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有關山的詩句賞析

校園 閱讀(6.15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詩句很是熟悉吧,詩句一般飽含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詩句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山的詩句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山的詩句賞析

有關山的詩句賞析1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兜羅天近雲煙溼,婆律風清草木香。

3、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4、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5、巖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巖腹。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7、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

8、自有山泉入,非因採畫來。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10、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11、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12、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13、夕陽山外山,春水渡邊渡。

14、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15、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

1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17、浮生夢覺黃梁熟,何得驅嫗重名祿。

1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19、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20、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有關山的詩句賞析2

關於廬山瀑布的詩句賞析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雲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簡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定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唐詩三百首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有關山的詩句賞析3

《重陽節的詩句賞析: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賞析

這首詩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彷彿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裡,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鬱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鬱悶,但鬱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於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遊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鬱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鬱。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於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抑鬱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除了因為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遊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於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鬱,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上表現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鬱,表現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悽惻低迴,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悽惻。

有關山的詩句賞析4

  《逢雪宿芙蓉山》原文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逢雪宿芙蓉山》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間人。開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終隨州刺史。據《全唐詩話》載:長卿以詩馳聲上元、寶應間。皇甫湜雲:“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宋玉老兵矣;語未有駱賓王一字,已罵宋玉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詩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離亂之作。以五言著稱,有《劉隨州集》。

  《逢雪宿芙蓉山》簡介

《逢雪宿芙蓉山》又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有關山的詩句賞析5

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李白二十六歲(726)初離蜀地時的作品,詩中描寫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離鄉時對故鄉山水的深深依戀。全詩意境明朗清新,語言自然流暢。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個雲淡風清的秋夜,詩人從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輪秋月懸掛在幽美靜謐的夜空,皎潔的月影倒映在靜靜流淌的江水中,伴隨著詩人遠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遠方。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又一個天高雲淡的夜晚,一葉輕舟從清溪出發,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峽駛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達渝州了,從峨眉山一直跟隨詩人行走的明月,被岸邊的高山遮住看不見了。

註釋:

①峨眉山:位於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內,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輪秋:半圓的秋月。

③平羌: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經蘆山、雅安、洪雅、夾江,到樂山與大渡河匯流入岷江。

④ 清溪:唐時泯江的一處渡口。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慶市為唐代渝州治所。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矇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國小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