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聊城會考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

校園 閱讀(3.06W)

語文會考的的複習一定要全面,不管是基礎知識點還是文言文、課外閱讀和寫作,我們修要通過做試題加強鍛鍊,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語文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聊城會考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
  會考語文試題

一、基礎知識(每小題2分,共10分)

1.選出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獷野(guǎng) 驀然(mù) 盡態極妍(yán)

B.御聘(pìng) 緋紅(fēi) 妄下斷語(wàng)

C.緘默(jiān) 煞白(shà) 藏汙納垢(gòu)

D.嗔視(chēn) 逞能(chéng) 怏怏不樂(yàng)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

A.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遊公園——除非是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B.我家鄰村,有一個信客,年紀不小了,已經長途拔涉了二三十年。

C.到了需要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原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

D.“正確的答案不只一個”這種思維模式,在我們頭腦中已經不知不覺地根深諦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 )

①他的發明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業 。

②在現實中盲目模仿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行為,說明他 能力太低。

③分別在即,老師,我們如何才能報答您三年來 的關愛?

A.採用 鑑賞 無微不至 B.採用 鑑賞 無所不至

C.沿用 鑑定 無所不至 D.沿用 鑑定 無微不至

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 )

A.回首三年的國中生活,我們再一次明確了這樣的道理:勤奮、踏實是學習成敗的關鍵。

B.智慧手機一般均內建新版軟體移動視窗作業系統,並擁有通話、上網衝浪和觀看視訊等。

C.校運會上,李傑用相機把參賽同學拼搏的身影和助威鼓勵的話語一一攝入鏡頭。

D.在閱讀文學名著的過程中,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諦。

5.選出填入下列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一座城市的底色其實就是它的文化底蘊,然而,文化是需要沉澱的。好的文化沉澱是歷史造就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一,缺一不可。一座古老的城市必然有著 ,這是天時;有著 ,這是地利;有著 ,這是人和。當城市的 和 交融在一起,就積澱成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①不會輕易消失的遺址、遺蹟 ②在這片土地上奉獻智慧與勤勞的人們

③歷史文化 ④自己不間斷的歷史 ⑤現代精神

A.①②④③⑤ B.②①④⑤③ C.④①②③⑤ D.④⑤②①③

二、文言文閱讀(共1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題。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B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

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脣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駐,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①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鈔②。

年二十二,太祖闢為司空掾屬,除成皋令,以病去,復為堂陽長。其治務寬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遷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壞人。②鈔:掠奪。

6.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2分)

A.指物作詩立就(就:完成) B.客謝之(謝:感謝)

C.監試者異之(異:驚奇) D.以病去(去:離職,離開)

7.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2分)

A.朗之內外(助詞,的) B.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介詞,因為)

C.稍稍賓客其父(代詞,指仲永) D.今寇未至而先徙 (連詞,表並列)

8.選出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3分)

A.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於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B.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鈔。(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亂,(紛紛)向內遷徙,有的被強盜搶掠。)

C.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現在您離開那裡而遷居這裡,只不過是為了躲避朝廷滅亡的期限罷了。)

D.朗躬巡視,致醫藥。(司馬朗親自巡視軍營,為生病的士卒請醫配藥。)

9.選出對“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翻譯正確的一項。( )(3分)

A.他的父親利用他的優勢,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B.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C.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避開同縣的人,不讓他們學習。

D.他的父親認為仲永有優勢,每天拉著仲永避開同縣的人,不讓他們學習。

10.選出下列對A、B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3分)

A.仲永小時候就善於作詩,文理皆有“可觀”,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少年的天賦。

B.司馬朗執政不靠刑罰而靠寬厚仁慈,百姓照樣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馬朗為了讓軍士以他為榜樣,故意在軍隊中過著簡樸的生活,是因為他胃口不好。

D.司馬朗對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難的做法很不贊成,一是因為移家於溫不能真正避開災難,二是因為李邵的離開會引起當地居民的騷亂,但他的勸阻並未起作用。

第Ⅱ卷 非 選 擇 題 (共97分)

三、古詩文與名著積累(共17分)

11.積累。((1)—(4)每空2分,(5)每空1分,共12分)

(1)夜來南風起, 。(《觀刈麥》白居易)

(2) ,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3) ,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王安石)

(4)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 。(諸葛亮《出師表》)

(5)《相見歡》李煜中“ , , , ”

化抽象為形象,含蓄的表現了詩人失去自由,囚禁生活的孤悽悲涼,亡國之痛和離家之愁。

12.名著(5分)

(1)閱讀下列名著語段,寫出語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並指出文段出自哪部名著。(2分)

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揹著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撿牛骨頭、破布、碎紙、釘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紙賣給舊貨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爛鐵也是這個價錢,一普特骨頭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2)寫一段話介紹《水滸傳》、《繁星 春水》的其中一部,要求至少用到以下備選詞語中的兩個。(限70字以內,含標點)(3 分)

備選詞語:大氣磅礴 清新淡雅 曲折跌宕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情韻悠長

四、現代文閱讀(共30分)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第13-21題。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第13-21題。

(一)土(14分)

張金剛

⑴土,包容而神奇。可萌芽的種子,欲生長的秧苗,只要投入土的懷抱,他都會傾盡所有,滋養其綻放生命的精彩,不管那些生靈天生高貴或是卑微。

⑵著實難以置信,被踩在腳下、其貌不揚的泥土,竟會拱出綠色柔嫩的芽子,捧出嬌豔繽紛的花朵,育成參天葳蕤的大樹,奉上營養美味的果實,如魔術、童話般夢幻,不可思議。但任鮮花與讚賞加身,土都依然低調、無言。

⑶然而,土卻是真實的,不會有絲毫欺騙。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大蔥不會長成西瓜,種下黃金不會再長黃金,因此“小貓種魚”只有失望,相信奇蹟也終是美夢一場。相容無私但又淳樸誠懇,這便是土的稟性和情懷。

⑷土地與農民,相依相生,結下了亙古綿延的絕世情緣。農民最懂土地,會應時地春種、夏管、秋收,留足一冬的覆雪沉睡、休養生息,來年再度耕耘、呵護。土地也最惜農民,只要風調雨順,他總不會辜負汗滴入土的辛勤、低頭叩首的虔誠,用一地金黃、一派豐收回報勞作的農民。當然,誰要偷懶,歉收便是懲戒。

⑸正因如此,父親對養育了全家老小的土地,總是心懷眷戀,難以割捨,幾次勸說,都難以說服他跟我進城。說是,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丟下不管,讓草給吃了,這豈不是忘恩負義;他摸透了土地的脾性,如朋友一般,進了城豈不孤獨、閒得慌。我懂父親,便尊了他的意願,守著土地老友安度春秋。

⑹當然,父親更懂我。每每對他提及市場上的蔬菜、肉類沒味道且不安全,父親都會大包小包帶一堆“土貨”過來,笑談:土生土長的莊稼人,總歸好這口,老家有地,不愁沒的吃。那行頭、那口氣,真如掛著蒜辮、拎著大蔥的趙本山得意地說:這好東西,給錢都沒處買去。

⑺這些“土貨”,乍一看,色澤、個頭、外表真沒市場上的洋氣、耐看。西紅柿長得歪七扭八,土雞蛋個小且帶著雞糞,豇豆疙疙瘩瘩偶有蟲眼,韭菜葉子狹細雜著黃葉,一看就是沒打過農藥、激素,沒整過容的綠色食品。一下鍋,一入口,土裡吧嘰的土貨,華麗轉身、香豔無比。西紅柿炒雞蛋,殷紅伴著嫩黃,酸香爽口;韭菜餡餃子,翠綠隱透,風味濃郁;土雞燉湯,油花焦黃,雞湯鮮香,令人垂涎。這純天然、無汙染的“土貨”,土得有營養,土得有滋味,融入了濃濃的親情、鄉情,比起那些華而不實的“洋貨”自是珍貴萬分。

⑻崇尚迴歸的現代人,對土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愫,若即若離,充滿曖昧。喜歡“土貨”,可誰願重返土地,連進城的民工都不願回鄉種田;“開心農場”火極一時,不過僅是一道視窗,藉以透氣罷了。故而,將週末驅車進山下鄉,擁抱自然,奉為時尚新潮;週一不得不又被城市淹沒。那些沾著泥土芬芳的石子、山貨或是記憶,倒是足可安頓、撫慰心靈。

⑼我一直相信,藝術越接近泥土,接了地氣,才越有生命力。源自泥土煅燒的陶器、瓷器,被土埋得越久越是珍品;不假修飾的“原生態”唱法獨樹一幟、奉為天籟,土得掉渣兒的“山藥蛋派”影響依舊,紮根鄉土的地方戲經世不衰……

⑽我們幾個文學愛好者,張羅著想辦本文學期刊,定位便是貼近百姓生活、體現鄉土民風,不求高雅,不怕“土氣”。因為,我們都是曾親近過土地,懂得土地的博大厚重,對土地有著深深的依戀。“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不是詩人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純粹、傷懷。先前我不懂,只有遠離了故土才體味得真切,也明白了遊子為何只因一抔家鄉土、一杯家鄉水,便淚眼婆娑。

⑾傳說,人是女媧用泥而造,生就與土結緣。打小我便在土裡滾、土裡爬,沾了一身土氣,老婆笑我土老帽兒,但卻愛上了我如土一般的'真誠、包容、厚道。年邁的父親腳沾泥土進城,我備感親切;他常說:土地養育了咱,希望咱們百年之後都入土如安,葉落歸根。我含淚點頭,深知他心。

13.閱讀⑷⑸段,說說農民與土地之間有著怎樣的感情。(3分)

14.第⑵段劃線句子富有表現力,請從修辭方法的角度加以賞析。(4分)

15.第⑺段寫“土貨”用了什麼方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試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4分)

16.縱觀本文,概括作者對土地懷有深情的原因。(3分)

(二)美和美的東西(9分)

蔣孔陽

⑴什麼是美?這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詩、一曲音樂,我們覺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傢俱,我們都會用審美的眼光,來說他們美不美。但是如果認真追問一下:究竟什麼是美?我們卻往往會瞠目結舌,不知所答。

⑵在對美進行追問的過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東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東西當成美。這是因為我們和現實發生審美關係的時候,差不多總是先碰到具體的美的東西,然後再將美的東西概括出來美的概念來。

⑶古希臘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談論美的專著。其中蘇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東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馬、一隻漂亮的湯罐等等,來回答“什麼是美”。蘇格拉底堅決反對這一回答,說他所要探討的,不是“什麼東西是最美的”,而是“什麼是美”。“我問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為美”。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探討了許久,最後不得不感嘆地說:“美是難的。”

⑷這個討論在美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他要我們透過美的現象去探討美的本質,從千千萬萬美的東西中,去尋找美的普遍規律。關於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為普遍規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質,而不是芸芸總總的美的現象、美的東西。把美的東西當成美,會造成許多困難。

⑸首先,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說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說明漂亮的母馬的美、漂亮的湯罐的美。美的東西千千萬萬,但它們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說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於梅花的美,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或唐詩的美,也是各異其趣,迥不相同。美是從各種各樣的東西當中所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它從現象上升到本質,它能說明任何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並不就是美的東西。

⑹其次,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當美的東西與人處在某種關係當中,它是美的;處在另外的關係當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種美。例如兩湖,當晴光瀲灩或是山雨空濛的時候,條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當杜甫寫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時的雨,可以說是美的。可是當杜甫寫道:“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這時的雨,你又能說是美的嗎?因此任何美的東西的美,都隨著它與人的關係而變化,我們很難把美的東西永遠當成是美的。

⑺第三,美的東西不僅僅是漫無邊際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從自然到社會,從物質到精神,從生活到藝術,無不有美的東西存在,在這樣眾多的美的東西中,你要把美說成是一種東西,當然不可能。同一種東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東西,它們卻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東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⑻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種物質屬性,本來不是一種“東西”,我們又怎麼能夠把美等同於美的東西呢?談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談到色,它有紅黃藍白;談到聲,它有清濁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質因素構成的,它們都表現為某種物質的東西。但是,美卻不然,你能說美是有哪些物質的因素構成的呢?你只能說,美必須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但它又不僅僅只是某種固定的物質條件。例如美必須和味、色、聲發生聯絡,但美又不在於味、色、聲本身,而在於味外之味,色外之色,聲外之聲。這樣,你又怎麼能夠用某種固定的東西,固定的味、色、聲,來說明美呢?

⑼美不是美的東西,它是什麼呢?我們說它是構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

17.本文論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2分)

18.第⑶段提到蘇格拉底的故事有什麼作用?(3分)

19.本文條例清晰,結構嚴謹。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全文的論證過程。(4分)

(三)古怪的重水(7分)

葉永烈

①1942年,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激烈進行的時候,英國的間諜部門卻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涼小鎮的一家看起來很普通的小工廠。這家小工廠裡,並沒有隆隆的機器聲,也沒有高高的煙囪,只有來自當地發電廠的電線和自來水管。它在靜悄悄地生產著一種神祕的重要物資。德國軍隊重兵防守,但這家小工廠還是被英國間諜炸掉了。德國人馬上調集專家搶修,花了9個月的時間,小工廠又開始了神祕的生產。1944 年,德國軍隊極為祕密地把小工廠的產品運走。但那些產品最終還是被英國間諜的定時炸彈和美國的轟炸機炸燬了。

②這家小工廠生產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產品呢?這神祕的產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樣無色透明的液體。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著許多不同的“脾氣”。重水確實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這名字,便是打這兒來的。誰都知道,在標準條件下,普通的水在0℃結冰,在100℃沸騰。然而,重水卻在3.8℃結冰,在101.42℃沸騰。普通水的密度在4℃時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時最大。很多物質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鹽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減少15%,氯化鋇的溶解度則減少20%。許多化學反應在重水中進行,比在普通水中慢。嚴格地說,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組成的——只不過這氫原子不是普通的氫原子而是重氫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卻很少,在50 噸水裡大約只含有7.5 公斤重水。重水總是混雜在普通水中,均勻地混合在一起。怎樣才能把重水分離出來呢?人們發現,當用電流電解水的時候,普通的水大量被電解成氧氣和氫氣,而在剩下的液體中,重水的含量越來越多。於是,人們便請電流幫忙,來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電解,然後把剩下的液體進行蒸餾,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點的不同把它們分開,製得很純淨的重水。從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電能。據統計,提煉1公斤重水比熔鍊1 噸鋁所需要的電能還多3倍。

⑤重水,是製造原子彈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減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變為熱中子,並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會減少中子的數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減速劑,它能使鏈式反應進行下去,實現原子彈的爆炸。重水因之成為舉足輕重的戰略物資。當年德國人失去重水之後,整個製造原子彈的計劃不得不推遲。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原子能開始被應用在工農業生產上。人們建造了原子能反應堆。在原子能反應堆中,同樣要用到中子減速劑,用到重水。

⑦在製成原子彈之後,人們又發明了氫彈。製造氫彈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來自重水。這樣一來,重水更加身價百倍。氫彈爆炸,實際上就是氘和氚進行激烈的熱核反應,在一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聚變能。

⑧人們現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熱核反應,把它應用在工農業生產,建造熱核反應發電站。這種新型發電站與原子反應堆相比具有許多優點,比如環境汙染少,熱核反應產生的能力大,發電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數以萬噸計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為這樣,如今重水被人們譽為“未來的燃料”。

(選自《百年百篇經典科普》,有刪改)

20.本文為什麼從英國間諜對一家小工廠的破壞寫起?(3分)

21.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麼?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4分)

五、作文(50分)

2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作文題“就從 開始”的空格上可以填入“那一刻”、“校道”、“握手”等詞語,表達你對生活的理解,抒發人生的理想,感悟人間真情……

當然,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填入其他詞語(所填詞語不超5個字),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後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體自選。可以記敘經歷,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象等。

③不少於500字,如寫詩歌,不少於20行。

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姓名、校名。

  會考語文試題答案

一、基礎知識(每小題2分,共10分)

1.(C)(2分)

A.驀然(mù)為驀然(mò);

B.御聘(pìng)為御聘(pìn);

D.逞能(chéng)為逞能(chěng)

2.(A)(2分)

B.“長途拔涉”的“拔”為“跋”;

C.“左右逢原”的“原”為“源”;

D.“根深諦固”的“諦”為“蒂”

3.(A)(2分)

採用:採納應用;沿用:繼續使用(過去流傳或者遺留下來的法則、方法和制度)等。

鑑賞:鑑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鑑定和欣賞;鑑定:鑑別審定事物的真偽、優劣。

無微不至:無論如何細微,都能周全照應,形容關懷、照顧得非常細心周到。

無所不至:沒有達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於壞事)。

4.(D)(2分)

A.一面對兩面。勤奮、踏實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不是失敗的關鍵。

B.成分殘缺,“擁有”沒有賓語。

C.搭配不當,“相機”無法將“話語”攝入“鏡頭”。

5.(C)(2分)

“自己不間斷的歷史”與“天時”搭配,“不會輕易消失的遺址、遺蹟”對應“地利”,“在這片土地上奉獻智慧與勤勞的人們”對應“人和”,所以前3空是④①②;“歷史文化”與“現代精神”既是時間的先後也是“文化”表現到“精神”實質的邏輯關係,後2空為③⑤。

二、文言文閱讀(共13分)

6.(B)(2分)“監試者異之”的“異”,是指“對……感到驚奇”。

7.(D)(2分)“今寇未至而先徙”的“而”為連詞,錶轉折。

8.(C)(3分) “彼”“此”具體所指為“野王”“溫縣”,“朝亡之期”應為“早晨死亡的期限”。

9.(B)(3分)

10.(C)(3分)“胃口不好”是文中所沒有提及的。

【參考譯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九歲的時候,有人說起他父親的字,司馬朗說:“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於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個人對他表示了歉意。十二歲的時候,通過經學考試,成為一名童子郎。因為司馬朗長得又高又壯,監考的官員懷疑他隱瞞了年齡,便盤問他。司馬朗說:“我內外的親戚,歷來都長得高大。我雖然幼稚柔弱,卻沒有攀高依賴的習氣,折損年歲來謀求學業的成就,這不符合我的志向。”監考官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

後來關東一帶黃巾軍起事,原來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縣,臨近險要的山區,打算遷徙到溫縣居住。司馬朗勸說李邵道:“脣亡齒寒的道理,難道只限於春秋時的虞國和虢國嗎?溫縣與野王縣就是一種脣齒相依的關係。現在您離開野王而遷居溫縣,只不過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卻不能把死期延緩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託著一郡人民的希望,現在賊寇還沒到您就要先離開,沿山一帶州縣的人民必然恐懼震驚,這等於動搖民心,為那些強盜壞人打通犯罪的途徑啊!我私下裡真為全郡擔憂。”李邵不聽勸告,沿山一帶的居民果然大亂,紛紛向內遷徙,有的被強盜掠奪。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曹操徵召他為司空掾史,任命他為成皋縣令,因病離職,又復職任堂陽縣長。他治理地方政策寬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罰,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兗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稱讚。即使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司馬朗也總是穿著粗布服,吃粗劣的飯食,用儉僕的生活給部下作出表率。行軍到居巢的時候,部隊中發生了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軍營,為生病的士卒請醫配藥。(後來)司馬朗染上了疾病,死時年齡為四十七歲。

第Ⅱ卷 非 選 擇 題 (共97分)

三、古詩文與名著積累(共17分)

11.積累。((1)—(4)每空2分,(5)(6)每空1分,共12分)

(1)(2分)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觀刈麥》白居易)

(2)(2分)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3)(2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王安石)

(4)(2分,每空1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5)(4分,每空1分)《相見歡》李煜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化抽象為形象,含蓄的表現了詩人失去自由,囚禁生活的孤悽悲涼,亡國之痛和離家之愁。

12.名著(5分)

(1)(2分) 阿廖沙 《童年》 (1空1分)

(2)(3 分)(能兼顧體裁、內容、主題和寫作特色為佳)

例1:《水滸》是一幅描寫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壯麗畫卷,小說大氣磅礴,故事情節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不愧為一部優秀的古典長篇小說。

例2:《繁星 春水》兩本詩集,語言清新淡雅又晶瑩明麗,明白通暢又情韻悠長,抒寫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頌母愛、人類之愛和大自然。

四、現代文閱讀

(一)

13.農民與土地相依相生,結下了亙古綿延的絕世情緣(1分);農民最懂土地,對土地有著難以割捨的眷戀之情(1分);土地也最惜農民,以豐收回報農民的辛勤付出(1分)。

14.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1分,寫出兩種即可得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泥土的神奇(1分),增強了語句的氣勢(1分),表現了作者對泥土的讚美之情(1分)。

15.對比(1分),拿華而不實的洋貨與融入了親情、鄉情的土貨進行對比,將洋貨的洋氣、耐看與土貨的土氣、難看進行對比(1分),突出了土貨的美味與珍貴(1分),從側面表現了作者對土地的熱愛,對故鄉親情的眷戀與讚頌(1分)。

16.土地具有相容無私又淳樸誠懇的稟性和情懷(1分);土地與農民相依相生,養育了辛勤勞作、眷戀它的人們(1分);土地承載著藝術的生命力,凝聚著濃濃的親情與鄉情(1分)。

(二)

17.美是構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2分)

18.充當事實論據(1分),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人們常把美和美的東西混淆在一起這個觀點(2分)。

19.首先,提出論題:什麼是美(1分);接著,闡述人們常把美和美的東西混淆在一起(1分);然後,論述為什麼不能把美的東西當成美(1分);最後,得出結論:美是構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1分)。(評分說明:要有表示過程的標誌性詞語,要結合每一段的內容。)

(三)

20.①說明小工廠所生產的產品的重要;②引出下文對重水的說明;③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每點1分)

21.本文采用了邏輯順序(1分)。首先說明重水的特點及構成(1分),再說明重水的分離方法(1分),最後說明重水的用途(1分)。這是符合人們認識規律的邏輯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