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貨幣與戰爭讀後感

校園 閱讀(1.74W)

在拜讀過宋先生的《貨幣戰爭》後,不經覺得這是一本驚世駭俗的小說,但如果作為學術著作來來,那麼宋先生的論述漏洞百出。

貨幣與戰爭讀後感

因此我希望以此文作為對宋先生貨幣戰爭的批判。

我的觀點可以概括為:1.金本位不應該也不可能被複闢,信用貨幣將會繼續存在;2.但信用貨幣的發展必須在嚴格限制下進行。

在展開論述之前,我希望現澄清一點:宋先生所說的國際銀行家家族的存在與否並不影響我以下的分析。原因很簡單:1.國際銀行家家族既然神祕,其存在的準確性不可以隨意肯定;2.即便其存在,由於國際銀行家的控制力無論在金本位,還是信用本位的貨幣制度基礎上都足以破壞整個金融秩序,因此我們可將其影響設為一個常量,在此基礎上分析金本位與信用本位的差別。

一.我的第一個觀點是:黃金(或白銀)的儲量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將從金本位的缺陷與信用本位的相應優勢兩方面來論證。

眾所周知,黃金和白銀作為貴金屬,其已探表明儲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類社會所創造和積累的財富數量和價格總量卻在不斷的擴張,無論這個價值總額現在是否已經超過金銀總量所能承擔的上限,但終有一天這個界限將被打破,到時如果沒有一個能夠不斷增長的貨幣量來與產量相對應,經濟將會徹底崩潰!

但是如果僅從數量角度來分析金銀本位的弊端,難免不足以服人,我的下一個證據將源自於經濟制度本身。可以先假設黃金儲量無限,但短期內開採量並不能迅速上漲,而且成本極高。這樣的話,如果實行金本位,在一定時期內,勢必造成金銀的高度升值,作為貨幣的金銀一旦升值,那麼還有什麼人願意放棄這種既可儲備,又可流通的“絕對財富”,來冒極大的風險,從事回報率並不一定能夠超過金銀升值幅度的投資呢?這也就是所謂的通貨緊縮,它對經濟的衝擊不會亞於通貨膨脹,從當前次貸危機的例項中就可見一斑。同時通貨緊縮也必將挑戰黃金作為貨幣,被賦予的幣值穩定的內在條件,難道只有貨幣貶值的才可以稱作幣值不穩,而貨幣升值就是很好的事情嗎,如果說通貨膨脹可以造成潛在的財富分配,那通貨緊縮將會造成社會大眾的普遍貧困,因為人們手中持有的黃金固然在一定時期內可作為絕對財富的象徵,具有不斷升高的購買力,但是如果這些購買力不能徐速變成實在的購買行為,那麼所有生產將會停止,屆時黃金的購買力可能也會也會逐漸被蠶食。由於黃金開採的技術限制、成本限制都遠高於信用貨幣的成本,因而開採黃金的必然要求其購買力水平帶到一定程度,黃金這種稀缺程度又勢必刺激了對黃金及霍金抵押貨幣的需求,制約經濟發展,而且這種機制在經濟衰退時期將使蕭條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衰退時間進一步延長,從而起到了另一種槓桿的作用,而且還是一種非中性的槓桿。這種黃金貨幣的內在機制即便在黃金儲量無限的假設下也是成立的,其成立原因就是高昂的開採成本和由此產生的稀缺性。其實我也看到宋先生在《貨幣戰爭》的結尾順便提到了他本人對中國的未來貨幣制度的構想,那種令人放心的金本位可能建立嗎?不能!那麼原因呢?

依我看來,要探求著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就必須知曉金是如何確立絕對財富的地位的呢?信用,金的地位依舊是靠信用確立的,只不過信用通過金這種形式表現出來,會多少有些特殊,但僅絕非貨幣之王,信用才是!馬克思在其資本論第一卷就介紹了貨幣的發展史,金之所以確立貨幣的正統地位,是因為所有人都認可金作為交易的媒介,進而獲取了財富的代表著一美稱,而其本質與其前任,各種商品無異,這種貨幣的本質是建立在普遍認可的基礎上,這就是一種集體信用的'表現形式,而之所以選擇黃金這種形式,只是在於其自身的種種特性,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黃金貨幣能夠保持幣值穩定,他的供給量不會快速增長,不會造成嚴重通脹,而這其中就有一個潛臺詞——各種產品的產量也不會過快的增長,那麼反觀現在。這個潛臺詞所要求的前提已經不復存在,那麼黃金如何來凝聚整個經濟社會的信用呢?顯然,黃金已不合時宜,貨幣需要新的載體,於是貨幣所要求的信用找到了債務這一新形勢。但歸根結底,貨幣的信用本質沒有改變,人們之所以認為債務貨幣極其容易造成通貨膨脹,是因為現行貨幣是有央行憑藉各種發行並由各國法律賦予信用的,因此它是掌握在當政者的手中,而金貨幣的創造是掌握在自然的手中並有全人類賦予信用的。讓我回到原先的話題上,中國單一實行金本位不能成功的原因。原先的金本位之所以成立正如我剛才所講,是全人類認可授信的結果,而如今世界範圍內的美元本位的確立也是全人類認可授信的結果,任何一個主流國家如果不承認基於金的中國元作為世界貨幣,那麼即便有金作為支撐,中國元本位制度也不可能在全世界確立,而且如果反對國的經濟實力足以在世界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中激起波瀾的話,那麼中國只可能在本國及周邊地區確立金本位,而欲擴張則決不可能。宋先生不考察金貨幣的由來就妄下評論,頗有偏離實際之嫌!

以上我們從金本位的固有的缺陷以及金貨幣的實質兩方面論述了金本位不可能復辟的原因,下面我們可以來對應的具體考察信用本位的優勢。

信用本位可以解決貨幣供給量不足對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這等於給了經濟體更多的選擇,而且信用貨幣的低成本極大的釋放了被凝固在黃金開採上的經濟資源。我絕不否認:在信用本位下通貨緊縮的風險並未消除,同時增大了通脹風險。但是信用本位起碼取出掉了金本位制套在經濟發展頭上的最高限額,而且信用本位與金本位同根同源,其之所以令通脹膨脹不斷出現、甚至愈演愈烈,只是具體操作上的問題,而非本質上的錯誤,如果不然,復辟金本位也毫無用處。

在此,宋先生在不斷的妖魔化信用貨幣,具體手段是不斷強調債務的膨脹和通脹的迅速攀升,我想有必要對具體來對這兩點進行澄清。

首先是債務擴張,的確放棄了金本位的美國其債務在飛速擴張,原因是貨幣的絕大部分是以美國國債為支撐的,而且國債是需要支付有利息的,這部分利息需要以稅收來償還,稅收與利息的差額就已發新債來將舊債延期的方式進行支付,這的確會造就一個永遠也無法還清債務,但以此就來說明嚴重增迦納稅人的負擔,未免太過子虛烏有。相反,我倒認為這種債務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普通納稅人的收入,原因也很簡單,在稅率不變的前提下,如果普通納稅人持有的國債越多,其利息收入就越高,那麼比起不持有國債而情況,其收入是多了還是少了。這是由於相當一部分國債並非發給中央銀行作為發行貨幣的抵押物,而是作為優化資金配置的工具流到納稅人手中,因此納稅人即使債務的承擔者,也是自身的債權人,而且通過這種債權人身份收回了自己所繳納的一部分稅款,反倒變相減輕稅負,這有如何用宋先生的理論來解釋呢?的確,對外債務和對央行的債務(前提是央行必須是私有的,但這並不確定)可以說是增加了美國民眾的債務負擔,但這種負擔是起到的是正效應還是否效應。

從實際情況來看,的確是負效應大於正效應,但這也是具體操作的結果,而非制度本身之過。儘管如此,宋先生在貨幣戰爭一書中所形容的美國債務積累的過程實在過激,雖不知道它的具體一圖為何。信用貨幣的確是以債務無抵押的,但並非債務增量的與貨幣增量,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中央銀行掌握貨幣發行權,因此只有經過中央銀行購買或由中央銀行貼現的債券才能轉化為貨幣,而且中央銀行能夠購買或貼現的債券也不是全部債券,此外,如果國家通過發新債來延期舊債的行為也只是債務的轉化,而非創造新的債務,所以那種任何被創造出的債務都會被貨幣化的觀點必然是錯誤的!在這裡我想澄清一個觀點,宋先生說的不錯,現代經濟離不開債務、離不開信用,但信用、債務並不應被妖魔化,從一個微觀的個體來看,的確,他可以不欠債,但是從整個巨集觀經濟來看,它不可能不欠債,起碼光是銀行就做不到,因為居民儲蓄就是債務。我們從實際中也不難發現,債務並非如我們印象中那樣恐怖,而且因為現代信用經濟的體制已經規定了一套較為完備的信用體系,在此基礎上的債務往來是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如果一份永遠也還不清的債務是一份永遠都能償還的債務,那麼未來人們自然可以放心的把錢貸出,因為他們希望的是未來的收益,而不是現在的貨幣!按照宋先生的說法恢復金本位制度的話,那麼現代銀行系統也就不需要了,而且也不可能被需要,因為現代銀行制度時刻創造著借貸。而且讓我們來看看銀行所吸納的儲蓄:截至2007年末,中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172534億元。接近18萬億人民幣的儲蓄存款,其利息數額也比是一筆天文數字,那麼銀行以何償付呢?憑的是貸款利息或更多的人的儲蓄,而貸款利息來自於經濟增長、他人儲蓄則相當於借新債償舊債,這與國債的操作方式如此相似,或者說根本就是同根同源——信用基礎,那麼如果想要廢黜債務貨幣,是否也應該廢黜一切信用制度呢?這種工作僅憑金本位根本無法實現,因為金本位充其量只能使貨幣找到金作基礎,但貨幣的借貸行為永遠不可能終止,那麼即便金能夠與信用“脫鉤”、但經濟的發展有如何擺脫信用呢?況且金本身就是信用的載體。

在讓我們來看通貨膨脹,我首先肯定,通貨膨脹的確具有財富的分配作用,但是這種財富分配作用真的降低了多數人的生活質量,從而是社會矛盾愈加激化了嗎?答案應該不一定。的確就固定收入群體而言,通貨膨脹的確剝奪了他們的財富,但是固定收入階層其收入一定就固定嗎,難道他沒有參與各種投資或投機嗎,而且在當今這個投資金融資產成為家庭儲蓄的重要手段的時代,有幾個擁有儲蓄的家庭不是資產通貨膨脹的受益者呢?如果不理清通貨膨脹的受益者就妄斷通貨膨脹的分配效應剝奪了人民財富,實在難與實際相符?這裡宋先生翻了和剛才分析國債負擔是犯了同樣的錯誤!而且通貨膨脹還具有生產效應,即促進了生產的擴張和實際財富的積累,只是正面的作用,宋先生在其分析中豈能拒而不談呢?當然通貨膨脹對整個經濟金融體系有著致命的殺傷力,這點後面還會提到!

在以上論述中,我已說明了債務擴張和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並非一無是處,在一定限度內,對經濟發展有益,那麼現在我就來闡述經濟系統應如何保留這些益處:第一.國債的發行應以促進經濟經濟增長為目的,應該以是否有財富積累(即GDP總量與增速)與債務本利總量和增速相對應為衡量標準;第二.貨幣供給總量應符合市場交易需求,同時為了保證貨幣流向符合經濟發展需要,應該對不同的市場設定邊界!這兩點原則如果能被有效貫徹,即便國家債務龐大到永遠無法還清,即便信用貨幣多到到令我們瞠目結舌,但這都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是有益的結果!

二.在有了衡量債務和貨幣數量的標準這一基礎後,我可以以次貸危機為例來完成此篇文章的第二個論點的論述——信用貨幣應該在強烈的限制下發展。

次貸危機對信用本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因為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信用過度膨脹、以及由此引發的資產通貨膨脹。這也構成了那些金本位支持者打擊現代信用經濟的的強有力武器。但我認為,次貸危機是現代信用經濟完成轉型的千載良機,而非發展盡頭!

首先,來看一下次貸危機影響如此之大的原因,正如《貨幣戰爭》附錄部分所述,各種資產抵押債券從橫向(同類債券不斷增大)和縱向(各種證券層層打包)兩方面迅速擴張,隨之而來的是信用無節制膨脹,並且整個金融市場中不同風險偏好型別的參與者被日益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通過商業銀行體系和房地產市場與實體經濟實現互聯,再以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繫結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這種緊密的關係網也成就了利益與風險的傳導機制,市場繁榮期,個參與者通過這套機制分享高額回報,而如今則共同承擔鉅額損失,可見損失和利益均不產生於這層關係網,而是來自其源頭——信用的擴張!但是需要著重說明的是,這種信用擴張並非產自信用制度本身,而是來自信用制度的使用者。說的更明確一點:網路金融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的爆發式美國經濟瀕於衰退,信用制度在此時顯示了其強大的威力,美國人將信用貨幣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設立在房地產業,並由此將強勁的的需求擴散到其他行業,不可否認,房地產業強大的輻射能力很快將美國經濟帶上快車道。截至此時,信用制度都還在發揮積極作用,但當人們開始進一步追逐貨幣利益的時侯也開始扭曲信用制度。顧名思義,信用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的,這就需要對信用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並確立一個合理的衡量標準,不符合標準的主體是不具有信用的,這些標準構成了信用經濟的一部分邊界,一旦越過信用經濟將會逐步喪失其根基,當美國投行們把金融巨人的一般身體都已除了信用邊界,那麼這已經不再是信用經濟所統轄的範疇了,其爆發危機是必然的,因為至今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那些不具備信用的市場主體可以很好地履行還款義務!

信用制度是否會將經濟自發的推出信用邊界呢?我的答案是,現行信用制度會,但完善的信用制度不會。這需要再來仔細看看到底是何種因素導致投行們捨身踏出信用邊界的呢?資產通貨膨脹。沒錯,房價的持續上漲,而且無下降趨勢,造就了本無信用的人具備的很高的信用,而在由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地方,通貨膨脹不可避免,這與信用制度並無直接聯絡,之所以信用制度與通貨膨脹聯袂為我們送上了這一場百年不遇的大危機,那是因為信用制度的另一側邊界被通貨膨脹所掩蓋了,人們本就不清晰這另一側邊界的具體位置,再加上資產通貨膨脹的猛烈沖洗,無論當政者還是銀行家都忘記了這條邊界的存在,慢慢的通貨膨脹也徹底腐蝕掉了信用制度的這一側邊界!在前面我曾談論到通貨膨脹的好處,而此處正好補充了通貨膨脹的危害!

那麼通貨膨脹的這種危害真的出金本位之外無其他方法可以消除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前所述,信用制度的邊界不是由通貨膨脹決定的,而是制度內在決定的,通貨膨脹只是混淆了邊界,要想遏制通貨膨脹的信用邊界的蠶食,就必須以政治權力和法律等最堅固的“材料”來修築這條邊界,即在建立金融制度時,必須分清實體經濟與金融的主次關係,並以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和財富的真實積累為原則,實際做法我在第一部分結束也就是我在第一部分論述結尾處所陳述的那兩點!

三.在即將結束本文之時,我想在對之前的論述做一個總結,由於金本位是信用本位的一種特殊形式,而且具備期一般形式所不具有的更強的約束條件,所以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經濟的發展同時穩定了物價,但其限制條件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已形成嚴重的約束線,所以不再適用,而現行的一般形式的信用本位可以解決金本位對經濟的制約作用,但如果不能以法律獲國家權力的形式明確其內在要求所構築的信用邊界,那麼通貨膨脹將持續地、猛烈地蠶食這一系列邊界,並最終摧毀經濟發展成果。因此我們既不能回到落後的金本位,也不能奔向無疑延續的超信用本位,我們所需要的應該是一種被嚴格限制的信用本位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人們可以充分利用信用增廣和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促進經濟發展和實際財富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