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章·惜往日》賞析

校園 閱讀(2.77W)

《九章·惜往日》是作者屈原在臨終之前回憶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作者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遭到奸人的破壞,而未能使之實現,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並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來喚醒頃襄王的最後覺悟。這是屈原的絕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九章·惜往日》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九章·惜往日》賞析

九章·惜往日賞析:

《惜往日》以首句名篇。此篇有真偽之爭。南宋魏了翁《鶴山渠陽經外雜抄》因篇中提到伍子胥,懷疑此篇和《悲回風》為偽作。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和清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以作品語氣而致疑。清吳汝綸《評點古文辭類纂》以《懷沙》為絕筆,又因此篇文詞淺顯,而疑此篇非屈原所作。今人陸侃如、馮沅君、劉永濟、譚介甫、胡念貽等人,也都以此篇無標題且多亂辭等原因,對此篇的作者為屈原提出疑問。然而無論如何,持此種理由的觀點說服力不是很強,與持此篇作者為屈原的論點相比,顯得不十分有力。因此,自然不能剝奪屈原對此篇的著作權。

文章結構上前後照應,詩歌以“明法度”起,以“背法度”結,前後呼應。林雲銘《楚辭燈》說;“以明法度起頭,以背法度結尾,中間以‘無度’兩字作前後針線,此屈子將赴淵,合懷王、頃襄兩朝而痛敘被放之非辜、讒諛之得志,全在法度上決人材之進退、國勢之安危。蓋貞臣用則法度明,貞臣疏則法度廢;及既廢之後,愈無以參互考驗而得貞讒之實,而君之蔽晦日深,雖有貞臣,必不能用,是君為壅君,國非其國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此篇這個特點。

屈原個人資料: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東周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他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繼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因上奏不被楚王接受,他滿懷憂憤之情,跳入汨羅江(一說丹江)自盡。從而,世人為了紀念他,便有了端午節。他創立了“楚辭”,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一說丹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楚辭瞭解:

《楚辭》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和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書中充滿了大量道家的哲學與氣息。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