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物理期末複習提綱知識

校園 閱讀(2.52W)

八年級上冊物理期末複習提綱(教科版)

國中物理期末複習提綱知識

八年級上期物理基礎複習

第一 走進實驗室

1、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觀察和實驗。

2、科學探究的工具:長度:刻度尺、千分尺、遊標卡尺。 質量:托盤天平和砝碼。 時間:秒錶

溫度:溫度計。 電:電流表和電壓表 力:彈簧測力計。 體積:量筒和量杯。

3、科學探究的環節:①提出問題 ②猜想與假設 ③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④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⑤分析與論證 ⑥評估 ⑦交流與合作

4、長度測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長度的國際主單位:米(m)

長度的常用單位有:千米(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um)、奈米(nm)。

1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規則:

"認" 觀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線是否磨損。

"放" 尺要平行所測長度,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用磨損的零刻度線。

"讀"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 測量值是由數字和單位組成,測量結果的倒數第二位的單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計值。

6、誤差與錯誤: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測量時的誤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環境的影響、測量工具不準、人為估讀不同等都會造成誤差。減小誤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數位數和測量值的位數必須相同。

錯誤是由於不遵守測量規則等原因造成的,是應該消除而且能夠消除的,所以誤差不是錯誤。

7、 控制變數法:當某個物理量的變化和多個因素有關時,研究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控制變數法。在應用中,要研究某個因素對問題的影響,那麼這個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 運動與能量

1、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

2、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3、機械運動:物體間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三種運動:分子運動、機械運動、天體運動)

在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是相對的。同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4、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①觀眾法: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越長,運動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越短,運動越快。③綜合法:時間、路程都不同,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義:物體通過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6、公式:V= (S=Vt t= ) (S--m t--s v--m/s)

國際單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表示物體每秒通過的路程是10m。

7、在交通運輸中常用的速度單位:km/ h(千米每小時)

8、勻速直線運動:一個物體沿著直線運動,在任何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始終相等(速度不變,運動路線是直線的運動)。

9、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V平= =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平=

10、注意:過橋過洞、相遇問題、追及問題、超錯車時間、水流問題、平均速度、比值問題。

11、能量形式:太陽能、化學能、機械能、內能、電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間的轉化)

第三 聲

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不同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15℃時,V空氣=340m/s)

3、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一般情況,溫度一定時:V固>V液>V氣。

4、人耳感知聲音的過程:聲波→鼓膜→聽覺神經→大腦聽覺中樞 骨傳導

5、有規律、好聽悅耳的聲音叫樂音。

6、 響度 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符號是dB)響度由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決定。

距發聲體遠近、向一個方向傳聲(聲音是否分散)也會影響響度大小。

7、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材料的長短、粗細、鬆緊、厚薄影響音調。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聲音的特色。決定於發聲體自身的材料、結構。

9、噪聲定義: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於噪聲。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律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

危害:輕則分散注意力,影響情緒;重則傷害身體,甚至危及生命。

10、減弱噪聲的途徑 (1)在聲處減弱;(2)在傳播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11、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將被反射回,反射回的聲音再次被我們聽見就成了回聲。

人耳聽到回聲的條: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S>17m)。

發生共鳴的條:一個物體已經振動,另一物體與振動物體固有頻率相同且距離較近。

12、超聲定義: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 . 超聲特點:方向性好;穿透力強;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超聲波可傳遞資訊,也可傳遞能量。

應用:B超、回聲定位、超聲波報警器(資訊)、清洗機械零、去結石(能量)等

13、次聲定義:頻率低於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 。次聲特點:傳播時能量損失很小,能傳得很遠;穿透力極強,破壞力極大。 14、人耳聽聲範圍是20Hz-20000 Hz

第四 在光的世界裡

1、光:能自行發光的物體叫光。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鐳射準直、排佇列、射擊時的三點一線等都是因為光的直線傳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實像。所成的像和物體的形狀一樣,和小孔的形狀無關。

3、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 = 3×108m/s = 3×10的5 m/s

4、光年是長度單位,是指光在一年內通過的路程。 1光年 = 9.46×1015 m = 9.46×1012 m

5、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

○3反射角等於入射角。(簡稱: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兩種。不管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見的反射現象:倒影、平面鏡成像等。

8、平面鏡成像特點:○1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和鏡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虛像

注意:○1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原因: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選兩隻大小一樣蠟燭的原因:為了比較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鏡成虛像的原因:平面鏡所成的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

10、平面鏡的作用:①成像;②改變光路。

11、平面鏡成像的兩種作圖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特點。

1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不等(空氣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介面時,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光反射和折射時光路均可逆。

14、透鏡有兩類: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 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經透鏡折射後過焦點;

過焦點的光線經透鏡折射後平行於主光軸;過光心的光線方向不變。

15、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質應用

U>2ff<V<2f倒立、縮小、實像照相機

U=2fV=2f倒立、等大、實像影印機

f<U<2fV>2f倒立、放大、實像幻燈機

U=f無像

U<f物像同側正立、放大、虛像放大鏡

注意:1倍焦距點是實像、虛像分界點。2倍焦距點是放大、縮小分界點。

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物近像遠像越大。(成虛像時,物遠像遠像越大)

16、實像和虛像的區別: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過鏡子用眼睛看到像。

17、眼睛是一臺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晶狀體相當於凸透鏡,視網膜相當於光屏。

18、近視眼:晶狀體太厚,折射太強,會聚太早、成像在視網膜前,應戴凹透鏡矯正。

遠視眼:晶狀體太薄,折射太弱,會聚太遲、成像在視網膜後,應戴凸透鏡矯正。

19、望遠鏡的物鏡相當於一個照相機的鏡頭,在焦點附近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目鏡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把物鏡所成的像再次放大;顯微鏡的物鏡相當於一個投影儀的鏡頭,成倒立放大實像,目鏡相當於放大鏡,把物鏡成的像再次放大。

18、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現象。是光的折射形成。

19、各種色光中,紅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20、色光三原色:紅、綠、藍(三者混合為白光)。 顏料三原色:品紅、黃、藍(三者混合為黑色)。

21、白色表面的物體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體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22、透明體顏色由透過色光的顏色決定,不透明體顏色由反射色光的顏色決定。

第五 物態變化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常用單位是攝氏度(℃),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溫度計原理: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進行工作。體溫計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體溫計有縮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溫度計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溫度;並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5、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熔化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

晶體:(海波、冰、石英、水晶、食鹽、明礬、奈、金屬)

7、晶體熔化特點:固液共存,繼續吸熱,溫度不變。

晶體熔化條:溫度達到熔點,繼續吸熱。

8、非晶體:(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等)非晶體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後變為液態,溫度不斷上升。

9、凝固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

10、晶體凝固特點:固液共存,繼續放熱,溫度不變 。

11、晶體凝固條:溫度達到凝固點、繼續放熱。

12、凝固點 :晶體凝固時的溫度。 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

13、非晶體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後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

14、汽化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15、蒸發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6、影響蒸發快慢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⑶液體表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7、蒸發作用:蒸發吸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製冷作用。

18、沸騰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19、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沸騰條:⑴溫度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

20、沸點與氣壓的關係: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21、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熱氣遇冷液化放熱)

22、液化方法:⑴ 降低溫度;⑵ 壓縮體積。 液化好處:體積縮小便於運輸。 作用:液化放熱。

23、昇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熱。

24、凝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 放熱。

第六 質量和密度

1、質量: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單位:國際主單位:kg 常用單位:t、kg、g、mg 1t =103 g 1g =103g 1g =103mg。

3、對質量的感性認識:一枚大頭針約80mg 、一個蘋果約 150g 、一頭大象約 6t 、 一隻雞約2kg

4、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5、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觀察天平的量程以及遊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遊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處。

③“調”:調節天平橫樑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標指在分度盤的中央,這時天平平衡。

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天平左盤裡,用鑷子向右盤裡加減砝碼,並調節遊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樑恢復平衡。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 = 盤中砝碼總質量 + 遊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密度定義: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叫做組成物體的這種物質的密度(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7、公式: 變形:m=v

8、單位:國際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 單位換算關係:1g/cm3 = 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物理意義: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9、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不變,m與 V成正比;物體的密度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10、利用圖象比較密度:右圖所示:甲 >乙

11、測體積——量筒(或量杯)

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排水法、針壓法等)

⑵使用方法:

“看”:單位:毫升(ml)=釐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臺上。

“讀”:量筒裡的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1方=1立方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測固體密度:(測小石子的密度)(調好天平後)(排水法測小石子體積)

○1用天平測出小石子質量m;○2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體積v1;○3石子放入後量筒中水的體積v2

○4小石子體積v=v2-v1 ; ○5小石子密度= 。

13、測液體密度:(剩餘法)

①用天平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 ;②把燒杯中的液體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讀出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

③稱出燒杯和杯中剩餘液體的質量m2 ;④得出液體的密度= 。

14、密度的應用:

⑴鑑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鑑別物質。

⑵求質量:對不便直接測量質量的物體,可測出體積,再用公式m =V算出它的質量。

⑶求體積:對不便直接測量體積的物體,可測出質量,再用公式V = m/算出它的體積。

⑷判斷物體空心或實心。

八年級物理上期計算注意:

一、計算題格式:已知、求、解、答。

二、速度計算:1、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2、平均速度的計算3、回聲問題4、比例問題

三、密度計算:1、密度公式的理解2、比例問題3、空瓶問題4、空心問題5、固體測量6、液體測量。

四、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1.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⑵瞭解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是變化的。

過程與方法

⑶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自己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⑷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學習活動,感性認識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的改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⑸在逐步深入探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教材說明

本節主要內容有:二力平衡及其條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怎樣運動。這些內容是運動和力關係的深化。

本節教材的編寫思路是:本節教材緊接上一節的思路,步步設疑,層層遞進,深入探究運動和力的關係,最後認識到物體在平衡力和非平衡作用下分別怎樣運動。上一節已經知道: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教材圖9-36展示的情景表明,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也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物體受到的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從而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二力不平衡的現象,學生不禁要問: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什麼情況下這兩個力才能相互平衡?“活動1”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利用小車和砝碼進行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知道了物體不受力和受平衡力時的運動狀態,自然又會想到:物體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時,又將怎樣運動?為此教材安排了“活動3”,探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學生通過活動3感性地認識到: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體運動的速度或者方向會發生改變,即: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是變化的。

本節重點: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是變化的。

本節教學難點: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指速度的大小或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這一點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對此要結合實驗現象和生活事例,讓學生慢慢感悟。

3.教學建議

本節課要營造探究的氣氛,通過不斷髮問,引導學生思考,並展開研究,逐步深入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

什麼是二力平衡

可以結合牛頓第一定律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那麼能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讓學生觀察教材圖9-36所示的情景,分析下列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若受力,請畫出其受力的示意圖:

⑴停在樹枝上的小鳥;

⑵被托起在空中靜止不動的雜技演員;

⑶在空中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

學生畫圖後,很自然引出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其運動狀態跟不受力時一樣,即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教師介紹:這是由於物體受到的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的緣故。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可結合教材圖9-36,讓學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在圖(a)中,小鳥受到的重力和支援力平衡,小鳥保持靜止狀態;在圖(b)中,上方的雜技演員受到的重力和支援力平衡,演員靜止不動;在(c)圖中,跳傘運動員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平衡,運動員做勻速直線運動。

二力平衡的條件

在上面的例子中,物體受到的兩個力都是互相平衡的。那麼是不是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定就會平衡呢?可以做一個演示實驗:如圖圖1所示,找一個大一些的鉤碼,掛在橡皮筋下,橡皮筋的上端固定,用力向下拉鉤碼,使橡皮筋繼續伸長,問學生:“若放開手,鉤碼將受幾個力?它還能保持靜止狀態嗎?”放手後,學生觀察到鉤碼由靜止變為向上運動。

通過演示實驗引出問題: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有時候二力平衡,有時候兩個力不平衡,那麼兩個力滿足什麼條件才能互相平衡?由此引入“二力平衡的條件”。

可以先讓學生猜一猜。

然後讓學生完成“活動1”中的實驗。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猜想嘗試設計實驗,然後按教材進行實驗。實驗前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的主要步驟,實驗時提醒學生注意及時記錄觀察結果。

用下列物品自制學具進行實驗,效果也很好:在裝有支架的木板上固定兩個定滑輪(或者釘兩個鐵釘,在釘子上套上細管),取方形的硬紙板一張,在上面鑽兩個對稱的小孔,兩小孔之間畫一條虛線,再取幾個相同的鉤碼,兩段細線,按圖2裝配好,即可進行實驗。該裝置不僅可以研究二力平衡時,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還能研究二力必須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當實驗進行到最後時,用剪刀將硬紙板從中間剪斷,結果硬紙板的兩個部分都不能平衡,如圖(d)所示。

(a) (b) (c) (d)

圖2

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容易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為方便學生記憶,可以把二力平衡的條件概括為八個字:“同物、等大、反向、共線”。

“活動2”目的是讓學生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具體問題,從而加深對二力平衡條件的理解。

在教材圖2(a)圖中,兩個力沒有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不是一對平衡力;在(b)圖中,兩個力不符合“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條件,不是平衡力;在(c)圖中,F1和F2完全符合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一對平衡力;在(d)圖中,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不是平衡力;在(e)圖中,兩個力的大小不相等,不是平衡力。所以只有(c)圖中的物體能處於靜止狀態。

學完二力平衡的條件,可以將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與牛頓第一定律對比,並對二力平衡作一個簡要的小結:從理論上講,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條件是: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受任何外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實際見到的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都是由於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物體只受兩個力作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進行如下推理或判斷:

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二力平衡 符合二力平衡條件

即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已知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分析確定二力的大小、方向關係;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又可以判斷出物體的運動狀態。

可列舉一些例項讓學生分析。如:空中飄落的雪花,如果它受到的重力和阻力相等,此時雪花怎樣運動?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要保持勻速,發動機的牽引力和阻力應滿足什麼關係?怎樣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受到的重力?為什麼此時測力計的示數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為什麼要水平拉動彈簧測力計,並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非平衡力和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

關於物體受非平衡力時的運動狀態,學生在活動1的實驗中已有所感受,但由於該實驗中物體運動狀態改變較快,學生對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過程,缺乏直觀的認識,為此教材安排了“活動3”。

活動3共有三個實驗,最好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明確各物體受到哪些力?是否為平衡力?然後進行實驗。

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個實驗:在保證小車做加速運動的前提下,小車的質量要大一些,鉤碼的質量小一些,這樣小車加速緩慢,便於觀察;

第二個實驗:斜面不要做得太高,以能觀察到小球在水平面上做減速運動,最後停下為宜;

第三個實驗:可用橡皮代替小球,既安全又方便,提醒學生從側面水平觀察,學生實驗後,教師可用噴出的水流來演示斜拋物體運動的路徑。

學生分組實驗後,彙報交流,讓學生列舉觀察到的現象,如小車由靜變動,速度越來越大等,教師把學生列舉的現象板書在黑板上,然後結合板書用大括號總結:物體由靜變動,由動變靜,由慢變快,由快變慢,都是速度的大小發生了變化;物體做曲線運動時,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當物體運動速度發生變化,或運動方向發生變化時,不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統稱為“運動狀態改變”。可見,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是變化的(在學生搞清了有關名詞後,該結論也可以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得出)。這一結論進一步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得出結論後,可以讓學生列舉或解釋生活中非平衡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事例。如:騎自行車時,為什麼起動時很費勁,而已經騎快的自行車卻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去維持?當客車突然左轉彎時,坐在客車哪一側(左或右)的乘客會受到車廂對他的作用力?這個力起到什麼作用?(第一個問題的參考答案為:自行車起動時做加速運動,此時必須用力蹬車,使自行車獲得的動力大於阻力,這樣才能不斷改變其運動狀態,使自行車由靜變動,由慢變快。已經騎快的自行車,只需使動力等於阻力,即可勻速運動,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蹬車。第二個問題的參考答案為:右側。這個力改變乘客的運動方向,使乘客隨汽車一起“左轉”。)

關於本節課的總結,可以參考下面的“課堂測評”第1題。

4.教學評價

課堂測評

1.本章第三節和第四節研究了運動和力的關係,請你對“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一個簡要的總結。

2.起重機吊著4t的貨物靜止不動,貨物受到的重力是 N,受到的拉力是 N;當貨物勻速上升時,它受到的拉力 於重力;當貨物勻速下降時,它受到的拉力 於重力;當貨物勻速水平移動時,它受到的拉力 於重力。

3.在圖3所示的四種情況中,F1與F2為一對平衡力的是( )。

圖3

4.蘋果掛在枝頭靜止不動,下列每一對力中屬於二力平衡的是( )。

A.樹枝對蘋果的拉力與蘋果對樹枝的拉力

B.蘋果受到的重力與蘋果對樹枝的拉力

C.蘋果受到的重力與樹枝對蘋果的拉力

D.樹枝受到的重力與樹枝對蘋果的拉力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其運動狀態一定改變

B.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一定沒有受到力的作用

D.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一定處於靜止狀態

6.做一做:用彈簧測力計吊起一個鉤碼,靜止不動,觀察測力計的示數。手提測力計使鉤碼勻速上升或下降,觀察測力計的示數是否變化?為什麼?若使鉤碼急速上升或下降,觀察測力計的示數是否變化?為什麼?

7.“不倒翁”的上部是極輕的外殼,底部填充密度較大的物質(如鐵塊),它的質量集中在底部,重心很低,如圖3(b)所示。

(a) (b) (c)

圖3

⑴請在(c)圖中畫出水平面對“不倒翁”的支援力的示意圖;

⑵試分析:為什麼當“不倒翁”傾斜時,能自動站立起來?

8.宇宙飛船在太空沿橢圓或圓形軌道繞地球執行,例如我國神舟6號飛船繞地球一圈需要90min,飛行速度約為7.82km/s。請問宇宙飛船為什麼能繞著地球做曲線運動?

參考答案

1.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能夠把眾多的知識聯絡起來,形成知識體系,不僅有利於記憶,而且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進行總結。如:

提綱形式:

⑴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⑵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⑶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是變化的。

表格形式:

受力情況表現形式運動狀態

是否改變遵循的規律或滿足的條件

不受力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不改變牛頓第一定律

受平衡力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不改變二力平衡的條件

受非平衡力速度的大小改變或方向改變改變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圖示形式:

此外還可以用大括號、知識樹等形式進行總結。

2.3.92×104 3.92×104 等 等 等 3.B 4.C 5.B 6.手提測力計使鉤碼勻速上升或下降,測力計的示數不變化,因為此時鉤碼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平衡,即測力計的示數始終與鉤碼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若使鉤碼急速上升或下降,測力計的示數變化,因為鉤碼的運動狀態是變化的,鉤碼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不平衡,測力計的示數與鉤碼受到的重力大小不再相等。 7.⑴如圖4所示,F即為水平面對“不倒翁”的支援力。 ⑵由圖7-12可知,當“不倒翁”歪倒時所受的支援力和重力不平衡,所以會逆時針轉動,從而站立起來。 8.宇宙飛船繞地球運動時受到地球對它的引力,引力不斷改變其運動方向,使飛船做曲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