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穆陶 屈原 讀後感

校園 閱讀(3.09W)

屈原讀後感

穆陶 屈原 讀後感

從離騷中我看到了屈原的浪漫於自愛。屈原屬於楚國公族先世三代在朝,官至左徙曾經深得楚懷王得信任,入則與王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以對諸侯。屈原作為一名外交家與軍事家,對內他主張統一楚國,對外實行聯齊抗秦得策略。正如屈原所認為得他兼具有著內美與外才,是有資格象愛香草美人那樣愛惜自己得。

離騷中反覆出現了江離,辟芷,秋蘭,杜衡,菌桂,胡繩等種種的香草再加上秋菊,芙蓉,香草(花)的形象深入人心。離騷中又寫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迅女的過程,此中屈原還以美人自比與出懷王的關係。為什麼這樣寫呢?咋一看還真是狂妄!誠然花草是天地間自然造化的產物,屈原以此自比,就是在說屈原就像這花草一樣預審據來就有著天然的芳香與美麗。而寫自己能上天入地則是以此表示自己的非凡人生經歷。日本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天國送給人間的禮物。原本生命是一種很偶然的誕生,但人來總是樂此不彼地給賦予它神祕而美麗地色彩。屈原也是這樣。屈原願與荷葉為衣,芙蓉為裳,在淡淡的清晨收集蘭花的朝露,在夕陽的黃暈中採摘初開的菊花。因為他相信自己是非凡的,所以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自己聯絡在一起。但現實不可能這樣美好。儘管想象中的事物這樣美好但這隻能是一種非現實的浪漫。

非現實的浪漫也是浪漫。在屈原理想的世界裡是容不下半點的汙穢的,應該在一片濃郁的花和同樣濃郁的花香裡縱橫允吸著天地神明賜予的空氣,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要做地事。擁有這樣芳香濃郁的莊園,心裡期盼著美人的相伴。屈原愛自己,因此對美人的要求也很高,以至於天上人間上下求索竟不能得。屈原愛自己至此。

屈原得自愛又是和浪漫聯絡在一起得。愛惜自己本身就是人類最原始的美好情結,屈原是個浪漫到極至的人,其浪漫情懷也是巍然獨立的。屈原之前沒有出現過象離騷這樣的長篇抒情詩,屈原的獨樹一幟就是浪漫。凡是人有兩種境遇,生活事業得意或者失意。得意的人心裡開的是明朗的花,失意的人心裡開的失幽怨的花。自愛而又不得意的人雖然開的是幽怨的花,但卻依然可以美麗著傲視群芳。屈原是這樣的,雖不得志,但卻可以孤芳自賞。屈原對江而嘆:時間象流水一樣追趕不上,年歲匆匆不再等待我,內心的.憂思滾滾也如江水。屈原在離騷中表現了他願意效法前人彭咸的意願,屈原後來也的確這樣做了。為非現實的浪漫付出的代價同樣是詩意般的浪漫死亡。

對於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屈原被貶之後,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後,作者重點寫了他的死。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離騷》)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

司馬遷對賈誼,則首先表現其才華過人,“是時賈生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人,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以為能,不及也”。漢文帝也非常欣賞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接著賈誼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禮樂等革新主張,但卻遭到了周勃等老臣們的反對,他們攻擊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而漢文帝又是這班老臣們所擁立,登位不久,權力未穩,也只有依從而已。所以就把賈誼貶到長沙,任長沙王太傅。

賈誼到長沙之後,作者重點寫其鬱郁不快的情懷,而在表現時,又大多借賈誼自己的辭賦來直接抒發,如其《吊屈原賦》雲:“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驂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章甫薦屨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這哪裡是獨吊屈原,賈誼亦何嘗不是如此,不然的話,他又怎能年紀輕輕就憂鬱而死呢?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讀完以後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於辭令”。 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釋出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於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