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鄉土中國的讀後感範文

校園 閱讀(1.36W)

《鄉土中國》描繪出了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支配著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後感,供大家參閱。

鄉土中國的讀後感範文

  鄉土中國讀後感(一)

費孝通是一位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學大家,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在國外,費孝通以《江村經濟》聞名於世,但我認為他在20世紀40年代完成的一本名為《鄉土中國》著作更深入人心,更能被我們中國人所接受。記得我大一剛開始上《社會學概論》的時候,顏士之老師就在課堂上給我們介紹許多對我們學好社會學以及本專業的各類社會學大家以及他們的書籍,當老師說到費孝通先生的時候,著重地為我們介紹了他寫的《鄉土中國》,也正是因為受老師的影響,我去認真地閱讀了這本著作,讀後我才知道費孝通先生的見識之廣以及對中國內在結構分析的透徹,直到現在想想也讓我深有感觸。

《鄉土中國》這本著作既反映中國的實際狀況,又是具有很強理論深度的著作,在中國的學術界具有比較大的影響,成為許多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的必讀書。費孝通先生的生花妙筆更令《鄉土中國》中的文章精彩紛呈,通過閱讀《鄉土中國》這本著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國社會的重新理解和認識。《鄉土中國》雖然僅有十四篇文章,但是卻描繪出了生動而貼切的中國傳統形象,對很多問題費孝通先生他以精闢的見解和恰當的比喻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釋,這也使得能夠讓更多的人很好的理解先生他的觀點。

費孝通先生在本書的開頭,就為我們講解“什麼是鄉土本色”這一問題。從書中我們可以找到費孝通先生的見解是:“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城裡人說鄉下人很土,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以前一般聽到城裡人說“鄉下人很土”時,我們作為鄉下來的人總是會感覺城裡人在藐視嘲笑鄉下人,心裡很不是滋味。但經費孝通先生這麼一說,這“土”字用得好啊,我們鄉下人離不開泥土,說我們“很土”或“土氣”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鄉下人和城裡人本身就所處的地方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樣。其中有些城裡人認識知道的東西我們鄉下人卻一點都不懂,也是不足為奇的。這不,在鄉下不是有很多東西城裡人也不認識知道嗎?這是非常公平的,因此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也正符合了今年兩會通過的《選舉法》中規定在選取人大代表的時候,城市人和鄉下人擁有了相同的權利,也就是所謂的同票同權,不再是以前那種不公平的情況了。有些人說雖然我們在制度上到達了這一目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可定會存在很多的弊端,但是我認為中國能跨出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接下來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邊實行邊解決。

鄉土社會是個熟人之間的社會,是一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社會,是一個規則暗含的社會,是一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社會,是個生活成員之間互相瞭解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熟悉產生信任,因此鄉土社會沒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雖然現在在中國這些現象有些削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費孝通先生對鄉土社會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就拿“鄉土社會是個熟人之間的社會”這句話來說,無論是城市和農村,如果我們想做某件事,我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自己該怎麼去完成,想到的而是自己可不可以找熟人來幫幫那個忙,因為我們清楚有熟人的話那就會變得容易一點,常言道熟人之間好辦事呀!這些意識已經深入我們的腦髓,在我們心中已經深深紮根了。其他的幾點我就不展開講述了,我相信大家已經很瞭解了,鄉土社會就是這樣帶給我們並不需要法律的社會,他就求的是“人治”、“禮治”!

雖然說費孝通先生對鄉土本色闡述的非常深刻,而且我也非常認同先生的觀點和見解,但是我要說的是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差序格局”這一名詞,我經常會在看到一些社會想象的時候就會想到“差序格局”這一概念,具體“差序格局”是怎樣一個概念,那就讓我和大家來分享一下吧。

中國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不同於西方“捆柴”那樣是一種團體格局,而是一種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這是先生相對迪爾凱姆的“有機團結”和“機械團結”而提出的概念,而且非常符合中國國情。費孝通先生把中國的社會結構比喻作“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旨在描述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如同水面上泛開的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的“ 。每個網路都是以”己“作為中心,每個網路的中心也各不相同。

中國的差序格局具有一種伸縮能力,這要看那個中心的勢力如何來決定的,這一點我們是很容易理解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存在著許多家族,這次我們就拿民國期間的四大家族來說吧,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四個家族在當時的勢力是非常龐大,幾乎可謂是手可遮天,那麼以這四個家族為中心會向外擴大的地步和影響就會大,而且以中心勢力的遠近可以來劃分不同的人際格局和親疏關係,也就產生了很多邊緣勢力。這樣解釋的話我們就很容易看出這其中的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縮能力了。

中國人對世態炎涼特別有感觸,正是因為這種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為中心勢力的變化而改變。儒家考究的是人倫, 因此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將”倫“的定義解釋為”從自己推出取得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力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 。他認為孔子先是”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於這己,得加以克服於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孔子的道德體系裡絕不會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否者的話這其中的差序格局的就沒有意義了,它只會依著需要而進行推廣和縮小。

明白了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規範之後就可以明白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中國的”私“就好像”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對於中國人來講,私和公是相對的,因為在差序格局裡,站在不同的圈子上看,公和私是會轉換的,這也是我在差序格局中瞭解比較深刻的一點,對我而言很有啟迪作用。

到此,我已經對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鄉土中國》中的感悟講的也差不多了,但這些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見而已,如有不對之處請大家不要見怪!對於本書中其他的內容我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即使有也沒什麼好說的,因此在這我也就不講廢話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一個搞文學很謙遜的人,這可以從他在”後記裡說自己寫的這本《鄉土中國》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了“中看出。同時,我認為他是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他寫作的文章多用熟語,時常把自己和農村聯絡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簡潔明瞭,容易讓大多數人所接受。再者作為農村孩子出生的我而言,讀起他的書來感覺倍加親切,作為一個著名的文人,他沒有絲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也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的。最後我感到閱讀費孝通先生的這本著作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鄉土社會有了更為深刻了解,學到了不少的東西,因此我建議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夠去看看這本《鄉土中國》,它一定會帶給你很多驚喜,讓你從中受益良多的!

  鄉土中國讀後感(二)

韓寒的一句著名的語錄是這樣的:“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我看到這句話的不僅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時另我們自己都感到費解。確實,每個國家都有著一套自己獨有的文化體系,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國的人情社會,即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世方式讓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視同仁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為中國人,我對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感到熟悉,但有時也會心生疑惑,為何中國人會有這些特點?

《鄉土中國》描繪出了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支配著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因為是初次閱讀,我對於書中的內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觀點也是讓我覺得似懂非懂。但本書描繪的體系解答了我對中國一些社會現象的困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中過於西方的那些文化社會差異在我看來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國的人情社會有時也會令人感到苦惱。走出社會靠人脈,辦事注重人情關係,這些現象時常讓我對將來走出社會參與社會競爭感到一絲壓力,光靠個人的奮鬥還不足以使自己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有時也會感嘆中國人為什麼無法像西方人那樣公平地靠個人實力競爭。《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兩文中,作者費孝通先生論述了中西社會格局的差異,並從這差異出發解釋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觀念。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與他人發生關係,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波紋般一圈一圈向外層推出,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圈子內,與中心的關係密切程度當然不同。因而,中國人無法對與自己關係密切程度處於不同圈子的人一視同仁。而西方人的觀念中,個人是依託自己屬於的團體而與這個團體內的人發生相互聯絡的。同時他們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因而他們認為對每個人一視同仁是理所當然的。相比之下,中國人對待他人時更注重關係的親疏程度,所以就會對於自己關係更密切的人給予更多關照。

人情社會有時令人傷腦筋,但不得不承認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又是合理的。“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這兩種行為相比,大多數人更認同“親親相隱”且實際行為也偏向於此。我認為“大義滅親”是殘酷的,人的私心使人在感情上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親人與陌生人。法律中有專門的迴避制度,當被審判的人與自己有著親密關係使,審判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必須迴避,從而保證公平也保證司法人員免受“法理親情衝突”的困擾。

由於我學習的是法學專業,《鄉土中國》裡的《無訴》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學習法律後,有了法律信仰,便相信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好規範。讀《無訴》一文,文章的第一句“在鄉土社會裡,一說起‘訴師’,大家就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便令我意外。一直把法律的發展看做是社會進步的發展,卻不知傳統社會中自有一套約束人們行為的“禮”。不同於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專門的訓練,鄉土社會中的“禮”是每個人都熟習的一種道德。克己復禮,人們靠內在的良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國家強制力。由此看來,“禮”在鄉土社會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雖然鄉土社會的“禮”具有合理性,但它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是不適合的。從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表達的一些觀點中可以知道,傳統的社會以一個個小鄉村為單位組成的。鄉村的流動性很小,人們彼此熟識,因而變動性也小,人們之間靠經驗形成相處的規則也為彼此熟識。這套規則世世代代穩定地流傳下來且被認同。因此,年紀越大的人由於有更豐富的經驗,所以對於這套規則更熟悉。當有衝突發生時,往往年紀大,有威望的人當起仲裁者,給衝突雙方評理。由於人們對規則的認同與對年長者的信任,這些裁決往往足以另他們信服,從而他們可以不採取“法”來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我們每天都將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於是鄉土社會的“禮”起著越來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複雜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見的事情。法律是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產物。在我看來,當今社會的普通人一般很難做到像鄉土社會的人們信仰“禮”一樣信仰法律。因為“禮”在鄉土社會的人們看來是被實踐檢驗過的適合社會的規則,也是時代相傳的人們理應熟記的規則。而在當今中國,法治的發展歷史還太過短暫,法律暫時還不能做到像“禮”一樣深入人心,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隨著法治社會的不斷髮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並獲得人們的認同時,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斷為人所認知時,法律信仰將在社會樹立,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有序。

雖然對於這本書,我還有許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後的我沒有經歷中國傳統社會,對於中國的一些獨特現象往往熟悉卻不知其因。《鄉土中國》幫助我瞭解到一些未曾體驗過的傳統,總的來說讓我對傳統中國社會的內在體系有了一定的瞭解。

  鄉土中國讀後感(三)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自然就離不開土地,而農業就離不開農民本身,農民就是作為社會的基層。而在一般情況下,農民通常都被看做是土頭土腦的鄉下人,而中國的基層就是由這部分人構成的。

我國的封建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就奠定了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文化基礎。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相當寶貴的,因為那是他們生長,生存,發展的地方。農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自古以來,農業的發展是在土地的基礎上,農民播種,耕田等都是要依靠土地。儘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有些農產品的養殖可以離開土地而生長,實現無土培植,但這些技術受到一定的環境和文化的制約,在目前來看,這種技術是不能得到廣泛使用。這是因為目前中國的農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對於這些高新技術的使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時,在中國的歷史上,農業是離不開土地,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下人對於農業的無土培植。由此可見,土地對於中國社會的重要意義。

對於城市裡的人,他們總認為鄉下人是土頭土腦的,“鄉下人”是一種蘊含藐視的意義。但鄉下人土氣,並只是城裡人對於他們的看低。“土”字形象生動的描繪了鄉下人生活的基礎。他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書中提到作者的老師記史祿國先生曾經告訴過他,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發展使和土地分不開的。這就是作者說鄉土中國的原因之一。

鄉下人通常都會被城裡人評價為愚,但人是否是真的愚,與他們的出身於鄉下無關。就好比作為鄉下人,他們對於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可以說是相當瞭解的,而作為城裡人,他們對於農產品是一知半解的,那麼從這方面來講,城裡人又是否是
愚呢。而鄉下人到城裡的時候,對於城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有如紅樓夢中的劉奶奶進大觀園,被眾人觀看或嗤笑為,那從這裡看,鄉下人又是否為愚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別人愚,是因為別人在某些方面缺少知識。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沒有學習的能力,他們只是缺少知識而並沒有缺少學習知識的能力。我們不能從片面的角度來判斷別人的本質,而應從本質上去看待別人。鄉下人又鄉下人的特色,城裡人有城裡人的特色,若取人之短比己之長,那麼結果永遠都是對自己有利。在“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指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民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裡,人們在生活上與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這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是直接接觸的。而文字是人與人之間間接接觸的工具,也就是說在鄉土社會這一熟人社會中,“文字”處於一種非必要狀態。這與文字的不完善表達作用有關。人們喜於用語言來交流和表達,而文字下鄉必定會受到一定的阻礙。文字作為一種知識和經驗的傳播媒介,要再鄉土社會中得到廣泛使用,就必定要使文字滲透到鄉土社會中,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只有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