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濟南版國中生物知識點總結

校園 閱讀(2.68W)

國中的學生在學習生物這門科目的時候,要學會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比較方便我們理解和複習。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必備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濟南版國中生物知識點總結

  國中生物常考知識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於它們 生存 和 繁殖後代 的活動,都是動物的行為。動物的行為常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2、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骨和關節構成骨骼。

3、人的骨骼由206塊骨連線而成,約佔提供的20%。骨連線包括不活動的連線,半活動的連線和活動的連線(即關節)

4、關節組成:關節面(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腔 、關節囊 。

5、關節囊及其外面的韌帶有增強關節牢固性的作用;關節腔內的滑液和關節軟骨具有增加關節靈活性的作用。(關節軟骨可起到緩衝作用,並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6、脫臼是指關節頭從關節窩裡脫落出來。

7、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骨骼起槓桿作用;骨骼肌起提供動力作用。

8、 骨骼肌的組成: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一塊骨骼肌兩端的肌腱著生在至少兩塊骨上。

9、蚯蚓體內有肌肉,但沒有骨骼,這是它不能快速運動的原因。

10、骨的運動靠骨骼肌的牽拉,骨本身不能運動。

11、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

12、屈肘時,肱二頭肌 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手體重物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處於收縮狀態;雙手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處於舒張狀態。

人體任何動作的產生都需要多組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而且要通過 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運動所需的能量,有賴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

13、動物運動的意義(瞭解)

14、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 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15、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 強 ,學習行為越 多,越能適應複雜環境。同樣,環境越複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16、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基本條件, 學習行為 能讓動物更好地適應複雜環境的變化。

17、觀察動物行為的方法: 觀察法 和 實驗法 。不同動物的學習行為不同,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由於遺傳因素等的影響,即使條件一樣,學習速度也會有差異。

18、“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

19、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 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 分工 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 等級 。

20、蟻王:與蟻后交配。 蟻后 :產卵。工蟻:築巢、餵養雌蟻、雄蟻和兵蟻。兵蟻:保衛蟻巢 。

21、群體中的 資訊交流 是群體分工合作的必要條件。

動物的 聲音 、 氣味 和 動作 等都可以起傳遞資訊的作用。(螞蟻靠氣味進行通訊)

蝶蛾類雌雄蟲之間利用 性外激素 交流資訊,是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易揮發的物質。

可以用來誘殺農業害蟲的原理:干擾雌雄蟲之間的資訊交流,使雄蟲無法判斷雌蟲的位置,無法交配。

22、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資訊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 物質流 、 能量流 和 資訊流 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絡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初生二物知識重點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沒有氧氣。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5.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製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作用條件下,形成簡單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9.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絡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系形成的。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即比較不同型別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說明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型別。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最近。

4.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6. 掌握P55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圖。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後,樺尺蠖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 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A. 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為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鬥爭。

B. 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髮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C.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鬥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D. 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鬥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國中生物基礎知識

傳染病和免疫

常見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結膜炎、 蛔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肝等。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叫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照紫外線,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群:如接種疫苗或鍛鍊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面板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著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佈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佈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

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

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係)。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保護)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

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儘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