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2.3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三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讀完了。近三百年歷史,波瀾壯闊,精彩紛呈,讀來讓人蕩氣迴腸。而這樣一部皇皇鉅著的結尾,作者卻用徐霞客的遠遊故事作為結尾,看起來似乎讓人難以理解。

為此我也意猶未盡,總感覺這樣一部鴻篇鉅作不應該就這樣草草收尾啊。作者難道是想用這樣似乎與跌宕起伏的皇族歷史毫不相關的人物來概括大明三百年風雲變化嗎?說不通!也想不通!不甘心的我於是掩卷深思,開卷求索。終於,當我讀到作者的那一段文字時,我找到了答案。

小說接近結尾處有這麼一段話——一位國外登山家在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後總是被無數人反覆問同一問題:你為什麼要登珠峰?開始他總是不回答,於是人們總是問,反反覆覆,不厭其煩。終於有一天他回答了,並且回答了一個讓所有人無法再問的答案:因為山就在那裡!

是的,因為,山,就在那裡!!!

和那位國外的登山家一樣,明代的徐霞客耗費幾十年,歷經無數苦難,以一己之力遊歷天下,也不需要什麼高大上的理由,因為他喜歡!因為他堅持!因為他不放棄!這就夠了!

作者之所以要用徐霞客的故事作為大明王朝波瀾起伏故事的結尾,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浩瀚歷史中,不管是執掌風雲的帝王將相,還是卑微如螻蟻的草民,亦或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者。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永不放棄!活出自己的精彩!書寫自己的篇章!那就是歷史,那就是價值,那就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輝煌故事!包括“當年明月”本人!

人生而平等,皇帝的故事是精彩的。你我的故事一樣可以很精彩!只要我們心中有理想,胸中有熱情,不忘初心,執著前行,我們就一定可以不負芳華,擁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美麗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這些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史學家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到永樂奪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個貧農出生,是史上唯一一個布衣皇帝,他當過和尚,也討過飯,後來由於元朝皇帝實在是令老百姓難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組成了一個個部隊準備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個部隊,他有勇有謀,為部隊頻頻打勝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賞他了一些錢和人馬,讓他走人,朱元璋離開後,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與別人作戰,他戰勝了張士誠、陳友諒等競爭對手,與元朝作戰,他們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朱元璋這個皇帝當起來卻像個屠夫,他通過當時一個胡作非為的丞相,來廢除丞相之位,但也牽扯到了很多人,他們統統被朱元璋殺掉,達上萬人。更可怕的還有,朱元璋時分恨貪汙,但他給官員的俸祿卻根本難以給他們養家餬口,他們被逼無奈,只得貪汙了一些老百姓的糧食,但都被殺掉了,殺的官員官員們提心吊膽,整天怕鬼來敲門。

我讀了這本書,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殘忍、武斷,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比如人要堅強如果不堅強就成不了大業,任何事都要忍辱負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為一點點小的事情就大發雷霆,這樣對別人不利,更加對自己不利。我還學到了人做事要經過頭腦,而朱元璋有時候似乎經常頭腦一發熱就稀裡糊塗得殺了人,他雖然是在殺那些惡人,但他也殺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員,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腦海裡只有一句話:違我者,斬!

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決定做一個堅強、冷靜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明朝那些事兒》,很熱門的一部歷史小說,銷售量達500萬冊,據說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本書的銷量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名普通公務員,利用業餘時間,寫下了這部講述大明王朝276年興衰歷史的小說。

歷史小說難免枯燥無味,作者曾講,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參閱了大量明史資料,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但明朝那些事兒捧在手上,卻讓人難以放下。歷史小說從本質上來說,固然是讓人去解讀社會的規律,人性的規律,但作者輕鬆幽默的筆調,帶有感情的寫作,在勾勒出明朝興衰過程中的事件、人物時,更讓人願意去解讀,隱藏在當事人背後的種種:比如希望、猶豫、痛苦、權利、氣節、度量、孤獨、剛強、軟弱、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善良等。

歷史從某種角度講就是一個個人物的組合,七冊書要寫盡明朝的皇帝、大臣、百姓不容易,書中短短兩三頁,也許就是一個人的一生。用當年明月的話說就是,即使在他的書中出現名字的壞人,那都得是能量大到絕對能禍國殃民的壞人。但就是這樣短短的評述,一個個在書中登場的人物仍然活靈活現,讓人思考,這裡舉三個為例。

一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當年明月對其的評價是 “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王守仁十八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做聖賢。然後他花了十九年,悟道,創立了心學。再然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傳授心學思想,他成了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心學對明朝中後期的思想文化影響頗深;《明史》亦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二是李時珍。李時珍醫術高超名聲遠揚,三十四歲時便成為御醫,但僅僅一年之後,就放棄名利回到民間,在隨後的二十六年中足跡踏遍全國的名山大川、懸崖峭壁,嘗無數植物藥材,查遍天下醫書,終寫成《本草綱目》,這部中國醫學史上的偉大著作。李時珍去世後三年,《本草綱目》得以出版發行。這部書的意義,甚至不需要用它的出版範圍以及受到的誇讚加以肯定,僅僅知道它的出現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現在仍在繼續,就足夠了。

三是楊繼盛。楊繼盛出身貧寒,歷經磨難,但始終秉承“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的信念。後經嚴嵩提拔任職武選司(兵部肥缺),在看清當時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皆因嚴嵩一黨把持朝政後,明知不可勝,仍選擇了死劾嚴嵩,此後在詔獄三年,受盡種種難以忍受的折磨,終被殺害,臨刑前賦詩一首“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這些人物並無關聯,但都不乏讓人感動甚至落淚之處,這些故事中,除了閃耀著信念、堅持、勇氣、忠誠、氣節這些充滿人性光輝的字眼外,也不禁讓人去思考,支援他們這麼做下去的動力是什麼,或者說,他們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比如王守仁,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道”,是什麼東西?值得花十九年時間來追求它,並此後的生命來實踐它,傳授它?比如李時珍,是什麼信念,支援他歷經艱難困苦生活,甚至在幾次嘗藥的過程中中毒,差點喪命,仍用幾十年的時間成就一書?比如楊繼盛,明知必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什麼力量支援他做出這樣的選擇?答案很複雜也很簡單,也許,本身就是因為,這麼做,有意義。

有意義,對我們自己的生活,同樣是一個簡單而複雜的要求。現在的社會中,競爭壓力巨大,人的心態比較容易浮躁,對成功的標準趨向於單一,往往覺得只有能夠成名、能夠有錢才是有成功的人生。讀《明朝那些事兒》,卻讓人有了不同的思考,所謂有意義、所謂成功,也許遠遠不止於一些表面的要求,一些世俗的標準。能有自己的理想操守、能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在工作中的盡職奉獻,即使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生活仍然是有意義的、成功的。或許,用書的末尾,作者的結語來說就是:成功的方式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明朝那些事兒》裡,從朱元璋打天下起、朱棣造反、建文帝失蹤、鄭和七下西洋、遷都北京、于謙北京保衛戰、王守仁學派、徐階、張居正、戚繼光、孫承宗等等英雄人物的出現,兌現了歷史的正義戰勝邪惡的經典語句。這些是可以學習和借鑑的:朱元璋從小放牛,上不起私塾(學校),在艱苦的環境下成長著,沒有放棄一絲生存的希望,父母的過世(餓死的)雖然給他極大的打擊,所謂受盡折磨,但他依然拼命的活著,雖然只是活著(當時很不容易的,很多人被餓死,比如他父母,他大哥,他侄子),他當了八年的和尚,討過飯當過乞丐,但他依然挺立著,直到被迫起義,最終成為戰場上的英雄,在那些叱吒風雲的戰爭中,他文武雙全,大智大勇,深謀遠慮,共計於心,自鄱陽湖打敗陳友諒,解決張士誠,登基成為明太祖,開創了大明公司,當上老闆,當上老闆也沒閒著,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造福百姓,嚴懲*官汙吏,改變了當時民不聊生的局面,他的一生是輝煌的,他讓歷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留下了他的足跡,這足以告訴我們:不論再艱苦的環境都要活出生命的價值!我們雖然不能像朱元璋那樣名留青史、流芳千古、被世人所敬仰(當然有些人也許不會敬仰),但我們要懂得生命的可貴與價值,要為生命所付出才能更顯我們的本色。

朱棣雖然造反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他依然能有自己輝煌的一生:期間鄭和下西洋,讓解縉編寫《永樂大典》、遷都北京等等都是中國史上最有歷史意義的事。總之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我們雖然不能隨時隨地都拿出來照,但照了對自己沒有害處,它讓我們看清我們真實的自己,瞭解生命的真諦,臉上髒不髒你問鏡子就知道!歷史有太多的多疑,這些多疑在歷史學家們中都有很多爭議的(至今)。比如明朝的滅亡是什麼原因?有人說明朝滅亡於嘉靖(嘉靖嘉靖,家家皆盡),有人說滅亡於萬曆(萬曆萬曆,不重視教育),有人說滅亡於魏忠賢(忠賢忠賢,壞的沒邊緣)等等,其實說一個時期和某個人是不正確的,他不是數學題是對不是錯,是錯不會對,壹加壹只有一個結果。按理說,同樣可以說明朝滅亡於崇禎,因為他是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只怪他無能?這樣說是不正確的!所以說歷史很全面很複雜,它照出的人影是不樣的,形態萬千,而真正相同的就是兩個字——自己!

歷史有些其實很簡單,在明朝的科舉制度中,什麼狀元、解元、會元(三元)、舉人、進士等等也就那麼回事,在政治利益的鬥爭中,就是“順眼”與“不順眼”,這些我們還是比較有傳統觀念的,傳到今天任然適用。無外乎就是我們不在騎馬打仗、不再用毛筆硯臺寫書(不是泛指)、不再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是社會的進步,先人們用智慧換得的進步,所以歷史讓我們進步。歷史有很多懸念的地方和不解的地方,話說回來就是謎語,比如建文帝失蹤是怎麼失蹤的?怎麼逃出去的?傳說是朱元璋生前知道潘王(應該指朱棣)要造反,還專門畫了張逃跑路線等等,這是很不科學的說法,也許某些史書上是那麼寫的.,只能說這個編寫歷史的人太扯——扯淡,只能說他迷信云云。又比如朱重八(朱元璋)先生出身的時候,火光滿地,鄰居還以為著火了,還跑來救火等等,都是不科學的,成功人士出身時就火光四射,紅光滿面——完全屬於拍馬屁行為!咋不說滿地都是金子喃?火光漫天,結果是完全燒糊——胡扯。而作者批判了這種拍馬屁的行為!文中很多地方作者當年明月抓住了員工與老闆的心理,就其太監也好,壞人也罷,反到很同情,畢竟嘛,你是老闆,我跟你打工也不容易的嘛,拿點死工資,偶爾貪點錢,也是混口飯吃,犯得著這樣嗎?所以歷史有很多奇怪(見怪不怪,很正常)的事,這也許會增加你的興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國小畢業的暑假,在爸爸的引導下,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小說共計九冊,但我真正是“悅”讀,在快樂和興奮中欣賞,我感悟到了作者當年明月先生用文學的工藝雕刻歷史的匠心,甚至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三百多年間關於明朝的各種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的事情為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17帝、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及宮廷爭鬥刻畫得入木三分,並加入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人倫道德的演繹。

作者自己說過:“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覺得作者就是一位全新的書寫歷史開創者,他寫歷史就是寫人物,寫人物即寫靈魂,通過人物透析靈魂。

《明朝那些事兒》有別於戲說歷史。事件敘說直白,人物刻畫傳神,心理描繪深邃,歷史評價公允。特別是對英雄人物,不惜筆墨,充滿豪情,力透紙背,甚至一寫就是幾頁,看得我拍案叫絕,連連稱奇。好些篇章我反覆朗讀,都能直接背誦下來,一個個歷史風雲人物仍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對英雄的認識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有的英雄人物對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無論是順境還是挫折,我們都應該坦然面對,要象明朝的夏言、徐階、張居正、戚繼光那樣,隱忍和堅持,在逆境中生存,不斷磨鍊自己,厚積薄發,不能在困難和挫折中迷了方向,失去自我。只有堅持正義和真理,即使最後失敗或受到屈辱,也會在歷史的長空中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明朝那些事兒我也看了有一段時間了。其情節一波三折,其描述引人入勝,其文風...咳,不亂吹了。

我驚豔於它幽默的文風,當我看到朱元璋簡介那段時,忍不住開懷大笑,一個活靈活現的角色映入了我眼簾。

這本書也可以算是小說吧,可它比之大秦帝國卻又截然不同。

大秦帝國戲劇化成分過高,對始皇帝、大秦政策的描述過於誇張,導致其不能很好地成為一件供人學習的工具。

而明朝那些事兒就不一樣了,筆下多為真實,紙上亦為實,少量的虛寫,風趣的文筆,一段段歷史躍然紙上。

既不古板又弄虛作假,細膩的文筆,淋漓致盡的描述,有時我也希望我能做得那麼好(暫時不可能的)。

明朝那些事兒乍一看很長,令人望而卻步,可一旦讀起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一本又一本,行雲流水。

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噹榮不讓之勢就看完了。

這麼說吧,明朝那些事兒是我看過最好的歷史書了,劇情方面張弛有度,並沒有過多的虛構。

我的許多同學也是看過此書的,乃至於語文課演講的內容都是此書。

作者在文中多次將自身的觀點與史學家觀點作對比,有時更是十分的直白。

文中關於東林黨的覆滅一段,許多人認為是:一群高尚的君子,輸給了一群下三濫之人,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當年明月的筆下為我揭示了不一樣歷史,他明確地指出,是一群精明的人輸給了另一群精明的人。

後面更是給出了他查閱多方史料得出的結論。

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他寫的書確實是入門者的不二之選,既能給人樹立權威不一定正確的概念,又不會誤導萌新。

什麼?你問我大神看哪種書?

如果是真正的大神,我推薦你看 史記。

看史記是要有文化素養做底蘊的,至少要能看得懂他在講什麼。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歷史,原本並不是滄桑厚重的,只是因為時代的步伐給他們蒙上了一層不可知的陰影和輕紗。用幽默輕快的筆調,敘述一個長達百年的歷史和封建王朝,這也許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的魅力吧!

初次品讀這本書,我還沒有感到多麼的驚奇。平淡的語言,樸實的介紹,有點諷刺和幽默性質的歷史背景和故事,讓人們感到:這彷彿不是一本歷史書,而是一本充滿幽默充滿喜劇色彩的故事書吧!但是在細細品讀,文中的人,文中的事,每一件歷史,每一件文物,其實都在“戲說”之中為他們戴上了一個金燦燦的光環,代表了歷史的滄桑,更代表了歷史的厚重。

書中對人物的描寫也是別具一格。他並不拘泥於其他歷史書,那種古板的介紹:先是對人物的生平,背景,作了一一介紹,然後再開始逐字逐句地引出事情的原委始末。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介紹一個人物的時候,沒有過多的介紹他的經歷和背景,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他所經歷的大事,以及帶給人們難以忘懷的精神企盼等等。

令人難以忘懷的便是書中所介紹的王守仁了。王守仁原來在朝廷為官,但是後來因為參加政治,所以不慎被貶到了一個偏僻荒涼的地帶。他非常熟知這裡的地貌地形,以及這裡常年都多強盜多小偷,治安非常的不利!但是他卻毫不氣餒,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內涵來感化這裡的人民,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為了這樣,他苦心鑽研了近七載,終於在第八年的時候,研究出了一門震驚古今中外的學科——心學,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論,將中國古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此,他也獲得了心學之父的美稱。

其實這個故事帶給人的與其說震撼,更不如說是一種敬佩,一種讚揚。能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投入到科學,以及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是不易的,也是不平凡的。

《明朝那些事》用輕鬆愉快的筆調,在人們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個讓人回味無窮,卻也不捨放下的明朝世界。細細品讀,方能品得其內在底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江山如畫,歷經千年如故。昔日舞榭歌臺灰飛煙滅,往日風流人物暗淡逝去。我翻開明朝的歷史,品讀臨末朝亡的心酸。

他姓朱,名由檢,廟號思宗,諡號烈皇,後世稱崇禎皇帝。他是明朝的第十六代皇帝,也是明朝的亡國之君。當年,他身穿錦衣,俯看天下人家,嘆一世悲歡離合,那時的大好時光猶在,他何曾不眷戀這紛揚繁華人世間?但這畢竟也是個亂世,先兄早逝,把大明王朝這個爛攤子丟在他的手中。他無奈地接過皇帝大印,穿上哀傷流淌過的龍袍,手握狼毫點江山。當他登上皇帝大位那一刻,他就已經下定決心重振大明,恢復江山。他勤於政務,清除亂世奸臣,平反冤獄,起用良臣猛將。但只可惜,大旱不斷,數瘟疫接連爆發,外有強敵,內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縱橫千里間,白骨滿地,人煙斷絕,狀況慘不忍睹。但他不肯放棄,他知道大明不能沒有他。

但命運已經傾倒而下,等待他的只是邊關告急,將士投降。直到兵臨池下、血濺白紗那一刻,他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忍心把愛女砍傷刺死,流淚嘆息道:“為何生置帝王家?”但他沒有逃,隨後便登上萬壽山,遠望京城外戰火連天不休,徘徊無語。最終吊上白綾,自縊而亡。那時,他才度過了三十三個春秋,僅此而已。但他臨死前猶記百姓性命寫道:“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黃泉之下的崇禎,還好嗎?如果生命能夠重選,我相信,你一定不會選擇誕生於帝王家。只可惜你生來就處於勾心鬥角的繁華宮廷處,無法逃脫束縛你的幽暗空間。勢去時衰,零落如飄草,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只嘆生不逢時處皇室,即便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你卻再也看不到這般繁華景象。願遠在天際的你,能安息忘卻塵世喧囂。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用近四個月時間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兒》,很幽默。勾心鬥角,權力的鬥爭,極其細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滿門。每一次文官的對決都是一場精彩的演出,成敗只在一瞬之間,細微的動作足以扭轉整個戰局。反觀武將對壘似乎略為遜色,沒有腥風血雨之感,僅限於拳頭的較量,卻那無力,心靈的對決才是真正強者對壘。每朝每代正與惡兩方此起彼伏,沒有永遠的勝利,而勝敗就在一瞬之間,一言一行充滿殺機,為了權力的爭奪,誅殺良臣,排除異己,抄其滿門彷彿一切就在一言一行當中,為了權利誅殺功臣,一切都是假的。戰爭就好一點,勝生敗死,戰略戰術繫於一人之手,即使兵力在強大,明三大營全軍覆沒就是在好的例子。皇帝移位便是一場戰爭,對心靈認知的改變。

文章中的史實改變了我對常規歷史的看法,一切看似平淡無奇,卻暗藏殺機,動與不動皆處死地。到頭來殺與被殺只是別人的子,死的那樣不明不白,無緣無故,有的到頭來只是一撮黃土。顧全大局,從別人思想出發,按其套路出牌,揣摩對手後招與意圖,出奇制勝,自己的想法必讓被別人所猜。不論遼東鐵騎、戚家軍還是後來的關寧鐵騎,儘管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終究滅亡,明朝就此完了。在沒有成功之前儘量裝孫子,一朝成功,斬草除根,成就霸業。

文章最後徐霞客思想與我 不謀而合,一個成功的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度過一生,他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自己心中信仰。別人看法沒有改變他,他對朝代沒有貢獻,僅一本遊記,卻被作者用於結語,在我看來他的出現加強了自己的看法,自己過好就行,在乎別人幹嘛,我將按照自己方式方法來,這就是讀罷此書最大的收穫,不謀而合之心無意語言表。

朝始朝末,二佰七拾年,完了,就這樣,這就是歷史,很簡單,它就在那,誰看都可以。以史為鑑。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這個學期,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兒》。剛開始,是因為在書架上翻書,偶然間發現了這已有9年曆史的書,我對歷史很有興趣,你讓我說說各個朝代的名人,我也略知一二。一看“歷史書籍”這四個字就激動起來,翻開書皮又看見“明朝”這兩字就更激動了。看一本歷史書,猶如穿越到古代,與古人對話,看盡這個朝代的名人故事與興盛衰敗,真是棒極了!我立刻拿起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看了一章,覺得耳目一新:哇,這不正是我想要看的歷史書嗎?看到好玩的片段,我要哈哈大笑;看到奸臣貪汙,我又氣得牙齒磨得沙沙作響;看到喜歡的忠臣被設計害死,禁不住扼腕嘆息,難過好久......記得每個朝代都有幾位正直的君王,可是這個明朝倒好,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就愣是一個正直的君王都沒有,還好出了很多忠臣,才讓我感覺這幾百年明朝沒白活。

我還注意到本書作者了,作者名叫當年明月,當然這是他的網名,讀了這本著作,真是對他的文筆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本《明朝那些事兒》,一改人們對歷史枯燥乏味的定位,使歷史成為鮮活的有血有肉的身邊故事。對這本書,我還有幾個細節感受:第一:幽默,充滿趣味性,人都可以活起來,好錢好色不管國家大事的皇帝、貪汙的奸臣、只留清白在人間的忠臣、以及好鬥的蒙古人......這些人彷彿就在我的眼前演繹著他們那個朝代的故事。當年明月還特別喜歡跟古人打交道,一會兒稱兄,一會兒叫弟,一會兒還攀個i“老大”,輕鬆詼諧的語言,讓我不時捧腹大笑。第二:嚴謹,這些故事很多都是經過作者查閱資料得來的,有憑有據,不是想象,也不是賈雨村言,是正史,既系統又連貫的文章。

我以後也要像他一樣寫出自己的文章特色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1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這樣的好文章,多一字是狗尾續貂,少一字又言猶未盡。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底氣,作者不露廬山真面目,沒有藉助任何名號,學歷光環效應,卻能僅以文字的魅力脫穎而出。不僅如此,有人說當年明月的文章以通俗的小說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機器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繼續講述至明末的276年曆史。以上幾點是很多很多寫歷史的作家所做不到的。這就是我佩服當年明月的原因!

第一部中寫的是朱元璋生於亂世當中,揹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沒有背景,沒有依靠,沒有後臺。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爭取得來的。他歷經千辛萬苦,一次次的從死神的魔掌中掙脫,一次次從死人堆裡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後繼續戰鬥,一直堅持著。在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臺就要削潘。後燕王朱棣以倩難之役的名義奪位。

在這本書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

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著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裡,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說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我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們做人不能太貪婪,雖然這是人的本性,但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本性,不要在生活中和朋友因一點小小的利益就吵架、或跟那人絕交等,而應該要寬容忍讓,因為退一步海闊天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

小時候,我愛看圖文並茂的故事書;入學後,我愛看充滿奇幻色彩的科幻讀物;現在的我,特別喜歡閱讀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這個暑假我就讀完了一整套7冊,書中一段段精彩曲折的故事,一句句有理有據的解讀,一個個熠熠生輝的人物,像磁鐵般緊緊地吸引著我,尤其是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堅持與理想……

第一部中,大明開國皇帝的艱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顧朱元璋的一生,從一個窮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著實不易。這讓我懂得:置身於安逸中,難成大器,只有周身佈滿荊棘,卻不因艱難而退縮,不因前景黑暗而放棄理想,那總有一天,你的生活將會充滿光輝!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給我的感觸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每次上朝都身穿補丁衣,還要用自家的銀子去資助軍餉。就是這樣一個皇帝,最終仍是無法改變皇朝的滅亡。整整十七年的堅持,演繹著另一類人的生活,即便他的執著沒有任何回報,即便大明終將滅亡,可崇禎仍堅持著。他的行動告訴我:我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許不知未來成功與否,或許結果只有失敗,但我們仍舊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因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經歷,因為歷史需要我們,需要我們去前進、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卻懷揣著遊歷天下的理想,征服了無數座高山,跨越了千萬條溝壑,成為我國地理學的基石。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他並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卻是本書的結尾,發人深省: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佔據歷史的至高點,光耀千秋,但只要我們堅持過、執著過、奮鬥過,即使我們仍無所成就,可我們也無所遺憾!

閱讀一本好書,可以勵志一生。一個故事,是一個哲理;一個人物,則是一段經歷。《明朝那些事兒》中許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告訴我:用勤奮、堅持譜寫自己的輝煌,以開拓、奮鬥圓滿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3

評價歷史人物,絕對是兩方面的。像著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養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剛滅,盛世一般都出在一個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個民族歧視的人,我並不對滿蒙政權對有任何歧視。可康乾盛世確確實實是明末的經濟回暖。盛世?稱不上。如果說天下只要沒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話,那中華五千年,豈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興這事,明朝的家常便飯,弘治中興,萬曆中興。我都從這本書裡看到了。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歷史啟蒙教材。讓我看清人的兩面,不是歷史課本上的單方面。

書中有提到張居正。過去我就聽過張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萬曆初的功臣,萬曆中興,明朝最後一個巔峰。我對於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萬曆帝不識貨,不識人才是個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我也看到了張居正不好的一面,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風很成問題,但是做為一個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從其他地方看到張居正死了之後他家屬的慘狀,我更加痛恨萬曆帝。不僅不識人才,而且殺良臣之屬。萬曆帝,你是個什麼皇帝!?誤了大明王朝!

後來,我看了書才知道,當年明月所寫的是很中肯的。雙方面,即使是歷史學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師所不重視,甚至鄙視的明武宗。他也寫了武宗的優點,八虎誤了武宗,當年明月教會了我看人的兩面性,很巧合,我的歷史老師也叫明月。

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了之後又恢復了祖制,是個墨守成規的人,因為,少不了一群墨守陳規的大臣。一個使勁,把明王朝從巔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歡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討厭的自然也就是壞的方面。可是,當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掩蓋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評價人自然需要兩面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4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歷史是乏味與無聊的,僅是朝代的興盛到衰敗,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當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兒》的書出現在我的書架上後,我對這些看法改變了。

的確,這本書很生動,很幽默。但這並不是重點。這本書告訴我,歷史是有情感的,時間是公正的。書中每一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寫朱元璋:當史料中告訴我們,每個開國皇帝是多麼英明偉大時,《明朝那些事兒》告訴我:其實他們很普通。

朱元璋,僅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出生時其實啥事都沒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說法,叫“在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採光良好的破茅草屋裡度過”的,那麼,這樣一個人怎麼就當了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就是憑藉著信念。這就是歷史,有趣的,但又嚴肅的歷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兒》當成小說看,那可能就錯了,因為我們應去看歷史的本質。

元末的統治是極其腐敗的,元朝的統治階級,任何時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錢----儘管人民也沒錢。元末了,黃河氾濫,淮河旱災,元朝腐敗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樣,被使來喚去,無數人的父親、母親、哥哥、姐姐被餓死、累死,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人,一無所有,連做和尚都被欺負,但他活下來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親眼見到了親人被餓死,災害的發生,他一無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樣的人民,他是能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敢者,一個堅持不懈的鬥士。長期困難、痛苦的生活可以改變一個人,朱元璋就被改變了,成功地被改變了,他經歷過無數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災難給予其信念。用三個詞來形容一無所有的朱元璋:可憐、可悲、可嘆。

這樣一個可憐的人,用他充滿悲哀的前半生,換來了無數的讚歎----他已經把那顆脆弱的心,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的來源。書中有一名話也可形容那時的朱元璋:不要以為弱小的人,就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人,就沒有尊嚴,弱者與強者的唯一區別,就是信念的堅定與否。我想,這就是歷史想讓我們學到的吧。於是,明朝出現了,讓一個雄心壯志的農家孩子一手支起。

書中只寫了這個嗎?只告訴我們朱元璋的偉大經歷嗎?不,還有許多,明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無數偉大在這裡誕生、在這裡展現信念。世界上首個巨型遠洋船隊,鄭和的船隊名揚世界,展現了強盛的東方帝國那無法掩蓋的光輝,一艘艘 般的寶船,“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的無敵艦隊,七下西洋,沒有戰爭、流血、掠奪,而是四個字:以德服人。

是的,中華民族那閃爍著光芒的品格就照向了西洋,書中說,為和平的使命,我說,為和平的信念,為了沒有欺壓,沒有痛苦。大家都是兄弟,朋友,彼此互相尊重。我們不宣揚自己是多麼高尚偉大的民族,不亂教說自己為和平而來,明朝人實在,直接帶給弱國小國豐富的商品,援助品,盡著大國的風範,大國強盛再去幫助弱小,用和平架起橋樑。

這樣才會有美好的世界與未來。我想,這就應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偉大信念。這樣偉大的精神,再與那些後來的帝國主義國家相比,先進了多少?幾百年嗎?幾千年嗎?我看連現在的某些國家,可能都無法擁有這些精神。一句話說的好,暴力不解決問題。這就是歷史,偉大的歷史,讓你去看,去想,去讚歎,也去對比。

讀《明朝那些事兒》,讓我看到了世界的殘酷,人性的貪婪,但還讓我看到了信念,忠誠,仁德,堅持。書的最後,有寫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大明孤臣黃道周”的黃聖人,也有為了兌現承諾“故雖死,無憾!”的徐霞客,這些都是歷史,也只表達同一個歷史的主題:信念決定成功,信念成就未來。就讓我們以歷史為鑑,讓信念帶領我們去愛,去感動,去創造奇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因為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只有一把才能開啟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大軍的生死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相反,你會擁有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只要有了這些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