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

校園 閱讀(2.32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

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1

我愛讀書,尤其愛讀歷史名著。《三國演義》是我的至愛,裡面的人物可謂個性鮮明:善於看透別人內心的郭嘉,能未卜先知的諸葛亮,性格狡詐而又有遠大理想的曹操……

其中,我最想談的就是曹操。曹操一生,非常善於隨機應變。一次出征途中,將士們口渴沒水,都走不動了。他說前面有一片梅林,到了那裡可以吃梅子止渴。於是,將士們堅持行軍,一直走到了目的地,找到了水源才休息。這個故事後來變成了成語——望梅止渴。曹操還很注重保護農田,在征伐張繡的途中,經過一片麥田時,他的馬受到驚嚇,跑到麥田裡,踐踏了一大片麥田。他要遵守自己下達的命令——處死踐踏麥田的人,就準備自刎。但是,在大臣們的勸阻下,他改為割發代首。他從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官,漸漸成為了一方霸主,說明他在知人善用方面很有獨到之處。“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當時非常強大的袁紹;但在赤壁,曹操的百萬大軍又被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所擊敗。人,不能驕傲啊。曹操與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因為他們寫的文章非常好,對當時的文學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三國演義》這本書展現了一幅精彩紛呈的歷史畫卷,裡面有很多鬥智鬥勇的故事,讓我百看不厭,還學到了很多道理,真是受益匪淺。

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2

最近,我迷上了《三國演義》,這是發生在東漢未年的一個歷史故事。

三國演義主要講東漢未年,皇帝昏庸無能,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由張角率領的黃巾軍起義造反,由此拉開了諸候爭霸的序幕。同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一起打天下,建立了蜀國。這時,天下三分,分成了魏國、蜀國和吳國。最後,全部被司馬家族所佔領。

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感想萬千,裡面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羽忠義無雙,張飛粗中有細,劉備宅心仁厚,趙雲忠心報國,黃忠寶刀不老,曹操奸詐狡猾,董卓罪大惡極,袁紹目中無人,諸葛亮神機妙算,呂布英勇無敵等等。我最喜歡的'就要數關羽和趙雲了。

因為關羽氣宇軒昂,還是斬顏良、誅文丑的名將,他還過五關,斬六將,連英勇無比、殺了俞涉和潘鳳這兩員大將的華雄都被關羽斬了,所以我喜歡關羽。再說說趙雲,他可是在徐州大破曹操軍的猛將,還在長阪坡殺了好幾個曹軍頭領,在趙雲很老了以後,竟然能斬了使用開山大斧的韓德和他四個精通武藝的兒子,而且可以以一擋千,是個難得的人才。

不過,《三國演義》給我的收穫還是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不拘小節,胸懷大志,深謀遠慮。

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不知是聽了林俊杰的歌曲《曹操》還是看哥哥天天玩《魔獸之真三國無雙》,我喜歡上了《三國演義》這本書。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鬥,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書。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關羽和曹操。

關羽,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給人們的印象應該是最深的。作者羅貫中在書裡講了關羽是一位集“勇”“忠”“智”於一身的勇將,“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表現了他的“勇”;“單刀會”表現了他的“智”;“刮骨療傷”更是把他的男子漢氣質表現了出來。在許昌曹操用盡了辦法想讓關羽歸順自己門下。“小宴三日,大宴五日”“今日赤兔馬,明日新戰衣。”但關羽知道劉備下落的時候,“過五關斬六將”硬是回到了劉備身邊,這幾件事把關羽的忠心耿耿表現的淋漓盡致。

曹操,在眾人眼中是個“奸雄”,但曹操也有不少優點。如果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孫權的江山是繼承得來的話,那曹操的江山是自己奮鬥出來的。曹操不但善用人才,還善用計策。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利用計策消滅了袁紹的大軍。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曹操沒有像劉備一樣一振不起,而是退回北方,繼續戰鬥。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人物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已讀了大半,今天我就來說說我感受到的《三國》。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他有勇有謀,飽讀詩書,潔身自愛。他隱於山間,就是為了求一名有識之士。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後,他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第一次用兵時,關羽、張飛二人並不相信他,但他卻用自己絕妙的計謀大破魏兵。蜀國的每一場戰爭,只要採取了他的計謀,必勝。雖說小說中將他美化了,誇大了一些他的作為,但在我心中,他就是戰神,是神靈一般的存在。

通過讀《三國演義》,我也學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拿魏主——曹操來說,他有許多優點,尤其是他治國、權謀的管理之法。在他的管理方式中,我認同許多,如:他賞罰分明,部下如若有功,他必有重賞;部下如若犯錯,他也一定狠罰。從不因人而異,不徇私。但,他以自我為中心,有時不顧大局,看人時會戴“有色”眼鏡,這點是我所不認同和不喜歡的。就像他所說的那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他聽說自己的父親被陶謙所殺,他不管不顧,還不弄清事情的真相就要殺了陶謙。這和劉備為報弟仇就是攻打東吳時的情景很像。他們沒有謀劃全域性,只是魯莽行事,所以這兩次出兵,皆以大敗而歸。

“天下大事,分久必全,合久必分。”合起《三國演義》的書籍,三國戰場的事事卻歷歷在目。讀《三國》的收穫一定不止於此,讓我們一起繼續認真讀下去吧。

六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5

在我讀過的眾多名著中,《三國演義》是最讓我感慨萬千的一冊書。從黃巾起義到一統三國,歷經了多少震撼人心的傳奇經典。

翻動書頁,眼前便浮現出曹操氣吞山河、劉備三顧茅廬、孫權胸懷大志、最後三國鼎立的生動場景。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蜀吳聯盟北伐曹軍,黃蓋僅率三十條船,用火攻殲滅曹操三十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典範。

烽火亂世時代,確實英雄輩出。以賣草鞋起家的劉備,用眼淚與誠意換取天下、獨霸蜀國;被後世稱為奸雄的曹操,憑謀略與霸氣馳騁江湖、傲立魏國;志存高遠的孫權,以內斂與智慧掠奪城池、創立吳國,三國鼎立局勢成也。

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臥龍諸葛,他舌戰群儒、火燒連營、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成為了智慧的象徵。然而,雖說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中提到的空城計、借東風只是後人神話而已。

當然,《三國演義》中那些識時務、避鋒芒、等時機的人更是時代的俊傑、最大的贏家!司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劉禪其實也是大智若愚、聰明絕頂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時運不佳罷了。

《三國演義》以獨特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人物,講述了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故事,它在承載歷史的同時,也使讀者們產生共鳴、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讀之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