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校園 閱讀(3.18W)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1

哈姆雷特有一句經典臺詞,“活著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這句話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有具體而形象的表現。這部電影的主要角色是李·錢德勒,次要角色是他的哥哥喬·錢德勒、侄子帕特里克。

電影是從李·錢德勒為客戶捅馬桶開始的。他在波士頓做著極其普通而辛苦的工作,他是水管工,也是電工,還是維修工,清潔工,他一邊受著老闆的壓榨,拿著微薄的工資;一邊還受著客戶的騷擾和投訴。看樣子,他不必忍耐。面對客戶示好,他無動於衷;針對客戶投訴,他也不反抗。他面無表情,彷彿行屍走肉般做著單調的事兒。

李·錢德勒的生命困境是什麼呢?是死亡還是活著的問題。他早就想死了,當他明白因他的疏忽而致使家裡起火,三個孩子葬身火海的時候。他沒能死,他的哥哥喬很用心地待他。但他的心早就碎了,彷彿一個美麗的花瓶,被自己親手摔得粉碎。人活在世上,但心早就支離破碎。他成了一個沒有溫度的人,一個不會笑的人,一個只想動手打架自我折磨和自我摧殘的人。他在活著的泥潭中掙扎,不是想怎麼活得更好,而是怎麼活得更壞。彷彿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罪孽小些。

電影中李這個人物,沒有外在的矛盾,也沒有對立的人物。所有的矛盾和對立,都來自李自身。喬也有生命困境,他的生命困境就是活著。心臟病可能會隨時要了他的命,所以活著就成了他最大的困境。他要讓自己的生命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所以他要救贖他的弟弟—李。李要逃離傷心的曼徹斯特,告別的時候,喬一定要讓帕特里克跟叔叔李說再見。這是尊重,更是愛與責任的傳遞。並且叮囑李,要及時打電話,不然他會報警的。喬還帶著帕特里克到李在波士頓的房間裡,為李添置了代表舒適地活著的沙發。喬還是猝死了。但他早就擬好了拯救弟弟李的方案,那就是把兒子帕特里克的監護權交給弟弟。讓這份責任成為李能繼續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現在該說說帕特里克的生命困境了。16歲的少年,父親突然死亡,母親不知去向,自己的監護權給了一個不想接受的叔叔。他的生命困境該是怎麼活著的問題。為了表現這種拼命想活著的願望,導演讓這個男孩兒去和兩個女孩兒廝混,討好叔叔和女孩兒的媽媽,去樂隊嘶吼,在冰球場跟人打架,設法修好船隻等。這些都是帕特里克沒有安全感,無法安排自己命運的表現。人生困境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李還是要離開曼徹斯特到波士頓去做最底層的工作。喬送給李的“監護人”的這個救命稻草沒能發揮大作用。

但導演還是給了那麼一點點曙光。李告訴帕特里克,他要租兩間房,還要添置沙發,等著帕特里克來住。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2

男主角是個普通的清潔工管道工,周圍的親戚朋友也全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普通人,出事了的哥哥,酗酒的嫂子,正處青春期的侄子...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奇怪的是高明的導演不知用的什麼法子把這段普通人的生活演繹的引人入勝,讓我不知不覺地陷進去,陷進去,一次又一次淚流滿面。

看過電影的人會說,怎麼會是大多數人的正常生活呢?有幾個人經歷過男主經歷的那場火災,因此失去三個可愛的孩子,因此婚姻也隨同破碎,心也都碎了。並且這場火災是由男主自己無意失誤所造成的。一個讓人心碎的事件。這是這個故事的震源。我是認為故事為突顯所要表達的內涵,才使震源更具有衝擊力。

從此,男主就同悲傷如影相隨。過去的回憶時時侵入到他的生活,佔領他的情緒,他自閉冷漠麻木,一次次失控抓狂自虐。但同時他又得在生活中去處理各種各樣的事,他邊受著悲傷的折磨邊揹負起生活中的責任。但也就是在處理生活的這些瑣事雜事的過程,時間,慢慢使他迴歸到正常的生活中。在故事的結尾,風和日麗裡,搖擺的船上,男主享受著和煦的海風,臉上終於有了笑容。這就是生活,有傷害也有回饋。

故事中,男主麻木地向警察敘述完事件的經過後,突然拔起警察的配槍衝自己的腦袋扳機時,我流淚了。當已經走出來的男主的前妻試圖寬慰他,她說,她知道,她和他一樣心都碎了,我流淚了;當他侄兒不理解男主又一次在酒吧尋茲鬧事被打的鼻青臉腫,而後在他叔房間突然看到那三個孩子的照片楞在那裡時,我流淚了。誰的生活沒有不如意?誰的生活沒經歷過小震源,多少人在深夜獨自飲泣,然後太陽升起後依然笑容燦爛,多少人一邊流淚一邊在雨中奔跑,多少人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又努力地活著,佳緣上的朋友們哪個不是背後獨自舔著傷口然後以堅強的笑容面對世人,只要我們沒被炸死,我們還得爬起來繼續生活,《至暗時刻》結尾處有一句溫斯頓.丘吉爾的話“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最可貴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但有些悲傷註定不會被忘掉,它永遠在那裡,在你心的'一角,然後,時不時地,時不時地,像鳥兒的翅膀飛過你的腦海。

這部電影的監製是大名鼎鼎的《諜影重重》的主演馬特.達蒙,他本來要擔任這角色,但因為當時他要去拍攝《火星救援》(也是一部好看的片子),而只好把這個角色讓給了卡西阿弗萊克,我覺得讓對了,雖然他們都屬那種沉默中暗含張力的氣質,但卡西阿弗萊克更適合這個角色,因為他生動地演繹了一雙空洞無助麻木的眼神,而這個先天條件不是馬特達蒙具有的。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3

幾周前,我剛看了一部名為《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影片。影片中的男主角Lee在經歷了一次重大喪失————因為一次失誤將自己的家庭徹底燒燬,之後就一直處於一種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中,每天以酒精麻痺自己,並選擇離開原先生活的城市。後來,Lee的哥哥病逝,侄子交給Lee撫養,兩人相互取暖,心酸而溫馨。影片結束之際,我不禁想到,如果Lee的親人可以永生不死的話,是不是Lee就不會出現這樣行屍走肉般的現狀,而是與妻子和孩子以及親人幸福美滿的永遠生活在世間,沒有任何煩惱的發生,也不會為各種生老病死而擔憂呢?

另外一部影片《不老泉》則向我們揭示了這一疑惑。正值青春叛逆期的溫妮渴望擺脫母親嚴厲的控制,一次她在森林裡迷了路,遇到了一個名叫傑西·塔克的少年,因此結識了塔克一家,他們一家住在森林裡一處隱祕的小屋裡,因為他們平常的外表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祕密:因為飲用了具有神奇魔力的泉水,他們全都可以永生不老!但是永生不朽也成為一種永無止盡的折磨,他們不斷遷徙就是要避開常人異樣的眼光。後來溫妮與傑西相愛了,然而,隨著溫妮發現永生的祕密,他們的危機也從此開始。一個黃衣怪客追蹤而至,他伺機奪取泉水從中獲得暴利,塔克一家必須全力阻止黃衣怪客的陰謀,而溫妮此時則面臨抉擇,是重返家人的普通世界,還是為了與傑西之間的愛情選擇承受永生不朽的折磨?

影片看到這裡,我有些疑惑:當溫妮知道塔克一家的祕密後,只有傑西渴望她能夠飲下泉水,和他一起遠走高飛;而傑西的家人則是極力反對,他們對溫妮說他們根本不算是生命體,只是卡在小溪中的一塊石頭。最後,溫妮沒有選擇喝下泉水等待傑西的到來,而是選擇了與自己的祖母和母親一樣,平淡的過完自己的一生。因為人生是短暫的,在這麼短的時間你你可以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你也可以怨天憂人,抱怨著你的出生沒他們好,你的相貌沒他們美,可是,那樣做只會使你的人生不僅短暫還會很痛苦;就算你永遠都不會死去,可如果你整天都在虛度光陰,這樣做,越長的人生就會越痛苦,所以,在最後,溫妮選擇了死亡,因為她不願意像塔克一家人一樣過著逃亡般的生活。

死亡並不可怕,你要怕的是沒有意義的一生。永生不死並不是美好的,所以,去珍惜你的生命,不留遺憾的走完這一生。既然我們大家都無法認真的年輕,那麼便一起認真的老去吧。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4

“我們命中註定要失去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有多重要。” ——《本傑明的奇幻之旅(返老還童)》的臺詞

不久前,我看了一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心中夾雜著各種滋味。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李因一個小小的過錯而導致孩子們的死去,妻子的離開。隨後,他的哥哥也突然離開了人世,他不得不重新面對過去,他在整部電影中表露出壓抑痛苦。但在結尾,又是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他笑了,他終於釋懷了。

看到他所面對的重大喪失,我想到自己。我並沒有什麼親人離開,但最近不太太平。三阿姨和二舅遭遇了車禍,但值得高興的是,她們還好好的。還在我的身邊。但,我知道總有一天他們也會離我而去。

而另一部電影《永遠的狄家》,則給了我最好的答案。《永遠的狄家》講述的是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少女雲妮渴望擺脫母親嚴厲的控制。一次,她在森林裡迷了路,遇到了一個少年傑西·塔克的少年。因此結識了永生不死的塔克一家。

塔克說過:“人如果只活不死,就和路邊的石頭沒有什麼兩樣,不能算真正地活著。”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是不是最終要面臨死亡?生命的精彩之處到底是什麼?當我們面對重大喪失,我們應該做什麼?懷著這樣的疑問,將電影定格在結尾的臺詞:“不要害怕死亡,你應該怕的是沒有意義的生活,你不需要長生不老,只要去活就好。”是的,去活就好。死亡是輪子的一部分,就在新生的旁邊,不要像塔克一家一生東躲西藏。

但死去的人永遠不能回來,像沉入深海的石頭你永遠也撿不到。我們應如何面對呢?《尋夢環遊記》告訴我們第一次死亡,是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是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的死去,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活著,記住他們。逝者已去,機靈一點,不該一開始就認輸。命運的迷人之處,在於意想不到的轉折,活著便會有意義。即使我們不能違背命運的安排,但只有一家人在一起了,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啊。 你永遠都猜不到,以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就像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悲劇哪個先會到來。所以,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要好好活著。只要活著,便會發現你所活著的意義。尼采曾經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著的人,任何痛苦都能忍受。”所以即使生活有點痛苦,但值得好好兒活著。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5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講述的是一名頹廢壓抑的修理工李在得知哥哥喬伊去世之後,趕回故鄉曼切斯特處理其後事並引發了自己一系列回憶的故事。

影片圍繞著李與哥哥的兒子帕特里克展開,李被指定為帕特里克的監護人,而曼切斯特埋葬著李的一段絕望回憶,因為他的失誤讓兩個女兒葬身火海,妻子也因此離開了他,所以他不願在這片傷心地久留。而帕特里克卻並不想離開曼切斯特,兩人之間的矛盾由此展開。

李的過去與現實這兩條故事線在電影中穿插並行,大量的海景和雪,孤獨的船隻遠行,暴躁的男人無奈,沒有和傷痕講和。

“I can't beat it.”

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說,熬過去,會好,加油,就像我也時常這樣對自己說。但最痛苦的往往只有自己感知,我誠然不曾經歷電影中如此至深的痛苦,也慶幸自己沒有,但也曾在深夜掉入黑洞,脆弱到彷彿只要被戳一下就可以立馬哭出來。

沒有人戳我那一下,我也就認真忍住,成人的世界裡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就像我在這一秒感知痛苦,睡過一覺便也會好很多。而我也很少向別人說,很奇怪,有些情緒一旦說出口就變得矯情,像長在樹上的綠色青苔,生長時迅速綿密,讓你不能呼吸,但在外人看來卻麻密噁心。它無法被壓平,也無法被除去,卻可以和你共生在一起,不影響你承接陽光時的喜悅,也在落雨時為你接住雨滴。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傷口,而現在我並不打算勸你好起來。正視苦痛也是對其的一種尊重,而受到尊重的情感往往也不會太害你。

想起以前聽到你說“你無法理解我的痛苦”的時候總想盡力去理解,也勸過你不要太過矯情,但現在我開始明白,確實沒有一個人能對任何一個人感同身受,就像你曾說,同一把刀落在兩人面前,一人看到僥倖逃生的自己,一人看到被刀擊中的母親。世間的痛苦太多,我不能理解每一種,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願意和你的痛苦站在一起。不說會好的,不說沒關係,只是和你站在一起。

我又想起陪你罰站時背靠的那個木門,午休,雪落,冷風,紫脣。你說讓我閉上眼睛把耳朵靠在木門上取暖,問我有沒有聽見木門裡轟隆隆的聲音。

“木門裡有轟隆隆的風,木屑們被吹著走,而木頭小人們卻可以挑著眼淚一點一點地在獨木橋上走,小人們的眼淚讓他們穩重,所以痛苦是很重要的事情。它讓小人們為人,賦予它靈魂和信仰,而不是可以被隨意吹走的木屑。”

我睜開眼睛,耳朵並沒有變暖一點,我看見你嘴角的死皮和眼裡的光,不再追問你犯錯的原因。

事情過去了很久,而我也被很多勵志的雞湯洗禮,直到又在這部電影的結尾聽到李的那句“I can't beat it.”

OK,Don't beat H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