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敦刻爾克》的觀後感

校園 閱讀(2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敦刻爾克》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敦刻爾克》的觀後感

  《敦刻爾克》的觀後感篇1

趕著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著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期間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併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於大多數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於空中戰機的判斷,是基於老船長自己的經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麼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麼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眾的心跟著畫面一起提著,對於下一秒鐘即將發生什麼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瞭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士們的惴惴不安。儘管《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於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後的街巷裡在發生什麼,只知道槍聲不斷、戰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於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等待漲潮的戲。觀眾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生什麼,只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錶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準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後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活著,就是戰鬥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倖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醜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後逐漸恢復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

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著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平靜,活著真好,很幸福。

  《敦刻爾克》的觀後感篇2

《敦刻爾克》的看點其一是畫面,比如開場不久敵機來襲,沙灘上的人四散逃竄,一個士兵舉槍射擊俯衝的戰鬥機,這一組動態影像非常有格調,高手的感覺馬上出來了,讓你非常願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陸空三線敘事,一般影視文學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線不同,卻是共時的,而此片三線的時間流動速度不同,這種不對稱,帶來結構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樂,敦刻爾克負責配樂的也是大神,據網友說,這個片子的bgm是滲入到劇情的,這個確實是,較之傳統風格的電影配樂,這種配樂在情緒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寫實,不是誰都能寫出來的,也不是誰都敢用的。 最後是電影懸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戰爭片說的是英雄的戰爭,將軍們在大帳中運籌帷幄,士兵們沙場衝鋒陷陣,英勇無畏,這樣視角的故事已經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處境,是戰爭對於普通人展現出的那一面:三個陸軍士兵望著大海絕望而無聊的等待;一個斜躺著,目不轉睛的看另一個拿刀子扎開罐頭,再要過來喝上一口;三個人在沙灘上眼睜睜看一個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殺,臉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這種場景和當一般人在醫院掛號機前排大隊,下班後擠在公交車裡等到站,在瑣碎、無意義上有著本質上的一致,這類體驗也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會經歷的。另一方面,敦刻爾克當中的小人物身處隨時都會喪命的凶險場面,必須時時刻刻緊張警惕,以求生存。把無聊的場景拍得不無聊,需要能力,關注普通人支離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並發現意義,有現實價值。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轉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螢幕外的你我,不具備什麼超能力,被捲入戰爭,渴望能夠活著回到家,儘管那場撤退戰爭的結局早已經知道了,這三個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卻是未知的,他們的存活機率,受到空軍力量的影響,受到民用船隻救援的影響,受到當事人在剎那之間選擇的影響。

要說影片中表現的人性,其實並不是亮點。從這個片,我感覺諾蘭已經過了主要是挖掘深層次人性的階段,在非常場景中表現人性,他已經做得遊刃有餘,因此不再濃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進行渲染放大,這個定位為戰爭懸疑片的電影,更多體現一種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價值判斷已經不是重點。有人在採訪當中問諾蘭所秉持的哲學,諾蘭說他的哲學會在所拍的電影中有所體現,確實,對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通過影像反映比用語言表達更準確。在表現手法上,全景視角和個體視角之間的轉換,不同進行速度的時間線的轉換,運用自如,造就了一種立體的觀看體驗 。 人是有思維能力的生物,思維過程不是現實的鏡面反映,人的頭腦中世界的運轉方式從來都和現實世界的單向度、同節奏不同,文藝作品能夠發掘並滿足思維的固有屬性所衍生的需要,就會收穫成功。在好萊塢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鏡頭結合起來用的技法,其實是這種思路最皮毛的應用,快慢鏡頭結合表現故事自出現以來收到了巨大的市場回報,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即便現在讓很多人感到不適,屬於新鮮事物,但它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只是個時間問題。

  《敦刻爾克》的觀後感篇3

二戰,歐洲戰場,從時空轉換上將重要的地名進行排序的話大約是馬其諾防線--敦刻爾克--倫敦--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諾曼底--柏林,在英美電影史上,除了象徵著失敗和撤退的敦刻爾克很少被搬上過銀屏之外,其他地方展現盟軍英勇善戰,無畏犧牲的電影已經被無數次地演繹和重現在觀眾面前,這次美國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將這十幾天驚心動魄、爭分奪秒的戰略大轉移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能與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相提並論的電影,不,從某種意義上說諾蘭已經超越了他的前輩斯皮爾伯格,故事情節在三條時間軸線上齊頭並進,用一種幾乎令人眼花繚亂的剪下手法,將一個看似沒有多少閃展騰挪空間的簡單故事變得豐滿而耐人尋味。

對《敦刻爾克》抱有戰爭巨集達場面,希望能夠看到類似於《拯救大兵瑞恩》開場中展現的`血腥刺激戰爭場景的觀眾估計會大失所望了,諾蘭沒有俗套地模仿斯皮爾伯格,直接去變現兩軍交戰的火爆場面,而是另闢蹊徑。影片中沒有槍林彈雨,沒有殘肢斷臂,連敵人德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幾個,然而,戰爭的硝煙的刺鼻氣息與戰爭殘酷而慘烈的一面一樣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條時間軸是海灘一週。兩個丟盔棄甲,槍都不知道丟到哪裡去的士兵,從前線撿回一條命後到了敦刻爾克海灘,與無數同樣失魂落魄,心急如焚的其他軍人一樣希望立刻撤離隨時可能被德軍消滅的狹長海灘一隅。求生是每個人的本能,雖然說作為軍人需要攻城拔寨,流血犧牲,視死如歸,但是,生存下有時候會比犧牲更加重要,兩個從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人從死人堆裡僥倖活了下,所以,他們想方設法要登上軍艦,生存、回家,不管採取什麼手段。換上英軍服裝的法國士兵吉布森和遭受炮擊後心存恐懼的英國士兵湯姆都不是反面形象,他們只是害怕,他們求生的本能讓他們做出或許有點出格的事情。諾蘭讓戰爭迴歸人性的本能,那就是希冀生存,哪怕是一點點希望,求生就是正義,回家就是勝利。

第二條時間軸是遊艇一天。作為平民的船長道森,響應祖國的號召,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兒子的朋友,駕著自家的遊艇“月光石號”橫渡英吉利海峽去營救被困在敦刻爾克的同胞。船長的義無反顧,兒子看到敵機時候的害怕與驚慌,年輕水手喬治的興奮與自豪,讓人看到在戰爭面前一個無所畏懼的民族,一群視死如歸的平民,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冒著可能被德軍飛機炸沉的危險,去營救另外一群生命,人性的光輝閃耀。當然,更有那個被他們救起神經錯亂的士兵墨菲,戰爭在他心裡留下了幾乎永遠抹不去的創傷,對他說英吉利海峽對面的敦刻爾克就是人間地獄,他只是不想再回到那個地獄,因此還失手將年輕水手喬治推搡倒地而死。但是,最終墨菲被船長的堅毅,飛行員的勇敢以及士兵們的強烈的求生欲治癒了心靈的傷痛。影片最後有一個小小的細節,那就是回到英國的墨菲衣冠整齊地走進報社,第二天船長和兒子就在報紙上看到了頌揚年輕水手喬治的報道,稱之為“英雄”。人性的光芒在這裡昇華了,一條生命換回了另一條生命的重生,不得不佩服諾蘭在細節上的處理爐火純青,天衣無縫!

第三條時間軸是空中一小時。三名英國皇家戰鬥機飛行員駕駛三架戰機升空迎敵,他們是敦刻爾克海灘上心急如焚,等待回家士兵生命的空中“守護神”。大家都知道,現代戰爭,制空權至關重要,中國抗日戰爭的悲壯和慘烈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在戰爭剛剛開始沒幾個月空軍就喪失殆盡,後才有了陳納德的“飛虎隊”,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又有了美國人支援的全新空中力量,戰爭局勢才慢慢扭轉。一覽無遺的海灘,毫無遮攔的大海,沒有空軍的拼死保護,英法盟軍的士兵就是德軍戰鬥機的活靶子,英軍的軍艦就是德國轟炸機練習投彈的最好道具。三名勇敢的飛行員以其高超的駕駛技術,不怕犧牲的貴族精神,擊落了一架又一架敵機,讓焦急等待的士兵們看到希望,生命的希望。在明知燃油已經不足的情況下,堅持不返航,依然朝著敦刻爾克的方向飛去,在失去動力之後,影片以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超現實主義的誇張意境,不可思議的情節安排,將一名英國飛行員的壯舉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螺旋槳不再轉動的飛機就像一隻折翼的大鳥,雖然不能再拍打翅膀,但是依然展翅翱翔,這個鏡頭將會成為空戰影片的經典。

《敦刻爾克》與《拯救大兵瑞恩》看上去都是英雄主義的讚歌,本質上都體現了對每個平凡生命的尊重,那就是西方社會一向遵循的“救一人就是救世界”的信念而恪盡職守的果敢與單純。懦弱也好,勇敢也罷,貪婪也好,正義也罷;恐懼也好,堅定也罷。為了逃生,一群英國士兵要將一個法國士兵趕出船艙;將軍在送走最後一個英國士兵之後堅毅地敬禮致意後依然留下幫助法國軍隊撤退;飛行員緊急迫降後非常從容地損毀飛機,然後帶著一絲輕蔑的笑意迎接德軍的到。《敦刻爾克》在每個細節上處理得都非常精緻,短短兩個小時不到的影片在三根情節主線的穿插交匯中把觀眾牢牢地抓住,不敢有一絲鬆懈。諾蘭的成功就是將《敦刻爾克》拍成了具有中國水墨畫特質的錯落有致與層次分明,著墨不多的畫卷上表現出的意境卻是氣象萬千,展現出的內容卻是層出不窮,不像他的前輩斯皮爾伯格在表現戰爭時候濃彩重抹的水彩畫,線條分明,色彩濃郁,或許,這就是諾蘭風格戰爭影片的發軔之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