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吳苑行》介紹及賞析

校園 閱讀(2.15W)

《吳苑行》作品介紹

《吳苑行》介紹及賞析

《吳苑行》的作者是溫庭筠,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75卷。

《吳苑行》原文

吳苑行

作者:唐·溫庭筠

錦雉雙飛梅結子,平春遠綠窗中起。

吳江澹畫水連空⑴,三尺屏風隔千里。

小苑有門紅扇開⑵,天絲舞蝶共徘徊⑶。

綺戶雕楹長若此,韶光歲歲如歸來。

《吳苑行》註釋

⑴澹:即“淡”。

⑵紅扇:一作“門扇”。

⑶共:一作“俱”。

《吳苑行》賞析

“錦雉雙飛”,是寫環境。題為《吳苑行》,則這錦雞分明是吳苑所見;兔葵燕麥,其荒蕪也可見。但作者不寫烏鴉麻雀,而偏是“錦雉”,是漂亮的山雞,並且“雙飛”雙宿,十分悠閒自適。寫荒蕪不寫窮荒破落,這裡見出溫庭筠的美學思想。他總是以美來寫令人惋惜之事的。以樂景來寫哀,在藝術上,這也是一種加倍的襯托法。

“梅結子”,點明時節。也可能有這樣的含意:荒苑中,梅花自開自落,在無人照料下,已梅子青青矣。這自然景物與人事無關,是為梅慶幸,還是在為人悲哀,將這兩者交織在一起,讓人說不出是悲是喜,反倒讓自己生出一種惆悵。

春天,是平坦的春天——不是山那立體的春色,寫明瞭“吳”的平原地勢。是以綠也是一望無邊的“遠綠”。不說此時的吳苑是斷瓦頹垣,而只說從“平春遠綠窗中起”——他可以隨意地站在窗前,則這“窗”恐也就只剩下一個框子了。可見不僅苑是殘垣,而且連宮庭內院也已是斷壁,層樓盡堙,甚至連樹也沒有一棵,所以這才“平春遠綠窗中起”。作者偏要把一個殘敗的景象寫得這樣美。

這兩句已點明瞭題——“吳苑行”。庭院荒蕪,殘垣斷壁,是其“行”於吳苑之所見。

“吳江澹畫水連空,三尺屏風隔千里”兩句是進一步發揮的聯想:吳江,仍是此行之所見,只是更遠之景,是以如淡淡的水墨畫,遠到與淡淡的青天聯接了起來。這是承上句之意“平春遠綠”而來,故知亦是“窗中”而所見之春色,亦是當年吳國的天下。下句一轉,“三尺屏風隔千里”,從吳江而想到當年之形勢,屏風乃是內室所用之物,吳之亡,正亡於夫差的荒淫,他所在意的只是這三尺屏風之內,千里之外他是看不見的,就是被三尺屏風遮斷了雙眼雙耳,以至敵人在臥薪嚐膽,內外勾結而不知不識。則屏風,非指實物,而是整個宮庭生活,特別是宴樂、女色的借代。這句是感慨,謂耽於宴樂,而不問千里以外亦即世界上將發生什麼大事,寄託了詩人深情的感慨。

接著,目光拉回來,“小苑有門”,這原是常識,本不足寫。而特地提到“有門”的,是說小苑雖已荒廢,而小門猶存也。雖殘而未盡廢。“紅扇開”,正謂早已無人照料了,而自個兒地開著。有門而開,其為無人也明矣。想其在風雨中而乒乓作響,則是一種敗落空虛的景象。“天絲”句與開首句同一手法,但含意又有所不同。天絲是春天裡空中常飄有的一種白絲,這些蝶兒絲兒,尚知在此徘徊,亦似有情者,更難奈當年的人事早已變化。這是以天絲、蝶性之不變來襯起人事之變。這些無情之物尚有情,無如昔日鍾情之人卻已不在了。是以它只有空自徘徊而無定所——這又是在不變之中又有變化。

結句是感慨。“綺戶雕楹長若此”者,正是謂其不能如此也。“韶光歲歲如歸來”者,也正謂其不能歸來也。“綺戶雕楹”若能“長若此”者,則“韶光”便可以“歲歲歸來”了,落實到國家之盛時也難以永葆,因而縱有春天,也不是他自己的。借吳苑之荒涼,寄託了詩人對於盛唐凋落之哀嘆,然而他寫來卻不見衰颯之情之字,於一片粉墨春情之中,使人去感到詩人此時激盪的.心情;可謂之哀而不傷了。從中國古老的詩教看——亦即詩的美學標誌來說,這首詩可謂是精品。

詩是一起,一結;一起,一結。但起結形式雖同,而內含卻在變,是同中有異。前結是嘆吳,後結則是哀唐兼及自己也。

《吳苑行》作者介紹

溫庭筠(約812年-866年),是唐代詩人,又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詞風濃綺豔麗,語言工煉,格調清俊,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有“溫李”之稱,但其成就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不如李商隱。他當時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號稱“三十六體”。

溫庭筠的先世溫彥博雖是宰相,而溫庭筠是溫彥博的裔孫。可是,到了溫庭筠的時候,其家世已衰微。溫庭筠與令狐綯之子令狐滈友好,經常出入於相府。同時與段成式兩家頗睦,互通詩文,輯為《漢上題襟集》,溫庭筠遂將女兒嫁給了段成式之子段安節。

溫庭筠詩風上承南唐樑、陳宮體的餘風,下啟花間派的豔體,是民間詞轉為文人詞的重要標誌。溫庭筠作為詞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蘭》、詞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現存的《花間集》收集了66闋他的詞作、列為篇首。溫庭筠詞風婉麗、情致含蘊、辭藻濃豔,今存310餘首,後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文英等多受他影響。

《吳苑行》繁體對照

卷575吳苑行溫庭筠

逯呻p飛梅結子,平春遠綠窗中起。

吳江澹畫水連空,三尺屏風隔千裡。

小苑有門紅扇開,天絲舞蝶共徘徊。

綺戶雕楹長若此,韶光歲歲如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