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劉禹錫的《始聞秋風》賞析

校園 閱讀(1.76W)

親近秋風,積健為雄——劉禹錫《始聞秋風》賞析

劉禹錫的《始聞秋風》賞析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始聞秋風”,謂初秋時節剛聽見秋風的聲音。詩人晚年多病,這大約是其晚年的作品。

首聯用擬人化的手法,視“秋風”為老朋友,以“秋風”與“我”敘舊的口吻寫道:去年看罷黃菊盛開,我與您離別;今日聽到玄蟬詠唱,我又迴轉了來。菊花在農曆九月開放,九月是秋天的最後一個月;玄蟬即秋蟬,農曆七月開時鳴叫,而七月則是秋天的第一個月。“卻回”,即返回。奇特美妙的藝術構思,有“聲”有“色”的文學語言,活畫出了“秋風”與“我”的交情,將人們心目中那冷酷無情的“秋風”,寫得溫婉可人,充滿了人情味。詩人出手不凡。

頷聯以下,轉換為詩人的口吻。“五夜”,泛指夜晚。古代夜晚分五個時段,故稱。“颼飀”,風的象聲詞。“枕前覺”,在枕上感知到。扣題中的“聞”字。“顏狀”,面容。又過了一年,面容當更顯衰老。而這變化因照鏡而看出,故曰“鏡中來”。人當老去,對時光的.流逝與年齡的增長特別敏感,這是人之常情。但究竟是“人情老易悲”(杜甫詩句)還是“老當益壯”(漢馬援語)卻是常人與志士的區別。

頸聯宕開一筆,不緊承上文以直抒其情,明言其志,而設定了兩個動物意象:戰馬與大雕。“邊草”,邊疆的草野。“拳毛”,捲曲的鬣毛。“雕”,鷹科猛禽。“眄”(miǎn),斜視。“青雲”,指天空。北方遊牧民族的軍隊常在秋天南侵,故我漢族軍隊的戰馬到了秋天也鬣毛聳動,躍躍欲上戰場。秋季天高雲淡,大地草木蕭疏,禽獸不易隱藏,正是大雕獵食的絕好機會。故大雕到了秋天也睜開眯著的眼睛,斜望天空,欲展翅翱翔,巡捕獵物。二句不但意象新警,而且遣詞精悍。所採用的寫作技巧,喚作“興寄”。“寄”者,寄託,詩人的豪情壯志,即寄託在這兩個意象之中。“興”者,引發,詩人的自我形象,即由這兩個意象引發出來。

於是,尾聯便收攏筆墨,迴歸自身。“肅清”,肅爽、清朗。“君”,對“秋風”的擬人化稱呼。二句謂我當此天地肅清,正可四面眺望之際,為您“秋風”抱病而登高臺。

自戰國楚人宋玉的辭賦《九辨》以來,“悲秋”便成了歷代懷才不遇的文士及其文學創作的常態。劉禹錫一生的政治道路十分坎坷,何況人到晚年,已進入生命的“秋天”,更有“悲秋”的充分理由。可是,性格豪爽而倔強的他,在這首七言律詩中,卻一筆顛覆了“文士悲秋”的思維定式,以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姿態,親近“秋風”,迎接“秋天”的又一次到來。積健為雄,所以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