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幼兒園中班方案分析研究:聚寶盆

校園 閱讀(1.63W)

目標:

幼兒園中班方案分析研究:聚寶盆

1.理解圖書內容,知道不能貪心。

2.大膽想象並用繪畫來表現自己的願望。

3.願意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準備:

圖畫書《聚寶盆》,投影儀,聚寶盆形狀的畫紙,畫筆。

過程:

一、觀看圖書內容,理解故事情節

1.引導幼兒看圖畫書至“多多要東西,只嫌少,不嫌多”,觀察人物細節,猜想下面的故事情節。

師:多多有一個什麼樣的習慣?這樣好嗎?為什麼?

師:多多的表情怎樣?高興嗎?他為什麼不高興?

2.引導幼兒觀看圖畫書至“送給多多一個聚寶盆”,引發幼兒想象聚寶盆的神奇作用。

師:老公公的穿著是怎樣的?跟我們一樣嗎?

師:他可能是一個什麼人?他來幹什麼?

師:老公公送給多多一個神奇的聚寶盆。這個聚寶盆到底有什麼魔法,你們猜猜看。

3.引導幼兒觀看圖書至“多多的小房間很快就堆得滿滿的了”,理解、感受聚寶盆的神奇作用。

師:老公公送給多多聚寶盆的時候對多多怎麼說?

師:聚寶盆變出什麼來了?多多開心嗎?他後來是怎麼做的?

4.引導幼兒觀看圖書至“我一定要爬進去瞧瞧”,再次引導幼兒想象故事情節。

師:聚寶盆這麼神奇,多多怎麼想的?

師:多多爬到了聚寶盆裡,你猜會發生什麼事情?

5.引導幼兒觀看圖畫書至最後,理解故事寓意。

師:多多爬進聚寶盆後結果怎麼樣?這可怎麼辦?

二、想象表現

1.如果你有個聚寶盆,你想放入什麼東西?為什麼?

2.微幼兒畫出自己最想變的東西。

3.引導幼兒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

4.將繪畫作品裝訂成圖書。

延伸活動:

將自制圖書放在閱讀區,供幼兒自由閱讀、交流。

附故事:

有個小-男孩,名字叫多多。多多要色紙,給他一張,他嫌太少;給他兩張,他說不夠;給他三張,他還想要更多。多多要氣球,給他一個,他嫌太少;給他兩個,他說不夠;給他三個,他想要更多。多多要東西,只嫌少,不嫌多。

有一天,來了一位老公公,送給多多一個聚寶盆。老公公說:“你喜歡什麼東西,就放一個在盆裡,一個就可以變成很多很多。只要你不說夠了夠了,它就越變越多,多得叫你不想再要。”老公公拿了一顆水果糖放在聚寶盆裡,水果糖一顆變兩顆,兩顆變三顆,幾百顆,幾千顆,越變越多,聚寶盆裝不下了。多多對老公公大叫:“夠了!夠了!"老公公說:“你告訴聚寶盆吧。”多多對聚寶盆大叫:“夠了!夠了!”聚寶盆就不再變了。多多拿了一隻玩具熊放進聚寶盆裡。一隻變兩隻,兩隻變三隻,幾百只,幾千只,玩具熊太多了,從聚寶盆裡滾到地板上來了。多多趕緊大叫:“夠了!夠了!”從此,多多喜歡什麼東西,就把它變成很多很多。多多的小房間很快就堆得滿滿的了。

有一天,多多想,盆子裡藏了什麼法寶,我一定要爬進去瞧瞧。沒想到呀!一個多多變成兩個,兩個多多變成三個,聚寶盆裡的.多多越來越多,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叫,有的跳……小朋友,這可怎麼辦呢?誰來喊:“夠了!夠了!”

明確?恰當?合理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曹婷婷

通過分析原方案,我們體會到在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時要目標明確,內容恰當,安排合理。

1.目標要明確。“貪多”和“貪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貪多”可能只是幼兒對某一喜歡的東西的想法而已,而“貪心"有可能建立在損害別人利益的基礎上,所以教師制定目標時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不清。針對該故事的寓意,我覺得將目標定位於讓幼兒“知道不能貪多”更好一些。另外,在活動第一個環節結束部分最好總結一下“貪多”的壞處,以便讓幼兒知道為什麼不能“貪多”。

2.內容要恰當。故事《聚寶盆》雖然具有趣味性,但終究與幼兒的現實生活有差距。教師不妨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比如某個幼兒很喜歡吃冰淇淋,有一天趁媽媽不在家,把冰箱裡的冰淇淋都吃光,結果肚子很難受。這樣的內容既貼近生活,又能讓幼兒明白“不能貪多”的道理。

3.安排要合理。既然原方案的目標是讓幼兒知道“不能貪心”,那為什麼還要安排幼兒繪畫自己的願望(“如果你有個聚寶盆,你想放人什麼東西”)呢?其實這樣做等於在暗示幼兒“只要把你想要的東西放進去,就可以變出很多很多”。所以在安排活動時,教師不僅要考慮活動是否能達成預期目標,還要考慮活動對幼兒的長遠影響。

解讀繪本抓住契機

重慶南坪實驗幼兒園曹映娟

繪本除外在的、能直接呈現給讀者的文字、圖畫、符號等資訊外,還蘊藏著道德與情感、想象與思維等多方面的具有教育價值的東西。所以,我們應深入解讀繪本,抓住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適宜的引導。

1.深入挖掘繪本內涵

我們深入地解讀繪本,就會發現多多的這種貪多心理具有普遍性,孩子們往往熱衷於收集各種各樣喜歡的東西,對於“真正需要的東西”卻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該繪本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去體驗多多的想法和感受,從而領悟其中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有效設計提問

仔細分析原方案,我們發現教師的提問只是讓幼兒猜想故事情節、觀察繪本中特徵鮮明的人物及其表情,而沒有引導幼兒去挖掘它們背後蘊藏的教育意義。即原方案中的提問僅僅讓幼兒瞭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程序,而不能有效地啟迪幼兒想象、思維及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果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如“如果你是多多,你會往聚寶盆裡放什麼?結果會怎樣”“如果讓你往裡面再放些不喜歡的東西,你會放什麼?結果又會怎樣”,想必幼兒會有各種精彩的回答。然後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討論“聚寶盆的作用是什麼?你需要它嗎?為什麼”。可想而知,幼兒肯定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而此時教師便可因勢利導,讓幼兒自己去探尋“貪多”帶來的後果,從而自然達成能力培養和品德教育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