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從動態相對主義理論思考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指導問題的論文

校園 閱讀(1.12W)

  一、相對主義

從動態相對主義理論思考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指導問題的論文

為了解明“動態相對主義”是何理論這一問題,首先需要解明“相對主義”的概念。“相對主義”是指否定追求普遍的絕對的真理,真理僅僅是相對的,或者說真理不是唯一的,也可能有多個真理同時並存。而且,“相對主義”是通過與其他事物相比較之後才成立的,只有通過比較才有可能追求真理。但是,如果過於極端激進地理解“相對主義”,那麼無論何種知識抑或是認知,只要合乎情理,就能說是正確的。這樣,“相對主義”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妥協性”的部分產生,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由此,上田薰針對“相對主義”提出瞭如下見解:

“因為真正的相對化是斷然不允許絕對化的,因此與人類誠實的態度,特別是強有力的主體性的保持是無法分開的。人類往往會誤解為不承認絕對性的相對主義是一種隨意的自暴自棄的生存方式,但是以不可能完全成立作為前提條件,不認同完全成立,堅持……”

以上,上田氏針對“相對主義”在追求真理過程中,無法得出一個普遍結論而被人隨便對待提出批判。因此,上田氏指出,真正的“相對主義”是指,在承認普遍性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基礎上,為了追求真理,為了尋找發現絕對性的東西而要不斷地強烈追求。這裡上田所謂的“追求真理”是以“作為公民的資質”為視點理解的,同時考慮可樹立追求更好的社會及團體這樣一個目標。當然上田同時指出,為了創造這樣一個更好的社會和團體,有如下兩種姿態是必要的:

首先是作為人類的誠實的姿態。這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和溝通交流,對於和自己有著不同思想的人的意見,首先要真誠地傾聽,這一點非常重要。其次是保持強有力的主體性。上田認為,所謂保持強有力的主體性必須在追求更好的社會和團體的目標前提下,獨立自主地率先而且要不折不扣地去追求的一種姿勢。

綜上,筆者概括,上田所謂的“相對主義”是要實現創造更好的社會,而徹底追求更好社會的姿勢便是其根本。為了貫徹實行這一姿勢,“對話”等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交流,並主觀能動地參與社會中去的同時,也必須傾聽他人的意見。這才是上田所認為的真正的“相對主義”。

  二、動態相對主義

筆者認為上田的“動態相對主義”與其教育觀和課程觀是密不可分的。如下引用可充分說明這一點:

“問題解決性的學習是將社會危機自覺作為根本的一種學習方法。但是當世界看起來太平順利的時候,解決問題性的學習能做什麼呢?很多人會認為只要教授規定好的定式的正確答案就可以了,這樣只會令課程退化甚至頹廢。因為如果這樣,也就是將世界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對待了。而現實肯定是不會按照人的計劃發展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世界才有生氣,事物才會發展”。之前所提做法自然是缺乏動態發展的眼光。

綜上,上田首先針對靜止性的課程進行評述。她認為,靜止的課程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把正確答案教給學生,所以她批判“靜止的課程”。換句話說,“靜止的課程”就是將教科書上所羅列的知識單方面地灌輸給學生的一種課程,僅僅是對這個世界表面的一種認知,也可以說是對毫無變化的世界的一種認知。而且她同時認為,僅僅將教科書上羅列的社會結構等知識灌輸給學生的話,學生最終也僅僅是表面性的理解社會,而無法充分理解現實發展變化的社會。

特別是針對社會實踐性的課程,上田認為所謂的“動態”,是指“現實社會絕不可能事事都照著計劃發展。正因為如此,社會才有生機,才會向前發展”。

綜上,上田的“動”,即社會日益變化的狀態,或是人類不斷交流不同思想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動態”課程即通過與他人的“對話”交流溝通如實把握髮展變化的現實社會。

比如,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學生針對“用貨運火車運貨運費更低,可為何一般選用運費較高的貨運卡車來運貨呢”等比較現實的`社火問題進行調研,鍛鍊自身如實把握實際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

以上,為了考察“動態相對主義”理論,筆者將上田的“動態”和“相對主義”分開進行了詳細闡述。所謂的“動態相對主義”,概括起來可以認為是:將發展變化的現實社會匯入到課程中,學生在與持不同意見思想的他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加強對現實社會的觀察,加深理解。將此“動態相對主義”理論具體化的手段之一除了上述將現實社會納入具體課程外,非常重要且可行的一種手段便是大學裡如今在實行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鼓勵發動學生利用暑假,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及和同伴他人的溝通交流了解現實社會。

比如筆者在所指導的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小組中,有“關於垃圾場設定的調研”這一主題。一般課堂上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按照自身經驗制訂教學計劃,結合自身認為應該教的內容和自己想要教的內容來制定教學目標,這往往忽略學生理解這一非常重要的部分。那麼按照課堂教學看,“關於垃圾場設定的調研”最終將是教師所設定的目標是“明確現今垃圾場設定是否合理?讓居民生活舒適的垃圾場應如何設定”,然後教師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會在課堂上進行一系列的解釋,這樣的課堂是否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的發展呢?

但是社會實踐是放手讓學生調研—思考—實踐的過程,學生的理解和發言等是出乎教師預測的,所以教師必須理解學生。也就是說教師在理解學生是如何看待社會的基礎上,應結合學生的理解展開指導。上田指出若不將學生當作獨立的個體理解,教師就遠離了學生。只憑自身的預測上課教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你真正走進學生,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有微妙的差別。當教師發現這一點的時候,會意識到集體指導無非是獨善的沒有意義的指導。

  三、暑期社會實踐的特點及其指導思路

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對於指導老師來說,有著很多不得不應對的突發狀況。結合上述一、二的內容,在三中,筆者從“教師應如何與學生相處”這一視點出發,論述暑期社會實踐的特點及指導教師的指導思路。

首先暑期社會實踐的特點在於“教師不教,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不教”是指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極力控制自身的發言,這與所謂的“消極教育”存在一線之隔。教師不教的背後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調研,積極展開合作交流。“儘可能地多教授一點知識給學生”,可以說是一般教師的通病。可是,教師說得越多,學生思考得越少,他們的理解自然就越淺。而且,教師對學生所傳授的知識,學生並不一定能完全接受。因此,筆者認為,教授的量寧願少,但是所教授的內容必須深刻充實具有一定的發展性。教師只說一點點,學生卻能從中得到很多啟發才是教育的關鍵。沒有思考就沒有理解,那麼為了讓學生理解,必須給他們必要的時間和場所。正如師徒關係,師傅一般不會直接將精髓的技術教授給徒弟,而徒弟是在不斷的試行錯誤中慢慢習得更精湛的技術。

其次,針對暑期社會實踐中的突發狀況,一般可以考慮為以下兩種情況:第一,學生沒有提出各自不同的獨具建設性的意見,而是一個團隊一個結論或是一種意見;第二,部分學生有可能受教師的意見影響,因而無法發表獨具個性的意見。這不僅無法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深對社會的認識,而且極有可能扼殺學生的創造萌芽。那麼,作為暑期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針對第一點,一個團隊只有一種意見或一個結論的情況,指導教師最好讓學生困惑,讓他們對自己提出的意見產生懷疑。為了讓學生將平時有疑問的問題毫無抗拒心地提出來,教師應該創造“接納學生”的環境。那麼,“對話”便是這個環境裡面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對話”不僅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而且指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環境之間、學生與自我的“對話交流”。以“垃圾場設定”這一主題為例,通過討論交流,筆者所指導的一個團隊七個人針對設定場所提出兩種意見:一種是主張將垃圾場設在離住宅區或是繁華地帶較近的地方,其理由是通過調查得知,無論是住宅區還是繁華地帶,所產生的垃圾非常多,因此設在住宅區或繁華地帶附近比較方便快捷經濟;另一種意見是從環保的角度出發,認為第一種意見不僅會影響居住環境,而且在處理垃圾過程中勢必汙染居住環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垃圾場應如何設定關係到社會、民生和環境等多方面,用上田的“動態相對主義”理論解釋,可一理解為將發展變化的現實社會匯入到大學的實踐類課程當中,讓學生接觸與自己持有不同見解的人,相互對話交流並理解,由此加深對社會的認識。

其次是針對第二點,部分學生易受教師意見影響而無法發表個性意見,指導教師該如何做呢?上田指出,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若尋找合適的時機插入簡潔的語言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理解上田的主張呢?

指導教師在發言的時候,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發言並且使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發言即使沒有被採納也被接納和尊重。比如針對“垃圾場”的設定,教師可適當插入“除了反對意見外,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有沒有哪位是持中立態度的”等問題。這樣,除了贊成和反對的,那些認為設在居民住宅區和繁華地帶雖然方便但不環保的意見也得到尊重,而也許正是這種處在中間猶豫不定的意見,最後才能規劃出最合理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廣鬆涉.巖波哲學·思想事典[M].東京:巖波書店,1999.

[2]上田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克服教育低迷之路[M].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99.

[3][美]弗耶阿本德,著.[美]普賴斯頓,編.陳健,譯.知識、科學與相對主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佐藤學,著.鍾啟泉,譯.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