

2、能力目標:學生能憑藉詩歌語言文字,感受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精神。結合作者生平及當時時代背景體會作者不同流合汙、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的意境美,並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走近古詩。

1、同學們,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朝氣蓬勃,彌久不衰。我們從小一直學古詩,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還記得哪些詩?(指名吟誦兩至三首古詩)

2、賀知章寫了一首《詠柳》,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的“剪刀”可以換成“菜刀”嗎?(學生說說理由,教師用“推敲”和“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典故引導學生體味詩歌語言的精煉及韻味)

二、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石灰吟》(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2、瞭解詩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

于謙(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公元1421年,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撫,兵部尚書等職。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深受人民愛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誣陷殺害,1465年,明朝政府為于謙平反昭雪,並賜諡號為“忠肅”

3、釋題:吟:吟誦,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如孟郊的《遊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頭吟》等。

4、質疑:作者為什麼要吟誦石灰呢?大家瞭解石灰嗎?

課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導學生了解石灰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古詩,抓字眼,明詩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正確。

2、指名讀,正音。學習生字“焚”,描紅。

3、範讀,明確節奏。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4、指名讀,要讀出韻律美。

5、默讀,想一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集體交流:(預設)

(1)“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板書:千錘萬擊、烈火焚燒)

千錘萬擊:形容開採石灰原料非常艱難。錘,錘打。擊,擊打、開鑿。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擊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岩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板書: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四、再讀古詩,想意境,悟詩情。

1、討論交流:讀1、2兩句你想到了什麼樣的情景?“千、萬”說明次數多,這個詞說明了什麼?(抓住“千錘萬擊”引導學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錘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見到此情此景,你體會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質?(不怕磨難、不畏艱險)齊讀1、2兩句。

2、過渡:石灰還受到了什麼磨難?讀3、4兩句,這時你看到了什麼畫面?這兩句寫出了石灰的什麼特點?(勇於獻身、清白留世、潔身自好)齊讀3、4兩句。

3、小結石灰的高貴品質並指導學生練讀全詩,讀出對石灰的尊敬。

4、由這樣的石灰你會想到什麼樣的人?(剛強勇敢、勇敢奉獻、勇於犧牲的英雄)于謙是不是這樣的人呢?

五、三讀古詩,融情感,練誦讀。

1、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他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他要做個像石灰一樣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齊讀全詩,讀出讚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