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生物教學大學聯考備考計劃

校園 閱讀(1.9W)

一、指導思想

生物教學大學聯考備考計劃

以新教材、新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為依據,以加強雙基教學為主線,以提高學生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試技巧。通過高三生物一輪複習,處理好教材,揭示單點知識、知識結構、知識網路三個層次的內涵及邏輯聯絡,把基礎知識教學與能力發展融為一體,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標要求

通過高三一輪複習使學生紮實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形成熟練的生物學思想、思維、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較強的應用生物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複習策略

1、以教材為主,強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路,培養學科能力,重視知識遷移,弄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在複習中重視知識結構,著意各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各知識間的關聯點,在知識網路的聯結處多提出問題,抓住現象與本質的內在聯絡,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按章節捋清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配合經典的題例,將主幹知識、重點知識向縱橫方向引申和擴充套件。

2、重視評講,提升應試能力

重點是抓好以下三種能力的培養:

① 審題能力。

一是造成審題錯誤的原因:讀題粗心大意,思維定勢的影響,"內部語言傳遞"過程中的過分跳躍。

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途徑:自己審題,然後進行必要的指導和點撥。 三是審題中應特別注意的幾個問題:關鍵詞語的理解和把握,隱含條件的挖掘,干擾因素的排除。

②分析綜合能力。主要學會各種生物題型的解題技巧、解題方法。 ③表述能力。用準確的生物學語言表述答案。

3、紮實教研,優化課堂

我們學科組進行兩個層面的教研:隨機教研、集體教研。首先,課前課後,平時的談笑間,我們無時不在進行隨機教研,雖然僅僅是簡短的一兩句話,卻能有目的地相互啟發彼此的思路,互通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其次是每週的集體備課,大家研究教法、學法。根據學生具體實際量力而行,準確定位,落實好教學中每一個環節,提高複習效率。

生物組老師認真備課,切實做到“精講,精練,精批、資源共享”的原則,當堂的內容當堂清,絕不拖堂,絕不佔用學生課餘時間,這也是學生喜歡我們老師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抓好複習的六個環節

(1)讀:預習課本,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梳理複習提綱。

(2)講:按知識體系疏理知識,形成網路,提煉生物思想和方法,理清基本題型,講清解題方法。

(3)練:精選習題,通過訓練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強調控制數量,講求質量,不避陳題,特別是經典題。複習完每節知識點都有對應基礎練習,重點章節適當多加針對訓練,複習完每章就滾動綜合練習。有效避免知識遺忘,進一步加強知識點間聯絡。

(4)測:進行單元測試,查漏補缺.。

(5)評:基礎練習部分批改,針對練習和綜合練習全批全改。統計問題,課堂講評。

(6)補:及時糾錯,矯正練習,二次過關,對作業中出現錯誤的學生一定抓好錯誤修正,錯題再測的工作,以提高複習的實際效果。

對實驗題學生基本上是隻看不動筆,為提高學生做實驗題的能力,我們是一週選一個好的實驗題型,讓學生寫到本子上交上來,老師基本上全批全改。這也是我們組提高學生做實驗題能力,避免學生眼高手低的一個有效做法。

五、複習安排

2017屆學生進入一輪複習時間較早,考慮到必修一和必修三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絡更緊密,並且剛學完必修三,學生的記憶更深刻,我們打破以往復習順序,按照必修三、必修一、必修二,再到選修一的順序進行復習。

教學計劃分為兩個部分:

本部分時間從2017年9月——2017年12月,完成高三生物必修知識的第一輪複習。2017年2月——2017年3月中旬,完成高中生物選修內容第一輪複習。

生物教學大學聯考備考計劃 [篇2]

作為一名帶高三生物的年輕教師來說,遇到的問題很多,除了經常向老教師請教問題外,自己還需要不斷的努力。高三生如何制定複習計劃?如何規劃高三學習方案一直都是學生們以及老師們關注的話題。

隨著這幾年本學校大學聯考成績逐年徘徊在較低的水平,必須要制定科學性的複習方案,來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整體水平。

一、近幾年大學聯考成績分析

分析了近幾年的生物大學聯考題,總體的感覺是:難度不高,多從細處入手,對於生物教學的指導意義頗大。因此給我們新課程的教學敲響了警鐘,特別是對一些摳難題,加大難度的教學亮了紅燈,本學校的學生的入學成績較差,因此在教學中,一些難懂的基礎知識成為了學生們無法逾越的障礙,更別說一些提高性的題目,教師在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上下了大的功夫,大學聯考時,基礎的知識往往回答的較容易,而一些提高性的、開放性的、實驗性的題目給我們的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正如一些教師所說:我們的學生如果再補習一年,肯定就考走了。高中階段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及一些基本能力的培養,而不是深摳死學。具體有以下幾點:

《生物教學大學聯考備考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