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詩經》子衿蒹葭賞析

校園 閱讀(5.36K)

都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蒹葭》同樣也充滿了濃濃的詩情畫意,而且留給我們無限遐想的空間。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詩經》子衿蒹葭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經》子衿蒹葭賞析

【課題】《詩經》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瞭解《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風格。

2、理解《詩經》中“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重章疊句、反覆詠歎形式在詩中的運用。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授課內容】蒹葭

【教學重點】

1、重點內容: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能夠順暢記誦、翻譯。

2、突出重點的方法:循循善誘

【教學難點】

1、難點內容;培養學生研究發現能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師生互動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式方法】講授、討論、

【教學手段】多媒體演示

【使用教具】

【使用教材】

【參考資料】

【教學過程】

一、營造氛圍,匯入課文(3分鐘)

首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其次,由教師朗誦一首由《蒹葭》改編的現代詩歌。

《蒹葭》被譽為“詩三百”中最優美的詩篇之一,它以豐富的內涵和美感打動了千百年無數的讀者。秋水蒹葭,千古絕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們就共同來感受一下這水蒹葭的醇厚韻味。

不過,“詩非讀不能品也”,首先,讓我們投入地朗讀全詩。

二、朗讀課文(3分鐘)

1、以小組為單位散讀,選出小組中讀的最出色的同學

2、背景音樂響起

(1)請同學朗誦全詩;

(2)師生集體朗讀全詩。

三、分析全詩的音樂美和建築美(20分鐘)

同學們的朗讀頗具感染力,下面就請大家總結一下:為什麼我們能夠把它讀得這麼美呢?(小組討論)

這不僅是因為大家朗讀時十分投入,也因為詩歌獨特的形式。

1、韻腳

蒼、霜、方、長、央

萋、晞、湄、躋、坻

採、已、涘、右、沚

2、疊詞

蒼蒼、萋萋、采采

還有“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重章疊句,反覆吟唱,是《詩經》的特點。

3、詩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對景物的形態和變化,反覆進行了描繪(賦)

不同形態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路途艱難伊人所在地(無結果)

總結:該詩四字一句,節奏鮮明而短促,重章疊句、迴環復沓,產生了一唱三嘆,餘音繞樑的效果。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作用:抒情強烈,加強讀者印象,便於讀者誦記。

四、分析詩歌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8分鐘)

1、古人云:“詩源情而綺靡。”意思是說詩歌因其豐富的情感而精妙華麗。那麼,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情感?大家是怎麼體會到這種情感的`?

[明確]:(1)思念嚮往。通過詩人的上下求索

(2)執著、堅貞不渝。(提示:詩人追尋伊人的道路一帆風順嗎?)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通過重章疊句反覆的吟唱來突出道路的艱難,這麼艱難的道路,詩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尋找,足見其執著、堅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失望。(提示:詩人尋覓伊人尋覓了多長時間?他尋到了沒有?)

“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過反覆的吟唱來說明詩人尋覓時間之長。他應該是從黎明時分就來到岸邊尋覓伊人,直到旭日東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說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斷變化,與詩人始終是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詩人獨自一人面對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該是多麼惆悵啊。

《毛詩稽古篇》中對這種情感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夫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悅益至。惟其慕悅益至,而可見不可求,則失望悵惘愈甚。”我們在追求一種美好事物之時,都體驗過這種心情,越得不到的東西,我們越喜歡,越喜歡,那種得不到的失望感也就越濃重。

2、外在的行為往往是內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詩人的情感還可以通過什麼來抒發?“一切景語皆情語”,文中的景物描寫對詩人情感的抒發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A、詩中哪幾句是寫景?

B、這裡的景物描寫運用了《詩經》中哪種表現手法?

C、它是怎樣表現詩人的情感的呢?寫了什麼景?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D、為什麼選擇蒹葭?

[明確]:

A、“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幾句是寫景.

B、運用的是起興手法,“興”是《詩經》中比較獨特的手法,多為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C、“蒹葭”就是蘆葦,在中國古典文學當中有許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蘆葦就是其中之一,它與秋水結合,往往能營造出淒涼蕭瑟、迷離朦朧的意境。而這種淒涼迷離的秋景與詩人追求伊人時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

不獲的失望惆悵是和諧統一的。

D、另外,蘆葦的特點是纖細修長,柔而堅韌,詩人對“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堅貞不渝的嗎。詩人寫景只用了8個字、兩句話,卻給與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美麗的景、動人的情全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三章之中。《詩經》距今有3000年左右,同時期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恐怕尚未開化,而我國人民已經可以吟唱出這麼細緻、雋永詩歌作品來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再來品味它那醇厚的韻味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讀全詩,再度感受詩歌的韻味。

五、想象“伊人”的形象(2分鐘)

詩人苦苦追尋的“伊人”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這種形象的?詩中並沒有描寫伊人的面貌,甚至連她的大致輪廓都沒有,你們為什麼覺得她就是美麗高潔的?

[明確]:通過詩人熱切執著的追求,可見“伊人”必然是個美麗高潔的人。蒹葭的修長柔韌也可視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長而堅貞高潔。這種美儘管沒有直接描寫,卻留給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其實,不單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詩人的面貌、身份同樣是模糊的,還有,他究竟是怎樣追求的?運用了什麼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詩中都沒有交待,只是反覆吟唱“溯游從之”、“溯洄從之”,這也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距離美再次體現了《蒹葭》的含蓄朦朧的特點。

六、分析“伊人”的多層內涵(6分鐘)

因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朧,千百年來讀者對“伊人”的解讀也是眾說紛紜。對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導致了主題的多義性。那麼,大家是怎麼理解“伊人”的?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老師收集了歷來對此詩的解讀,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1)“愛情說”:近代學者餘冠英認為“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翻譯家許淵衝就將這首詩譯成alovesong,伊人是thelover。

(2)“明志說”:“伊人”象徵高潔品質,代表自己對美好高潔品質的追求。

(3)“諷刺說”:漢代《毛詩序》中說“《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意思是說這首詩是諷刺秦襄公的,因為他不遵守周禮,因此將招來亡國之禍。(東漢鄭玄《詩箋》:“秦處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為諸侯,未習周之禮法,故國人未服焉。”所謂“伊人”是“知周禮之賢人,乃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

(4)“求賢說”:清代學者姚際恆認為“伊人”是春秋時代一位隱居水邊的賢人,該詩表達了君主求賢招隱之意。

(5)“人生哲理說”: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難得、知音難覓的悵惘,仕途坎坷、功業未遂的憂思,理想幻滅、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個具體而縹緲的目標,他(她)或許是詩人思念追尋的愛人,或許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尋覓的賢臣,或者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這種借美人來表現一定主題的寫法對後世影響頗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賦》、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葉燮在其《原詩》中指出:“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託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旨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為至也。”《蒹葭》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它的這種主題的多義性恰恰又一次體現了詩歌含蓄朦朧的特點,而這種含蓄朦朧正是全詩著力營造的意境美。這麼優美的詩篇,是百讀不厭的,讓我們再朗讀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讀。

七、想象詩歌展現出的優美畫面(2分鐘)

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發揮想象,描繪詩篇中構建的美麗畫面。學生交流發言。《蒹葭》譯文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乾。

我那魂牽夢繞之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