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麻平晚行》原文註釋賞析

校園 閱讀(2.67W)

  《麻平晚行》作品介紹

《麻平晚行》原文註釋賞析

《麻平晚行》的作者是王勃,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6卷第7首。

  《麻平晚行》原文

麻平晚行①

作者:唐·王勃

百年懷土②望,千里倦遊情。

高低尋戍③道,遠近聽泉聲。

澗④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⑤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麻平晚行》註釋

①麻平:

②懷土:懷戀故土。

③戍:防守邊疆。

④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⑤羈心:亦作羇心,猶旅思,羈旅的愁思。

  《麻平晚行》翻譯

千里羈旅,多時離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遊山玩水的興致。在山中尋找高高低低的戍道,遠遠近近可以聽到泉水的聲音。山澗旁的草色豐富讓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讓人叫不出名字。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時才能停止。只有清肅的晚風和青猿淒厲的啼叫。

  《麻平晚行》賞析

懷土和倦遊情這樣的詞是典型的羈旅思鄉的象徵。連續三首詩,詩人多次運用百年和千里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交織進行的搭配,使得愁緒不僅僅瀰漫在紙頁上,更是充斥在整個空間裡,並且隨著第四維時間的推移更加的濃重。彷彿我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看到詩人的衣帶正飄動,感覺到詩人的思緒剛剛開始。百年,和千里,又運用的誇張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圍。

戍道就是為了防守邊疆而修的戰道。王勃是非常渴望從戎報國的`。在《滕王閣》中,他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柳宗元的《小石潭紀》中一段極其別緻的描寫:“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於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詩中,無論是心中的渴望還是自然的美景都無法吸引詩人,高低錯落如何,遠近鳴環又如何。作者在這裡追對它們作了粗略的帶過。

澗葉繁密到無法細分顏色,山花也無法辨名。照理說,已經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見到了仙境般的景色,這種景色,現在僅僅作為詩人羈心的反襯了。詩中,一個才分色和一個不辨名,是不著一色,而寫盡風流。其妙處類似於希臘神話中,征戰十年怨聲連連的士兵看到海倫之後,心甘情願的留學賣命。(呵呵,跑題了)。

面對如此美景,詩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裡才會結束。言下之義就是還鄉。獨在異鄉,那種孤獨和淒涼,日暮都會浮現和膨脹。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讓他悽神寒骨。所謂的“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變成“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作者介紹

王勃,(650~675)唐代詩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閣序》。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繁體對照

卷56_7麻平晚行王勃

百年懷土望,千裡倦遊情。

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