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臺北人》讀後感(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5.18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臺北人》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臺北人》讀後感(通用10篇)

《臺北人》讀後感 1

十四篇短篇各有特色,最後的書評也是亮點。書評說得夠好了,我就不多說了,只聊聊個人感受吧。

這應該是我讀過的第二本白先勇的書,作者本人的經歷已經足夠傳奇了,高階將領家的孩子變成了文學家,有那麼點賈寶玉的味道。不負責任地瞎猜一把,這莫非是他對紅樓夢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沒讀過他對紅樓夢的註解,但是短篇裡有很多紅樓的影子是真的,一讀就知道這是個紅樓粉,有很多致敬之處也是真的。

也許是和作者的個人經歷有關,這本書裡總有著看破一切的悲憫味道在內,正如紅樓最後的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書裡的名利皆是虛妄,眾人也不過是被命運安排的戲子,你方唱罷我登場。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書中諸位臺北人,和大陸有關的回憶卻正如美好的青春,令人懷念卻無法留住。也算是文學作品中的經典題材了。

人的一生,應該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人定勝天往往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情況,是被命運或大勢按在地上摩擦。既然未來註定是不可知的,能做的也就是活在當下了吧。過去再美好也只能是回憶,不用徹底割裂,卻也不用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帶著這些回憶,依然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勇士。

這些短篇,最驚豔之處,個人覺得便是寥寥數語中可以窺見過往種種的`一個小片段,從而激發讀者的想象。

心性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文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同是紅樓粉,白先勇和張愛玲寫的書,就是截然不同的味道,怪有意思的。

好想讀英文版啊,羨慕在文學領域工作的諸位,能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文學,實在是幸事一樁。

《臺北人》讀後感 2

要讀臺北人了。

這書名,真不夠吸引人!白先勇?這作家倒是耳聞過,他寫的《孽子》還曾紅上電視節目呢。

翻開國文老師下達的閱讀命令,頭個見的詩句並不陌生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國文學真夠神奇夠偉大的了,幾個字,如此美麗,如此悽涼,讓我略微猜中整本書的底細。書的頭篇《永遠的伊雪豔》挺吸引人,但直到結束,我還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為其倏然劃下休止符而感錯愕,只覺內文似乎暗暗隱藏些許諷刺和悲傷。白先勇鎖住一個主題人物,從其周圍脈絡而下的鋪陳,像是他在本書中大略不變的筆法,而這些文章之寶,或許只需覽過一遍,也或許得多加品嚐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後來我漸漸懂了,塬來這整本,真的全繫著《臺北人》,經過華麗的、滄桑的、波折的、熱血奔騰的,而或,從哪來、從哪走的,一本書,道盡了各個走向臺北、歸回臺北、留駐臺北、離開臺北的.臺北人,與各個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這座牽引著一系列故事的臺北之都,或許,更可稱其為一把時間之鑰,因為,它聯絡著“今”與“昔”,環繞著多少過去,令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歷經多少波動轉折,而“再度”或者“嶄新”呈現的千萬面貌,又管它是優美,或者悲楚的呢?

或許,我還不夠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這些手法,所要表達他內心中真正所想傳送的訊息及情感,因為我總認為,沒有真正遇過,怎可能理解。也或許,在讀過之後,我的所學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與書中塬文毫無關聯,但是,仍深加感謝《臺北人》給予我的那份“獲得感”

《臺北人》讀後感 3

在還沒有讀完《臺北人》的時候,我就想把這本書吼著對周圍的人說,快看看這本書。現在仍然這樣想,像個祥林嫂一樣,兜售這本書一樣。本書作者白先勇,裡面是一個個短篇小說,每篇刻畫一個人物,講述一段過往。

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合集,在我來說,失敗之處是在最後的最後加入了一篇別人的讀後感和分析,典型的學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歡的。所以,看這本書,或者看任何書之前,不要去看別人的.評價,不要去看別人的分析,我喜歡自己去感受,也許你看完還是讀不懂,但終究有一天,某一個瞬間,書中的一些情節,一句話會給予你一個解釋,也許,這解釋並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傳達作者的初衷,偉大之處也正在於給予每個人不同的養分。

我個人始終倔強的覺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來的東西,興許並不是作者的初衷,一個故事,分析出來各種目的,各種隱喻,其實也許作者就是單單純純的想說個故事罷了。所以,如果你讀到個故事,但沒有感受到深處的震撼,那並沒有什麼干係,我們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況,也許剛巧,作者就是告訴了你這麼個故事,至於你的所得,誰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體裡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呢?

實在不想把它寫成一篇我所討厭的分析性讀後感,也是因為沒那個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傳達的東西,所以就單純的覺得很震撼,然後真誠的推薦個周圍的人。讓每個人自己去認識,結識,書中一個個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樣的各色人等。

《臺北人》讀後感 4

這幾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讀2篇《臺北人》,書中一共涵14個短篇,作者白先勇。書裡講的全部都是身在臺北的大陸人,估計也是經常在綜藝節目裡聽到明星口中的那個“眷村”裡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歡看灣灣作家寫的東西,文筆總是覺得更加細膩、柔軟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讀完總是有一股意猶未盡的感覺,並伴隨著淡淡的憂傷和優雅。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鬧市中一個純淨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

我發現在睡前讀《臺北人》實在是很不明智的,14個短篇裡的14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身處大時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態。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遠的尹雪豔》,清高冷漠,貌似永遠不老,腦海中立刻浮現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紅脣搖曳在上海百樂門微微一笑的尹雪豔;桂林遷去臺北的盧先生,明明心有所屬,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陸的夢中情人,卻落得晚節不保、一生淒涼;《遊園驚夢》中錢夫人身處鬧熱的筵席,卻心在前塵往事的回憶當中,時代的衝擊令人不禁唏噓過去的舊時光,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是世間最無可奈何的悲涼。

某人跟我說白先勇是男同性戀(這本書也是他介紹我看的.),我說怪不得呢,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如此細膩地描繪一座城市的滿腹心事,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將各種女性描寫得更勝幾分、粗細有致呢。總覺得他是喜歡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對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憐惜,但是卻無一例外,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個懷舊的人,從這本書裡看到了白先勇對舊時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現實,右手回憶,就這樣在觥籌交錯的光線表面下,沉湎於過去而不可自拔。

《臺北人》讀後感 5

臺北,常常覺得像海市蜃樓一樣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覺得熟悉,卻並沒有真正的接近過。

中學的時候,很流行劉墉、吳淡如之類的臺灣作家,著實也看了一段時間的心靈雞湯。慢慢長大後,就覺得似乎臺灣作家的路線不是我喜歡的型別。《臺北人》這部小說,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過,對於蔡康永的文學選擇,我此時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後來,在一次網路購書的過程中,為了湊金額,就把在購書單中存了很久的這本書加了進去。

看了第一個小故事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幾筆,卻常常讓人有“進入”的感覺。從國共,抗日的戰爭時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時代。有像蔡康永那樣的富家子弟,也有類似於王偉忠那樣的眷村孩子。那兩三代飄零的人兒。我,並無法品出其中況味。只是常常,從書中,讀出那麼一絲絲的悵然,一絲絲的憂愁,一絲絲的淒涼。

不瞭解白先勇,亦不瞭解臺北人,更不瞭解那一段沒有經歷和感受過的.歷史。但是,白先勇的這本《臺北人》,就光從文學的方向來看,在近現代中國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評不論,不褒不貶,一切都只是陳述,功過是非自有公論。在這個所謂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臺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薦給在努力生活著的人們。

活著,真好。

《臺北人》讀後感 6

啊!這個作者!白先勇!好吧,我不陌生。因為紅樓夢,對這個名字也很熟悉。原諒我的無知,看完這本書的前幾個故事,我還是忍不住查了查他的性別,是男是女,我一直認為是男,結果居然真是男,居然不是女。我這個疑問也是讓我醉了。

疑問的來由,就是有好幾個短篇以女性為主角,無論是行為服飾,習慣氣質,還是心理活動,無不細膩的令人讚歎。我看我自己也無外乎是長頭髮,小眼睛,長胳膊,長腿,黃黃的皮。作為一個資深的臉盲、人盲者,每當看到描述人物的筆觸總是忍不住細細的在心裡勾勒那樣一個人物,作者筆下的人物,在我思想中很飽滿。

十四部短篇小說,不長,但很耐想。就像播放話劇一樣,幕起,某一個場景,開始表演,然後幕落,然後幕再起,換了場景,換了人物,但依然能察覺到熟悉的統一感。他鄉遇故知,本是一件溫暖人心的事情,但書中的.這些人物聚在一起,卻怎麼也抹不去深深的悲涼感。曾經天南海北,曾經各行各業,一朝淪為臺北客。曾經的繁華榮耀,曾經的權勢地位,曾經的舉足輕重,曾經的貌美如花,曾經的羞澀清純,曾經濃濃的鄉情,都在這個異地發酵出了不同的味道。就像陳年的葡萄酒,無論製作之初多麼甜如蜜,在時間裡都能夠品出苦澀的底蘊。

以前我不喜歡短篇,總覺得沒頭沒尾,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現在我卻能夠為之著迷,究其原因,以前我喜歡跟著作者,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如今我更喜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想去想。所以看書的喜好是漸變的,怪不得人家說三十歲之前把平庸的書看完吧,因為過了三十歲,你就不想看了。雖然我還沒看完,我還想看,但興趣已然大減,而且有些型別的書已經不打算看了,不想讓思想那麼沉醉在某一個美麗的泡泡,接受醒來的破碎。

有些書越看味道越淡,有些書越看味道越濃。書韻的厚重與我們的底蘊是相稱的。

《臺北人》讀後感 7

之前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上“臺灣文學”這門課的時候,開始對白先勇有了一定的瞭解,風雲人物白崇禧的兒子,一位作家。後來在誠品書店購了《臺北人》,寒假在家讀完了。

本書中包含十幾個獨立的故事,其主人公有昔日當紅舞女,有昔日大官邸的副官和奶媽。他們看似各不相關,卻有著相同的`心理歷程——今非昔比。

從中可以體會到那一代人從大陸退居臺灣初期的種種變故和不如意心境。實在令人慨嘆。

加之印刷乃繁體豎排,讀起來其味更濃。

《臺北人》讀後感 8

前幾天,隨意整理書櫃,無意間瞥見了媽媽推薦的《臺北人》。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櫃多年,我卻始終不曾翻動過。直到看了老師的書單,發現上有這本書,才打算一探其究竟。其實,以前有很多機緣讓我去翻動她,但我都刻意和她擦肩而過,因為它的書名。我一直認為《臺北人》是寫給臺北人的小說,書中描述的是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故事,與我何關?但事實證明我錯了,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民國初年人們的故事,只不過作者把地點放在臺北。

臺北人一書的故事發生於一個複雜的歷史時空當中。當時正值國共內戰,由於大陸淪陷,許多人隨著當時的政府來到臺灣這小島。他們可能來自桂林(花橋榮記中的老闆娘),可能來自上海(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裡的金兆麗)可能來自南京(一把青中的師孃)也可能來自其他不同的角落;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從年邁挺拔的儒將樸公(梁父吟)到煺休佝僂的女僕順恩嫂(思舊賦),從上流社會的錢夫人(遊園驚夢)到下層社會的總司令(孤戀花);有社交名媛尹雪艷(永遠的尹雪艷);有煺伍軍人賴鳴(歲除);有幫傭工人王雄(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有知識份子餘教授(冬夜)……他們都有過一段難忘的過去,或繁華、或引以為傲,但這一切的美好都在內戰的蹂躪下化作灰煙,取而代之的則是一段沉重的、斬不斷的往事。他們揹負著這些「重負」被迫來到臺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失落、惆悵。在現實生活上,他們受過去影響,有的甚至沉浸其中而無法自拔,他們不斷在回憶過去,期望能尋回一點美好,但今昔的強烈對比反而是一大諷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蓄意放在本書之前的<烏衣巷>無異是最好的註解。

雖然作者沒有在小說中揭露什麼一鳴驚人的社會現象,反而是以一種不緊不慢的描寫方式細細刻畫每一個人物、描寫種種人生百態。他娓娓道來這一切,從容不迫,但在讀完每一篇章後每每使我神傷。我為(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裡王雄之死感到難過,他是那麼忠厚老實、勤勉努力,然而,卻因為他長的醜而被嫌棄;我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裡的金兆麗感到惋惜,做了一輩子出風頭的舞女,倒頭來到底什麼也不剩,就連最真切的「情」也犧牲了;我為(梁父吟)中的樸公感到感慨,雖然白先勇描寫他「身材碩大,走動起來,胸前銀髥,臨風飄然……臉上的神色卻是十分的莊凝。」,使我們看到樸公凜然的威嚴,但事實上他是脫離現實的。

即便已讀完這本書,我還是很難把那時的`臺北、那時的生活與現在的臺北做連結。塬來無論再怎麼繁華的城市,也會有一段昏暗的過去,《臺北人》中的臺北就是,它讓我覺得滄涼、頹靡,就像一個已經窮途末路的舞女,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悽豔之美。

白先勇的《臺北人》中所描寫的是國共內戰時期的人們以及他們的故事。這已超乎地域的限制,他所描述的既非臺北,亦非中國大陸的故事,而是在這個時空下,這些征戰時代的人們的故事。作者異乎常人的成就,也就在於他所傳承的不僅僅是這十幾則故事,更是整個時代吧!他們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走入歷史也走出歷史……

《臺北人》讀後感 9

看完白先勇的《臺北人》就想起章詒和,有點找對位的意思。這本雖叫臺北人其實整本都是講外省人,即國民黨去臺灣那些軍人,眷屬和相關人員等等,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心心念念“回”大陸,和臺灣當地人沒什麼關係,感覺書名叫外省人似乎更貼切。

章詒和這本里人物都和反右有關,文革坐牢的,鬥死的,從人間消失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官一代。

兩本內容都很慘淡,《臺北人》雖然中間也有對大段下層人的描寫,甚至有幾篇就是寫女僕男僕等,但依然濃濃的上層階級味道,這是天生就帶有的軍,官二代的因子,從小接觸的就是錦衣玉食花紅柳綠,而章議和《往事並不如煙》裡她父輩那批人洋氣萬分,民盟原佬那些人哪個不是私貨滿滿人又風流倜儻,光一個張伯駒的藏品就能讓鑑寶節目羞愧的死去360次還不止。

章從小生活就是親王府的派頭,和袁世凱家族,康有為家族都來往頻頻。書裡就算寫落難,都一股子酸的不能再酸的:某~~你們欠我們的,你們這群SB(她確實能這樣罵如果看過書能想象)。

白先勇的文字儒雅細膩,就連悲情都很隱忍,淡淡的,寫女人又寫的'極好(尹雪豔,金大班,朱青)。就好似男同中的O,有時比女性更會發嗲浪語眉眼勾人。白先生也確實是男同中的O,我以為這是好事,他細膩的落在實處。

而章議和剛好相反,文字呼呼冒著熱氣,像男人,似乎那常年監獄生活潛移默化融進筆墨,而不止是銘刻入血肉,她要“賠償”,哪怕她嘴上說不需要賠償時。可她有什麼錯!她耍大小姐脾氣怎麼就不可以,她有這個資本和底氣。

兩位高官後代,一個臺灣一個大陸,一個去美,一個關監獄。一個“娘”,一個“男人婆”。一個“有家不能回”,一個“家已非昔日”。這種錯位般的對應,只嘆多少亭臺泯於歷史煙花裡。

最後從文學上,從藝術上,白先勇的《臺北人》寫的非常好,章議和的《往事並不如煙》算是對歷史人物的追思成分更多,應該不在文學和藝術考量內。

《臺北人》讀後感 10

在大家都交了作業的當天,我這膽怯症加拖延症患者意識到必須交作業了。早就讀完了《臺北人》,無奈語言匱乏,不知如何下筆。

對於白先勇先生,我之前瞭解甚少,除了知道他對《紅樓夢》頗有研究以及是名將白崇禧之子之外,其他一無所知。拜讀完《臺北人》,首先能感受到白先勇先生是一位極其重情重義之人,有著強烈的情感的寫作者,才會有如此深情厚誼的故事。“紀念先父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白先勇在扉頁如是說。故事裡的人物在時代裹挾中前行,都經歷了時代變遷,大起大落,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段物是人非的曲折。也許是陰陽兩隔,也許是兩岸相隔,也許是得失落差……個性鮮明的人物在一個個故事裡的境遇與情感的變化著……從故事裡,看到了那段歷史背景下的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地位人物的悲喜。

白先勇的每個故事裡都有主人公今非昔比的惆悵,並且善於抓住女性的心理活動,有著《紅樓夢》裡的語言風格,細膩婉轉,比如《遊園驚夢》裡的錢夫人,錢夫人坐計程車到竇公館,聞到桂花的香氣,看到竇公館裡的奢華,見到昔日姐妹的穿戴,包括多次描寫蔣碧月那一雙戴滿了扭花金鐲子叮噹作響,無時無刻不撞擊著錢夫人的尊嚴。一邊赴宴,一邊回憶曾經的自己,現實與往昔交錯,彷彿真的是《遊園驚夢》,亦真亦幻,沉浸其中,不願醒來。從前出手闊綽的錢夫人為竇夫人辦過生日宴,到穿著舊料子做的過時長旗袍赴宴;從前嫁給了將軍做夫人的風光,到如今只能蝸居臺灣南部的淒涼;從前大家讚賞的女梅蘭芳到如今嗓子不能唱了,錢夫人的這一場遊園驚夢,徹底的黯然神傷。《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金大班在夜巴黎的最後一夜,回顧了自己前半生的得意與失意,自己的命運與生命中幾個男人息息相關,對於用盡情義的月如卻不能託付,到年過半百隻能選擇一個老頭,心有不甘也只能如此,接受現實。

白先勇先生塑造的角色,各型各色,她們的命運永遠與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緊密相連,尤其是女性的命運,跌宕起伏,為了生存,堅忍堅韌。《永遠的尹雪豔》裡,尹雪豔不動聲色便俘獲了男人的心,活得如魚得水,被女人們稱作妖孽,但男人們前赴後繼的勇往直前,這是其他女人嫉妒不來的本事。尹雪豔永遠不老又永遠迷人,還是資深的心理學家以及高階牌室的CEO,這是白先勇筆下女神般的`存在。《一把青》裡朱青由從前的怯態痴心到後來的愛吃“童子雞”,由聽到丈夫死訊便要隨他而去到料理完後事就可以談笑打牌哼唱。戰爭與時代造就了朱青可以強大到不動聲色的痛徹心扉。白先勇先生的字裡行間裡充滿了對女性命運的同情,用情至深,讀來頗受感動。

《臺北人》故事裡,永遠都有麻將牌,這是那個時代各個階層必不可少的社交娛樂必需品。它是《永遠的尹雪豔》裡尹雪豔的財富來源,還是《冬夜》裡餘太太不回家的理由,也是《一把青》裡治癒空虛的良藥……無論是南京還是臺北,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棋牌不能停。那個時代的麻將桌是不是與現代年輕人組隊玩電子遊戲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