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精選7篇)

校園 閱讀(2.77W)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精選7篇)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 篇1

一、內容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計算結果中總結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兩種形式。

關鍵資訊:

1、以教材作為出發點,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引導學生體會、參與科學探究過程。首先提出等號左邊的兩個相乘的多項式和等號右邊得出的三項有什麼關係。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對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設與猜想,並通過多次的檢驗,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收集和處理資訊、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2、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得出結論,使學生感受科學的嚴謹,啟迪學習態度和方法。

二、學習者分析:

1、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①同類項的定義。

②合併同類項法則

③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

2、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學生已經能夠整理出公式的右邊形式。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等號的左邊形式和右邊形式之間的關係,總結出公式的應用方法。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一)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力能力。

2、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知識與技能: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式;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能運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式等進行描述。

(三)解決問題:能結合具體情景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四)情感與態度: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並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採用“問題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結論—強化訓練”的模式展開教學。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觀察、總結、訓練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判斷和舉例,給學生更多機會,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揭示思維過程和反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3)通過課後訪談和作業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媒體:

多媒體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引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多項式乘多項式法則和合並同類項法則,通過運算下列四個小題,你能總結出結果與多項式中兩個單項式的關係嗎?(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二〉、分析問題

1.[學生回答]分組交流、討論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1)原式的特點。(2)結果的項數特點。

(3)三項係數的特點(特別是符號的特點)。(4)三項與原多項式中兩個單項式的關係。2.[學生回答]總結完全平方公式的語言描述:

兩數和的平方,等於它們平方的和,加上它們乘積的兩倍;兩數差的平方,等於它們平方的和,減去它們乘積的兩倍。3.[學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數學表示式:

(a+b)2=a2+2ab+b2;(a-b)2=a2-2ab+b2.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1.口答:(搶答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斷: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試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

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

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

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

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學生小結

你認為完全平方公式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那些問題?

(1)公式右邊共有3項。

(2)兩個平方項符號永遠為正。

(3)中間項的符號由等號左邊的兩項符號是否相同決定。

(4)中間項是等號左邊兩項乘積的2倍。

〈五〉、冒險島: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學生自我評價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悟?

本節課,我們自己通過計算、分析結果,總結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同學們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團結協作共同取得了進步。

〈七〉[作業]

p34隨堂練習

p36習題

七、課後反思

本節課雖然算不上課本中的難點,但在整式一章中是個重點。它是多項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種簡便運算。學生需要熟練掌握公式兩種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運算速度。授課過程中,應注重讓學生總結公式等號兩邊的特點,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公式的內容,由於語言缺陷的原因,這一點對聾生來說比較困難,讓學生說明運用公式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特別注意的細節。然後再通過逐層深入的練習,鞏固完全平方公式兩種形式的應用,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節課的實際應用和提高應用做好充分的準備。

1.教學內容精心組織,容量恰當,重點突出,體現內容的有效性、系統性和有序性;

2.重視啟發,活躍思維,方式、方法多樣,選擇適當;教學環節緊湊、合理;

3.教學媒體使用適時、適量、適度、有效。

4.教學結構組合優化,優質高效。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 篇2

一、案例實施背景

教材為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冊)。

二、案例主題分析與設計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3節內容——5.3.1平行線的性質,它是直線平行的繼續,是後面研究平移等內容的基礎,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孩子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本節課將以“生活?數學”“活動?思考”“表達?應用”為主線開展課堂教學,以學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活動,並在活動中激發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探索,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形成,同時通過小組內學生相互協作研究,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精神。

三、案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平行線的性質,能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2.數學思考:在平行線的性質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聯想、分析、歸納、猜想、概括的全過程。

3.解決問題:通過探究平行線的性質,使學生形成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團結合作、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精神。

四、案例教學重、難點

1.重點:對平行線性質的掌握與應用。

2.難點:對平行線性質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學用具

1.教具:多媒體平臺及多媒體課件.

2.學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⑴播放一組幻燈片。

內容:①供火車行駛的鐵軌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欄;③橫格紙中的線。

⑵提問溫故: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平行線,你能說出直線平行的條件嗎?

⑶學生活動:針對問題,學生思考後回答——①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②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③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⑷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並提出新問題:若兩直線平行,那麼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麼關係呢?從而引出課題:7.2探索平行線的性質(板書)。

2.數形結合,探究性質

⑴畫圖探究,歸納猜想。

教師提要求,學生實踐操作:任意畫出兩條平行線(a∥b),畫一條截線c與這兩條平行線相交,標出8個角。(統一採用阿拉伯數字標角)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一:

指出圖中的同位角,並度量這些角,填寫結果:

第一組:同位角()()角的度數()()數量關係()

第二組:同位角()()角的度數()()數量關係()

第三組:同位角()()角的度數()()數量關係()

第四組:同位角()()角的度數()()數量關係()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二:

將圖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組剪下後疊合。學生活動一:畫圖—剪圖—疊合—猜想學生活動二:畫圖—剪圖—疊合—猜想讓學生根據活動得出的資料與操作得出的結果歸納猜想: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三:

再畫出一條截線d,看你的猜想結論是否仍然成立?

學生活動:探究、按小組討論,最後得出結論:仍然成立。

⑵教師用《幾何畫板》課件驗證猜想,讓學生直觀感受猜想

⑶教師展示平行線性質1: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四:

請判斷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麼關係?學生活動:獨立探究——小組討論——成果展示。

教師活動: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並引導學生說理

因為a∥b(已知)所以∠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對頂角相等)∠1+∠4=180°(鄰補角的定義)

所以∠2=∠3(等量代換)∠2+∠4=180°(等量代換)

教師展示:平行線性質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平行線性質3: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4.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⑴(搶答)課本P21練一練

1、2及習題5.3

1、3.

⑵(討論解答)課本P22習題5.

32、

4、5.

5.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⑴學生總結:平行線的性質

1、

2、3.⑵教師補充總結:

①用“運動”的觀點觀察數學問題;(如前面將同位角剪下疊合後分析問題)。

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我們前面將同位角測量後分析問題)。

③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問題(如平行線的性質

1、

2、3的表述)。

④用邏輯推理的形式來論證問題。(如我們前面對性質2和3的說理過程)

6.作業。學習與評價:P236(選擇);P24

7、12(拓展與延伸)。

七、教學反思

數學課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索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不單注重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因為“過程”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還能夠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體驗。這節課的教學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教師成為了學生的導師、夥伴、甚至成為了學生的學生,在課堂上除了導引學生活動外,還要認真聆聽學生“教”你他們活動的過程和通過活動所得的知識或方法。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跟老師學轉變為自主去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簡單地“學”數學,而是深入地“做”數學。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髮現的價值。

總之,在數學教學的花園裡,教師只要為學生布置好和諧的場景和明晰的路標,然後就讓他們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 篇3

一、背景

新課標要求,應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注重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估計、求解、驗證解的正確性與合理性的過程。在實際工作中讓學生學會從具體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用各種數學語言表達問題、建立數學關係式、獲得合理的解答、理解並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這些多數教師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還有一定難度。

二、教學片段

在剛過去的這個學期,我上了一節“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應用”。

出示例題:小寶和爸爸、媽媽三人在操場上玩蹺蹺板,爸爸體重為72千克,坐在蹺蹺板的一端,體重只有媽媽一半的小寶和媽媽一同坐在另一端。這時,爸爸的一端仍然著地,後來小寶借來一副質量為6千克的啞鈴,加在他和媽媽坐的一端,結果,爸爸被高高地蹺起。猜猜看,小寶的體重約多少千克?

我問學生:“你們玩過蹺蹺板嗎?先看看題,一會請同學複述一下。”學生複述後,基本已經熟悉了題目。我接著讓學生思考:他們三人坐了幾次蹺蹺板?第一次坐時情況怎樣?第二次呢?學生議論了一會兒,自主發言,很快發現本題中存在的兩種文字形式的不等關係:

爸爸體重>小寶體重+媽媽體重

爸爸體重<小寶體重+媽媽體重+一副啞鈴重量

我引導:你還能怎麼判斷小寶體重?學生安靜了幾分鐘後,開始議論。一學生舉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組。”我給出提示:“小寶的體重應該同時滿足上述的兩個條件。怎麼把這個意思表達成數學式子呢?”這時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都搶著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緊鎖眉頭,便讓他發言:“可以設小寶的體重為x千克,能列出兩個不等式。可是接下來我就不知道了。”我聽了心中一動,意識到這應是思想滲透的好機會,便解釋說:“我們在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研究解決,比方說前面列方程組”不等我說完,學生都齊聲答:“列不等式組。”全班12小組積極投入到解題活動中了。5分鐘後,我請學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導,發現學生的'解題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學生對答案的表達不夠準確。於是提議學生說說列不等式組解應用題分幾步,應注意什麼。此時學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對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認識。我便出示拓展應用課件:

一次考試共25道選擇題,做對一道得4分,做錯一道減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確保考試成績在60分以上,那麼他至少要做對多少題?

設定這道題,既有調查本節課效果的意圖,也想鞏固拓展一下學生的思維。沒料到相當多學生對“至少”一詞理解不準確,導致失誤。這正好讓我們的“本課小結”填補了一個空白——弄清題目中描述數量關係的關鍵詞才是解題的關鍵。

三、反思

本節課講完後,我感到一絲欣慰,看到孩子們躍躍欲試的學習勁頭,突然領悟到:教師的教學行為至關重要,成功的教學,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能幫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本節課我有幾個深刻的感受:

1、在課前準備的時候,我就覺得不等式組的應用是個難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設定了幾個臺階,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2、例題貼近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有采用了更親近的教學語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3、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隨時採取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教學才更加有效。

4、學生在學習後,確實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樣是從字母表示數開始研究解決的。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用數學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1.這節的重點為:去括號。因此,本節所學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和深化,要突破這個重點,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練習來掌握。

2.去括號是整式加減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礎,也是今後繼續學習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式等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去括號法則是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時會經常出現錯用法則的現象。實驗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號法則.這是由於:

(1)“去括號法則”,增加了記憶負擔和出錯的機會,容易出錯;

(2)去括號的法則增加了解題長度,降低了學習效率;

(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的學習是同化而非順應,易於理解與掌握;

(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是迴歸本質,返璞歸真,且既可減少學習時間,又能提高運算的正確率。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去括號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2.能正確運用去括號進行合併同類項;

3.理解去括號的依據是乘法分配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去括號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難點

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問題

青藏鐵路線上,列車在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是100千米/時,在非凍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達到120千米/時。

請問:(3)在格爾木到拉薩路段,列車通過凍土地段比通過非凍土地段多用0.5小時,如果通過凍土地段需要t小時,則這段鐵路的全長可以怎麼樣表示?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這段鐵路的全長為100t+120(t-0.5)(千米)

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問題,如何化簡上面的兩個式子?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顧:

1你記得乘法分配率嗎?怎麼用字母來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計算(試著把括號去掉)

(1)13+(7-5)(2)13-(7-5)

類比數的運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號

(3)a+(b-c)(4)a-(b-c)

3.解決問題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號前,括號內有幾項、是什麼符號?去括號後呢?

去括號的依據是什麼?

三、知識點歸納

去括號法則: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號後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同;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號後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反.

注意事項

(1)去括號規律要準確理解,去括號應對括號的每一項的符號都予考慮,做到要變都變;要不變,則誰也不變;

(2)括號內原有幾項去掉括號後仍有幾項.

四、例題精講

例4化簡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鞏固練習

課本P68練習第一題.

六、課堂小結

1.今天你收穫了什麼?

2.你覺得去括號時,應特別注意什麼?

七、佈置作業

課本P71習題2.2第2題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並利用它解決具體問題.

2.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

重點: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

難點:

學會分析問題中的等量關係

一、知識回顧

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學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學教材45頁,學習分析“探究一”中的數量關係

設每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了x個人。開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輪的傳染源就是這個人,他傳染了x個人,那麼,用代數式表示,第一輪後共有()人患了流感;第二輪傳染中,這些人中的每個人又傳染了x個人,用代數式表示,第二輪後共有()人患了流感。則可列方程為:

2、解這個方程,得

3、想一想:三輪傳染後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輪呢?

三、檢查自學效果

1.(xxxx年畢節地區)有一人患了流感,經過兩輪傳染後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麼每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的人數為()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將自己收集的標本向本組其他成員各贈送一件;全組共互贈了182件.如果全組有x名學生,則根據題意列出的方程是()

A.B.C.D.

四、指導學生應用

某種電腦病毒傳播非常快,如果一臺電腦被感染,經過兩輪感染後就會有81臺電腦被感染.請你用學過的知識分析,每輪感染中平均一臺電腦會感染幾臺電腦?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輪感染後,被感染的電腦會不會超過700臺?(xxxx廣東會考9分)

解:設每輪感染中平均每一臺電腦會感染臺電腦,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輪平均每一臺電腦會感染臺電腦,3輪感染後,被感染的電腦超過700臺。

五、鞏固訓練:

1.一個多邊形的對角線有9條,則這個多邊形的邊數是().

A.6B.7C.8D.9

2.元旦期間,一個小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賀卡一張,已知全組共送賀卡132張,則這個小組共有()人

A.11B.12C.13D.14

3.九年級(3)班文學小組在舉行的圖書共享儀式上互贈圖書,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的圖書向本組其他成員贈送一本,全組共互贈了240本圖書,如果設全組共有x名同學,依題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A.x(x+1)=240B.x(x-1)=240

C.2x(x+1)=240D.x(x+1)=240

4.參加中秋晚會的每兩個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則有()人蔘加聚會。

5.學校組織了一次籃球單迴圈比賽,共進行了15場比賽,那麼有個球隊參加了這次比賽。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傳染性極強,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沒有及時隔離治療,經過兩天傳染後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了幾個人?如果按照這個傳染速度,再經過5天的傳染後,這個地區一共將會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題和4題列方程時為何不一樣呢?

六、歸納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要注意解題步驟,特別地,要檢驗解的結果是否正確與符合題意,並注意題型的積累。

2.(方法歸納)解應用題地步驟是:審、設、列、解、檢、答,關鍵是尋找等量關係,可以採用列式法,線段圖示法,列表法等來幫助尋找,並注重檢驗。

七、效果測評: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兩個相鄰的偶數的積是240,求這兩個偶數。

3.參加一次足球聯賽的每兩個隊之間都進行兩場比賽,共要比賽90場,共有多少個隊參加比賽?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 篇6

科目:數學

年級:七年級

課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藉助“線段圖”分析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繼續利用路程時間速度三個量之間的關係,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目標:通過觀察、類比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通過新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應用基本的解題思路、方法,會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學情簡析題,但整個知識掌握不繫統、不全面,解題正確率不高。教法發現法、練習法、討論法。

教學內容:趣味數學:

教具:多媒體課件、彩色粉筆、小黑板等

教師活動:引導觀察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思考回答計算計算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回顧舊知例題賞析鞏固練習

解:設快車每小時行x千米,由題意得1.5x=48×3/4+48×1.5解得:x=72

答:快車每小時需行72千米

小明和小剛從相距6千米的兩地同時出發同向而行,小明提問每小時走7千米,小剛每小時走5千米,小明帶了一隻小狗,小狗每小時跑10千米,小狗隨小明同時出發,向小剛跑去,碰到小剛後就立即回頭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後再回頭跑向小剛……,直到小明追上小剛時才停住,求這條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1.路程問題中路程速度時間三者的關係:

2.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3.路程問題中的兩種基本題型:

提出問題

例1:一列慢車從某站開出,每小時行駛48千米,45分鐘後,一列快車也從該站出發,與慢車同向而行,如要1.5小時追上慢車,快車每小時需行多少千米?過程展示:

相等關係:快車路程=慢講解分析車先行路程+慢車後行路程

個別指導

練習1:小紅和小明家距離300米,兩人沿同一條路線出發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紅騎自行車每秒行10米,若小明在小紅的前面,則小紅多長時間可追上小明?

反饋糾正

走進生活鞏固練習

匯入題目求解開拓發展小結

觀察思考計算合作交流

思考討論解答思考解答思考總結

國中數學微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背景:

配方法是國中數學一種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在會考中頻頻出現,是國中生必備的一種數學能力。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式,因式分解,解特殊方程,有關最大或最小值題目,代數式求值中有廣泛應用。

教學目標:

1、瞭解配方法的定義;

2、理解並掌握配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

視訊教學、例題講解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什麼是配方法?

配方法是指通過配、湊等手段得到完全平方形式,再利用完全平方項是非負數等性質,達到增加題目的條件等目的。

二、學習新知

展示配方法的四個方面應用:

(一)、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1:用配方法解方程3x2+8x-3=0.

步驟:

1.化1:把二次項係數化為1;

2.移項: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

3.配方:方程兩邊都加上一次項係數絕對值一半的平方;

4.變形:方程左邊分解因式,右邊合併同類;

5.開方:根據平方根意義,方程兩邊開平方;

6.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7.定解:寫出原方程的解.

重點講解第一和第三步驟

(二)、配方法求二次函式的最值

例2:已知x是實數,求y=x2-6x+10的最值.

分析:配方成頂點式即可求出函式最值.

(三)、配方法求代數式的最值

例3:證明無論x為何實數,代數式2x2-3x+10的值恆大於零.

分析:將這個二次三項式配方,就可判斷其最值是什麼.

接著提問:你能求出此代數式的最值嗎?

(四)、配方法解特殊方程

例4:已知方程x2-10x+y2-8y+41=0.求x+y值.

分析:先解方程求出x和y值,將41拆成25+16,等式左邊配方湊成兩完全平方式,於是可化為兩數平方和為0的式子,從而分別求出x、y的值.

三、回味無窮

1、配方法的應用

一、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配方法求二次函式的最值

三、配方法求代數式的最值

四、配方法解特殊方程

2、思考:上面配方法的四個應用中,哪些是“配”,哪些是“湊”呢?

第一、二、三方面關鍵在“配”,第四方面關鍵在“湊”.

四、作業設計:見進階練習

五、教學總結:

配方法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恆等變形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相等關係,討論不等關係的常用技巧,是挖掘題目當中隱含條件的有力工具,同學們一定要把它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