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燈籠》讀後感

校園 閱讀(9.65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燈籠》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燈籠》讀後感

《燈籠》讀後感1

雖不像飛蛾撲火,愛光明而焚身,男孩子喜歡籃球,卻彷彿是天性。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男生,給他個籃球,並陪他打幾場,他的情緒就穩定了,便可以把他從痛苦的網中拖拽出來。

連重重的實心球算著,一切球類,像排球,足球,我卻愛紋路凹凸起伏的籃球,如蜜蜂愛花粉。如一隻紅眼的公牛,我看到籃球就像公牛看到鬥牛士手中的紅布一樣,就會一下子飛奔過去,捧起心愛的籃球向空中拋去。提起籃球,就會想起大學時快樂的時光,宿舍裡那一陣陣的歡聲笑語;同學們在一起討論作業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籃球場上飛奔著的影子;想起學長矯健的身姿,同極熟練、極好的球技。操場上,想起籃球打地的咚咚的聲音。想起籃球場邊鬧嚷嚷的觀眾的討論聲,籃球架,礦泉水,毛巾;籃球場上的男生飛騰的汗水。真的,與籃球相關的事太多了,記憶的海里浮著的就都是。

記得一位身姿矯健的學長,每週末都被兄弟們邀去打籃球,有時我也會被他抓去。一去就是一整天。我們也並不想著吃飯,自己帶著一桶泡麵就去了。操場旁有開水機,中午飯就是湊合著泡麵吃的。湊巧週末作業多,學長和我一定會做完功課,再去操場打球。伴著我們的除了他那些兄弟,便是一個個“滄桑”的籃球了。學長很好,從不在意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別人他也很寬容。這是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的。時間長了,籃球也就對主人“生了情”。在外人看來一樣一樣的籃球,主人只一眼看去,就能一眼辨認出哪個是自己的“心肝寶貝”。

"去了那無聊。帶著籃球去吧。"

自從遠離學校,遠離學長,因為那些貧困的孩子們在山區,所以我去山區支教。之後,像這樣學長口中充滿關懷的吩咐的話也很久聽不到了,每每想起大學時那些快樂的時光,要拿著籃球去操場消磨時間的事,便深深感到悵惘。記得臨走時學長親手把他最喜愛的籃球送給了我。他說,以後工作忙了,也沒空打了,送給你當個紀念吧!但只有我知道他是對那個籃球多麼愛不釋手啊!他,只是捨不得我走而已。家裡那時十分貧窮,自己特別攢錢買籃球的費用也就省下了。雖然那些時光已遠去,我與學長的聯絡也斷了,現在還感到一陣陣惋惜。但我們那時的情誼卻深深刻在我心中。

唉,如今我早已可以買得起許多昂貴的籃球,學長送的那個經過多年的“洗禮”,早已破爛不堪,可無論哪個多貴的籃球都比不上學長那個。因為現在買的,叫籃球,而那一個,是回憶。

《燈籠》讀後感2

這個暑假,我有幸閱讀了謝華良的長篇小說《陳土豆的紅燈籠》,直到讀完最後一頁,我還有些戀戀不捨。合上書,我閉了雙眼,細細回想書中的每一個章節。

十五歲的陳土豆是一個鄉村男孩,他的父母帶著小女兒到城裡打工,只留陳土豆一個人在村子裡。可土豆並不感到困難,他靠堅強和獨立戰勝了一切困難,和鄉鄰之間越來越融洽,鄉親們都誇他是個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的好孩子,他照顧發瘋的母親,生病的父親,照顧幼小的妹妹更是無微不至,正是這種優秀品質讓陳土豆從一個孩子慢慢地長成一個男子漢。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是最後一章《雪天的紅燈籠》,陳土豆把照顧媽媽的任務交給了陳小魚,自己去城裡給小魚和媽媽買了新年禮物,卻沒給自己買什麼。他告訴媽媽,自己去城裡看了爸爸,他想把爸爸接回來住,媽媽聽後不吱聲,到最後用雙手捂著臉,哭起來。我想,媽媽之所以會哭,一定是被陳土豆的孝心感動了。

讀到這兒,我的淚水一次次流下來,陳土豆這麼顧家,卻不顧自己。而我呢?和陳土豆相比,我太自私,太不聽話了。陳土豆去買東西都是給家人買,而忽略自己,可是我卻從來沒惦記過家人。記得又一次,我和姐姐去長春買東西,我給自己買了好吃好喝的,還買了衣服。回到家,媽媽開玩笑說:“給沒給我買點啥呀?”我說:“忘了,我就給自己買了。”雖然是個玩笑,但媽媽那一刻多希望我說有啊!可我卻自私,只想著自己。

同樣都是十五歲的年齡,陳土豆就知道用肩膀扛起一個家,可我卻沒有那份顧家和淳樸,我想可能是環境不一樣吧。優越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自私、幼稚、不懂付出,而艱苦的環境恰恰成就了一個乖巧懂事、與人為善、快速成長的陳土豆。陳土豆懂得擔當、勇於承擔責任。我們要盡力成為這樣的人。讀完這本書,讓我徹底領悟了生活的道理。生活是艱難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堅定的心,要勇於拼搏。快樂的日子都不是白白得到的,都是經歷了辛苦、磨難、考驗、打擊得來的。讓我們在這條成長的道路上,一起像陳土豆一樣無所畏懼,快速成長。

《燈籠》讀後感3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封建思想橫行於世的背景下,女主角頌蓮不得已嫁入豪門,成為陳家四太太。大太太信佛,兒子經商。二太太是個笑面虎,想方設法為在老爺那兒得寵。三太太戲班出生,因受老爺寵愛而任意妄為。就在這高深的陳家大院裡,四位太太各懷鬼胎,為了爭寵得權上演一幕幕的酸甜苦辣,最後卻以三太太的死、四太太的瘋、又來五太太而卷旗息鼓。

正如女主角頌蓮在電影開頭時的所做所為,當時的`女性作為父權社會的經濟附庸,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權利,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希望嫁個有錢人。而陳家二太太看到老爺喜新厭舊娶來了頌蓮,不得不一邊向老爺爭寵說想再生個兒子,一邊向頌蓮背地裡捅刀子,費盡心思地為了得到老爺的重視。由此,後院之中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即便是讀過一年大學的頌蓮也無法抵抗地被封建思想,即人人口中的“老規矩”所左右。

本片從頭至尾滲透著傳統女教封建倫理觀念。姑且不論陳家女僕個個不識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單是大太太初見頌蓮說的那一番話就只得推敲:“好,好,多過書好,知書達理就好,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好生伺候老爺。”可見,到頭來高學歷卻被認為是懂情理,還是要以“好生伺候老爺”為重。

另外,女性被禁在家中,眾人也是習以為常。電影唯一一個外景是頌蓮入嫁時執意自己走去陳家時的情景。在此之後頌蓮再無踏出過陳家大門,就連看病也是由僕人請醫生上門。眾太太對在院中一隅秉承封建理念享受榮華富貴早已麻木不仁。他們就在這大院中平日無所事事,晚上以得到老爺垂青,服侍老爺為樂。

最後,本片還體現出了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尷尬境地。片中,點燈錘腳的場景出現過若干次,在某位太太院裡點上大紅燈籠,代表這位太太晚上將伺候老爺。而當晚老僕給太太錘腳,則正如老爺所說:“腳理順了,就更容易伺候男人了。”由此可見,單是這兩點就使得太太們在勾心鬥角、爭寵求點燈的同時,放棄了作為女性基本的政治權利。他們甘心泯滅自己對於權力的希望之火,並極力依附於男人。如此的好計謀,可謂一箭三雕。

本片陳老爺從未在鏡頭前路過一次正臉,在寓意著“老規矩”的同時,更突出了女人們的地位低下,如此的表達手法甚好。而鏡中四位演員更是將劇中人物鮮明的性格演得惟妙惟肖。在奪得一個個國際獎盃後,該電影更因故事背景被改革初期的新中國所不容,於90年代初期被禁播過一段時間。但禁播的行為反而更能體現出該片描述的當時婦女地位是否屬實。

《燈籠》讀後感4

當一位15歲的男孩陳土豆,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為家撐起一片天空時,我被震撼到了。他的懂事,他的擔當,不禁令我自覺慚愧。

陳土豆是一位留守兒童,父母與妹妹都去城裡了,本來是在父母庇護下的年紀,卻獨自撐起一個家。好不容易媽媽回來了,卻還帶來了一個壞訊息,爸爸的工地出了事,因為欠債,他和包工頭都跑了。爸爸一走了之,可屯裡那些被他招去幹活的人,都來家裡要錢。家裡也只有陳土豆、妹妹和媽媽。媽媽因為生活壓迫,出去找爸爸,找不到爸爸,媽媽瘋了。爸爸回來也得了重病,妹妹又年幼,家裡所有的重擔都由陳土豆擔著。

陳土豆是可憐的,也是勇敢的,他是一個留守兒童,在家獨自生活。回來的家人,發瘋的發瘋、得病的得病、唯一沒有出事的妹妹還年幼。作為這個家唯一的救星,陳土豆沒有退縮。只有樸實、只有奮進,沒有抱怨。媽媽瘋了,他細心照顧;爸爸欠的債,他要還。他擔住了,擔的是一個家啊!這難道不是一位少年可貴的擔當嗎?

也許,在親人棄他而去時,他也曾傷心過;在親人回來有難時,他也曾迷茫過,但他沒有退縮!因為他知道,這個家需要他,他必須為家撐起一片天!

擔當,簡簡單單兩個字,卻擁有巨大的重量。陳土豆在擔當的路上,漸漸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在我的家裡,也有一位懂得擔當的男人,他就是我的爸爸。聽媽媽講當年的故事。爸爸媽媽結婚不久,家族就分了家。當時,爸爸媽媽才分到一百五十塊錢。後來,爸爸媽媽白手起家,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在家裡,爸爸便是“擔當”二字的代言人。錢不夠了,我去賺;有好吃的了,給妻子和孩子吃。在爸爸身上,確確實實存在著擔當精神。更何況,媽媽小時候因為發燒燒壞了肺,不能幹重活。作為一個男人,爸爸不僅把家裡的一切重活都包了,還要幫媽媽幹家務活。裡裡外外,爸爸簡直是一個“超男”!

我敬佩陳土豆和我爸爸,他們都是頂天立地有擔當的男人。

在這篇小說中,陳土豆的信念與堅持令人佩服,遇到困難,他總是樂觀地想辦法,主動去承擔。在家庭裡,他時刻撐起天,把安穩和幸福送給家人,我想,將來在社會中,陳土豆也一樣會撐起一片天。

擔當,是中華民族最美好、最動人的品德。男人,就應該像陳土豆一樣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