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

校園 閱讀(3.2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1

緣於我對教育和學生的熱愛,出於對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認識,我深深的認識到自身教育知識的匱乏,和教育技巧的簡單落後,於是,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當我看完這本書就被他的教育機智和簡潔流暢的文筆折服了。在書中他提到經常給學生讀他自己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記錄了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班幹部”的選舉培養,對“青春期”教育的重視,對“民族教育”的宣揚,難得可貴的是書中披露了他曾經失敗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他認為愛的教育不是一種教育,而是一種生活,一種常態的生活;愛的教育要從細節處入手————如學生生日親自送上一本書,一張賀卡等等。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年輕教師的成長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覺得做一名農村國小教師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師的幸福感不是看幾本書就可以獲得的,而是源於對教育意義的深遠認識,源於對學生的熱愛,這樣你才會談得上熱愛工作,你才會主動去閱讀,主動去實踐。在閱讀中開拓自己的視野,開闊自己的胸襟,淨化自己的心靈,昇華自己的人格;在實踐中鍛鍊總結,在實踐中修正提升,在實踐中啟迪智慧,在實踐中開拓創新。這樣你的工作會做得更好,於是你的學生依戀你,家長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領導器重你,這樣你被欣賞,被認同,你就會覺得很幸福,你就會覺得工作很快樂,你才會真正潛下心來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愛全部奉獻給孩子們,於是你的工作就會更出色,也會更幸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記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準備午休,突然想到作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們睡的咋樣,就馬上翻身起床,沒有猶豫,沒有拖拉。試想如果你心裡沒有裝著孩子們,你會在午休之前想到他們嗎?你願意為了孩子們睡一個好覺而放棄自己的午休時間嗎?因為我覺得孩子們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學習,孩子們就可以取得相對更好的學習效果。

其次,這本書讓我深刻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本書中有一個愛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楊守豐,她與人為善,頑強進取,珍惜時間,熱愛學習;母親精神失常,父親體弱多病,家中有4個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長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紀面對如此讓人揪心的家庭環境,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樂觀,坦然和自信,最後還是被病魔奪取了可愛的生命。如此堅強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動了我,震撼了我的心靈,我頓時感到自慚形穢,感覺自己竟不如一箇中學生頑強,覺得自己不堪為人師,同時我覺得有必要讓我的孩子們感受這個時代的楷模。

最後,我從本書中看到一句我特別喜歡的話————讓別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幸福。這句話李老師曾經給學生講,他還在歷次報告中經常提到這句話,甚至成為他第一次當校長走馬上任送給老師們的第一句話,後來寫在他們的教學樓上。最開始我不理解其內涵,隨著閱讀的深入,在實踐中結合具體情景才慢慢體會其中的含義。

當孩子們把校園打掃得一塵不染,我們可以在窗明几淨的校園裡工作時,我們就因為孩子們的存在而幸福;當有學生為了班級可以奪得清潔紀律流動紅旗而努力時,我們這個班集體就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幸福;當我在處理班級事物不夠理智時,有學生給我提出善意的建議時,我就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幸福。

我經常在被學生感動時對他們說這句話,學生在叫我寫畢業寄語時我也把這句話送給他們,在去年的畢業茶話會上我又以這句話作為發言稿的結語,甚至把這話連同班訓印在了師生畢業合影上。因為我希望他們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樸實無華,很多嶄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蘊含在一個個平凡真實感人的小故事裡面。他不是為寫書而寫書,他是想通過自己的書籍來宣揚和傳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寫的是中國教育這本大書;他也不是在用筆寫書,他是在用心寫書,用情感寫書,用人格寫書,寫的是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人”字。就因為我最喜歡這本書,我才把它送給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愛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像李老師一樣覺得工作是幸福和快樂的,那麼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將會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的和諧!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2

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的愛心與耐心感動著,更被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時機,建設班級輿論的智慧

健康的班級輿論可以增強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增強教育的力度和說服力,對個人的不良行為有很好的制約作用,有利於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集體榮譽感,養成良好的品質,改正不良的作風。

李老師在對“後進生”進行教育時,善於抓住一切時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形成。用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善於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表揚和批評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萬同作弊後李老師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處分,而是不動聲色的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入心靈的集體主義教育:先發動同學們組成“幫助萬同小組”幫助腳骨折的萬同去看話劇,以及萬同平常遇到的困難:像上樓進教室、課間上廁所、放學回家等,全包給“幫助萬同小組”了。還號召其他同學尋找機會隨時向萬同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讓萬同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安排好這些事,李老師巧妙地把萬同的作弊放到影響班級榮譽的高度,讓全班同學每人給萬同寫一封信談談對萬同作弊的看法。大家從集體主義的高度,用真誠的話語批評了萬通的作弊行為,並勸說萬同改進缺點。通過這些做法已經促進了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的形成。但是李老師利用此事進行班級輿論建設的活動還沒有結束,在萬同傷好後,李老師又組織全班同學討論關於萬同作弊的處理辦法。同學發言非常積極,他們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萬同這段時間的進步,也誠懇地指出了他還存在的一些不足。絕大多數同學都希望再原諒一次萬同,不再給他處分,可以看出同學們團結友愛、扶持正氣、伸張正義、制止錯誤思想、阻止不道德現象的班級輿論已初步形成。

我們做班主任的都應該學習李老師,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建設。

二、巧用班級輿論教育“後進生”的智慧

李老師在教育“後進生”時,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級輿論,使他們揚善棄惡,在班級輿論的軌道上健康的成長。

萬同由於脫離了昔日的“兄弟夥”而被“兄弟”們暴打,在這個可能使萬同動搖決心的時刻,李老師發動全班同學給萬同寫信,安慰萬同、鼓勵萬同堅決與“兄弟夥”決裂,回到集體中來。在這種正氣、溫暖的,來自整個班集體的真誠關懷中萬同堅定地回到了班集體中。

最讓我佩服的是李老師為了轉化萬同,提前兩個月佈置期會考試作文題《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萬同置身於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中,又讓每一位同學有意識的關注萬同的表現。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成功的讓萬同的成長搭上了集體輿論的快車,使他不得不成長。

每個“後進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動力。巧妙利用班級輿論可以給他們改進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慧眼看問題的智慧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沒有逃離李老師的思索。經常被我們當成無可救藥的、不可改變的“雜症”,經過李老師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藥”。萬同上進後的一次反覆——上英語課時往同學生身上貼了一張糖紙。這種現象在大多數老師看來,是很正常的,像萬同這樣“頑劣”的學生能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些做小動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師卻看著這張糖紙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讓萬同在學習上產生愉悅感,僅靠意志來維持紀律是不可能的!

萬同在當學校“糾察員”期間,對一位批評他的七年級班主任進行了“報復行動”星期六,學校沒有上課,他一人溜進學校,到七年級年級辦公室。一腳把門踢開,進去以後,在七年級2班班主任老師的辦公桌抽屜裡亂翻,把幾本書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後,偷了一支圓珠筆、兩瓶沒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揚長而去!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師都會對萬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呀,遇到這樣反覆犯錯的學生,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放棄,覺得這樣的學生無可救藥。李老師卻對萬同的所有表現進行分析,找到了癥結所在:萬同的反覆是因為脫離了班級輿論的監督!

教育是個平凡的事業,在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師總是能智慧的掀起驚天動地教育的浪花,淨化學生的心靈,堅定學生的意志。我們每個肩負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應該學習李老師的這種用不平凡的思維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學習李老師用個案促進班級良好輿論形成,又用班級輿論糾正每個學生行為的智慧,做個智慧的班主任!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3

我認識李鎮西老師是在“教育線上”上,我經常走進“鎮西之家”,傾聽他娓娓道來的故事,聆聽他對於青年教師困惑的解答……那時候,我的腦中出現的始終是一個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師長。常常被他的故事感動著,常常為他的言論而折服,我從來不想去考慮別人的爭論,我就堅定地認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就一定是個好人。

捧讀《愛心與教育》,就像又一次走進“鎮西之家”,而這一次,我走得更深,時時感慨著,時時唏噓著,被平凡的小事而感動得淚如雨下。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當我合上封面的那一霎那,我又一次深深地感觸,做一個教師,愛心比起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來的重要。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著自己,自己提醒著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微笑是愛心的反光鏡,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是清香宜人的玫瑰,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我,作為一位幼兒教師,也是深深地愛著孩子們的。我會為孩子在園裡磕著碰著而憂心忡忡,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點不良習慣而發愁,我更會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但,我的愛常常被我的暴躁淹沒。一時的愛與安慰,我能做到。但是,我卻無法做到始終如一。李老師不僅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著那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而且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生活、愛社會、愛家鄉、愛國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而李鎮西老師認為情感不是教育的全部,但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他用童心喚醒愛心,用愛心滋潤童心,用自己樸素的行動,實踐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有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有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有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但是最能打動我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裡,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真的很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後進生真的是很難很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

我也是教師,從事了5年幼兒教育的教師,面前的孩子千差萬別,面對他們,我相信自己有愛心,但是我也在問自己:我有耐心嗎?我有足夠的耐心對待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孩子嗎?我能用自己的微笑驅散他們幼小心靈上的陰霾嗎?

我們班有一位幼兒叫妞妞,性格極其內向,生活習慣也比較薄弱,她從不願意和老師交流甚至是打招呼,從不願意在幼兒園中吃飯,更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們幾位老師都盡了力但是她的進步還是不盡如人意。看完《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決定用心去對待她,積極鼓勵她。一天她早上來園時又突然一言不發,不願意和我們說“早上好”了,而且還躲在奶奶後面不願意出來。奶奶有點生氣了,剛想訓斥她,我就馬上阻止了她說:“妞妞笑嘻嘻的,一定是已經在心裡打過招呼了,對嗎?”她看了看我,點了點頭。第二天,她又躲在了奶奶後面,但是輕輕地說了聲“老師早”。我馬上走過去笑著對她說:“嗯,你的聲音真好聽!老師最喜歡聽妞妞說話了。明天大聲說,讓小朋友們都聽到,可以嗎?”她沒有回答我,但是我看到她的微笑了,我也知道她已經在心裡默許了。果然從此後,她越來越大膽了。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在他的部落格上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我們在付出努力的時刻,正是播種,創造,幸福快樂的過程。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因為你幸福,所以我幸福。我願意像車輪一樣,永遠向前滾動下去,用我的付出創造更多的幸福,把幸福帶給更多的孩子。我也願意,在我平凡,瑣碎的每一天,感受辛苦過後孩子們帶給我的特別的幸福時光。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4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為他們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愛即教育。

李鎮西老師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什麼樣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認為是一個懷有仁愛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時,我會因勢利導,讓自己變得時而可愛、時而搞笑、時而誇張、時而溫柔、時而嚴肅、時而撒嬌。讓學生在我的角色轉換中把枯燥的學習變得興趣盎然;課間,看到孩子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我會加入到其中,和她們分享我的觀點和看法;飯後,看到孩子們在操場運動、遊戲,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她們一比高下。在孩子們向我問好時,我一定大聲地迴應她們;在氣溫驟變時,我會下意識地提醒她們增減衣服;在他們因犯錯受到批評之後,冷靜下來的我會由憤怒又轉為心疼,再找機會去安慰他們。

誰說小孩子不懂得感恩?當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也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時常跑過來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課的時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聲講課時,她們會瞬間變得安靜乖巧。如果哪天衝他們發了火,孩子們反過來會用小紙條、小插圖、擁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我的課餘生活都因為充滿了“人情味”而變得豐富多彩。

李鎮西老師在激勵“優生”方面同樣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參入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我;甚至有意識設定一些困難去“折磨”他們,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不光要戰勝自我,更要超越自我。為了更好的鍛鍊提升“優生”的能力,讓他們引領帶動更多的同學進步,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1、舉行“拜師儀式”,發揮“小老師”的作用

簡單的拜師儀式,讓“小老師”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徒弟”們面對“小老師”的無私幫助和悉心輔導,也會更好的約束自己,奮起直追。“小老師”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輔導計劃和方式,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怎樣查漏補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談話、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的幫輔如此具體,如此用心。在“師徒結對”中,雙方受益,於“小老師”而言,所學的知識得到再次消化鞏固,還提高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於“徒弟”而言,有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夥伴,課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得到“小老師”兒童化的補習,他們的講授往往比老師更通俗易懂,因為他們用的是純兒童化的語言。我的共同進步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2、把自習時間留給班幹部管理

每天的語文自習時間,如早讀、午自習,班長或是語文課代表會把當天的學習任務寫在黑板上,並坐在講桌前維持紀律,在我值班或是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保證學生學習任務明確,教室紀律良好。如果學習任務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紀律糟糕時,我會佯裝生氣,找當值的班幹部,讓她們自己找問題,找原因,想對策,並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讓他們變壓力為動力,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為“我應該這樣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生的管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得失,事半功倍。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最後,李鎮西老師說:“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做一個善於感恩和感動的人!”雖然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感恩和感動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時候,看到謝馨玥同學的文章,我特別感動,她是從紅星國小轉來的孩子,文中她記敘了兩年前在紅星國小發生的事情。那時我在紅星國小任教,她還是個二年級的小姑娘,每到週四,我總會給住讀的小姑娘梳頭髮,這樣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記在心裡,並感恩在懷。小小年紀竟有一顆感恩之心,著實讓我意外和感動。

一天,我收到李想媽媽的微信,信中這樣寫到:李想告訴媽媽長大以後要當和朱老師、顏老師一樣棒的老師!李想媽媽感謝兩位老師對孩子的引導和對學生做出的榜樣。家長能把我們對孩子的教誨和關愛銘記在心,說出這般感謝的話語,怎不讓我驚喜和感動?

今年是我加入洛陽教育的第三個年頭,在此,我要感謝洛陽教育的各位領導,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鼓勵和引導;我同樣感謝與我朝夕相伴的前輩們,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不吝賜教,謝謝你們對我工作的幫助和支援;我也要感謝和我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謝謝你們的陪伴,正是你們的陪伴讓我倍感溫暖。我熱愛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因為天真無邪的孩子,還因為洛陽教育這個溫馨的大家庭。

《愛心與教育》敘述的是李鎮西老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了我們身邊很多老師的影子。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會不停地從教育家的論述中汲取教育的精華,我會不斷地向身邊的老師請教,虛心學習,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5

幾個月前,出於要完成上級交代任務,我把《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帶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說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著、感嘆著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臺也十多年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稜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為。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

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裡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你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6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花了幾個晚上,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不是坐在書齋裡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下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著華美,流暢中滲透著憂慮,峻急中深藏著思考,舒展中流動著智慧……

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裡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裡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眼裡,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讀書喜歡反觀自身,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你的學生,你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鎮西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勸慰自己,會理直氣壯地讓萬同清除出班級,而自己沒有半點良心上的不安,因為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然而,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這一點,鎮西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鎮西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鎮西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德育觀念十大碰撞》就是這一思考的產物。我相信,正是因為有了諸如《愛心與教育》這樣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考,才會有後來的《民主教育論》,那是鎮西師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論!

即使如此,對《愛心與教育》,我在感動乃至於震撼之餘,還是有幾絲隱憂。

我聽到一種說法,李鎮西不可學!

不可學之一,李鎮西每天工作多長時間?細細一想,這個問題並不可笑。這筆帳並不難算,還不包括物質上的付出。有很多時候,節假日甚至春節,鎮西師是和學生在一起的,那麼,鎮西師算不算一個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親?

不可學之二,教育是萬能的嗎?一個調皮的學生,需要教師調動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在講求效率的當下,教育者能與世俗對抗多久,對抗到什麼程度?

不可學之三,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校給李鎮西們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間?學生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重視分數以外的東西?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

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7

寒假裡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作為一個幼兒教師,面對著一群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一、媽媽的慈愛

“擁有媽媽般的慈愛”這是對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個孩子最需要的心靈呵護。對於新小班的孩子來說,教師給哭哭啼啼的孩子一個輕輕的擁抱、一個甜甜的笑臉會讓他們獲得心靈的安慰。而對於中大班的孩子來說,他們則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頑皮與個性,隨之增多的自然是些“麻煩”與“不聽話”,但是如果我們付出的是媽媽的慈愛,那麼我們會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再多的不聽話,再多的任性,有的也只是寬容和正確的引導。

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孩子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為師之樂的最大保證。

 二、教師的真愛

《綱要》中提到“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孩子與教師、同伴交流”,因此,教師的真愛成為構建這一和諧關係的首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以一顆真愛的心去面對孩子,用真愛去融化孩子的心靈。及時發現孩子們點點滴滴的進步,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光點。

班級裡有個叫路路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較弱,已經大班了還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整理床鋪,動作發展也很差,所以每次活動都會點到他的名字,漸漸的,班裡的其他孩子也都認為路路是個笨孩子,經常會聯合起來欺負他。如有一次自由活動時,一群男孩子擠在一張桌子玩玩具,路路感到好奇也擠過去,可遭到了拒絕。當有個孩子把玩具弄壞後還要向老師告狀是路路弄壞的。怎樣才能讓其他孩子改變對路路的看法呢?路路是個很大方的孩子,他自己有了玩具每次都主動會讓別人玩,於是我經常在同伴面前表揚他;路路雖然動作發展較差,但他的想象力很豐富,思維表達能力都較強,每次上課時都積極舉手發言;上識字課時,老師剛教好生字他就都記住了,每次比賽都能贏。平時我也經常提醒他不要去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和別人鬧矛盾。通過教師的肯定、表揚,其他孩子對路路的態度改變了,路路臉上的笑容也更加燦爛了。有時他會說:“徐老師,我喜歡你。”真愛讓我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促進了師幼關係。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8

從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改革以來,不斷湧現出一批批教育改革者,他們身體力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線,探索教育的規律,為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在這些有名的教育工作之中,人們常說的“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他們的教育思想影響了大江南北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當在教育實踐中遇到困惑時,我們會想到歷史,同樣的事情別人肯定也經歷過,前人的經驗總有借鑑之處。在大致瞭解李鎮西老師的經歷後,知道了他是在發表了《愛心與教育》後廣為人知的,李老師後來也有許多著作,個人認為最初的教育理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這本書也是後來思想發展的核心。

書本內容介紹

本書介紹的是李老師早期的教育經歷,用作者的話說是“因為我承受了太多學生的愛”。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對待優等生讓他們更優秀;對待後進生,逐步激勵,將對學生的教育與集體教育結合起來,“自己有了進步,是全班的光榮;自己犯了錯誤,是全班的恥辱”,為了促進後進生進步,李老師動用全班力量,在行動與精神上給予幫助。

李老師的未來班是一個團結,有愛心的班級。班裡一個學生有困難,全班學生都會自覺伸出援手,家庭陷入困難的伍建得到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同學們不忘生病的胡國文。對於未曾謀面的學生,李老師會通過信件的方式給予幫助,並長期保持聯絡,對待教育始終如一的態度讓人敬佩。

我的感受

合上書,李老師的內心的教育思想對我啟發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於教育的人。從走上教師崗位起,內心就十分篤定,他至今仍保持著童心。今年七月,李鎮西老師在樂山給他的第一屆未來班上完最後一堂課。他退休了,離開了學生,但他的精神傳播給了他的學生和千千萬萬的教師,他的教育信條“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響了無數人。其次,從教以來,李鎮西老師能從學生的視角思考與解決問題。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髮展進入轉折期,針對學生的心裡矛盾,他沒有從高大上的思想道德方面來教育學生,而是成為學生的朋友,傾聽學生,給出合理的學生可以接受的建議,幫他們解開煩惱,形成健康的心理。德國教育界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李鎮西老師的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未來班的學生有愛心,純潔,努力向上。再次,李鎮西老師真正參與學生的成長。通過閱讀,我明白了學生其實需要能理解他們,懂他們的老師,能和他們成為朋友,分享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課下一起玩耍;帶學生出遊;給學生過生日並送禮物;把學生帶到自己的家,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同學間寫簡訊互相表達情感,使得班級更加團結,讓人覺得未來班就是在一起學習的一家人。

對當下教育的啟示

名師並非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是滲透到生活中的。歷史也總是不斷重複,教育像一日三餐那樣迴圈往復。教育是複雜的,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作為一名青椒,借鑑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反思並總結自己經驗,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首先,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每當說起教師角色,就想到“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辛苦的園丁”,教師是犧牲自己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給教師貼的標籤是“犧牲”“奉獻”,讓人覺得教師是一個悲涼的角色。這是自我犧牲式的教師,個人並不提倡。讀後感·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己同樣在進步。義務教育不只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紀要教他們學習真、善、美,也要告訴他們要有一個寬容的心,包容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還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面對困難,也要迎難而上;在逆境求生存,在順境求發展。在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優良品德,在小事中,發現感動,留住感動。傾聽學生的心聲,塑造學生健康的靈魂。其實教師可以在課下與學生像小夥伴一樣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學生也樂意與學生交流。

其次,增加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班裡的管理幹部能鍛鍊學生,作為教師,要理解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裡有自己的標籤,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教師要儘量照顧到更多的學生。目前,在班級管理中,班幹部實行“終身制”,其他同學就沒有機會體驗當班幹部的感受,也導致班幹部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這對學生的心理髮展是不利的,對其他學生也是不公平的。在班級強調奉獻精神,建設和諧團結的班級。

最後,教育的物件是人(兒童和青少年)。各種教育理論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與習慣,我們學習理論與借鑑經驗,都要結合自己的學生。另一方面,在素質教育的外衣下,有應試教育的靈魂,就算是應試教育,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經驗與能力。首先把學生當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學生培養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如預想的一樣,著名的教師做出了職責範圍之外的事,這樣的行為是偉大的,與學生亦師亦友,教師成了學生的朋友,僅僅是因為李鎮西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既簡單又複雜,因為愛,把學生當親人;因為愛,對複雜的教育問題處理得具有針對性。新的課程改革情調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軟實力,是能力的培養。各種條條框框的規定,終究還是為了讓學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有愛心,從心理上理解學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信學生和教師都會有有所收穫。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9

近期,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雖然目前尚未讀完,但我心靈深處卻深受震撼,李鎮西老師竟然跟學生相處的如此好,並且在交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他的這種接近完美的手段的確讓人折服。我感觸最深的是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

他說:“當我們自然而然的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可是想要走進他們的心靈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們這些副科的老師,本來帶的班級就多,每個班的課程又少,平時跟孩子們打交道的機會就更少了。這樣很不利於我們去了解更多的學生,更別說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了。雖然不易,但是我仍然希望通過自己在課堂上對他們僅有的瞭解去主動的靠近他們的心靈,其實在課堂上並不難看出哪些是典型的“後進學生”,課堂上不認真聽課還在下面做小動作,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覺,對老師講的課毫不在乎,不然就是總岔話題、鑽牛角尖,卻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一節課上完也不見得他們翻開課本瞅一眼。對於這些學生我真是有點束手無策,不知道怎樣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或許真的是我講課的內容不夠精彩,內容太過簡單,他們不屑一顧。的確,課本上的道理同學們基本上都懂,或許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並不怎麼會運用;又或許他們理解的不夠透徹,做基礎訓練總是空著大題,尤其是材料分析一類的不知從何入手。當然,這並不是只有“後進學生”才會出現的問題,值得我去思考問題出在哪,怎樣去解決這種情況。但我覺得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就得從這些“後進學生”的身上下手,試想,如果連“後進學生”都會解決的問題,那麼其他學生只要稍加提醒,處理起問題來應該不是難事。這只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考證。

話說回來,李鎮西老師把“教育呼喚民族、科學與個性”作為轉化“後進學生”的指導思想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後進學生”之所以成為“後進學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家庭、學校和個人都脫不了干係。想要轉化他們,就得從基本上去了解他們,雖然目前我還沒有完全的瞭解他們,但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就已經瞭解到的試著去“走近”他們,並努力“走進”他們。

或許是因為和他們的年齡差距沒那麼大,又或許是因為我剛開始上課沒那麼嚴肅,我們溝通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課堂上他們十分活躍,我並不會因此生氣,我不希望把他們的活潑性格扼殺掉,但是如果有特別搗亂的學生我也會毫不留情地懲罰他們,以示警告。課堂上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否與本節課有關,我都會盡量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去交流和溝通,而不會因為與課堂無關就劈頭蓋臉的給他一頓臭罵,我們儘量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促使他們學習的動力。思維活躍是好現象,只要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能進行正確的引導就能夠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值得鼓勵的。至少說明了他們還是願意和我交流的,我們的距離沒有那麼遠了。

課下,我有時會找幾個上課比較調皮的學生“聊天”,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聊天”,只是在教室外面簡單的聊幾句,試著去拉近我們的距離,只有跟他們和平、平等的相處,才能讓他們展示出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有兩次我給一個班上完課跟幾個同學“聊天”時,隔壁班一個調皮的學生就在後面揪我的頭髮,然後馬上閃開,當然我還是看到了他,知道他不是惡意的我自然也不會生氣的,這正說明了他們和我之間隔膜沒那麼嚴重,我很有可能和他們打成一片,這真的讓我很開心。

自認為和孩子們相處的很好的我經過這次七年級的師生交流大會的確有些難過,我沒能成為他們最喜歡的老師,不過這也讓我充分的認識了自己不足之處,說實在的,在課堂上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後進學生”的身上,沒有過多的考慮到其他學生,我認為他們都有一定的自覺性,不需要怎樣提醒,或許這就是他們沒有給我肯定的原因吧。原本以為上課時輕鬆愉快點更能收到同學們的喜愛,可能在一些學生眼裡我上課太縱容那些“後進學生”了吧。有句話叫“親其師,信其道”,看來我還沒有取得同學們的信任或者是其他老師的教學方法更有優勢,他們肯定的老師必定有他們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優秀的教學方法,相比之下,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也深刻的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地方要想其他優秀教師學習,以豐富自己的內涵,爭取早日取得同學們的信賴。

從一開始我就希望用愛心和同學交流,可一味的釋放愛心就會變成放縱,導致他們在課堂上過分活躍甚至在我的課堂上隨意走動,這點我需要加以注意並且制止他們這種錯誤的做法,把他們的思想給轉變過來。李鎮西老師對於各種情況的學生都能處理的很好,這也正是我所要學習的地方。讀完這本書,我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愛心與教育並行呢?怎樣才能在課堂上照顧到每位學生,如何進行因材施教呢?這需要理論來結合大量的實踐經驗得來,有了理論經驗,再結合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更深刻的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與啟示,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10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著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於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裡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群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11

讀了李鎮西同志寫的《愛心與教育》,我感慨萬分。說起教師這個職業,很多人都會這麼說:“當教師多好,教師是個崇高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正因為教師的職業最崇高,還因為他們生產的產品是世間最高階的產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間已知的物質的最高階形態,人對於人身的認識又還遠遠不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從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種艱苦的、帶探索性的,後果往往難以完全確定的勞動。

那麼怎樣實施教育,實施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這又是目前大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過去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成績單,分數,高材生等等吧。現在還是有很多老師、家長把分數、名次看的過重,而忽略了孩子整體素質的培養,能力的培養。首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教育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階學校錄取通知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裡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更需要終身有讀書的興趣,求知的慾望,並且有能力自己學習,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有能力吸取這些知識。還要能夠正確地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

在幼兒教育方面,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怕幼兒不理解,著重研究怎樣教會他們,常常採用“嚼了喂”的方法,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幼兒的學。實質上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於幼兒,阻止了幼兒的思維和創造力。作為幼兒教師,應當從幼兒各方面的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發,結合本班幼兒實際情況,將各領域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環境中獲取各種經驗。在教學工作中善於敏銳地發現幼兒的探索思維能力,發揮其創造力,發現每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讓幼兒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從而自覺去謀求知識並創造性地加以表現。

其次,做為成功教師的共同經驗,你必須對你的學生有一腔愛心,愛孩子才能培養孩子的愛心。只有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說法來貶低教師,其實,要做孩子們認可的“王”,真是談何容易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認為,我們的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孩子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教育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地發展;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

我們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因此,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解放小孩子的時間。”他有一段話讓我特別震撼:“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這段話,讓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質教育。說到素質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裝置、考試製度等等的改革。這些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認為,素質教育決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首先是一種充滿情感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作為幼兒教師,注重幼兒品德教育,無論在教育活動或生活活動中,都從細節做起,從一點一滴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幼兒時期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俗話說,嫩枝易彎也易直。孩子將來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兒童時期的教育。正因如此,我們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幼兒一入園向老師問好開始,教育幼兒尊老愛幼,團結同伴、謙讓有禮,愛父母、愛老師、愛幼兒園、愛祖國。也是從這時起一點點的改掉幼兒自私、無理、霸道的個性,讓他們一點點的融入幼兒園的大家庭,讓他們知道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時也知道諒解他人。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12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著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著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國中生活記錄著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閱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說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裡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為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著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為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為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裡,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裡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群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13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李老師是我最崇敬的名師之一,今讀了他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裡,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記中的程樺、楊嵩、黃金濤分別是不同型別的孩子。程樺愛好廣泛,學習非常優秀,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膽子小;楊嵩腦子靈活,悟性很高,可很“調皮”,上課時有些“不務正業”; 黃金濤自控能力較差。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李老師採用了因材施教的辦法。對於程樺,李老師從談心入手,推薦書籍作鋪墊,

一步步引導他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樹立遠大志向發展;對於楊嵩,李老師從引導他戰勝自我開始,逐步過渡到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對於黃金濤,李老師則發揮了“日記”這個教育載體的作用,讓黃金濤用日記記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通過不斷地總結、反省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經過李老師費心地調教,三個人都漸露出耀眼的光芒,為他們以後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著他的教育例項,我也在心裡記下了他所說的在培養“優生”的問題上,應注意的幾點:

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

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

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

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

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闢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傳統的教育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隨著課改的春風吹進,很多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視,德育問題也毅然被擺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許是由於教育體制的不夠完善,對教師考核方面的條例欠缺,抑或是教師本人對理論認識的不到位,總之,也還存在著“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14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著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

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於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 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裡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群體的出發點。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集錦15篇)15

“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有靈性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發自肺腑地愛每個學生。科學的教育,嚴格遵循教育規律,把教育學生的過程還原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個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在性格、感情、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性,摒棄‘應試教育’中的‘一刀切’,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堅信每個學生都在今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

——這是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讀完整本書後,一個個的故事還不時縈繞在我的腦海。但最讓我震撼和受益的,還是李老師獨特、鮮活、靈動而又自然樸素的教育思想。

一、堅持“全人發展”的理念

《愛心與教育》引言中說:“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全書中,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面發展的人”。他用七個反面故事,有力論證了“應試教育”及教育偏頗給受教育者和社會帶來的問題和傷害。

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我們的工作應立足於“全人發展”,不能顧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按照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理念,我一週一主題,認真組織班會活動;組建班級課外活動小組,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大課間嚴格督促學生鍛鍊身體,培養學生意志力;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二、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李鎮西老師說:“當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但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1.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李鎮西老師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育,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就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考能力,還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我們才能知學生所想,理解學生所為,才能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堅持課堂巡查,及時處理偶發事件,每個月和每位學生談一次心,每個學期到每位學生家裡家訪一次,並把工作中獲得的資訊一一記錄在班級日誌和學生檔案中,每個週末整理後在班上集中講評。

2.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書中寫到:“離開了對學生心靈的尊重,還有什麼‘教育’可言?”“做老師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出現的問題。”工作中,我主動放下架子,與每位學生平等對話、談心,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班級管理。班務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週一星的評選、表彰名單的確定、班級活動的開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學生自己做主。

3.愛學生就要潤物無聲。書中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師。涓涓細雨比傾盆大雨滋潤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對待學生也很嚴厲,動輒批評訓斥,還有懲戒打罵。雖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總覺得和學生之間隔著距離,走不到學生中間去。李老師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三、“後進學生”的教育重在耐心與堅持

“‘後進學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的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迴圈。教育者應該容忍他們一次次的‘舊病復發’,與此同時,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這是李鎮西老師談如何轉化“後進學生”的一段話。《愛心與教育》中最打動人的事例是什麼?是日復一日給汪斌的雞蛋?是寧瑋留給大家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我認為最能打動我的,還是教育萬同的事例。在教學中不缺乏感動的瞬間,一個教師“創作”一次或幾次感人的場景並不困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時間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難!在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也在不斷地在思考:如果這樣的學生出現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變他,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難以捉摸的反覆?沉思之後,便覺得羞愧無比!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所體現出的難以捉摸的反覆,足以考驗著教師的耐心。

我是教師隊伍裡的一名新兵,沒有淵博學識,沒有高超的教學技術,也沒有追求名師名家的勇氣與執著,但《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動,給我思考,給我方法與力量!在今後的教育征程上,我會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會因學生的健康成長去享受自己的幸福。(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