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年級二模理綜物理部分試卷分析

校園 閱讀(1.25W)

  一、試卷結構

九年級二模理綜物理部分試卷分析

題型、題量、賦分、考查方式基本不變,分卷I、卷II兩部分,卷I為選擇題,其中1-8為化學,9-14為理化綜合,15-22為物理.卷II為非選擇題。整體難度有所上升,其中卷II部分難度略大;基本上集中在34題當中的某些步驟和37題。增大了試題的區分度.

  二、試題分析

1.知識分佈合理,學科重點突出

2.迴歸教材,指導教學

3.突出能力考查,體現學科思想

4.強化知識遷移,注重聯絡實際

5.強調實驗基礎,注重實驗分析6.試題結構合理,梯級分佈

  三、根據學生反饋答題情況分析

選擇題的基礎部分得分較好,但21、22兩題學生對個別選項不易區分。實驗探究題中33、34題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夠,所以得分不高,答題中略有難度;計算題37難度大,幾乎沒有得分.38題難度不大,但由於學生在前面耽誤導致得分較低。

  四、反思與啟示

答題中暴露出的問題歸納:

1、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因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造成的失分現象非常普遍。不難看出這些試題失分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題目本身難度大。

2、文字表達能力差,切不中要點如:23題。開放性試題答案似是而非等。

3、科學探究、讀圖識圖、實驗能力較弱。本套試題著重考查了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分析能力、實驗評價的能力、實驗與計算相結合能力、獲取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表達能力等。解題中反映出學生不能正確分析實物,電路所表示的含義,獲取與處理資訊的能力較弱,因此,得分率較低。

  五、今後教學的建議

1、加強學生審題能力和對問題表達能力的培養。由於學生讀題粗糙,資訊理解不夠造成的錯誤較多,反映出教學中對學生審題解題習慣養成的培養不夠,注重解題得出結果而不注意過程理解的情況比較嚴重,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的審題能力和對問題的語言文字表述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學常規環節中去。

2、重視基礎知識,加強答題規範性練??學生規範答題的意識比較淡薄,規範答題的能力較弱。尤其是物理用語、文字敘述等方面,有的學生詞不達意。因此,加強學生規範化答題訓練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平時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做到穩紮穩打,通過強化識記、理解記憶、一題多解等形式狠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要幫助學生找出自己錯誤的原因,並積極開展針對性地類似訓練。

3、重視過程教學,激發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除紮實對學生的“雙基”教學外,更應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近幾年會考試題中,對於純知識性題目的考核逐漸偏少,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多的知識應用性題目,因此教學中,不要為

提高“效率”而簡簡單單給出結論讓學生記,給題目讓學生練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方式,教師應設法喚醒、激發學生的這種創新思維的內在品質,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重視精選習題,提高練習質量。教學更應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習題要做,但應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在每一個知識點的題目的選擇上要更具針對性,要精選、精編有實際情境以及有利於落實培養能力的習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解答、反思,掌握解題規律,積累解題經驗。要大膽放棄一些偏、繁、怪和無實際意義的題目,嚴格控制習題的難度和總量。

5、加強物理與社會、生活、環境的習題型別的訓練。這是近年來世界上各國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模式。它考查內容廣泛,立意新穎,具有起點高,落點低,區分度好的優點。該類題目已成為近幾年來會考的熱點。所以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生產和社會中各類物理問題,關心社會,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用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現象和問題,用物理語言解答問題。

6、加強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法研究,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會考命題的能力立意越來越突出。理解能力、實驗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在試題中體現的越來越多。在教學中,我要處理好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關係。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是促使他們提高學習水平的重要因素。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以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學習,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前提,給學生提供了更充分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可以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真正理解物理的精髓。因此,加強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研究是今後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7、注重實驗教學,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習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實驗。新的課程,增加了很多科學探究實驗和家庭小實驗,應該引起教師教學中足夠的重視,如果學生不親自動手實驗,只聽教師講解或看教師演示,學生只能獲得間接的實驗經驗,對於很多本源的知識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在解答一些注重探究過程的實驗題目時就會出現問題,抓不到解答問題的關鍵。因此,教學中要克服注重實驗講解,忽視實際操作;注重實驗驗證,忽視實驗探究分析;注重實驗結果,忽視實驗描述的教學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