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重要的生物必修3知識點

校園 閱讀(7.61K)

很多學生都覺得必修三的生物課本,內容雜亂,知識點零散,特別不好記憶。那麼我們就要學會梳理書上的的知識點,突出重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重要的生物必修3知識點

  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重點

免疫調節

1、基礎:免疫系統

2、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佈的場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

吞噬細胞

免疫細胞

(發揮免疫 淋巴細胞 T細胞

作用細胞) B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

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

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面板、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免疫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細胞免疫

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藉助於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而組成的.

5、抗原與抗體:

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

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6、體液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漿細胞 抗體

記憶細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

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

d、漿細胞來自於B細胞和記憶細胞.

7、細胞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效應T細胞 淋巴因子

記憶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

(二次免疫) 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

8、免疫系統疾病:

免疫過強 自身免疫病

過敏反應 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

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並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

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徑.

  高中生物必修3常考知識

一、生長素

1、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的試驗:

實驗過程:

①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長;

③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豎立生長;

④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

(2)溫特的試驗:

實驗過程: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

未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不生長

(3)科戈的實驗:分離出該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確定是吲哚乙酸,命名為生長素

3個實驗結論小結: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長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

單側影響了生長素的分佈,使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於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的細胞伸長快於向光一側,結果表現為莖彎向光源生長。

3、判定胚芽鞘生長情況的方法

一看有無生長素,沒有不長

二看能否向下運輸,不能不長

三看是否均勻向下運輸

均勻:直立生長

不均勻:彎曲生長(彎向生長素少的一側)

4、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發育中的種子;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橫向運輸:向光側→背光側;極性運輸:形態學上端→形態學下端(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生長素的分佈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

5、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調節作用具有兩重性,一般,低濃度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抑制植物生長(濃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適生長素濃度為標準)。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為:根、芽、莖(見右圖)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促進和抑制作用與生長素的濃度、植物器官的種類、細胞的年齡有關。

頂端優勢是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原因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近頂端的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從而抑制了該部位側芽的生長。

  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

一、種群的特徵

1、種群的概念: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

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數量特徵年齡結構

性別比例

2、種群的特徵遷入率和遷出率

空間特徵

3、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樣方法:以若干樣方(隨機取樣)平均密度估計總體平均密度的方法。

標誌重捕法: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範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佔總個體數的比例,來估計種群密度。

二、種群數量的變化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Nt=N0λt

(1)條件: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相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增長;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條件:有限的環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答應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K/2時增速最快,K時為0

(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後,由於食物減少和活動範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

3、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挽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

4、[實驗: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

計劃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一個酵母菌種群→通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板”計數7天內10m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