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學校教學設計(精選5篇)

校園 閱讀(1.7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校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校教學設計(精選5篇)

學校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4)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收集,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浮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學情分析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學方法

作為自然科學的規律課,教材的編寫思路一般是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獲得資訊的分析,都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在探究中學習”。這節課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並輔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這已列為《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國中物理教學目的之一,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中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資料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校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體驗收集與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進一步瞭解統計的意義

2、能正確地分析橫向條形統計圖,通過分析尋找資訊,並根據這些資訊作出進一步的預測和決策。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學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並會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分析橫向條形統計圖。

教具準備:

課件

學具準備:

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師:同學們,08年的北京奧運會已結束。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至今還歷歷在目。楊老師就帶來了一些和奧運有關的資料,大家想不想看呢?

生:想!

師隨機出示中國在第26屆——第28屆奧運會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師:從這個統計表中,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

要想更直觀地把觀察到的這些資訊展現在眼前,你有什麼更好的數學方法嗎?(可以繪製條形統計圖。)

出示繪製縱向條形統計圖的方格紙,說出這個統計圖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數量?然後出示課件,完成統計圖。

師:你們知道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第幾屆嗎?我們中國隊共獲金牌多少枚呢?

師:如果把第29屆中國獲金情況也新增到這一統計圖當中,你會怎麼繪製?

(生各抒己見。)

生:我想向上加格子。

師:試一試,這種方法在這裡適用嗎?

生:我覺得不合適,因為向上加格子,位置不夠。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我想的辦法是用一格表示數量10。

師:這個方法怎樣?

生:我覺得很好!

生:我認為一格表示10的時候,16不好畫。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我想的辦法是塗出旁邊的格子。

生:這個方法不好,不容易將不同的數量進行比較。

師:還有方法嗎?

生:我將橫軸和縱軸對調一下,格子就夠了!

師:這個方法真特別,能行嗎?那試試吧!

(比較各種不同的方法,引出橫向條形統計圖並板書)

橫軸表示什麼?縱軸又表示什麼?一格表示的數量是多少?比較縱向條形統計圖和橫向條形統計圖的異同。

(如果我們把縱向的條形統計圖變成橫向的條形統計圖,那佔的上下空間就小了。這樣橫軸就變成表示金牌的數量,縱軸變成表示各屆奧運會的名稱。)

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設計橫向的條形統計圖。

(交流彙報展示四人小組的作品。學生自己介紹本組設計的條形統計圖。師肯定孩子的創作,並出示規範的橫向條形統計圖。)

分析資料,解決問題。

(1)比較各屆金牌數。

(2)讓學生估計:在下屆奧運會中,中國健兒能奪多少枚金牌?

從而引出統計圖的又一新作用並板書:預測未來。

二、鞏固新知

出示超市老闆統計的08年7月3日~9日的幾種礦泉水銷售情況。

師:說說,你從統計表中獲得了哪些資訊?

師:你能將這些資訊製成橫向條形統計圖嗎?(請同學們自己製作統計圖)

(1)個別彙報:在橫向條形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一格表

示多少數量?

(2)根據橫向統計圖上的資料,你知道了什麼?

(3)你認為應多進哪種礦泉水,為什麼?

師小結:你看,統計圖還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問題,幫我們作出重要決策。

三、拓展練習

投影展示練習十第1題。

(1)讓學生把各種動物奔跑的最高時速和駝鳥的最高時速進行數值的比較。

(2)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夠直觀地看出哪幾種動物比駝鳥跑得快,哪幾種動物跑得比駝鳥慢,誰第一,誰第二?

(3)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並加以解決,可總結可能的幾種情況:兩種動物速度的倍數關係,兩種動物的速度之和、速度之差等。

四、全課小結

說說自己的收穫與表現。

學校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體會恰當詳略敘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的表現力量,培養處理題材和運用修辭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教學設想】

1、這首詩以木蘭代父從軍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方法描寫人物,刻畫出了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課本就詩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組織了課後練習。引導學生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析詩篇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把此種練習統一於人物形象分析當中,深刻理解木蘭這個人物形象。

2、這首詩敘述評略得當。對此單獨進行分析,以免影響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這首詩的語言富有民歌特色,剛健明快,引導學生注意朗育和背誦。這首詩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重點】

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準備出征的急切,賓士征途的思親。

第一課時

1、由教學過的現代詩歌,引到將要教學的古代詩歌,引出《木蘭詩》(板書詩題)。

2、教師指出:《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後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讚之辭。它敘述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板書:木蘭)。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我們用不著追究。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見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3、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閱讀詩篇,理解詞義、句意、詩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導學生讀準上面加點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義:

① 機杼:zhù,織布梭子。

② 可汗:kèhán專用名詞。

③ 鞍韉:,馬鞍下的墊子。

④ 轡頭:pèi,僵繩。

⑤ 燕山:yān。

⑥ 胡騎:jì,戰馬。

⑦ 戎機:rǒng,軍事。

⑧ 朔氣:shuò,北方。

⑨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⑩ 著我舊時裳:zhuó,穿。

⑾ 傍地走:bàng,臨近,臨沂,此處引申為貼著。

5、教師範讀全詩。引導學生認識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⑴ 這首詩的開頭和結尾有怎樣的特點?

(開頭是一幅生動的畫面,用的是民歌中起興的手法;結尾讚美木蘭,用的是比喻)

⑵ 民歌中敘事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① 對偶,有“朔氣”兩句、“將軍”兩句。

② 排比,如“東市”一節“爺孃”一節;

③ 頂真(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⑶ 關於“互文”的解釋:

① “東市買駿馬”四句,意思是緊張地備辦鞍馬,突出木蘭的英雄形象,不是一個市場買一件可需之物。這是民歌敘事的特色,如果只說一處,則淡乎寡味,讀幾遍就能體味出來。

② “開我東閣門”兩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過去坐坐,不是開了東閣門而不進去,卻轉身跑到西閣的床上坐著。

③ “當窗”兩句,意思是當著窗子,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④ “將軍”兩句,前面已說過,無須重複。

學校教學設計4

一、分析教材(備教材)

備好課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備課,要常備課,常備常新的原因。正確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抓住重點

(1)國中化學知識點

根據中學化學《課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在《會考說明》中歸類非常詳細。

(2)知識點的作用

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核心內容具有後延續性,對後續的學習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點,有可能滲透在考點之中。

例如:原子的結構決定離子的形成,離子的形成決定化合價。

氧氣的化學性質決定分析物質化學性質的'方法,決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時藥品的取用原則。

2. 領悟教材的教學價值

挖掘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後續學習的影響,對學生認知結構、技能、思維培養等的作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並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學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所在,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學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種元素多種物質

本單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質,如碳的多種單質、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鈣等,一方面是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的多種單質,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等內容,反映了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相同兩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學觀念,加深了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的認識。

2.初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

通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比較,初步建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點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是結構特點的反映;物質的性質影響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出物質的一定性質等化學學科思想。

3.建立實驗室製取氣體思路

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是國中化學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能。二氧化碳製取的探究,是在氧氣製取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學會“對比”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思路,蘊含著“對比”這一科學方法的學習。如碳跟氧氣的反應,實驗條件不同,反應產物也不同。通過對照、比較,可以找出不同物質性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尋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質之間的必然聯絡;而發現特性是為了不同物質之間的區別,從而理解物質的鑑別方法以及不同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5.認識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工農業生產的聯絡

碳元素與人類關係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一氧化碳有損健康,二氧化碳對環境有影響等。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的問題做出價值判斷。

6.建立物質轉化觀

在此之前 ,學生通過學習氧氣O2知識,從化學角度認識某一具體物質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瞭解。本單元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的學習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種物質的學習邁進,幫助學生初步把握物質間的聯絡,找尋物質間的轉化規律初步建立物質的轉化觀。

例如: 在粗鹽中除去可溶性雜質的方法中作為選擇合適的藥品的依據。(鐵銅混合物除去鐵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學生學習本章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科觀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學生(備學生)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與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影響到對新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通過多種方式了借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什麼認識、已有認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什麼作用、新舊知識的邏輯關係如、;哪些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聯絡學生的知識經驗、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等,以便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

難點是指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內容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某些關節點。難點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部分學生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它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點,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優質材料。

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一般來說,難點的產生原因是:(1)由於知識本身抽象、複雜難易理解,(2)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屬於微觀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形成真實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等多而複雜,容易混淆不便記憶。

三、確定教學目標(對於學生是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那麼,教學目標對老師就是一個“導演”的方向,對於學生是學習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非常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這樣才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測量。

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既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由於每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代表著學習結果的不同型別,在注重教學目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教學目標間的平衡和側重。有的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啟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著重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應表述教師的教學行為或教師打算做什麼。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儘可能反映學習結果的型別和層次水平,應儘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目標。

例如:《原子的構成》

1、以湯姆森發現電子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原子內部的結構奧祕。

2、根據原子核外電子的能量及運動情況分析,推論出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3、根據鎂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情況分析,推論出不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結合的原因。

4、通過學習和反思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實驗驗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價值,通過對原子結構奧祕探究,認識到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體會到科學真理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的確定明確了 “為什麼”教和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著重解決“學什麼”和“如何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和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說,要搞好學科教學要完成兩個轉化:一是將各種教學資源(主要是課標和教材內容)整合、轉化為合理的學科知識邏輯,即教師要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二是將學科知識邏輯轉化為學生的認識邏輯,即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為此著重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

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主要解決“教什麼”、“先教什麼”、“後教什麼”等問題,這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學內容主線構建的三種策略

策略1:按照學科知識邏輯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化學教科書中的不少內容是按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構建內容體系的,如身邊的化學物質“氧氣”的學習,是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製法”這一線索組織起來的,它遵循的是化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在化學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也常常以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為主要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國中階段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概念等教學內容的組織。

但,作為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需要用到能與氧氣反應的物質,也是就發揮氧氣的化學性質,那麼我在平日教學中,先帶領學生認識氧氣的性質,當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化學性質,在選擇與氧氣反應的物質的過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確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學完《實驗室製取氧氣》後,學生初步建立了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思維方式,為了鞏固也為了應用展示。我接著引領學生學習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可謂一氣呵成,一節課高效率地完成本節的內容,既是對實驗室製取氣體的鞏固,也是對二氧化碳的製取的認識。通過學習,學生們不僅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針對異同,此過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學生體驗探究活動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學生感受和體驗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為主要線索,也是組織化學教學內容的一種形式。

例如在學習“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時,可按照“提出問題(酸和鹼之間會發生反應嗎),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能否反應)—得出結論(酸和鹼之間發生了什麼反應)—拓展應用(酸和鹼反應在實際中有什麼應用)的這一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這有利於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新的現象事實, 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體驗了探究過程。

策略3 以社會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或社會生產實際的問題等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和現象入手學習化學知識,並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使學生切身體會化學學習的重要價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質,以生活中的可樂雪碧為匯入。

燃燒和滅火,以學生的經驗為匯入。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探究。

2. 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創設是實施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化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如實驗、生活現象、圖片、史實、謎語、故事等進行教學。

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策略1:結合學生已有認識創設化學教學情境

例如:學習空氣之前,讓學生談談對空氣的認識,可以請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或生活現象說明空氣的存在。

策略2:聯絡實際問題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例如:通過介紹或視訊資料說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與生火、旺火、滅火有關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實驗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學教學要儘可能藉助實驗提供生動直觀的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質。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化學實驗可用於某一教學過程的不同教學階段,以充分發揮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實驗創設情景,製造認知衝突,引發新的思考;利用實驗呈現巨集觀現象,增進學生對微觀本質的理解;利用實驗揭示事物本質,澄清學生的模糊或錯誤認識等。

如:《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在學生實驗中,不僅實驗現象明顯,而且設計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驗證。

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對於實驗結論的分析,誤差的分析讓學生有了一個理性的分析依據。

3.教學問題的設計

合理有效的問題可以增強教學的啟發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教學問題的設計實施化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學活動設計需要進一步注意的問題

a 呼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b創設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

c 重視讓學生經歷思維過程

d 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結構化

e 注重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絡

古人云:學貴有疑。老師設計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問了讓學生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質疑的思維特點。

學校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遊”、“親吻”、“左衝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

2、引導學生隨作者進行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

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的感受。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預習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2、查閱有關昆蟲的資料,到大自然中去觀察一下你喜歡的小生物(小蟲、小動物)。

【教學過程】

【課時要點】

1、初讀課文,通過查字典、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

3、理清文章寫作脈絡。

一、匯入

1、同學們,在前面兩篇課文中,我們隨同作者一起進行了一次山中的遊歷,並且品味了一場山雨的美妙韻味。今天,我們大家來到森林裡,伴著作者奇異的想象,追隨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一次奇異的遊歷吧。

2、板書課題:草蟲的村落

3、釋題:“村落”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用“草蟲的村落”做題目?

(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課文中,作者賦予草蟲人的生活形態。第二個問題放到文章學完解答。草蟲的村落,其實無非就是草蟲居住的洞_,但在作者的眼裡,它和人類的生活天地沒有兩樣。表達了作者對草蟲的喜愛之情。)說明:

通過教師優美的言語,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他們心中對昆蟲世界充滿探索的嚮往。

二、初讀課文,理清寫作順序

(一)媒體出示自學要求

1、自學要求:

①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

②思考: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想想本文的主要內容。

(二)學生自學

(三)學生交流

1、詞語學習

靜謐親戚寒暄熙熙攘攘俏麗烘烤勤勉龐然大物音韻僻靜

親吻大街小巷行色匆匆

指名逐詞讀,指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

正形:熙熙攘攘大街小巷......

詞語解釋:

靜謐:安寧而平靜。

寒暄:見面時談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

行色匆匆:匆忙趕路的神態。

2、本文的主要內容

(主要寫“我”躺在田野裡,目光跟蹤著爬行的小蟲,作一次奇異的遊歷。)

3、理清文章脈絡

第一段(第一節)我又躺在田野裡,目光跟蹤著爬行的小蟲,作一次奇異的遊歷。

第二段(第二節~第九節)具體介紹我的目光在蟲蟲世界遊歷的所見所感。

第三段(第十節~第十一節)夕陽西下,我才醒來,心裡感到對草叢村落很依戀。說明: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瞭解課文大意。因為是六年級學生,所以生字詞不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來完成。首先要做到讀準字音,然後讓學生討論,解決詞義。

三、研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草蟲的村落”在哪兒?你在那裡看見了什麼?劃出有關語句。

2、交流反饋

①它們的村子散佈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裡,很多的黑甲蟲村民,熙熙攘攘地往來。

(草蟲的村落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個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過放大構成的。)

②空間在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隻小蟲,一隻生著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裡。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

作者是怎樣想象的?

(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豐富,他把一個草叢邊上有甲蟲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個“草蟲的村落”。)

③隨著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蟲的村落”裡看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