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八六子》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

校園 閱讀(9.47K)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八六子》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

[譯文] 當年在夜月裡我們共入幽迷的幸福的夢境,共同沐浴著駘蕩的春風。

[出自] 北宋 秦觀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鏟盡還生。 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公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 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 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註釋:

“八六子”是詞牌,始見於《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兩片,上片三處平韻,下片五處平韻,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觀的此作為定格。

危亭:高聳摟亭。

鏟:消除。

青驄:駿馬名,指行人。

紅袂:紅袖,代指女子。

無端:沒來由,無緣無故。

娉婷:姿容嬌美的樣子。

怎奈向:奈何。

翠綃:碧絲紗巾。

銷凝:銷魂凝魄,極度傷神達意。

黃鸝:黃鶯。

  譯文1:

倚在高高的亭子上,那幽恨恰如遍地芳草,鏟盡不久又油然而生。想起在柳樹之旁牽著寶馬與她分別,在河邊拉著她的紅袖依依難捨的場景,內心湧起悽悵之情。

上蒼為什麼要給她如此婀娜的身姿,使我在月夜中與她同入夢境,十里春風也訴不盡與她的蜜意柔情。怎奈這往昔的歡娛早已隨著流水消逝,優雅的琴聲不再充耳,翠綠的絲巾也消失了香氣,眼見得片片花瓣隨風而落,增長了暮色的悲切,點點滴滴的殘雨,還籠罩著欲晴的天空。正在斷腸之際,耳畔又響起幾聲黃鸝的悽鳴。

  譯文2:

我獨自靠在高高的亭子上,怨恨之情油然而生。那怨情就像那春天的小草,剛剛剷除乾淨,迷迷濛濛又已發青。一想到在柳樹外騎馬分別的場景,一想到水邊與紅袖佳人分別的情形,我就悵然心驚。

那位美麗的佳人啊,老天為何讓你生得如此娉婷,迷得我落魄失魂?當年在夜月裡我們共入幽迷的幸福的夢境,共同沐浴著駘蕩的春風。真是無可奈何,往日的歡樂都伴隨著流水浮萍,綠紗巾上的香味漸漸消失,再也聽不到你那悠揚的琴聲。何況如今已到了暮春時令,暮色中飛著片片殘紅,點點細雨乍晴,霧氣灰灰濛濛。我的愁思正濃,忽然又傳來黃鸝的啼叫聲。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別相思之情的詞。它一上來就以“倚危亭”三字領起,點明地點。這座位置很高的亭子,就是詞中主人公所在的地方。接著,展開了他登高臨遠時所見所感的情景。作者的登覽,本來是為了觀賞風景,抒散胸襟的,但首先闖入他眼中的,卻不是別的,而是一碧無際的、散發著芳香的春草,這就反而勾起了他無限的愁思來。因為春草的生命力非常頑強,雖然每年被人們剗除得一乾二淨,但到了第二年,依舊生長,依舊茂盛。這正像離人心中的愁恨不易排除,縱然暫時消遣,而觸緒紛來,反而不斷的滋長著。

恨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要生動的表現它,必須藉助於具體的形象。何況作者的恨又是那麼的悠久而深切,就更非有極其恰當的比喻,難以形容。在這裡他選擇了“萋萋剗盡還生”的“芳草”來比喻自己的“恨”,就將一直為這種感情所苦惱,想借遊賞來抒散,而結果適得其反,依然“對景難排”的這種內心活動,非常明白而生動的表達出來了。

這兩句的意象和一些古典作品具有淵源。它遠從漢無名氏《飲馬長城窟行》的“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和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近從李後主【清平樂】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熔鑄變化而出,而意思更為豐滿。

作者觸景生情,感覺像芳草一樣剗除不盡的恨,乃是離別之恨。此恨既然無法剗除,就必然在腦海中浮現別時情景,這就有了“念柳外”等三句。用一“念”字領起,知以下皆屬念念不忘之事。“青驄”,騎青馬的人,指己;“紅袂”,穿紅衣的人,指她。袂即衣袖,並排行坐,衣袖挨在一起,稱為聯袂。人離別了,衣袖也分開了,稱為分袂。“柳外”、“水邊”,記地兼寫景;“青驄”、“紅袂”,指人兼著色。分別場面,如見畫圖。

回想別時難捨、別後獨歸之情事,使人不能忘懷。而當時卻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分手。由於如李後主所說的“別時容易見時難”,事後回想,終不能沒有晏殊所說的“當時請別意中人”的懊悔。時愈久,悔愈深,甚至於覺得當時輕別,乃是做了一件大不該做的蠢事。光陰無法倒流,離人不能重聚,往事難以挽回,每一念及“柳外青驄”、“水邊紅袂”,就不覺猛地一驚,愴然傷神了。“愴然暗驚”一句,雖然很短,但句短情長,其中包含了多少別前的恩愛、別時的悲傷、別後的'思念和悔恨在內。它的容量是很大的。

過片更由分別的時候追溯到分別以前,仍從上片的“念”字貫穿下來。想到所別之人是那樣的美好,所以別後的相思就格外的纏綿而深沉;轉而又想到倘若她不是那樣的美好,那麼,自己的愁恨就要減輕一些了吧。詞人於是忽然異想天開,歸罪於老天爺,怪起“無端天與娉婷”來了。老天爺為什麼無緣無故的讓她長得這麼好呢?將惹恨的根源推向老天爺,怪的沒有道理;而今天的愁恨,又確實由於其人,如白居易讚美楊貴妃的話,是“天生麗質”,則又似乎怪得有點道理。這句話,妙就妙在它處於有理、無理之間。前人評詩詞,往往有“無理而妙”的說法,正是指的這類情況。

“夜月”兩句,從正面寫歡娛之情,用杜牧《贈別》“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之意。杜詩原是贈別妓女之作,這也就暗示了那位姑娘的身份。同時,杜詩中說在揚州的十里長街上,家家戶戶都捲上了珠簾,人們卻在其中找不出一個賽得過所分別的這位姑娘,詞用詩語,也就補充了對於她美麗的描摹。在和煦的春風中,繁華的街市裡,遇到了這樣容貌既美麗、性格又溫柔的人,兩相愛悅,在靜夜滿簾的月光下,浸沉在幽夢之中,這種生活該是多麼美滿啊!但正在這個時候,忽然分散了。於是詞句一下子又轉到描寫別後的情形。

用“怎奈向”三字作轉折,是疑問句,也是驚歎。(“怎奈”即怎奈何之意。“向”字是語尾虛詞,用來加強語氣,無實義。)歡娛易逝,有如流水;不僅她彈奏的樂曲不可復聞,就連臨別時她所贈送的碧色絲巾上的香氣也漸漸減退了。這一切,都只能付之於“怎奈向”,也就是無可奈何。而現在所接觸到的,則是晚風之中,落花片片,乍晴之後,殘雨濛濛。這樣的景色,也就使人覺得“那堪”,即不堪了。不說風吹花落,而說飛花嬉弄於晚風之中,不說陰晴不定,而說殘雨籠罩了晴光。“弄”字和“籠”字,用得及其富於想象力,而又生動、新穎。這是所看到的景色。正在銷黯凝佇,也就是心情抑鬱傷感而呆呆的站著的時候,不知趣的黃鸝,卻偏又來耳邊啼喚,就更其使人煩惱了。這是所聽到的聲音。詞寫到這裡,嘎然而止,其潛臺詞是:久倚危亭,傷今念昔,已是難堪,何況所見所聞,又無一不使人煩惱呢?它以景語作結,而情自在景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