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中國現代詩三首教案

校園 閱讀(1.71W)

教學目的:

中國現代詩三首教案

1.初步瞭解現代詩的有關知識;

2.初步學習現代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

3.瞭解現代詩的基本流派及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1.《再別康橋》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死水》的象徵意義;

3.《讚美》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在學習了兩首古典詩詞之後,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幾首現代詩歌。(板書標題)

二、檢查預習:

1、注音:荇 篙 溯 斕 笙 漪 羹 綺 酵 佝僂

囂 圮 踟躕

2、辨析組詞:蒿、篙、稿、槁、縞。 讕、瀾、斕。 圯、圯。 踟、躊。簫、蕭、瀟踟躕和躊躇

3、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試讀這三首詩。

三、教師名確:這節課我們首先學習《再別康橋》(板書)。然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後在美國、英國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徐志摩是個個性主義者。他有“單純的信仰”,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他為理想奮鬥,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追求個性的表現,嚮往英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是,當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階級鬥爭日益尖銳,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階級的人性和自由也好與時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後徐志摩“流入頹廢的懷疑”之中。這四部詩集真實地記錄了他由“單純的信仰”逐步變為“頹廢的懷疑”的過程。

寫作背景:康橋,現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於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於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這首詩。

四、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要求學生邊聽邊劃出詩歌中的意象,

五、提問:

1、這首詩歌有哪些意象?

明確:有“雲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意象。

2、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些意象都是遠高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3、這些意象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聯絡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絡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託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六、詩意分析:

全詩共八節,幾乎每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這就是《再別康橋》的“畫面美”。畫面美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著浮藻的清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本詩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語音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難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但相似並非相同,“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變成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輕輕地招手”,是向彩雲告別;“揮一揮衣袖”似乎是“彩雲”依依不捨,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揮之而去。首節寫“彩雲”告別,尾節斬釘截鐵地宣告“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詩人個人的自由天性,詩意又深了一層。

七、提問:

怎樣理解《再別康橋》一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即藝術特點)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告別物件由人間轉向天空的雲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其次,詩人為別離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特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八、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第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匯入:

同學們,當你看到臭水溝裡的一溝汙水、死水時,你會想到什麼?你能把它寫成詩來諷刺一種社會現象嗎?1925年,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就以“死水”為題,寫了一首詩歌《死水》(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學者、詩人、民主戰士。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曾參加新月社,與徐志摩創辦《新月》雜誌。1946年7月15日遭特務暗殺。他的詩風沉鬱凝重,語言絢麗精煉,對仗工整,為開創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詩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同時還提出“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歌主張,曾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死水》、《紅燭》。

三、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要求學生邊聽邊畫出詩中描寫“死水”的詞語,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提問:

1、詩人是怎麼描寫“死水”的?

明確:詩人是這樣描寫“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雲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詩人又是這樣揭示“死水”的內裡的:裡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汙穢的東西在這裡黴爛、發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鏽,羅綺是油膩的光,雲霞是黴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見“死水”的外表華美,只是汙穢和垃圾的黴變。華美的外表下面是汙穢的罪惡。

2、詩人為什麼把“死水”描寫得如此美麗?

明確:這是一種“反諷”手法。詩人借鑑西方現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萊爾“以醜為美”的主張和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批判醜惡和骯髒。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華麗詞語描寫這溝死水,將醜惡寫得很美。美與醜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醜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詩中的“死水”究竟象徵著什麼?

明確:一般研究認為,這首詩從創作、發表到結集出版,因時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徵意義:(1)從其創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徵。此詩後面所署創作時間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國芝加哥留學的聞一多準備回國的前夕。留美期間的聞一多有兩個突出的情緒,一是對美國社會那種在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感到憤怒與厭惡;一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思念。因此,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反帝激情的詩篇,

《死水》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的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嗎?(2)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北洋政府。《死水》雖創作於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決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來發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鬥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滿腔痛恨。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態度是這樣的決絕、激烈!(3)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於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1928年,他編成了他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把封面設計成通盤的黑紙,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國現實的象徵,這樣,從《死水》一詩到《死水》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五、關於新月詩派:

新月詩派是活躍於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新月詩派分前後兩期,前期以1926年4月創刊的《晨報詩鐫》為陣地,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劉夢葦、饒孟侃等;這是一個在胡適為代表的寫實派白話和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詩創作處於衰退、停滯狀態下,湧現而出,致力於提高新詩藝、潛心於探索新格律的詩歌流派。本派詩人以“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作為詩藝目標,各自又能騰挪變化,斟酌創新,創作出大量內容與形式臻於雙美的詩作,對新詩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其中聞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為突出。

六、作業:

1、徐志摩是中國資產階級文學流派“ ”的代表詩人,著有詩集《 》、

《 》、《 》等。

2、聞一多,現代詩人,作為“ ”詩派的領袖和一代宗師,第一本詩集是《 》,第二本詩集是《 》,較第一部在藝術上更為成熟。

3、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