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司馬遷傳記讀後感

校園 閱讀(2.47W)

1、

司馬遷傳記讀後感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史官忍辱負重,歷時19年,終於寫成一本史書,這本書叫史記,這個人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書放火給燒了,對史實的民間傳說也說法不一。司馬談就想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幫父親去各地訪察,回來了一段時間,漢武帝派去南方安撫當地的一些國家,完成後回來,這是父親病重,臨終前父親還念念不忘史書的事情,在以後的日子裡,司馬遷用業餘時間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讓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打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司馬遷忍辱負重,艱難的寫著史記。歷時19年終於完成,從此史書上便沒有了對司馬遷的記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生死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宮刑。也正是這種信念,使它能夠忍辱負重寫完《史記》。還是這種信念使他明白,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屬於自己了,他還屬於父親的遺願,屬於《史記》,雖然他在現實中遭受冷落,但司馬遷在史書中有權利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司馬遷看不起碌碌無為的人,也看不起受宮刑的人。所以當他遭受宮刑,只為了一個願望而苟活,那就是完成《史記》,在他自己眼裡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裡,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於指責皇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為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為、有事業、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2、

在看歷史人物傳記小說的時候,最讓人感覺矛盾的心情就是作者筆下所構建的人物和我們內心已有的那種認識不相一致的時候,這種時候就很難接納作家為我們所描述的那段歷史,而且還會不由自主地想,為什麼作家會把一個歷史人物寫成了這個樣子?是單純為了與眾不同、吸引讀者的眼球而故意顛覆大眾心目中已有的人物形象的?還是他曾經認真地翻找了別人所不知道的歷史、現在只是在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呢?有一次,在接連看了三個不同版本的'講同一段歷史的小說之後我開始明白了,歷史是真實的,而歷史小說終究也只是小說的一個類別罷了,每個作家都不過是在自己的內心演繹著自己想像的歷史而已,而真實的歷史細節是什麼樣的,沒有人能夠一一說得清楚,這種情況下,重構歷史也只能是部分地接近歷史而已,真實的歷史已經永遠無法還原出來了,只能用虛構的故事去豐滿那副歷史的骨架,而這虛構的故事能否感動我們歸根結底還要看作家的功力到底如何了。

司馬遷,是文人歷史上一座無法繞過的豐碑,也許,他在我們的心底裡的形象過於高大了,所以,作家要將他的形象還原成一個普通人,甚至不惜打壓他的人格,盡力將他描寫成一個卑微的文人,以為這樣才是獨樹一幟的寫法吧,可是,閱讀那些文字的時候真的感覺不舒服,為什麼一定要讓那些光輝燦爛的偉大人物和我們這些卑下的小人物一樣庸俗不堪、醜陋不堪地活著呢?我知道,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就會犯錯誤,不可能像神仙一樣不食人間煙火,但是,有了一部彪炳千秋的《史記》,所有那些忍辱偷生的卑微苟且之事便都不值得一提了,不是嗎?為什麼非要在他們的臉上抹上黑炭才叫真實呢?對於某些偉大的歷史人物,我寧願用帶著光環的眼光去仰視他們,遠遠地尊敬他們,而不願意看到他們像我們這些凡塵俗胎一樣怯懦可憐地生活的模樣。

當時間的流水衝過了千年的堤岸,我們回望古人所能夠憑藉的只有那些留在書籍上的古老文字。逝者如斯,人的肉身已經在另一個世界裡灰飛煙滅,所幸的是,一些文字留下來了,記錄了他們生活過的那個時代,記錄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於是,有些人又在紙上活起來了,他們各具血肉,演繹著各自不同的人生精彩,這是多麼神奇的事!而這背後又有多少個像司馬遷一樣鐵骨錚錚的史官為此付出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和性命!他們的價值正是因了他們所書寫的歷史而變得厚重,他們在中國的歷史上永遠都將是熠熠閃光的名字,是泰山一樣高大不朽的史家大儒。有了這一群人,中國的歷史才會永遠地連綿不斷,代代流傳。當我們展開書卷,讀著那些鮮活的歷史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帶著對歷史的敬意和懷念去感受古人的心胸呢?

對於高光筆下刻畫的司馬遷這個人物,我有點小小的異議,不是對其文筆風格的不滿,而是對人物塑造的不滿,彼司馬遷與我心目中的司馬遷偏差過大。當然,這不代表我想象中的司馬遷更接近歷史上真實的司馬遷,但無論如何,作家用他的語言親手毀滅了一個在我心目中非常光輝的形象,於我總是一種痛苦的現實。也許,這個司馬遷才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更加立體,但是我還是想保有自己對歷史的一種理解和想象。另外,我總覺得作者的某些描述與歷史史實有不相符的地方,不知道是作者的寫作情緒過於主觀而刻意忽略對那些已知歷史常識的使用還是沒有做基本的歷史常識學習?既然是在寫歷史小說,總還是要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自由發揮的,不然,看了這樣的小說,總會讓人質疑其寫作態度和對作品的信任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